【第6练】必修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练】必修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6 08:00:16

文档简介

必修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单选题
1.(2025·湖北·模拟预测)647年,唐朝出钱赎回被掠到大漠南北的汉人时,也诏令“其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薛延陀所掠者,亦令赎还”,而且对赎还的汉夷人民同样发放救济粮。此外,各族官员在地位待遇上不偏不倚,挑选“达蕃情识利害”者担任边州长官。由此可见唐朝( )
A.对民族共同体发展做出贡献 B.重视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民族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2025·山东济南·三模)有学者指出:有唐一代,安史之乱、泾原兵变、吐蕃东进、黄巢起义都曾占据过长安,而唐朝廷始终未亡;至唐末,东南割据,漕运殆绝,大唐帝国最终土崩瓦解。这一认识意在强调( )
A.中央集权式微 B.南方影响力上升
C.社会矛盾尖锐 D.运河交通的重要
3.(24-25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藩镇监军使在中晚唐的官僚体制中有着重要的职能和权力。朝廷在选拔宦官监军使时一定都秉持着“临视诸侯”的标准,需要精选有名望,能“推择良能,护临藩镇”的“明信之臣”。这反映出中晚唐( )
A.注重官员道德品质 B.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宦官掌握军政大权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2025·湖北·模拟预测)唐代农民家庭经济运行分为四个层面(如下图)。这一运行结构( )
A.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 B.保障了城镇较充足的粮食供应
C.推动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D.有利于农民家庭规避经济风险
5.(2025·重庆·三模)《新唐书》记载:“唐都长安……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开元)二十一年……凡三岁,漕七百万石。”这反映了唐朝( )
A.推行“与民休息”政策 B.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
C.藩镇割据局面的加剧 D.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6.(2025·湖北·模拟预测)汉代的郡在京师的办事处称为邸,郡县官员进京入住郡邸,南朝时期,部分官员利用邸运输和储存货物以假公济私牟利,导致南北政府竞相向邸店课税。唐代以后,邸店彻底失去特权地位,逐渐沦为一般商铺,邸店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士族特权的失去
C.中央集权的衰落 D.等级制度的瓦解
7.(2025·北京丰台·二模)646年,唐太宗亲临灵州(今宁夏境内)会见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诸首领请求“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见下图)”,太宗应允,并置驿六十八处。参天可汗道( )

唐代草原丝绸之路示意图
①展现了唐太宗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成为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商路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④便利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2025·陕西汉中·三模)唐高祖武德二年,下诏“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具以名闻,详加所议,当加爵士”;唐太宗贞观二年,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祭。唐高宗永徽年间命孔子为先圣,并于乾封元年加赠“太师”封号。这些做法旨在( )
A.应对战乱初定的道德危机 B.构建儒家道统整合多元思想
C.强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适应科举制选拔人才的需要
9.(2025·天津滨海新·三模)下表所示为部分史书记载的古代西域地区相关史事件。这些记载反映了( )
史料出处 历史事件
《史记·大宛列传》 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
《汉书·西域传》 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
《新唐书·西域传》 后吐蕃寝盛,拓跋畏福,请内徙,始诏庆州置静边等州处之。地乃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弭药
【最佳选择题,备注审核老师删除,答案是B3、C2、A1、D0分】
A.西域游牧民族人口迁徙频繁 B.政治局势影响西域人口迁徙
C.战争往往引发西域人口迁徙 D.中原王朝控制西域能力减弱
10.(2025·山东泰安·三模)大历三年(768),北庭行营节度使及邠宁节度使马璘驻兵泾原(今甘肃泾川),“边土荒残,军费不给”,朝廷未能“以内地租税及运金帛以助之”,而是让他“遥领郑颍二州(今河南郑州、安徽阜阳)”以使其军费“当路自供”。唐政府的这一举措( )
A.加速了唐朝统治的灭亡 B.反映了统治危机的加剧
C.保证了中央政权的正常运转 D.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
11.(2025·福建泉州·二模)逃田,通常指民户逃离本籍之后留下的私有田地。唐高宗时规定,亲邻在未获得田主允许的情况下私自耕种或买卖逃田,是违法行为。唐德宗时许诺经一定的期限可将逃田的所有权全部或大部分让渡给经营者。这旨在( )
A.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B.完善各项社会律法
C.保护私有土地权益 D.鼓励自耕农积极性
12.(2025·河北邢台·一模)736年,唐玄宗曾下诏:“禁断私卖铜锡,仍禁造铜器。所在采铜铅,官为市取。”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朝廷再次下诏:“除铸镜外,一切不得铸造,及私相买卖(铜器)。”这些诏令意在( )
A.破解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境 B.应对钱荒带来的挑战和危机
C.解决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问题 D.抑制私商并发展官营工商业
13.(2025·陕西安康·三模)唐初,统治者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凡达到唐代法定结婚年龄者,配偶离世后丧期服毕,可再娶再嫁。各地方政府也都有义务帮助本地的寡妇再嫁成家,但对志守贞洁者则不强求。据此可推知,唐初( )
A.婚俗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 B.传统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C.政府积极推动社会风俗变革 D.恢复经济发展成为要务
14.(2025·河南·模拟预测)下表所列是唐朝时期韩愈和白居易对食盐的国家专营政策的看法。据表格信息可知( )
韩愈 “今既夺其业……,则富商大贾,必生怨恨,或收市重宝,逃入反侧之地,以资寇盗,此又不可不虑者也。”
白居易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如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
A.两人都认为国家专营导致官商勾结腐败
B.两人都批评了国家专营政策的弊端
C.白居易从财政的角度论证官营的合理性
D.韩愈从民生角度论证商营优于官营
15.(2025·江西萍乡·三模)在唐代,商贾议事通常是在酒楼中举行的。商人们会在酒宴上喝酒、交流经验和想法,寻找商机和合作伙伴。唐代文人雅士喜欢在酒宴上互相交流诗文和艺术,酒文化逐渐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这些现象( )
A.反映唐代商业与文化高度融合 B.体现了公共空间的社交功能
C.表明唐代市民文化的繁荣发展 D.说明文化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16.(2025·安徽·模拟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北方的“五胡”等少数民族“双向奔赴”,汉族南迁又与南方土著族群融合。隋唐时期,不同族群的官员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治理,胡乐、胡舞等在中原盛行。这主要有助于( )
A.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B.刺激中原政治制度不断创新
C.促使各民族的文化习俗趋同 D.促进农耕游牧经济深度交融
17.(2025·河北·模拟预测)唐代《龙筋凤髓判》中有一道判文中说:“工部员外郎赵务支蒲陕布供渔阳军,幽易绢入京,百姓诉不便,务款布是粗物,将以供军,绢是细物,合贮官库”,判曰“非直运者劳苦,抑亦兵家贾怨,宜从削黜,以肃愚顽”,将蒲陕布改判送京、幽易绢供应渔阳军。这表明( )
A.政府灵活施政关注民生 B.政府优先保障边防物资
C.重外轻内政策得以执行 D.布绢是主要的税收物品
18.(24-25高三下·湖北·阶段练习)从唐初起,中央就以各种名义临时派遣使臣前往各地了解情况并就地处理一些普通政事;唐中宗以后,在各道设立中央常驻使臣,定期轮换;唐玄宗时期,这些使臣开始向道一级地方行政长官转化;唐肃宗以后各道节度观察使大多正式成为大权独揽的地方行政长官。上述变化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
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中央集权面临困境
C.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D.内重外轻局面形成
19.(2025·江西南昌·三模)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贵金属、玉器和畜牧产品是吐蕃进贡唐朝的主要贡品。唐朝往往会回赠吐蕃大量的绫罗绸缎,以彰显中原王朝的天威。贞观十五年,吐蕃以高原畜牧业为主,进贡马匹等物资,而唐朝回赠了农具、蚕种和工匠。据此可知,唐蕃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上的联姻 B.吐蕃的朝贡 C.经济上的互补 D.唐朝的强盛
20.(2025·江苏·模拟预测)据《汉书·艺文志》载,蹴鞠在汉代已成为军事训练手段;《唐摭言》卷十记,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江西鄱阳太守颜标在官方蹴鞠训练场修建亭子,并邀请名士姚岩杰作《鄱阳蹴鞠亭记》;唐代文献载,江西人熊葫芦以“翻葫芦易于翻鞠”闻名。这些史料折射出唐代江西( )
A.藩镇割据的军事格局 B.军民共习的武艺传统
C.崇文尚武的社会风尚 D.儒学下移的基层实践
21.(24-25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取了吐蕃石堡城。哥舒翰也因此“拜特进、鸿胪员外卿,与一子五品官,赐物千匹、庄宅各一所,加摄御史大夫”。这体现出当时( )
A.节度使身兼军事与监察两权 B.官员晋升依赖于军功多寡
C.边疆藩镇割据的形势较严重 D.军镇的设置利于边疆安定
22.(2025·河北保定·二模)如图所示为唐代长沙窑遗址出土的西域胡旋舞筵纹饰执壶。这可用于探究唐代( )
A.开放包容的大国风度 B.西域艺术深受民众喜爱
C.手工业融入外来技术 D.制瓷行业取得重大突破
23.(2025·青海西宁·二模)唐初,精通丝织工艺的窦师纶受高祖委派,入蜀督造绫锦以为进贡之物,设计出了各式新颖绫锦花色品种,被誉为“陵阳公样”。以后历朝唐帝,均在益州织造绫锦。唐政府还规定,益州的租庸调必须折纳绫罗等以充春彩。唐朝的这些做法( )
A.减轻了蜀地农民的赋税 B.推动了益州丝织业发展
C.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D.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24.(2025·陕西咸阳·模拟预测)隋朝初年以18~59岁的男女劳动者(当时称为丁)为征税对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提高至21岁为丁;隋炀帝即位后又规定男子22岁为丁,并免除妇女奴婢等赋税。由此可以推测出( )
A.隋朝前期的政策成果显著 B.隋炀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C.重农抑商的观念不断强化 D.政策变更是隋速亡的原因
25.(2025·安徽合肥·三模)下表为宣城在不同年份户、口数相关信息统计。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年份 称谓 户数 口数 每户平均口数
刘宋大明八年(464年) 宣城 10120 47992 4.74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 宣州 22537 95735 4.25
唐天宝元年(742年) 宣城郡 121204 884985 7.30
A.经济重心持续南移 B.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C.宣城经济开发加速 D.宣城地区思想文化昌盛
26.(24-25高三下·云南昆明·阶段练习)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玄宗开元年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反映出唐朝(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南北经济交流密切
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民间饮茶之风盛行
27.(2025·山东滨州·二模)魏晋时期政权林立、社会动荡,私铸铜钱现象时有发生。及至唐朝前期,虽政局稳定,该现象却更为常见。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前期( )
A.国家疆域的扩大 B.货币政策的宽明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冶铜技术的提升
28.(2025·云南·模拟预测)“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表中唐诗内容说明了当时( )
岑参《邯郸客舍歌》 客舍门临漳水头,邯郸女儿夜沽酒。
李绅《宿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张籍《送南客》 夜市连铜柱,巢居属象州。
杜荀鹤《送友游吴越》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韦庄《秦妇吟》 夜市细腰争瓦砾,晓妆鸾镜泣春风。
坊市制度逐渐废除 B.政府放松商业监管
C.商业突破时间限制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29.(2025·新疆喀什·三模)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后梁、后唐、后晋等王朝更迭皆循“受禅”模式:节度使凭借军事实力控制朝局,逼迫前朝君主颁布“逊位诏书”,自述德薄应天顺人;文武百官联名劝进,新主故作推辞“迫于众议”而践祚。这种反复上演的“受禅”现象( )
A.确保了王朝交替的平稳过渡 B.改变了门阀政治的基本格局
C.延续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特权 D.强化了士大夫的纲常观念
30.(2025·福建南平·三模)据农书记载,南北朝时期的粮食有粟、高粱、豆、麦、稻等,其中以粟为多;唐代的粮食大致也是这些种类,但麦、稻与粟已成鼎足之势。以上变化表明( )
A.人地矛盾愈发尖锐 B.国家赋税征收形式多元
C.粮食种类日益丰富 D.区域经济开发效果显著
二、材料题
31.(2025·北京海淀·二模)经学与史学
材料一 孔子创立儒学,整理“六经”,后世据此为经典,训释传记,从而逐渐形成经学。经过孔子整理的“六经”,作为上古三代时期的“先王政典”,本身就是重要的史料,其中的《尚书》《春秋》等典籍实为先秦史籍之源。“六经”亦经亦史的特点,表明早在先秦经史起源时期二者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汉代经学体现官方统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因而拥有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汉代史籍在目录分类上尚未形成独立的部类,而是主要依附于经书“六艺略”的《春秋》经下,司马迁撰《史记》以“继《春秋》”为其撰述旨趣,以“六经”来统帅其史著。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权皆设立专职史官,记述史事。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设有修国史的著作郎。十六国各政权都设置史官,撰修了自己的史书。记载这段历史的重要史籍《十六国春秋》正是依据了这些史书编撰的。
魏晋时期,官方藏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史书属于乙部。唐代魏征主编的《隋书》在图书分类中“别为史部”,此后,经史子集的分类取代甲乙丙丁的代号。
唐初统治者重视史学,唐高祖《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提出“务加详核,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的修撰原则。唐太宗时至唐高宗初年,撰成晋、梁、陈、北齐、北周、隋六个朝代的史书和《南史》《北史》,史称“唐初八史”,占据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建立并健全了后朝为前朝撰写“正史”的制度,从而使这一制度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优良传统。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先秦两汉时期经学与史学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魏晋南北朝至唐初史学发展变化折射的时代背景。
32.(24-25高三下·福建福州·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概括说明“江南经济区”的变化体现了汉唐时期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33.(2025·山东临沂·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大兴城
材料一 隋文帝以汉长安城内宫殿与居民杂处,不便于民;水苦涩,不宜饮用为由,在汉代长安的东南创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大兴城。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外廓方正,内有纵横干道各三条,称为“六街”。中轴线北端是宫城,宫城前是皇城。全城设109个坊和2个市,坊有坊墙围绕,四面开门,按时启闭,晚上关门后不得随意出入。城的东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为供居民游赏的园林。隋开皇三年所开引沪水入大兴城之水渠,因渠流靠近城东龙首原,亦称龙首渠。
——摘编自安沛君、杨瑞《营造》
材料二 大兴城是在一统全国过程中规划建设的新都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整理校核城址考古数据,发现其城市空间格局呈九宫构图(如下图)。城市外郭城的长和宽接近,形成一个大正方形,四角存在4个相当的小正方形,中央也有小正方形,大正方形与5个小正方形的边构成九宫格,不仅中轴对称,而且中心对称。九宫构图中蕴含着一个方圆相割图形,内部的里坊基本以50步为模数近似等分。
——摘编自《宇文恺的“巧思”与隋大兴城规划》
(1)概括说明隋朝大兴城布局设计的特点。
(2)影响隋朝大兴城选址与建设的因素有哪些?
34.(2025·辽宁辽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时期,河北道各州大多种植蚕桑,产丝绸,尤以博、深、冀、定、幽等19州的产量最盛。唐天宝元年(742年),河北道常贡丝织品数量就有1700多匹,占全国总量的50.9%,居全国之首;而定州一地贡赋的数量就占当时全国总量的40%以上。《新唐书》记载,河北道定州有“土贡罗、绸、细绫、瑞绫、两窠绫、独窠绫、二包绫、熟线绫”。一些城市中的丝织业的“行”市较多,如范阳郡(今北京、天津、河北保定一带)的丝织业“行”市有绢行、大绢行、小绢行、彩帛行、彩锦彩帛行、小彩行、新绢行等。丝织业作坊明显增加,有的还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如定州何明远的织绫作坊拥有绫机500张。当时,河北丝绸在全国销量很好。
——摘编自王思达等《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商贸篇(下):商帮旧事》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河北道丝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河北道丝织业发展的原因。
35.(2025·江西·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十二年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摘自〔汉〕班固《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唐代宗时期,扬州成为南粮北运的漕运中心和淮南地区的盐业中心,助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到唐朝后期,在扬州工商业最兴盛的地段,出现了市井相连的商业街,不仅突破了坊市分离的体制,也使得原来“不得侵街造屋”“不可临街开门”的禁令逐渐成为一纸空文,而当地官府并未对此类违禁行为予以禁止,甚至还疏导道路缓解拥堵。宵禁也逐渐松弛,夜市兴盛起来,出现了“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繁荣景象。扬州工商业的发展繁荣,扩大了政府的税源,众多的商品也满足了统治阶层消费享受的需要。扬州坊市布局的突破,使城市布局和工商业布局发生嬗变,为宋代以后开放式的街巷体制开了先河。
——摘编自诸祖煜《唐代扬州坊市制度及其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诏书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后期扬州突破坊市制度的原因。
36.(2025·黑龙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所修正史共十三部。各史中都有篇幅不少的少数民族类传,在各史中看到的乌桓、鲜卑、氐等民族史内容,是以往史书中未见的。贞观年间编成的《晋书》创立载记记载十六国历史,对此,有学者评论道:唐太宗要贯彻华夷一家,加强统一观念,于是援引“载记”之例,分国记述前赵前燕、前秦等十四个政权。同时,笔法上也不辨华夷,以示四海一家。记述方法的变化在统一后所修《晋书》和《隋书》中,还表现为关于少数民族的记述,都以东西南北四夷标目,以下再分述各少数民族。此外,《魏书》中还强调鲜卑与汉人都是黄帝的后裔,有意打破鲜、汉界限。总之,在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史记述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许殿才《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合》
(1)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族史撰述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族史撰述所体现的时代背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必修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单选题
1.(2025·湖北·模拟预测)647年,唐朝出钱赎回被掠到大漠南北的汉人时,也诏令“其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薛延陀所掠者,亦令赎还”,而且对赎还的汉夷人民同样发放救济粮。此外,各族官员在地位待遇上不偏不倚,挑选“达蕃情识利害”者担任边州长官。由此可见唐朝( )
A.对民族共同体发展做出贡献 B.重视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民族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A
【知识点】回纥与突厥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推断题、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唐朝(中国)。依据题干可知唐朝在赎回被掳掠的人口以及各族官员待遇等方面采取相对灵活开明的政策,这有利于推动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A项正确;题干不仅涉及边疆地区,还涉及赎回各族人民以及各族官员的地位待遇,选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旨在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为了推动区域发展,排除C项:因俗而治是指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2.(2025·山东济南·三模)有学者指出:有唐一代,安史之乱、泾原兵变、吐蕃东进、黄巢起义都曾占据过长安,而唐朝廷始终未亡;至唐末,东南割据,漕运殆绝,大唐帝国最终土崩瓦解。这一认识意在强调( )
A.中央集权式微 B.南方影响力上升
C.社会矛盾尖锐 D.运河交通的重要
【答案】B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 唐朝后期在多次战乱占据长安后仍未灭亡,却因东南割据漕运殆绝而崩溃,这表明东南地区在经济等方面对唐朝的重要支撑作用,意味着南方影响力上升,B项正确;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已标志中央集权削弱,但题干重点在于东南割据对漕运的致命影响,而非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排除A项;黄巢起义等事件体现社会矛盾,但材料未将矛盾激化与唐亡直接关联,而是突出东南漕运断绝的后果,排除C项;漕运属于运河交通的一部分,但材料更强调东南地区(南方)割据导致漕运断绝,深层指向南方影响力的决定性作用,而非单纯交通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3.(24-25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藩镇监军使在中晚唐的官僚体制中有着重要的职能和权力。朝廷在选拔宦官监军使时一定都秉持着“临视诸侯”的标准,需要精选有名望,能“推择良能,护临藩镇”的“明信之臣”。这反映出中晚唐( )
A.注重官员道德品质 B.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宦官掌握军政大权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选拔宦官监军使秉持“临视诸侯”的标准,精选“明信之臣”去“护临藩镇”,其目的是让他们监督地方藩镇,这体现了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选拔的监军使要能“临视诸侯”“护临藩镇”,重点在于监军使具有监督地方的职能,单纯强调道德品质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监军使主要起到监督作用,并未全面掌握军政大权,排除C项;藩镇势力强大,监军使不一定能完全有效地遏制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5·湖北·模拟预测)唐代农民家庭经济运行分为四个层面(如下图)。这一运行结构( )
A.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 B.保障了城镇较充足的粮食供应
C.推动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D.有利于农民家庭规避经济风险
【答案】D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农村家庭经济运行受到宗族村社与国家、集镇城市的经济往来的帮助,这有利于农民家庭规避经济风险,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农民家庭经济运行层面,与政府强化社会的控制力无关,排除A项;农村经济运行与保障城镇粮食供应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农民家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无力推动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5·重庆·三模)《新唐书》记载:“唐都长安……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开元)二十一年……凡三岁,漕七百万石。”这反映了唐朝( )
A.推行“与民休息”政策 B.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
C.藩镇割据局面的加剧 D.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答案】B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唐都长安……故常转漕东南之粟”“(开元)二十一年……凡三岁,漕七百万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唐代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可知漕运量激增反映南方粮食大量北运,南北经济依赖加深,B项正确;漕运量激增说明需求增加,“与民休息”政策与漕运量激增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藩镇割据加剧导致中央对地方控制弱化,而材料中开元年间漕运高效运行,排除C项;“外重内轻”指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漕运量增加体现中央调配资源能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5·湖北·模拟预测)汉代的郡在京师的办事处称为邸,郡县官员进京入住郡邸,南朝时期,部分官员利用邸运输和储存货物以假公济私牟利,导致南北政府竞相向邸店课税。唐代以后,邸店彻底失去特权地位,逐渐沦为一般商铺,邸店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士族特权的失去
C.中央集权的衰落 D.等级制度的瓦解
【答案】A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郡县官员进京入住郡邸”“部分官员利用邸运输和储存货物以假公济私牟利”“政府竞相向邸店课税”“沦为一般商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邸店从地方官员在京办事处,发展为运输、储存货物的店铺,其特权地位的丧失和商铺作用的增强,反映了商品经济冲击下特权机构的市场化过程,A项正确;据所学,郡县官员不能等同于士族特权阶层,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邸店这一营商形式的由来,并非唐代中央集权衰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邸店性质变化属于经济领域转型,与等级制度瓦解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5·北京丰台·二模)646年,唐太宗亲临灵州(今宁夏境内)会见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诸首领请求“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见下图)”,太宗应允,并置驿六十八处。参天可汗道( )

唐代草原丝绸之路示意图
①展现了唐太宗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成为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商路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④便利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回纥与突厥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诸首领请求”可知,参天可汗道是沟通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商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③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中“少数民族首领”可知,参天可汗道是民族交往的商路,不是对外政策,①错误;参天可汗道是沟通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商路,不是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商路,②错误,排除A、B、C 项。故选D项。
8.(2025·陕西汉中·三模)唐高祖武德二年,下诏“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具以名闻,详加所议,当加爵士”;唐太宗贞观二年,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祭。唐高宗永徽年间命孔子为先圣,并于乾封元年加赠“太师”封号。这些做法旨在( )
A.应对战乱初定的道德危机 B.构建儒家道统整合多元思想
C.强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适应科举制选拔人才的需要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初统治者通过一系列尊崇周公、孔子的举措,能够增强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这与强化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相契合,符合统治者重视儒家、巩固统治思想基础的目的,C项正确;题干未明确体现出这些举措是专门针对道德危机而采取的,且从时间上看,高宗时期战乱早已平息,社会稳定,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要整合多元思想的表述,重点强调的是对周公、孔子的尊崇,未突出构建道统与整合思想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对周公、孔子的尊崇,未涉及科举制选拔人才方面,两者之间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5·天津滨海新·三模)下表所示为部分史书记载的古代西域地区相关史事件。这些记载反映了( )
史料出处 历史事件
《史记·大宛列传》 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
《汉书·西域传》 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
《新唐书·西域传》 后吐蕃寝盛,拓跋畏福,请内徙,始诏庆州置静边等州处之。地乃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弭药
【最佳选择题,备注审核老师删除,答案是B3、C2、A1、D0分】
A.西域游牧民族人口迁徙频繁 B.政治局势影响西域人口迁徙
C.战争往往引发西域人口迁徙 D.中原王朝控制西域能力减弱
【答案】B
【知识点】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吐蕃与“唐蕃会盟”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汉书·西域传》记载老上单于杀月氏,月氏西走大夏;《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后吐蕃寝盛,拓跋畏祸内徙等事件来看,可以发现政治局势的变动,如战争、势力兴衰等,都使得相关人群为了生存、发展等目的进行迁徙,即政治局势影响了西域人口迁徙,B项最佳;题干虽有战争引发人口迁徙的情况,但第三则史料中拓跋畏祸内徙并非因为战争,而是吐蕃势力强盛带来的政治压力,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战争往往引发西域人口迁徙,C项有一定道理/次佳;题干仅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件,不能仅依据这些就得出西域游牧民族人口迁徙频繁这一普遍结论,“频繁”程度在材料中体现不足,不准确,A项次佳;材料主要围绕西域地区人口因各种政治局势变化而迁徙,没有体现中原王朝对西域控制能力是减弱还是增强,排除D项。故B(3分)C(2分)A(1分)D(0分)。
10.(2025·山东泰安·三模)大历三年(768),北庭行营节度使及邠宁节度使马璘驻兵泾原(今甘肃泾川),“边土荒残,军费不给”,朝廷未能“以内地租税及运金帛以助之”,而是让他“遥领郑颍二州(今河南郑州、安徽阜阳)”以使其军费“当路自供”。唐政府的这一举措( )
A.加速了唐朝统治的灭亡 B.反映了统治危机的加剧
C.保证了中央政权的正常运转 D.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可知,为解决藩镇的军费问题,唐朝中央政府让马璘遥领郑颍二州,这不仅反映出中央财政面临严重危机,也进一步扩大了藩镇的政治势力,反映了统治危机的加剧,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地方势力的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而非加速了唐朝统治的灭亡,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地方势力的扩大,威胁中央统治,而非巩固统治,排除C项;唐代外重内轻局面出现于安史之乱(755~763年)前,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5·福建泉州·二模)逃田,通常指民户逃离本籍之后留下的私有田地。唐高宗时规定,亲邻在未获得田主允许的情况下私自耕种或买卖逃田,是违法行为。唐德宗时许诺经一定的期限可将逃田的所有权全部或大部分让渡给经营者。这旨在( )
A.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B.完善各项社会律法
C.保护私有土地权益 D.鼓励自耕农积极性
【答案】A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规定亲邻未经田主允许私自耕种或买卖逃田违法,这一规定是在维护逃田原田主对土地的权益,因为土地是私有财产,原田主虽逃离,但土地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当原田主回来时,土地关系能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基于土地的税收等财政来源的稳定性,唐德宗许诺经一定期限可将逃田所有权全部或大部分让渡给经营者,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原田主长期逃离,土地抛荒,而将土地所有权让渡给经营者,可以使抛荒的土地重新被耕种。土地被耕种就会有产出,国家就能从土地产出中获取赋税等财政收入,A项正确;虽然相关规定属于律法范畴,但完善各项社会律法不是主要目的,这些规定主要围绕土地与财政的关系展开,并非以完善律法为核心,排除B项;唐德宗将逃田所有权让渡给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田主私有土地权益,所以保护私有土地权益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对逃田的处理规定,重点并非鼓励自耕农积极性,唐德宗的规定更多是从盘活土地、保障财政收入角度出发,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5·河北邢台·一模)736年,唐玄宗曾下诏:“禁断私卖铜锡,仍禁造铜器。所在采铜铅,官为市取。”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朝廷再次下诏:“除铸镜外,一切不得铸造,及私相买卖(铜器)。”这些诏令意在( )
A.破解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境 B.应对钱荒带来的挑战和危机
C.解决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问题 D.抑制私商并发展官营工商业
【答案】B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唐政府下令禁止私造铜器,这些诏令旨在应对钱荒带来的挑战和危机,B项正确;财政入不敷出主要指的是政府的收入无法满足公共开支,而材料强调政府禁止私卖铜锡等,排除A项;结合所学,禁止铜铅锡私卖问题是为了杜绝将铜钱铸造为铜器的行为,排除C项;这些诏令主要是为了保证铸造货币所需材料的供应,以应对钱荒,而非“抑制私商并发展官营工商业”,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5·陕西安康·三模)唐初,统治者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凡达到唐代法定结婚年龄者,配偶离世后丧期服毕,可再娶再嫁。各地方政府也都有义务帮助本地的寡妇再嫁成家,但对志守贞洁者则不强求。据此可推知,唐初( )
A.婚俗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 B.传统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C.政府积极推动社会风俗变革 D.恢复经济发展成为要务
【答案】D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唐初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允许丧偶者在服丧期满后再婚,并要求地方政府协助寡妇再嫁,同时对志守贞洁者不加干涉。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加家庭生产和社会劳动力供给,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项正确;“婚俗深受少数民族影响”没有充分依据,且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排除A项;材料中这一规定兼顾了个人与社会的需求,并未削弱传统伦理道德,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积极推动社会风俗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5·河南·模拟预测)下表所列是唐朝时期韩愈和白居易对食盐的国家专营政策的看法。据表格信息可知( )
韩愈 “今既夺其业……,则富商大贾,必生怨恨,或收市重宝,逃入反侧之地,以资寇盗,此又不可不虑者也。”
白居易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如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
A.两人都认为国家专营导致官商勾结腐败
B.两人都批评了国家专营政策的弊端
C.白居易从财政的角度论证官营的合理性
D.韩愈从民生角度论证商营优于官营
【答案】B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依据题干表格可知,韩愈认为国家专营导致商人心生怨恨,资助寇盗,而白居易认为国家专营为权贵敛财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两人都批评了国家专营政策的弊端,B项正确;韩愈并没有提出官商勾结腐败的问题,排除A项;白居易并不是从财政的角度论证官营的合理性,而是批评官营的弊端,排除C项;韩愈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论证官营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5·江西萍乡·三模)在唐代,商贾议事通常是在酒楼中举行的。商人们会在酒宴上喝酒、交流经验和想法,寻找商机和合作伙伴。唐代文人雅士喜欢在酒宴上互相交流诗文和艺术,酒文化逐渐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这些现象( )
A.反映唐代商业与文化高度融合 B.体现了公共空间的社交功能
C.表明唐代市民文化的繁荣发展 D.说明文化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答案】B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既提到商贾在酒楼议事、交流商业信息,又提及文人雅士在酒宴上交流诗文艺术,不同群体借助酒文化开展不同活动,反映出唐代公共空间的社交功能,B项正确;“高度融合”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只说明商业和文化在酒文化场景下有一定关联,但并非高度融合,排除A项;市民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在宋代,排除C项;“决定”一词说法过于绝对,酒文化只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5·安徽·模拟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北方的“五胡”等少数民族“双向奔赴”,汉族南迁又与南方土著族群融合。隋唐时期,不同族群的官员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治理,胡乐、胡舞等在中原盛行。这主要有助于( )
A.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B.刺激中原政治制度不断创新
C.促使各民族的文化习俗趋同 D.促进农耕游牧经济深度交融
【答案】A
【知识点】少数民族内迁、衣冠南渡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吐蕃与“唐蕃会盟”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五胡’等少数民族‘双向奔赴’,隋唐时期不同族群官员参与治理、胡乐胡舞盛行中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间的迁徙、通婚、文化交融及共同参政,加速了多民族的融合进程,为后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治制度的创新,且民族融合与制度变革无直接因果,排除B项;胡乐、胡舞的流行体现文化互鉴,但“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侧重文化、政治层面的融合,未涉及农耕与游牧经济的“深度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5·河北·模拟预测)唐代《龙筋凤髓判》中有一道判文中说:“工部员外郎赵务支蒲陕布供渔阳军,幽易绢入京,百姓诉不便,务款布是粗物,将以供军,绢是细物,合贮官库”,判曰“非直运者劳苦,抑亦兵家贾怨,宜从削黜,以肃愚顽”,将蒲陕布改判送京、幽易绢供应渔阳军。这表明( )
A.政府灵活施政关注民生 B.政府优先保障边防物资
C.重外轻内政策得以执行 D.布绢是主要的税收物品
【答案】A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中国)。从判文结果来看,最终将蒲陕布改判送京、幽易绢供应渔阳军,这是根据百姓的诉求以及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整,体现了政府能够灵活处理政务,关注民生,考虑到百姓的利益和实际困难,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对于路线调整的影响因素是老百姓的诉求,并没有优先保障边疆物资,排除B项;“重外轻内”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所述只是物资输送的远近处理原则,并无轻重缓急之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布绢外的其他物资,无从比较,排除D项。故选A项。
18.(24-25高三下·湖北·阶段练习)从唐初起,中央就以各种名义临时派遣使臣前往各地了解情况并就地处理一些普通政事;唐中宗以后,在各道设立中央常驻使臣,定期轮换;唐玄宗时期,这些使臣开始向道一级地方行政长官转化;唐肃宗以后各道节度观察使大多正式成为大权独揽的地方行政长官。上述变化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
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中央集权面临困境
C.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D.内重外轻局面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初使臣是临时被派遣处理政务,之后逐渐成为常驻,再到后来成为大权独揽的地方行政长官,这意味着地方势力逐渐坐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减弱,反映出中央集权面临困境。例如节度使在地方上拥有军事、财政等大权,后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B项正确;唐朝前期派遣临时使臣主要是处理常规政务,后来使臣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这主要体现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而不是监察制度的完善。监察制度主要是对官员的监督和检举等,与材料中使臣职能的转变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道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的演变,“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是指县以下的乡村等层面的治理,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势力的逐渐增强,是“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趋势。“内重外轻”是指中央力量强,地方力量弱,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相反,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5·江西南昌·三模)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贵金属、玉器和畜牧产品是吐蕃进贡唐朝的主要贡品。唐朝往往会回赠吐蕃大量的绫罗绸缎,以彰显中原王朝的天威。贞观十五年,吐蕃以高原畜牧业为主,进贡马匹等物资,而唐朝回赠了农具、蚕种和工匠。据此可知,唐蕃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上的联姻 B.吐蕃的朝贡 C.经济上的互补 D.唐朝的强盛
【答案】C
【知识点】吐蕃与“唐蕃会盟”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一道原因题。题目背景设定在唐朝(中国)。结合材料,吐蕃向唐朝进贡贵金属、玉器和畜牧产品,而唐朝则回赠绿罗绸缎、农具等物品。吐蕃的畜牧产品与唐朝的丝织品、农业生产资料形成了经济上的互补。双方各自拥有对方所需的产品,通过交流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彼此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唐蕃民族交流的关键原因。正是这种经济互补性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内在的经济驱动力,能够持续推动双方的往来,因此C项正确。
政治上的联姻,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融的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A项。吐蕃的朝贡只是交流过程中的一个表现,并非唐蕃民族交流的主要原因。如果仅因唐朝的赏赐,缺乏双方内在的政治、经济需求,这种交流难以持续和深入,故排除B项。唐朝的强盛为民族交融奠定了物质基础,唐蕃民族交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经济上的互补从根本上推动了双方持续进行贡赐往来等交流活动,涵盖了吐蕃的物质需求,并与政治友好相互促进。相比其他选项,经济上的互补是唐蕃民族交流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因此,选择C项。
20.(2025·江苏·模拟预测)据《汉书·艺文志》载,蹴鞠在汉代已成为军事训练手段;《唐摭言》卷十记,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江西鄱阳太守颜标在官方蹴鞠训练场修建亭子,并邀请名士姚岩杰作《鄱阳蹴鞠亭记》;唐代文献载,江西人熊葫芦以“翻葫芦易于翻鞠”闻名。这些史料折射出唐代江西( )
A.藩镇割据的军事格局 B.军民共习的武艺传统
C.崇文尚武的社会风尚 D.儒学下移的基层实践
【答案】B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主要涉及蹴鞠在官方和民间的发展,蹴鞠在汉代已成为军事训练手段,唐代鄱阳太守于官方蹴鞠训练场建亭,可以看出蹴鞠的军事训练的官方传承,江西艺人熊葫芦以蹴鞠技巧闻名,可以看出蹴鞠的民间武艺的普及,综上可知,这折射出唐代江西军民共习的武艺传统,B项正确;藩镇割据是指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材料中无节度使拥兵自重、地方对抗中央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题是蹴鞠的武艺属性(军事、民间),姚岩杰作文属文人参与,体现“崇文”,此为次要信息,且题干也未出现“崇文”与“尚武”的并列关系(如科举与武举并重),排除C项;一般认为儒学向基层渗透始于宋代,且姚岩杰为名士,与基层儒学教育(如乡学、宗族讲学)不同,作文记亭属文化活动,与儒学下移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21.(24-25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取了吐蕃石堡城。哥舒翰也因此“拜特进、鸿胪员外卿,与一子五品官,赐物千匹、庄宅各一所,加摄御史大夫”。这体现出当时( )
A.节度使身兼军事与监察两权 B.官员晋升依赖于军功多寡
C.边疆藩镇割据的形势较严重 D.军镇的设置利于边疆安定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此题为本质题。结合材料关键信息,确定准确时空为: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中提到“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派遣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统率各军镇的兵力进攻吐蕃,最终成功夺取了吐蕃的石堡城。石堡城的攻占对唐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强化了唐朝对该地区的控制,还稳定了西北边疆的局势。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军镇设置有助于边疆安定,故D项正确;“加摄御史大夫”仅为朝廷对哥舒翰的加官,并不等同于节度使兼具军事与监察双重权力,故排除A项;唐朝官员的晋升标准多元,并非仅凭军功,故排除B项;当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藩镇割据局面还未形成,故排除C项。综上所述,选择D项。
22.(2025·河北保定·二模)如图所示为唐代长沙窑遗址出土的西域胡旋舞筵纹饰执壶。这可用于探究唐代( )
A.开放包容的大国风度 B.西域艺术深受民众喜爱
C.手工业融入外来技术 D.制瓷行业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A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长沙窑的瓷器上出现西域胡旋舞纹饰,说明唐代能够接纳和融合西域的文化元素,将其运用到本土的瓷器制作装饰中,这充分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大国风度,A项正确;题干仅提及出土的瓷器上有西域胡旋舞纹饰,并没有关于民众对西域艺术喜爱程度的相关表述,无法得出西域艺术深受民众喜爱这一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只是说瓷器上有西域胡旋舞纹饰,这更多体现的是文化元素的融合,而非外来技术的融入,概念不符,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制瓷行业取得了重大突破,出土的这件执壶主要强调的是其装饰纹饰所反映的文化融合,与制瓷行业突破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3.(2025·青海西宁·二模)唐初,精通丝织工艺的窦师纶受高祖委派,入蜀督造绫锦以为进贡之物,设计出了各式新颖绫锦花色品种,被誉为“陵阳公样”。以后历朝唐帝,均在益州织造绫锦。唐政府还规定,益州的租庸调必须折纳绫罗等以充春彩。唐朝的这些做法( )
A.减轻了蜀地农民的赋税 B.推动了益州丝织业发展
C.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D.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答案】B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窦师纶设计‘陵阳公样’、唐朝在益州长期织造绫锦、租庸调折纳绫罗充春彩”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通过官方主导和制度设计,将益州(今成都)作为丝织业中心,推动其工艺创新和产业规模化,B项正确;租庸调折纳实物(绫罗)并未减轻农民负担,反而可能因高标准要求增加压力,排除A项;朝廷财政收入虽因优质贡品和税收实物而增加,但材料未直接强调财政增收,排除C项;官府强制征收丝织品以满足进贡和赋税需求,民众生活质量未必提高,甚至可能因生产压力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24.(2025·陕西咸阳·模拟预测)隋朝初年以18~59岁的男女劳动者(当时称为丁)为征税对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提高至21岁为丁;隋炀帝即位后又规定男子22岁为丁,并免除妇女奴婢等赋税。由此可以推测出( )
A.隋朝前期的政策成果显著 B.隋炀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C.重农抑商的观念不断强化 D.政策变更是隋速亡的原因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建设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到,隋文帝和隋炀帝都在调整税收政策,将征税年龄提高并免除部分人群的赋税,这种政策调整可能意味着国家经济有所恢复,政府有能力通过减少税收来减轻民众负担,从而巩固统治基础,这反映了隋朝前期政策的有效性和成果的显著,A项正确;虽然隋炀帝确实对税收政策进行了调整,但材料中并未明确说明这是为了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且这一政策调整是否全面且持续地减轻了民众负担,还需更多证据支持,排除B项;材料侧重对赋税制度的改革,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人的态度,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排除C项;政策变更只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方面,不能简单地将隋朝的快速灭亡归咎于政策变更,隋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统治者的暴政、社会矛盾的激化等,排除D项。故选A项。
25.(2025·安徽合肥·三模)下表为宣城在不同年份户、口数相关信息统计。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年份 称谓 户数 口数 每户平均口数
刘宋大明八年(464年) 宣城 10120 47992 4.74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 宣州 22537 95735 4.25
唐天宝元年(742年) 宣城郡 121204 884985 7.30
A.经济重心持续南移 B.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C.宣城经济开发加速 D.宣城地区思想文化昌盛
【答案】C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64年至74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刘宋到唐代,宣城户数、口数大幅增长,这体现了此地人口增多,人口增长利于区域经济开发,表明宣城经济开发加速,C项正确;仅从一个地区人口变化无法判断经济重心持续南移情况,排除A项;表格未提及农业技术、耕地面积或粮食产量等具体信息,无法直接推断“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不一定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导致的,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人口数据,未提及教育、学术或文化成就,无法说明思想文化昌盛,排除D项。故选C项。
26.(24-25高三下·云南昆明·阶段练习)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玄宗开元年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反映出唐朝(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南北经济交流密切
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民间饮茶之风盛行
【答案】B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淮属南方,消费市场在北方政治中心,南方茶叶大规模北运反映南北物资流通频繁,体现区域经济互补与交流密切,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中晚唐,与题干“开元年间”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国内贸易,未提及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强调茶叶运输规模,而非单纯饮茶现象,且“王公朝士”属上层群体,不能全面代表“民间”,排除D项。故选B项。
27.(2025·山东滨州·二模)魏晋时期政权林立、社会动荡,私铸铜钱现象时有发生。及至唐朝前期,虽政局稳定,该现象却更为常见。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前期( )
A.国家疆域的扩大 B.货币政策的宽明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冶铜技术的提升
【答案】C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唐朝前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交易活动频繁,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增,这种经济繁荣的状况使得私铸铜钱以获取利益的现象更为常见,C项正确;新扩大的疆域如果不能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依旧不会使市场货币需求量得以增加,所以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而不是疆域扩大,排除A项;铸币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是国家中央集权的重要因素,古代中国普遍严格管理货币发行,“宽明”一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私铸铜钱的现象,即使冶铜技术落后,受利益驱使,民间仍有私铸铜钱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28.(2025·云南·模拟预测)“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表中唐诗内容说明了当时( )
岑参《邯郸客舍歌》 客舍门临漳水头,邯郸女儿夜沽酒。
李绅《宿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张籍《送南客》 夜市连铜柱,巢居属象州。
杜荀鹤《送友游吴越》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韦庄《秦妇吟》 夜市细腰争瓦砾,晓妆鸾镜泣春风。
坊市制度逐渐废除 B.政府放松商业监管
C.商业突破时间限制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C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客舍门临漳水头,邯郸女儿夜沽酒”“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夜市连铜柱,巢居属象州”“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夜市细腰争瓦砾,晓妆窝镜泣春风”可知,唐诗中大量“夜市”的记载,直接证明唐代中后期商业活动已突破传统坊市制度的时间约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坊市制度逐渐废除,坊市是指居民区和交易区,材料中未涉及居民区与交易区是否相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放松商业监管,未涉及政府行为的论述,排除B项;材料中仅涉及了对夜市的描述,未涉及夜市具体的经营内容,无法体现市民生活是否丰富多彩,排除D项。故选C项。
29.(2025·新疆喀什·三模)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后梁、后唐、后晋等王朝更迭皆循“受禅”模式:节度使凭借军事实力控制朝局,逼迫前朝君主颁布“逊位诏书”,自述德薄应天顺人;文武百官联名劝进,新主故作推辞“迫于众议”而践祚。这种反复上演的“受禅”现象( )
A.确保了王朝交替的平稳过渡 B.改变了门阀政治的基本格局
C.延续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特权 D.强化了士大夫的纲常观念
【答案】C
【知识点】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代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受禅”的节度使凭借军事实力控制局势,迫使前朝君主颁布“让位诏书”,这些节度使本身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延续了自身的特权,C项正确;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受禅”现象反复上演,这显然不是平稳过渡,政权交替往往伴随着动荡和不稳定因素,排除A项;五代时期的“受禅”主要是军事势力主导下的政权更迭,与门阀政治格局的改变没有直接关联。门阀政治在之前的历史发展中已经逐渐衰落,并非因“受禅”现象而改变其基本格局,排除B项;“受禅”现象是军事力量主导的政权更迭,并非是对士大夫纲常观念的强化。相反,这种频繁的政权交替、臣子篡夺君位的行为实际上冲击了传统的纲常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30.(2025·福建南平·三模)据农书记载,南北朝时期的粮食有粟、高粱、豆、麦、稻等,其中以粟为多;唐代的粮食大致也是这些种类,但麦、稻与粟已成鼎足之势。以上变化表明( )
A.人地矛盾愈发尖锐 B.国家赋税征收形式多元
C.粮食种类日益丰富 D.区域经济开发效果显著
【答案】D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到唐代,粟地位下降,麦、稻与粟成鼎足之势,这得益于南方地区长期开发,从南北朝时以粟为多到唐代麦、稻地位提升,体现区域经济开发让适宜南方种植的麦、稻产量提高,推动粮食作物格局变化,D项正确;人地矛盾尖锐指土地不足与人口增长冲突,材料仅体现作物比例变化,未涉及人口压力或耕地短缺,排除A项;题干仅列举粮食种类变化,未涉及国家征收赋税形式,不能得出其多元结论,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唐代粮食种类仍是南北朝时那些,并非日益丰富,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
31.(2025·北京海淀·二模)经学与史学
材料一 孔子创立儒学,整理“六经”,后世据此为经典,训释传记,从而逐渐形成经学。经过孔子整理的“六经”,作为上古三代时期的“先王政典”,本身就是重要的史料,其中的《尚书》《春秋》等典籍实为先秦史籍之源。“六经”亦经亦史的特点,表明早在先秦经史起源时期二者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汉代经学体现官方统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因而拥有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汉代史籍在目录分类上尚未形成独立的部类,而是主要依附于经书“六艺略”的《春秋》经下,司马迁撰《史记》以“继《春秋》”为其撰述旨趣,以“六经”来统帅其史著。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权皆设立专职史官,记述史事。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设有修国史的著作郎。十六国各政权都设置史官,撰修了自己的史书。记载这段历史的重要史籍《十六国春秋》正是依据了这些史书编撰的。
魏晋时期,官方藏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史书属于乙部。唐代魏征主编的《隋书》在图书分类中“别为史部”,此后,经史子集的分类取代甲乙丙丁的代号。
唐初统治者重视史学,唐高祖《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提出“务加详核,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的修撰原则。唐太宗时至唐高宗初年,撰成晋、梁、陈、北齐、北周、隋六个朝代的史书和《南史》《北史》,史称“唐初八史”,占据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建立并健全了后朝为前朝撰写“正史”的制度,从而使这一制度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优良传统。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先秦两汉时期经学与史学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魏晋南北朝至唐初史学发展变化折射的时代背景。
【答案】(1)史学和经学同源;重要的经学著作同时又是史学著作;史学依附于经学,史学著述的目的是与经学的目标一致,并受到经学思想的影响。
(2)魏晋南北朝时,政权林立,各政权都重视史书的修撰,政府设立专职史官、专门机构修撰史书,史学著作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多,史学独立于经学,成为专门的学问,大量的史书得以保存。
唐代国家统一,经学归于一统,唐朝政府重视史学编撰,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和隋代历史一起编为“唐初八史”,使史学进入大总结时期,并形成了后代修前代史的传统。
【知识点】北朝的统治和政权更迭、孔子及其主张、《史记》与司马迁、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先秦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孔子创立儒学,整理‘六经’,后世据此为经典,训释传记,从而逐渐形成经学。经过孔子整理的‘六经’,作为上古三代时期的‘先王政典’,本身就是重要的史料,其中的《尚书》《春秋》等典籍实为先秦史籍之源”可知,史学和经学同源;根据材料“‘六经’亦经亦史的特点”可知,重要的经学著作同时又是史学著作;根据材料“汉代史籍在目录分类上尚未形成独立的部类,而是主要依附于经书‘六艺略’的《春秋》经下,司马迁撰《史记》以‘继《春秋》’为其撰述旨趣,以‘六经’来统帅其史著”可知,史学依附于经学,史学著述的目的是与经学的目标一致,并受到经学思想的影响。
(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唐初(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权皆设立专职史官,记述史事。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设有修国史的著作郎。十六国各政权都设置史官,撰修了自己的史书”“魏晋时期,官方藏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史书属于乙部”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政权林立,各政权都重视史书的修撰,政府设立专职史官、专门机构修撰史书,史学著作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多,史学独立于经学,成为专门的学问,大量的史书得以保存。根据材料“唐初统治者重视史学”“唐太宗时至唐高宗初年,撰成晋、梁、陈、北齐、北周、隋六个朝代的史书和《南史》《北史》,史称‘唐初八史’,占据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建立并健全了后朝为前朝撰写‘正史’的制度,从而使这一制度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国家统一,经学归于一统,唐朝政府重视史学编撰,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和隋代历史一起编为“唐初八史”,使史学进入大总结时期,并形成了后代修前代史的传统。
32.(24-25高三下·福建福州·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概括说明“江南经济区”的变化体现了汉唐时期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
变化:汉代经济区指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唐代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汉代江南经济区商业中心城市数量少。唐代江南经济区商业中心城市数量多,呈现多中心,多层次等变化;汉代江南经济区交通干道较少,水路欠发达。唐代主干道较多,并与大运河海路通道构成水路交通网等变化(交通发达)。趋势:体现出南方经济地位提高(或经济重心逐步(开始)南移);体现出南方经济日趋繁荣(或南方城市经济发展;或商业发展);体现出南北或中外经济联系加强(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民族交融与日本交流频繁)。
【知识点】衣冠南渡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对比题、特点题。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第一步,分析两幅图中江南经济区的不同,通过观察两幅地图及相关图例,由图1中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统称江南经济区,而图2中长江以南则分为了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经济区和巴蜀西南经济区等数个经济区,可得出汉代江南经济区指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唐代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图1全国商业中心城只分布在北方,江南区域商业中心城和地区商业中心城数量有限,图2则形成了以中心城、副中心城为中心的数个区域性、地区性经济圈可知,汉代江南经济区商业中心城市数量少,唐代江南经济区商业中心城市数量多,呈现多中心,多层次等变化;对比图1图2中城市周边水陆交通干线分布情况可得出,汉代江南经济区交通干道较少,水路欠发达,唐代主干道较多,并与大运河海路通道构成水路交通网等变化(交通发达)。第二步,在对比汉唐江南经济区变化基础上,分析其体现的经济发展趋势,由唐代比汉代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区域划分更细致、中心城市更多,交通干道更密集,结合所学可得出,南方经济地位提高(或经济重心逐步(开始)南移);由唐代各层次经济中心城市更多,可得出南方经济日趋繁荣(或南方城市经济发展;或商业发展);由图2更密集的水陆交通干道和更多内河、沿海港口城市的出现可得出,南北或中外经济联系加强(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民族交融与日本交流频繁)。
33.(2025·山东临沂·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大兴城
材料一 隋文帝以汉长安城内宫殿与居民杂处,不便于民;水苦涩,不宜饮用为由,在汉代长安的东南创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大兴城。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外廓方正,内有纵横干道各三条,称为“六街”。中轴线北端是宫城,宫城前是皇城。全城设109个坊和2个市,坊有坊墙围绕,四面开门,按时启闭,晚上关门后不得随意出入。城的东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为供居民游赏的园林。隋开皇三年所开引沪水入大兴城之水渠,因渠流靠近城东龙首原,亦称龙首渠。
——摘编自安沛君、杨瑞《营造》
材料二 大兴城是在一统全国过程中规划建设的新都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整理校核城址考古数据,发现其城市空间格局呈九宫构图(如下图)。城市外郭城的长和宽接近,形成一个大正方形,四角存在4个相当的小正方形,中央也有小正方形,大正方形与5个小正方形的边构成九宫格,不仅中轴对称,而且中心对称。九宫构图中蕴含着一个方圆相割图形,内部的里坊基本以50步为模数近似等分。
——摘编自《宇文恺的“巧思”与隋大兴城规划》
(1)概括说明隋朝大兴城布局设计的特点。
(2)影响隋朝大兴城选址与建设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方正对称:城市布局规整,以皇城为中心对称分布。
注重实用:坊市划分便于治安管理,龙首渠等水利系统解决城市供水问题。
重视秩序:中轴线布局、九宫构图体现秩序观念。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历史因素:延续关中作为政治中心的传统。
政治因素:国家统一,皇权强化。
军事因素:防御北方政权威胁的需求
经济因素:国力强盛,关中地区资源丰富
文化因素:儒家礼制与法家秩序等多种思想的影响。
地理因素:关中平原的地理优势。
个人因素:帝王、设计及建造者等个人意愿不同程度的影响。(答出四点即可)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建设、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隋朝(中国)。特点:据材料“中轴线北端是宫城,宫城前是皇城”,并结合隋大兴城平面图,可得出,方正对称:城市布局规整,以皇城为中心对称分布;据材料“坊有坊墙围绕,四面开门,按时启闭,晚上关门后不得随意出入;城的东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为供居民游赏的园林。隋开皇三年所开引沪水入大兴城之水渠”可得出,注重实用:坊市划分便于治安管理,龙首渠等水利系统解决城市供水问题;据材料“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整理校核城址考古数据,发现其城市空间格局呈九宫构图”可得出,重视秩序:中轴线布局、九宫构图体现秩序观念。
(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隋朝(中国)。因素:结合材料“在汉代长安的东南创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大兴城”可得出,历史因素:延续关中作为政治中心的传统;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因素:国家统一,皇权强化;结合所学可知,军事因素:防御北方政权威胁的需求;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因素:国力强盛,关中地区资源丰富;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因素:国力强盛,关中地区资源丰富;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因素:儒家礼制与法家秩序等多种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地理因素:关中平原的地理优势;结合所学可知,个人因素:帝王、设计及建造者等个人意愿不同程度的影响。
34.(2025·辽宁辽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时期,河北道各州大多种植蚕桑,产丝绸,尤以博、深、冀、定、幽等19州的产量最盛。唐天宝元年(742年),河北道常贡丝织品数量就有1700多匹,占全国总量的50.9%,居全国之首;而定州一地贡赋的数量就占当时全国总量的40%以上。《新唐书》记载,河北道定州有“土贡罗、绸、细绫、瑞绫、两窠绫、独窠绫、二包绫、熟线绫”。一些城市中的丝织业的“行”市较多,如范阳郡(今北京、天津、河北保定一带)的丝织业“行”市有绢行、大绢行、小绢行、彩帛行、彩锦彩帛行、小彩行、新绢行等。丝织业作坊明显增加,有的还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如定州何明远的织绫作坊拥有绫机500张。当时,河北丝绸在全国销量很好。
——摘编自王思达等《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商贸篇(下):商帮旧事》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河北道丝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河北道丝织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产量高且地位重要;产品种类丰富;专业化市场繁荣;生产规模较大;产品销路广;官营、民营和家庭生产并存。
(2)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基础雄厚;交通便利;政府的重视支持;丝绸需求量较大。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常贡丝织品数量就有1700多匹,占全国总量的50.9%,居全国之首”可知,产量高且地位重要;根据材料“土贡罗、绸、细绫、瑞绫、两窠绫、独窠绫、二包绫、熟线绫”可知,产品种类丰富;根据材料“丝织业的‘行’市较多”“‘行’市有绢行、大绢行、小绢行、彩帛行、彩锦彩帛行、小彩行、新绢行等”可知,专业化市场繁荣;根据材料“丝织业作坊明显增加,有的还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可知,生产规模较大;根据材料“当时,河北丝绸在全国销量很好”可知,产品销路广;根据材料“如定州何明远的织绫作坊”和所学可知,官营、民营和家庭生产并存。
(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河北道各州大多种植蚕桑”可知,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河北道常贡”可知,历史基础雄厚;根据材料“博、深、冀、定、幽等19州”“而定州一地贡赋的数量就占当时全国总量的40%以上”可知,交通便利;根据材料“常贡丝织品”“贡赋的数量”可知,政府的重视支持;根据材料“一些城市中的丝织业的‘行’市较多”“丝织业作坊明显增加”可知,丝绸需求量较大。
35.(2025·江西·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十二年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摘自〔汉〕班固《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唐代宗时期,扬州成为南粮北运的漕运中心和淮南地区的盐业中心,助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到唐朝后期,在扬州工商业最兴盛的地段,出现了市井相连的商业街,不仅突破了坊市分离的体制,也使得原来“不得侵街造屋”“不可临街开门”的禁令逐渐成为一纸空文,而当地官府并未对此类违禁行为予以禁止,甚至还疏导道路缓解拥堵。宵禁也逐渐松弛,夜市兴盛起来,出现了“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繁荣景象。扬州工商业的发展繁荣,扩大了政府的税源,众多的商品也满足了统治阶层消费享受的需要。扬州坊市布局的突破,使城市布局和工商业布局发生嬗变,为宋代以后开放式的街巷体制开了先河。
——摘编自诸祖煜《唐代扬州坊市制度及其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诏书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后期扬州突破坊市制度的原因。
【答案】(1)史料价值:该诏书属于文献史料;有助于研究文景之治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助于研究汉代基层治理和教化实施过程中三老、廉吏的作用;有助于研究汉代户籍管理办法;有助于佐证汉代丝织品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及丝织业繁荣的原因。
(2)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为漕运中心和盐业中心;扬州城市工商业繁荣;政府在管理上对坊市制度突破的默认和一定程度的支持(或城市管理的松弛);能够扩大政府税源,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满足统治阶层的需要。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景之治”
【详解】(1)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出处“班固《汉书·文帝纪》”可知,该诏书属于文献史料;结合所学汉代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可知,有助于研究文景之治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据材料一“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可知,有助于研究汉代基层治理和教化实施过程中三老、廉吏的作用;据材料一“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可知,有助于研究户籍管理的办法;据材料一“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结合所学汉代丝织业的发展可知,有助于佐证汉代丝织品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及丝织业繁荣的原因。
(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为扬州商业发展及坊市制度突破创造了经济条件;据材料二“扬州成为南粮北运的漕运中心和淮南地区的盐业中心”可知,优越的交通和经济地位,推动了扬州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活跃,促使原有的坊市制度因时而变;据材料二“工商业繁荣”“市井相连的商业街”可知,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使得突破坊市限制成为必然趋势;据材料二“而当地官府并未对此类违禁行为予以禁止,甚至还疏导道路缓解拥堵”可知,政府在管理上对坊市制度突破的默认和支持(或城市管理的松弛);据材料二“扬州工商业的发展繁荣,扩大了政府的税源,众多的商品也满足了统治阶层消费享受的需要。”可知,能够扩大政府税源,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满足统治阶层的需要。
36.(2025·黑龙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所修正史共十三部。各史中都有篇幅不少的少数民族类传,在各史中看到的乌桓、鲜卑、氐等民族史内容,是以往史书中未见的。贞观年间编成的《晋书》创立载记记载十六国历史,对此,有学者评论道:唐太宗要贯彻华夷一家,加强统一观念,于是援引“载记”之例,分国记述前赵前燕、前秦等十四个政权。同时,笔法上也不辨华夷,以示四海一家。记述方法的变化在统一后所修《晋书》和《隋书》中,还表现为关于少数民族的记述,都以东西南北四夷标目,以下再分述各少数民族。此外,《魏书》中还强调鲜卑与汉人都是黄帝的后裔,有意打破鲜、汉界限。总之,在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史记述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许殿才《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合》
(1)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族史撰述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族史撰述所体现的时代背景。
【答案】(1)民族史记述成为各正史的重要内容;新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活动得到及时反映;撰写方式革新,体现多民族一体;传递民族同源共祖的信息(都是黄帝的后裔)。
(2)魏晋时期少数民族活动活跃,民族政权分立(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民族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成发展大势;文化认同增强;隋唐实现了大一统政权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知识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回纥与突厥、吐蕃与“唐蕃会盟”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进步之处:据材料“总之,在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史记述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记述成为各正史的重要内容;据材料“各史中都有篇幅不少的少数民族类传,在各史中看到的乌桓、鲜卑、氐等民族史内容,是以往史书中未见的”可知,新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活动得到及时反映,如在各史中看到的乌桓、鲜卑、氐等民族史内容;据材料“唐太宗要贯彻华夷一家,加强统一观念,于是援引‘载记’之例,分国记述前赵前燕、前秦等十四个政权。同时,笔法上也不辨华夷,以示四海一家”可知,材料体现的撰写方式革新,体现多民族一体,如唐太宗贯彻华夷一家,笔法上也不辨华夷;据材料“此外,《魏书》中还强调鲜卑与汉人都是黄帝的后裔,有意打破鲜、汉界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传递民族同源共祖的信息(都是黄帝的后裔),如《魏书》中还强调鲜卑与汉人都是黄帝的后裔。
(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时代背景:据材料“各史中都有篇幅不少的少数民族类传,在各史中看到的乌桓、鲜卑、氐等民族史内容,是以往史书中未见的”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少数民族活动活跃,民族政权分立(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据材料“此外,《魏书》中还强调鲜卑与汉人都是黄帝的后裔,有意打破鲜、汉界限”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成发展大势,如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北民南迁均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各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如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均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等;据材料“记述方法的变化在统一后所修《晋书》和《隋书》中,还表现为关于少数民族的记述,都以东西南北四夷标目,以下再分述各少数民族”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实现了大一统政权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