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单选题
1.(2025·山西太原·模拟预测)唐代长安城中,于阗、粟特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汉族坊里相互交错。少数民族商人在长安开设店铺,售卖香料、珠宝等异域商品,吸引众多汉族百姓光顾。同时,汉族的文学艺术也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播,如汉地诗歌被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诵读。据此可知,唐代( )
①中原引领边疆文化发展 ②文化传播具有双向特点
③民族交融消除文化差异 ④民族交往交流不断加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4-25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唐朝雕版印刷术的记载。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东川节度使冯宿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故命禁之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王代)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唐末书犹未有模印,多是傅写,故古人书不多而精审,作册亦不解线缝,只叠纸成卷,后以幅纸概黏之(犹今佛老经),其后稍作册子。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世方知镌甚便 (宋末元初)罗璧《识遗》
A.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
C.多元文化在唐代交融共生 D.雕版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3.(2025·浙江·模拟预测)下表是某学生在古代农业研究性学习中摘录的资料。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条件 概况
前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积累 公元6世纪以前先民所累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如《四民月令》等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均田制的实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个人对农业的重视与长期实践研究 每到一处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
A.氾胜之与《氾胜之书》 B.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C.王祯与《农书》 D.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4.(2025·浙江·模拟预测)“张遂,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在佛门修行的过程中,不仅对佛学有颇高的造诣,同时也没有放弃对天文历法的研究。这种跨领域的深厚学识,为他最终测量出子午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材料中的张遂就是( )
A.法显 B.空海 C.僧一行 D.鉴真
5.(2025·山东济宁·模拟预测)如表为唐朝部分文学作品及其主要内容。据此可知( )
文学作品 主要内容
杜甫《兵车行》 反映了唐朝天宝年间频繁的战争,百姓被迫征兵入伍,家庭离散,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白居易《卖炭翁》 展现了唐朝宫廷派人低价强购民间物资,体现出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剥削。
温庭筠《商山早行》 描绘了商人在路途奔波的艰辛,反映出唐朝商业活动的活跃以及交通路线的情况。
A.文学创作主要关注底层民众 B.社会发展备受政治因素主导
C.文学创造是社会的真实反映 D.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6.(24-25高三下·云南·阶段练习)唐代传奇《李娃传》讲述荥阳公子进京赶考邂逅歌女李娃,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莺莺传》记载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婢女红娘牵线搭桥的善举名动千古。在带有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中,落第书生柳毅与洞庭龙女奇异经历更打动了无数青年男女,深受民众喜爱。这些作品共同反映了( )
A.市民取向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B.科举制度影响阶层流动
C.寒门士子与门阀士族的冲突 D.文学艺术契合社会现实
7.(2025·安徽·三模)三国时期,魏国的王肃注经,主张回归经典原义,其《孔子家语注》被西晋列为官学教材。北朝儒者颜之推著《颜氏家训》,推崇孝道等礼制,成为士族家学的典范。上述现象( )
A.体现出乡约制度的世俗化 B.促进了玄学的形成
C.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8.(24-25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西晋时期,武帝命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共计18篇,这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地图所绘六军所涉区域,远近尺度、山川险峻或平易状况,都与现实情况毫无偏差。此地图集的绘制旨在( )
A.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 B.掌握全国疆域物产状况
C.适应完成统一的需要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24-25高三下·云南昆明·阶段练习)早在汉代,佛教就被认为是九十六种道术之一。到魏晋,佛教般若学则依傍着玄学而流行,出现了格义型佛学和清谈式佛学,高僧道安的本无说也没有超出魏晋玄学唯心主义派的理论体系。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十分推崇玄学 B.佛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儒佛道思想交汇融通 D.传统儒学迸发新的活力
10.(2025·福建宁德·三模)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强调个体对名教(儒家礼教)的超越,并且认为礼法名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等,均属于“天理自然”。由此可见,玄学家倾向于( )
A.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B.解决现世政治上的纷争
C.批判礼法对人性的束缚 D.强化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11.(2025·江苏南京·二模)韩愈认为儒学的道统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直传承到孔子、孟子,而孟子之后,道统失传。他构建了儒家从尧到孟子的传承谱系,并以继承孟子道统为己任。韩愈的主要目的是( )
A.挖掘儒学发展的脉络 B.传承儒学圣贤的思想
C.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 D.重塑儒学的学术体系
12.(2025·甘肃甘南·模拟预测)佛教“世俗化”的说法似乎暗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佛教不断衰落的过程,但是结合中国佛教的性质而言,佛教在适应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并未失去大乘佛教的基础教理以及佛教的基本品格。这说明( )
A.佛教的中国化不等于世俗化 B.佛教传入后不断走向衰落
C.中国文化已经完全同化佛教 D.官方哲学对佛教并不包容
13.(2025·湖南邵阳·三模)“唐决”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日本天台宗僧人将佛教教理上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称为“未决”,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被称为“唐决”。这反映出( )
A.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正宗 B.中国的佛教文化领先世界
C.中日经济文化互动频繁 D.中华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14.(2025·四川乐山·三模)《父母恩重经》是成书于唐朝的伪造佛经。该经流传十分广泛,虽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版本,但其核心内容均是子女当报父母养育之深恩。该经书的出现和传播( )
A.有利于调和儒释矛盾 B.表明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推动了印刷技术发展 D.反映佛教发展受到遏制
15.(2025·广东湛江·模拟预测)据研究,隋及唐初文化出现“南朝化”倾向,不仅儒学“多以江南为是”,文学、书法等领域也往往追随“江左遗风”“晋人真迹”。由此可见( )
A.南方文学成就突出 B.文化整合的深化
C.北方儒学复兴迟滞 D.民族认同的强化
16.(2025·湖南长沙·二模)唐初,高祖李渊亲赴国子监,令徐文远讲《孝经》,惠乘讲《波若经》,刘进喜讲《老子》,听博士们辩驳诘问。此后继任者普遍效仿。这最能体现,当时( )
A.君权演进的趋势 B.对道德伦理的强化
C.思想文化的融合 D.对科举策论的重视
17.(24-25高三下·辽宁·阶段练习)隋唐时期,方志对国家的山川形势、军事关隘、道路里程、人口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尤其重视对地理、物产的记载;方志对国史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这说明隋唐时期编修的方志( )
A.具有了资治存史的功能 B.标志着方志体例的形成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蕴含着大一统国家理念
18.(2025·广西·模拟预测)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诔(悼文)缠绵而凄怆”。南朝钟嵘在《诗品序》提出:“凡斯种种(人生悲剧),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导致这种风尚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魏晋玄学的盛行 B.内迁民族的冲击
C.士族经济的崛起 D.社会动荡的影响
19.(2025·黑龙江哈尔滨·三模)据《汉书·艺文志》统计,两汉文学以辞赋、史传为主,文体相对单一;至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文学理论及志怪小说勃兴,题材与体裁均呈多元化趋势。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门阀士族垄断文化教育 B.造纸术普及助力文化传播
C.国家分裂引发文化创新 D.儒释道交融丰富文学题材
20.(2025·新疆·模拟预测)朝省诗即朝官描写朝廷政事生活的诗。初盛唐时期“政遇醇和”,朝省诗以表现官僚的政治恩遇和朝事情怀为宗旨。中晚唐时期朝省诗中山林、隐逸之思蔚成风气,如钱起《新昌里言怀》“花月霁来好,云泉堪梦归。如何建章漏,催著早朝衣。”这折射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 B.文学形式发展 C.社会政治变迁 D.主流思想衰落
21.(2025·广东·二模)如表所示,在唐朝为南北朝编修的史书《南史》《北史》中,在用语方面对北朝和南朝有明显区别。
北朝 南朝
纪年 用北魏、西魏、北周、隋年号
皇帝去世 崩 殂
向对方用兵 讨、伐 侵、略
导致这种区别的主要因素是( )
南北国力的差距 B.政权的政治传承渊源
C.门阀士族的倾向 D.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
22.(2025·江西·模拟预测)博戏(如类似象棋的六博、弹棋等)在秦汉之时一直被统治者和正人君子视为恶道,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自君主到下层民众,都认为博戏是一种体现名士风流的方式。这一转变( )
A.是市民文化发展的结果 B.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导致社会秩序日益混乱 D.体现了对自由豁达的推崇
23.(2025·贵州铜仁·模拟预测)唐高宗咸亨年间,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军队所灭,波斯王子卑路斯到唐朝求救。唐朝封他为右武卫将军,让他在长安城里做官,跟随他来的波斯王室成员和贵族子弟上千人后来也都一直居住在长安。唐朝的做法反映出( )
A.唐朝文化开放包容的特征 B.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特质
C.唐朝官员居高临下的心态 D.古代中国天下中心的意识
24.(2025·河南安阳·二模)北魏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时期,孝文帝时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楷书,被称为“魏碑体”。下图是魏碑体的代表作品《北魏高猛墓志》节选,字体呈现自然、刚劲、雄壮的风貌,北魏统治者曾大力推动魏碑体的发展改进。这可用来说明北魏时期( )
社会呈现转型特性 B.审美以粗犷为特点
C.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D.民间墓碑文化盛行
25.(24-25高三下·山东·开学考试)南北朝时期,洛阳与建康作为南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均兴建了大规模的佛寺和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与建康的鸡鸣寺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艺术成就斐然,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信徒前往。这反映出( )
A.仿修外来建筑之风盛行 B.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C.统治者重视思想的控制 D.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兴盛
26.(2025·江苏·二模)下表所示为中晚唐时期传奇(文言短篇小说)中的部分女侠事迹。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女侠 事迹
红线女 自述“前世本为男子”,因意外杀人而转世为女子,因此所思所想都是为了赎清自己前世的罪孽。
樊夫人 慈悲为怀,无偿救助遭受困苦的百姓。
聂隐娘 一心为主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任务完成之后,选择归隐自然。
A.社会思潮影响文学创作 B.文学不能用作史料实证
C.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心学传播促进个性自由
27.(24-25高三下·山西·阶段练习)玄学发展到东晋初年已至义理停滞的临界点,再无新义可释,而佛学却以其精深的思辨哲学,折服了郗超、孙绰、许询、殷浩等久负盛名的玄学家们。《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有“殷中军(殷浩)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这个里面)'”。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 )
A.本土文化对外来思想的整合能力 B.社会动荡削弱了传统文化的优势
C.佛玄学说改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佛学得到了士人阶层的普遍支持
28.(2025·河北·模拟预测)唐代不仅出现了许多诸如蒲江忠孝寺等以“忠孝”为名的寺院,而且还出现了佛教徒“在家”修行,“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社会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佛教中国化得到了发展
C.政府极力扶持佛教发展 D.儒释道三教合流已完成
29.(2025·四川成都·二模)《石台孝经》碑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长方柱体,下有三层石台。碑文是由唐玄宗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的《孝经》,由唐肃宗篆书题额“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碑上写有: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据此可知,唐代( )
A.治国理政仍遵循儒家思想 B.中央集权不断趋于强化
C.三教合的流趋势已经完成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包容
30.(2025·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存的630余幅唐墓壁画中,有懿德太子墓中的“阙楼图”“仪仗图”,章怀太子墓中的“客使图”“马球图”“狩猎出行图”,以及永泰公主墓中的“宫女图”,等等。这些唐墓壁画展现出唐代( )
A.市民文化蓬勃兴起 B.贵族生活奢靡且等级森严
C.社会的多元与开放 D.绘画艺术开始走向世俗化
二、材料题
31.(2025·新疆·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汇聚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与华夏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冲撞与交融,时代的激荡使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加丰富、构成更加多元、辐射更加久远,为隋唐盛世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2.(2025·江苏南通·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建立后,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公元630年开始,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团,其中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日本使臣进贡的物品主要有琥珀、玛瑙、金银等。与此同时,唐朝也多次派出遣日使,携带了花鸟背八角镜、金银钿装唐大刀、紫檀彩绘漆盘等珍贵物品前往日本。经过大规模学习中国,日本引进了被称为“唐釵”的大型锄以及足踏、牛拉等式样的水车等。在大化革新中,留学生帮助日本效仿唐朝实施了班田收授、租庸调等法。唐朝前期,当时中日民间的物品交流很少,一些民间的往来也是搭乘遣唐使船才得以赴日,如鉴真东渡时带去了香料、药物和大量铜钱等物品。
材料二 自安史之乱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日益减少。公元838年,以藤原常嗣为首的遣唐使团乘船入唐。他们带来了很多砂金在市场上交易,买回所需的丝织品和香药等。至此,通过使臣途径交流物品实际上结束。但中日民间的海上贸易渐趋活跃。公元842年,唐商人李邻德从明州出发前往日本,以此为开端,中国商船经常来往于中国和日本。唐商船一般载运有香料、陶瓷、丝绸、佛教物品等。他们到达日本后,受到了很好的接待。海上贸易兴起的六十多年间,来往于中日之间的船只起码在三十船次以上,比起遣唐使平均十几年一次那是频繁多了。
——摘编自胡沧泽《唐代的中日经济交流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前期中日经济交流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代后期中日经济交流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中日经济交流对日本社会进步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33.(2025·北京通州·一模)胡乐鼓
两晋南北朝以来,以羯鼓、细腰鼓类、齐鼓、鸡娄鼓等为代表的胡乐鼓进入中原地区。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它们以多变和震厉铿锵的音响特点受到统治者与贵族阶层的极大欢迎,并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宴饮演奏、歌舞表演伴奏等各类场合。
《魏书》载:“世祖……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悦般国(西域古国)的鼓舞为宫廷乐署所吸纳,侧面说明当时的胡乐鼓作为悦般国舞蹈的伴奏或舞器而得到使用。此时胡乐鼓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于十六国时期以细腰鼓为主流的态势,北魏时增加了齐鼓、担鼓、羯鼓、鸡娄鼓,其种类进一步扩展。其中齐鼓、担鼓、细腰鼓在云冈石窟、巩义石窟的相关音乐场景石刻中大量出现。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中的胡腾舞表演场景中便有细腰鼓的参与,其与横笛、琵琶一齐为扬臂起舞、右腿勾脚弯曲的胡腾舞伎伴奏。唐诗中对此多有描绘,“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飙转蓬舞”“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生动展现了胡乐鼓在唐代舞蹈伴奏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营造的热烈艺术氛围。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述北魏时期胡乐鼓发展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胡乐鼓传播产生的影响。
34.(2025·湖北·模拟预测)【孔子地位的变化与王朝的统治】
材料一 公元前497年,孔子因“隳三都”改革失败,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在卫国,受权臣排挤。在宋国,遭司马桓魋追杀。在郑国,与弟子失散,人称“丧家之犬”。在陈国,断粮七日。在蔡国,生命受战乱威胁。在楚国,权臣反对楚昭王重用孔子。公元前484年,壮志未酬的孔子返回鲁国。
材料二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武德七年“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左仆射房玄龄等建言,“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诏从之。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唐代以科举取士,明经、进士二科尤重,这推动了五经标准读本的编撰。五经皆系孔子整理编定,由此孔子作为“先师”的正统地位也得到加强。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又废周公庙。武周时期,出于政治需要,复推崇周公。在玄宗朝,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的尊崇推向顶峰。
——摘编自焦天然《汉唐间孔子与周公地位之嬗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周游列国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孔子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5.(2025·福建厦门·二模)“画眉”是中国古代女性重要的文化意象。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
年代 眉式 资料来源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 阁立本《步繁图》(宋代摹本)
唐高宗解德元年(664) 右武卫大将军郑仁泰墓出土陶俑(陕西)
武则天如意元年(692) 并州大都督、外成书洞墓出土壁画(陕西)
武则天神龙二年(706) 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壁画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绢画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摹本)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 周昉《簪花仕女图》(宋代摹本)
晚唐(约828-907) 莫高窟130窟壁画
——摘编自范红梅、温兰《浅谈中国古代女性眉妆的流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史料在研究唐代女性眉式演变问题上的不足之处。
36.(24-25高三下·北京·阶段练习)《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编纂的地理史籍,成书于公元646年(唐贞观二十年)。记录了玄奘所经历的13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今中国新疆、中亚、南亚、西亚及阿富汗、伊朗等地。内容涉及各国风土人情、地理山川、物产资源;佛教寺院、石窟、遗迹的详细描述,系统记载了印度佛教各派学说;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及神话传说以及玄奘求法历程中的见闻与思考。补充了《汉书·西域传》等前代典籍的空白,记录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商贸情况。明代吴承恩《西游记》部分情节灵感来源于此书。原本梵文版已失传,但汉译本被译为多种语言,成为东西方学者研究古代中亚的必读经典。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大唐西域记》成书背景,简述其价值。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必修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单选题
1.(2025·山西太原·模拟预测)唐代长安城中,于阗、粟特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汉族坊里相互交错。少数民族商人在长安开设店铺,售卖香料、珠宝等异域商品,吸引众多汉族百姓光顾。同时,汉族的文学艺术也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播,如汉地诗歌被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诵读。据此可知,唐代( )
①中原引领边疆文化发展 ②文化传播具有双向特点
③民族交融消除文化差异 ④民族交往交流不断加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对外交流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组合选择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唐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通过商业活动将香料、珠宝等异域商品带入汉族地区,同时汉族文学艺术(如诗歌)也被翻译并传播至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双向交流体现了文化传播的互动态势,②正确。各民族聚居区交错分布,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相互理解与亲近感,④正确。综上可知,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题目未明确边疆地区文化发展是否由中原“引领”,排除①,即排除①②选项和①③选项,排除AB项;题目未提及文化差异的“消除”,而是强调多元共存下的和谐互动,排除③,排除D项。故选C项。
2.(24-25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唐朝雕版印刷术的记载。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东川节度使冯宿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故命禁之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王代)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唐末书犹未有模印,多是傅写,故古人书不多而精审,作册亦不解线缝,只叠纸成卷,后以幅纸概黏之(犹今佛老经),其后稍作册子。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世方知镌甚便 (宋末元初)罗璧《识遗》
A.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
C.多元文化在唐代交融共生 D.雕版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答案】D
【知识点】四大发明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从“印历已满天下”可知历日通过雕版印刷得以广泛传播;“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表明书籍因雕版印刷逐渐成为常见的形式;“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说明儒家经典通过雕版印刷得以发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D项正确;题干的史料主要围绕雕版印刷术在唐朝的情况,题干中所给的三则史料,均未提及科举制与印刷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从这些史料推断出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排除A项;虽然史料中有关于印五经、校六经等涉及儒学典籍的内容,但仅从这些不能得出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这一普遍结论,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排除B项;题干史料主要围绕雕版印刷术在唐朝的应用情况,如印历日、印书籍等,并没有体现多元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共生,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5·浙江·模拟预测)下表是某学生在古代农业研究性学习中摘录的资料。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条件 概况
前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积累 公元6世纪以前先民所累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如《四民月令》等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均田制的实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个人对农业的重视与长期实践研究 每到一处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
A.氾胜之与《氾胜之书》 B.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C.王祯与《农书》 D.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答案】B
【知识点】农学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公元6世纪以前先民所累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均田制的实施”等和所学知识,可得出这符合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的相关情况,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正确;氾胜之是汉代人,排除A项;王祯是元代人,徐光启是明代人,当时不存在均田制,排除CD项。故选B项。
4.(2025·浙江·模拟预测)“张遂,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在佛门修行的过程中,不仅对佛学有颇高的造诣,同时也没有放弃对天文历法的研究。这种跨领域的深厚学识,为他最终测量出子午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材料中的张遂就是( )
A.法显 B.空海 C.僧一行 D.鉴真
【答案】C
【知识点】天文学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俗名为张遂,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高僧,主要贡献为西行取经,著《佛国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平安时代高僧,中国唐代时来华,学习佛法并传播唐文化,与天文学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高僧,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与天文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5·山东济宁·模拟预测)如表为唐朝部分文学作品及其主要内容。据此可知( )
文学作品 主要内容
杜甫《兵车行》 反映了唐朝天宝年间频繁的战争,百姓被迫征兵入伍,家庭离散,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白居易《卖炭翁》 展现了唐朝宫廷派人低价强购民间物资,体现出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剥削。
温庭筠《商山早行》 描绘了商人在路途奔波的艰辛,反映出唐朝商业活动的活跃以及交通路线的情况。
A.文学创作主要关注底层民众 B.社会发展备受政治因素主导
C.文学创造是社会的真实反映 D.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答案】D
【知识点】唐诗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杜甫的诗反映了战争时期百姓的遭遇,白居易的诗展现了宫廷行为对百姓的影响,温庭筠的诗体现了商业活动和交通情况。这些文学作品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而这些社会现象也通过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说明文学作品能够映照社会现实。D项正确;虽然作品中有涉及底层民众生活的内容,但不能就此说明文学创作主要关注底层民众生活,排除A项;表格中既有政治因素(如宫市),也有经济因素(如商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不能说社会发展备受政治因素主导,排除B项;文学创作是源于社会现实但又经过艺术加工的,并非完全真实的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6.(24-25高三下·云南·阶段练习)唐代传奇《李娃传》讲述荥阳公子进京赶考邂逅歌女李娃,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莺莺传》记载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婢女红娘牵线搭桥的善举名动千古。在带有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中,落第书生柳毅与洞庭龙女奇异经历更打动了无数青年男女,深受民众喜爱。这些作品共同反映了( )
A.市民取向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B.科举制度影响阶层流动
C.寒门士子与门阀士族的冲突 D.文学艺术契合社会现实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荥阳公子进京赶考邂逅歌女李娃”“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柳毅与洞庭龙女奇异经历”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传奇以市民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和奇异经历为题材,语言通俗,情节生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繁荣背景下市民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仅《李娃传》涉及科举改变命运,《莺莺传》《柳毅传》未直接关联科举对阶层流动的作用,排除B项;“寒门士子与门阀士族的冲突”在唐代文学中确有体现,但材料中三篇传奇更侧重市民情感与世俗生活,未突出阶层对立,排除C项;材料中的《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均属于文学作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社会现实,“契合”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5·安徽·三模)三国时期,魏国的王肃注经,主张回归经典原义,其《孔子家语注》被西晋列为官学教材。北朝儒者颜之推著《颜氏家训》,推崇孝道等礼制,成为士族家学的典范。上述现象( )
A.体现出乡约制度的世俗化 B.促进了玄学的形成
C.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答案】D
【知识点】儒学危机与儒学复兴运动
【详解】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材料内容表明这一时期儒学在官方教育领域、士族内部不断传承,这为后来儒学在隋唐时期的复兴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乡约制度是宋代以后的地方自治规范,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魏晋时期的玄学注重清谈,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士族家学(如《颜氏家训》)旨在维护家族文化特权,反而抑制了阶层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8.(24-25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西晋时期,武帝命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共计18篇,这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地图所绘六军所涉区域,远近尺度、山川险峻或平易状况,都与现实情况毫无偏差。此地图集的绘制旨在( )
A.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 B.掌握全国疆域物产状况
C.适应完成统一的需要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知识点】地理学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属于大一统王朝,其疆域广阔,绘制《禹贡地域图》有利于掌控全国地理信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此地图集的绘制适应完成统一的需要,未涉及南北经济的交流,排除A项;此地图集的绘制适应完成统一的需要,“掌握全国疆域物产状况”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此地图集的绘制有利于国家治理,而非完成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9.(24-25高三下·云南昆明·阶段练习)早在汉代,佛教就被认为是九十六种道术之一。到魏晋,佛教般若学则依傍着玄学而流行,出现了格义型佛学和清谈式佛学,高僧道安的本无说也没有超出魏晋玄学唯心主义派的理论体系。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十分推崇玄学 B.佛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儒佛道思想交汇融通 D.传统儒学迸发新的活力
【答案】C
【知识点】三教合流与三教并行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般若学就是佛教哲学,般若学的中心思想是“性空假有”;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通常称之为“魏晋玄学”;材料“佛教般若学则依傍着玄学而流行”,说明佛教依赖儒家、道家思想(玄学)传播,这有利于儒佛道思想交汇融通,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对玄学的态度,排除A项;儒学在汉代后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其正统地位动摇,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发展,而不是强调儒学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5·福建宁德·三模)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强调个体对名教(儒家礼教)的超越,并且认为礼法名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等,均属于“天理自然”。由此可见,玄学家倾向于( )
A.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B.解决现世政治上的纷争
C.批判礼法对人性的束缚 D.强化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答案】A
【知识点】三教合流与三教并行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玄学家一方面强调个体对名教的超越,另一方面又认为礼法名教等属于“天理自然”,这是在试图将道家的自然观念与儒家的名教观念相融合,把名教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从而调和两者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玄学家的这些观点对现世政治纷争的具体作用和影响,无法得出他们倾向于解决现世政治纷争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玄学家强调个体对名教的超越,有一定批判礼法的意味,但材料中“认为礼法名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等,均属于‘天理自然’”又体现了对名教的认可,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他们倾向于批判礼法对人性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个体对名教的超越,不完全是在强化等级秩序的合理性,而是在探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试图调和二者,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5·江苏南京·二模)韩愈认为儒学的道统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直传承到孔子、孟子,而孟子之后,道统失传。他构建了儒家从尧到孟子的传承谱系,并以继承孟子道统为己任。韩愈的主要目的是( )
A.挖掘儒学发展的脉络 B.传承儒学圣贤的思想
C.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 D.重塑儒学的学术体系
【答案】C
【知识点】三教合流与三教并行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韩愈所处时代,佛道盛行,儒学受到冲击,他构建儒家传承谱系并以继承孟子道统为己任,主要是想通过强调儒家道统的正统性和连贯性,来对抗佛道思想的影响,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C项正确;虽然构建传承谱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儒学发展脉络,但这只是一个表象,不是其主要目的,韩愈更有着深层意图,排除A项;构建传承谱系和继承道统在一定意义上涉及传承圣贤思想,但相比之下,这并非最核心的目的表述,排除B项;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道统的传承,而非学术体系的重塑,题干信息中没有足够依据指向重塑学术体系这一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5·甘肃甘南·模拟预测)佛教“世俗化”的说法似乎暗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佛教不断衰落的过程,但是结合中国佛教的性质而言,佛教在适应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并未失去大乘佛教的基础教理以及佛教的基本品格。这说明( )
A.佛教的中国化不等于世俗化 B.佛教传入后不断走向衰落
C.中国文化已经完全同化佛教 D.官方哲学对佛教并不包容
【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盛行与灭佛事件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虽然进行了“世俗化”调整以适应中国文化,但并未丧失其核心教理(如大乘佛教的基础)和基本品格,这强调“中国化”是佛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反驳了“世俗化等于衰落”的观点,A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佛教传入后并未走向衰落,排除B项;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依然保留其基本品格和精神,佛教未被完全同化,排除C项;佛教进入中国逐渐本土化,也在“不断地适应中国文化”,历史上官方哲学(如宋明理学)曾吸收佛教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5·湖南邵阳·三模)“唐决”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日本天台宗僧人将佛教教理上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称为“未决”,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被称为“唐决”。这反映出( )
A.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正宗 B.中国的佛教文化领先世界
C.中日经济文化互动频繁 D.中华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答案】D
【知识点】鉴真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日本)。根据材料“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可得出,日本僧人将佛教教理上的争议问题带到中国请决,体现了日本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认可和学习,反映出中华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D项正确;日本僧人向中国僧人请教佛教教理问题,只能说明中国佛教对日本有影响,但不能就此判定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正宗 ,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度,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中日之间佛教教理的交流,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佛教文化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中国佛教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围绕中日佛教教理交流展开,未涉及经济互动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5·四川乐山·三模)《父母恩重经》是成书于唐朝的伪造佛经。该经流传十分广泛,虽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版本,但其核心内容均是子女当报父母养育之深恩。该经书的出现和传播( )
A.有利于调和儒释矛盾 B.表明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推动了印刷技术发展 D.反映佛教发展受到遏制
【答案】A
【知识点】三教合流与三教并行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结合时代背景看,魏晋以来儒释矛盾加剧,这不利于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因此通过融合儒学,伪造佛经的方式来缓和佛教与儒学的矛盾,A项正确;这一时期儒学仍居正统地位,排除B项;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有利于经书的出现和传播,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佛教得到发展,不是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5·广东湛江·模拟预测)据研究,隋及唐初文化出现“南朝化”倾向,不仅儒学“多以江南为是”,文学、书法等领域也往往追随“江左遗风”“晋人真迹”。由此可见( )
A.南方文学成就突出 B.文化整合的深化
C.北方儒学复兴迟滞 D.民族认同的强化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及唐初实现了国家统一,在统一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频繁,南方文化在儒学、文学、书法等领域的影响力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和发展,出现“南朝化”倾向,国家通过制度统一促进文化认同,这体现了政治统一后文化整合的深入,B项正确;“南方文学成就突出”仅是对材料中一部分现象的概括,且题干中文化出现整体“南朝化”倾向,并非仅涉及文学领域,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隋及唐初文化出现“南朝化”倾向,儒学“多以江南为是”,就此并不能得出北方儒学复兴迟滞的结论,也许是文化交流融合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对南方儒学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认同相关信息,“南朝化”本质是对文化的继承,并非直接强化民族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5·湖南长沙·二模)唐初,高祖李渊亲赴国子监,令徐文远讲《孝经》,惠乘讲《波若经》,刘进喜讲《老子》,听博士们辩驳诘问。此后继任者普遍效仿。这最能体现,当时( )
A.君权演进的趋势 B.对道德伦理的强化
C.思想文化的融合 D.对科举策论的重视
【答案】C
【知识点】三教合流与三教并行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唐高祖李渊安排讲儒经、佛经、道经,还让博士们相互辩驳诘问,后续继任者普遍效仿这种做法,说明唐代三教融合的趋势已经形成,C项正确;君权演进,涉及君主如何加强权力,但题目中的行为更多是文化政策,排除A项;虽然《孝经》属于儒家伦理,但其他两个属于其他学派,排除B项;唐初科举制度还在发展,且题目中讲的是国子监的教学活动,不是科举考试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7.(24-25高三下·辽宁·阶段练习)隋唐时期,方志对国家的山川形势、军事关隘、道路里程、人口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尤其重视对地理、物产的记载;方志对国史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这说明隋唐时期编修的方志( )
A.具有了资治存史的功能 B.标志着方志体例的形成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蕴含着大一统国家理念
【答案】A
【知识点】地理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方志对国家的山川形势、军事关隘、道路里程、人口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提到隋唐时期方志对山川形势、军事关隘、道路里程、人口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都有详细记载,还能对国史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这些记载和作用体现了方志具有保存资料、为历史研究提供参考等资治存史的功能,A项正确;方志体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隋唐时期并非标志性阶段,排除B项;方志的编纂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关,但题干未直接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或背景,排除C项;方志记载全国范围内容,反映国家统一意识,但题干未明确提到“大一统”思想。不如“资治存史”直接对应题干,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5·广西·模拟预测)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诔(悼文)缠绵而凄怆”。南朝钟嵘在《诗品序》提出:“凡斯种种(人生悲剧),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导致这种风尚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魏晋玄学的盛行 B.内迁民族的冲击
C.士族经济的崛起 D.社会动荡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诔缠绵而凄怆”“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如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等),战乱频繁,民生困苦,士人阶层也历经政治变故与流离之苦。这种环境促使文学创作聚焦于抒发个人悲怆情感和人生悲剧,形成了“凄怆”“骋情”的文学风尚,D项正确;玄学盛行推动了思辨哲学发展,但与题干中文学悲怆风格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内迁民族冲击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和文化融合方面,非直接导致文学情感表达的主因,排除B项;士族经济崛起主要影响社会阶层结构,未直接催生哀婉文学风格,排除C项。故选D项。
19.(2025·黑龙江哈尔滨·三模)据《汉书·艺文志》统计,两汉文学以辞赋、史传为主,文体相对单一;至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文学理论及志怪小说勃兴,题材与体裁均呈多元化趋势。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门阀士族垄断文化教育 B.造纸术普及助力文化传播
C.国家分裂引发文化创新 D.儒释道交融丰富文学题材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至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与战乱打破了汉代“大一统”的思想禁锢,士人阶层在动荡中转向对个体生命、自然哲理(玄学)及社会现实的反思,推动了文人诗歌与文学理论的兴起。同时,政权割裂与民族交融为多元文化提供了生存空间,促进了文学体裁与题材的革新,C项正确;门阀士族主导文化确为魏晋特点,但其垄断可能限制文化普及,而题干反映的是文学题材与体裁的“多元化”趋势,与士族垄断的封闭性存在矛盾,排除A项;东汉造纸术改进虽为文化传播提供物质基础,但两汉至魏晋的文学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作内容与思想内核上,技术普及更多影响文化传播广度而非文学形态的质变,排除B项;儒释道思想交融确实为文学注入新元素(如志怪小说的佛教因果观、游仙诗的道教意象),但其本质是思想领域的变化,无法解释题干中“体裁多元化”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25·新疆·模拟预测)朝省诗即朝官描写朝廷政事生活的诗。初盛唐时期“政遇醇和”,朝省诗以表现官僚的政治恩遇和朝事情怀为宗旨。中晚唐时期朝省诗中山林、隐逸之思蔚成风气,如钱起《新昌里言怀》“花月霁来好,云泉堪梦归。如何建章漏,催著早朝衣。”这折射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 B.文学形式发展 C.社会政治变迁 D.主流思想衰落
【答案】C
【知识点】唐诗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政遇醇和’,朝省诗以表现官僚的政治恩遇和朝事情怀为宗旨。中晚唐时期朝省诗中山林、隐逸之思蔚成风气……‘花月霁来好,云泉堪梦归。如何建章漏,催著早朝衣。’”结合所学可知,初盛唐时期“政遇醇和”,朝省诗多表现政治恩遇和朝事情怀;中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环境变化,朝省诗中出现大量山林、隐逸之思,这种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是社会政治变迁的反映,如钱起的诗中就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对文人心态的影响,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的区域变化,与朝省诗中体现的山林、隐逸之思的风气没有直接关联,材料中也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排除A项;朝省诗在初盛唐和中晚唐的变化主要是内容和主题的变化,而不是文学形式的发展,题干重点强调的是诗歌所反映的思想情感的转变,并非文学形式有了新的发展或变革,排除B项;材料中朝省诗的变化不能说明主流思想衰落,儒家思想在当时依然是主流思想,诗歌中体现的隐逸之思等只是文人在特定社会政治环境下的一种心态和情感表达,不能以此推断主流思想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21.(2025·广东·二模)如表所示,在唐朝为南北朝编修的史书《南史》《北史》中,在用语方面对北朝和南朝有明显区别。
北朝 南朝
纪年 用北魏、西魏、北周、隋年号
皇帝去世 崩 殂
向对方用兵 讨、伐 侵、略
导致这种区别的主要因素是( )
南北国力的差距 B.政权的政治传承渊源
C.门阀士族的倾向 D.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朝政权多数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在政治传统和历史渊源上与汉族政权不同,因此唐朝在编修史书时用“讨、伐”等词汇,B项正确;国力与史书用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与材料中的史书用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华夷之辨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身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区分和认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2025·江西·模拟预测)博戏(如类似象棋的六博、弹棋等)在秦汉之时一直被统治者和正人君子视为恶道,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自君主到下层民众,都认为博戏是一种体现名士风流的方式。这一转变( )
A.是市民文化发展的结果 B.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导致社会秩序日益混乱 D.体现了对自由豁达的推崇
【答案】D
【知识点】儒学危机与儒学复兴运动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长期处于忧患状态,及时行乐的思想随之滋生,人们的思想逐渐活跃,名人志士追求放荡不羁、自由阔达、解放天性。魏晋时期人们认可、欣赏博戏,并将其定位为“体现名士风流的方式”,以显示洒脱和自在的品格,体现了放荡不羁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由豁达的推崇,D项正确;博戏行为与市民文化无关,排除A项;博戏并非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社会秩序的混乱,排除C项。故选D项。
23.(2025·贵州铜仁·模拟预测)唐高宗咸亨年间,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军队所灭,波斯王子卑路斯到唐朝求救。唐朝封他为右武卫将军,让他在长安城里做官,跟随他来的波斯王室成员和贵族子弟上千人后来也都一直居住在长安。唐朝的做法反映出( )
A.唐朝文化开放包容的特征 B.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特质
C.唐朝官员居高临下的心态 D.古代中国天下中心的意识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对外交流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高宗时期(中国)。据题干“波斯王子卑路斯被唐朝封官”“波斯王室成员定居长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态度,接纳异域人士入朝为官、允许其长期居住,体现了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举措,而非民间慈善行为,排除B项;授予官职并安置是平等接纳而非居高临下,排除C项;“天下中心意识”强调等级秩序和藩属关系,而题干更突出唐朝对外来群体融入的包容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5·河南安阳·二模)北魏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时期,孝文帝时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楷书,被称为“魏碑体”。下图是魏碑体的代表作品《北魏高猛墓志》节选,字体呈现自然、刚劲、雄壮的风貌,北魏统治者曾大力推动魏碑体的发展改进。这可用来说明北魏时期( )
社会呈现转型特性 B.审美以粗犷为特点
C.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D.民间墓碑文化盛行
【答案】A
【知识点】书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豪放、雄健的审美融入汉字,书风呈现雄浑朴拙的时代风尚。统治者对“魏碑体”大力推动,反映出民族大交融时期“社会呈现转型特性”,A项正确;虽然魏碑体呈现自然、刚劲、雄壮的风貌,但不能据此简单地说北魏时期“审美以粗犷为特点”,B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B项;书法成为艺术是在东汉时期,C项错误,排除C项;仅凭一则墓志不能推断“民间墓碑文化盛行”,排除D项。故选A项。
25.(24-25高三下·山东·开学考试)南北朝时期,洛阳与建康作为南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均兴建了大规模的佛寺和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与建康的鸡鸣寺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艺术成就斐然,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信徒前往。这反映出( )
A.仿修外来建筑之风盛行 B.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C.统治者重视思想的控制 D.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兴盛
【答案】B
【知识点】佛教的盛行与灭佛事件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洛阳和建康作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佛教信徒和僧人。兴建佛寺和石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佛教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这种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兴建的佛寺和石窟虽然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影响,但并非简单的仿修外来建筑,而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艺术,排除A项;兴建佛寺和石窟有多种原因,如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不能直接推断出是统治者重视思想控制的做法,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交流,没有具体说明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6.(2025·江苏·二模)下表所示为中晚唐时期传奇(文言短篇小说)中的部分女侠事迹。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女侠 事迹
红线女 自述“前世本为男子”,因意外杀人而转世为女子,因此所思所想都是为了赎清自己前世的罪孽。
樊夫人 慈悲为怀,无偿救助遭受困苦的百姓。
聂隐娘 一心为主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任务完成之后,选择归隐自然。
A.社会思潮影响文学创作 B.文学不能用作史料实证
C.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心学传播促进个性自由
【答案】A
【知识点】三教合流与三教并行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中晚唐时期受佛教、儒家思想等影响,在传奇女侠事迹中,红线女有前世罪孽需救赎的说法,体现佛教影响,樊夫人慈悲救助百姓,含儒家仁爱思想,聂隐娘为主排忧,具忠诚观念,表明社会思潮影响文学创作,A项正确;文学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可作史料,“不能”说法绝对,排除B项;仅从文学作品中女侠事迹难以得出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的结论,当时社会仍是男尊女卑,排除C项;心学出现于宋明时期,中晚唐时期不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
27.(24-25高三下·山西·阶段练习)玄学发展到东晋初年已至义理停滞的临界点,再无新义可释,而佛学却以其精深的思辨哲学,折服了郗超、孙绰、许询、殷浩等久负盛名的玄学家们。《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有“殷中军(殷浩)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这个里面)'”。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 )
A.本土文化对外来思想的整合能力 B.社会动荡削弱了传统文化的优势
C.佛玄学说改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佛学得到了士人阶层的普遍支持
【答案】A
【知识点】三教合流与三教并行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玄学发展到东晋初年已至义理停滞的临界点,再无新义可释,但玄学家们对佛经的研究有利于补充和丰富玄学内涵,这体现了本土文化对外来思想的整合能力,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佛学对玄学家的折服,强调佛学的影响力,而非本土文化对外来思想的整合能力,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儒学仍是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C项;“普遍支持”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28.(2025·河北·模拟预测)唐代不仅出现了许多诸如蒲江忠孝寺等以“忠孝”为名的寺院,而且还出现了佛教徒“在家”修行,“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社会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佛教中国化得到了发展
C.政府极力扶持佛教发展 D.儒释道三教合流已完成
【答案】B
【知识点】佛教的盛行与灭佛事件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忠孝”为寺名、“在家”修行、“户户观世音”,说明佛教适应中国社会需要,这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B项正确;以“忠孝”为名,说明儒家思想仍占社会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佛教的政策,不能说明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排除C项;三教合流是长期过程,唐代仅为初步融合,尚未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9.(2025·四川成都·二模)《石台孝经》碑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长方柱体,下有三层石台。碑文是由唐玄宗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的《孝经》,由唐肃宗篆书题额“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碑上写有: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据此可知,唐代( )
A.治国理政仍遵循儒家思想 B.中央集权不断趋于强化
C.三教合的流趋势已经完成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包容
【答案】A
【知识点】三教合流与三教并行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碑文内容显示,唐玄宗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了《孝经》,并强调“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这明确体现了对儒家孝道思想的重视和推崇。儒家思想在唐代仍然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特别是在道德教育和伦理规范方面。因此,A项正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并未直接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目中仅提及了儒家思想(通过《孝经》体现),并未涉及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或思想流派。因此,无法从题目信息中推断出三教合一的趋势已经完成,排除C项;虽然唐代社会确实以开放包容著称,但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碑文的撰写和题额的设置更多地反映了皇帝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和推崇,而非社会风气的开放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0.(2025·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存的630余幅唐墓壁画中,有懿德太子墓中的“阙楼图”“仪仗图”,章怀太子墓中的“客使图”“马球图”“狩猎出行图”,以及永泰公主墓中的“宫女图”,等等。这些唐墓壁画展现出唐代( )
A.市民文化蓬勃兴起 B.贵族生活奢靡且等级森严
C.社会的多元与开放 D.绘画艺术开始走向世俗化
【答案】C
【知识点】绘画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唐代(中国)。题目中的壁画内容涵盖多个层面:“阙楼图”“仪仗图”:体现唐代宫廷建筑的宏伟与礼仪制度的等级森严。 “客使图”:展现唐朝与周边民族、国家的交往,反映外交的开放与包容。“马球图”“狩猎出行图”:马球起源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狩猎是贵族活动,两者共同体现唐代文化交融与多元性。“宫女图”:描绘宫廷生活细节,反映社会对不同生活场景的关注,C项正确;“市民文化”与贵族墓葬壁画无关,排除A项;这些壁画不仅反映贵族生活的等级制度,更突出唐代对外交流的频繁、文化元素的多元融合以及社会风气的开放,排除B项;“世俗化”在唐代尚未成为主流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题
31.(2025·新疆·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汇聚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与华夏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冲撞与交融,时代的激荡使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加丰富、构成更加多元、辐射更加久远,为隋唐盛世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明交融为隋唐盛世形成奠定基础。
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撞与交融,历经三百多年的创新与深化,升级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政治上,北方和南方政权封建化创新成果,如均田制、三长制、府兵制、三省制为隋唐继承发展,推动了封建治理体系的革新,为隋唐盛世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上,畜牧技术(如马镫普及)、作物品种(胡麻、苜蓿),精耕农业技术的相互融合,农牧互补促进农业的进步,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结合,税收财政政策的升级,为隋唐盛世的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儒释道三教并立,形成多元思想碰撞,最终合归于儒,为中华传统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云冈、龙门石窟融合了印度犍陀罗风格与中原审美,北朝民歌与南朝骈文交汇,为唐诗的兴起奠定文化之基。
总之,魏晋南北朝既有政权更迭频繁,也有制度、经济、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重构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结构,奠定了中华文明隋唐盛世的坚实基础。
观点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扩展和影响力的提升。
阐释:唐朝时期,文化交流盛况空前。日本遣唐使频繁来访,学习唐朝制度、文化,推动日本社会进步,中华文明得以在日本传播。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并本土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唐朝诗歌、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通过文化交流传至周边国家,提升了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吸引了众多外国学者、商人来华,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仅扩展了中华文明的传播范围,也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识点】少数民族内迁、三教合流与三教并行、遣唐使、唐朝的对外交流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国。首先,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根据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汇聚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与华夏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冲撞与交融,时代的激荡使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加丰富、构成更加多元、辐射更加久远,为隋唐盛世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可拟定题目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明交融为隋唐盛世形成奠定基础。其次,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汇聚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与华夏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冲撞与交融”和结合魏晋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政权林立的大分裂阶段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撞与交融,历经三百多年的创新与深化,升级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政治上相对应的政治改革与经济上赋税制度的创新可得出,政治上,北方和南方政权封建化创新成果,如均田制、三长制、府兵制、三省制为隋唐继承发展,推动了封建治理体系的革新,为隋唐盛世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上,畜牧技术(如马镫普及)、作物品种(胡麻、苜蓿),精耕农业技术的相互融合,农牧互补促进农业的进步,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结合,税收财政政策的升级,为隋唐盛世的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因为社会动荡不安,佛道两教兴盛可得出,思想文化上,儒释道三教并立,形成多元思想碰撞,最终合归于儒,为中华传统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受到北方文化影响,展现出胡汉交融的特点可得出,云冈、龙门石窟融合了印度犍陀罗风格与中原审美,北朝民歌与南朝骈文交汇,为唐诗的兴起奠定文化之基。最后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及民族交融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既有政权更迭频繁,也有制度、经济、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重构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结构,奠定了中华文明隋唐盛世的坚实基础。又或者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汇聚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与华夏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冲撞与交融,时代的激荡使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加丰富、构成更加多元、辐射更加久远,为隋唐盛世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隋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可拟定题目为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扩展和影响力的提升。其次,结合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周边国家纷纷派使者来中国学习以及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可得出,唐朝时期,文化交流盛况空前。日本遣唐使频繁来访,学习唐朝制度、文化,推动日本社会进步,中华文明得以在日本传播。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并本土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唐朝诗歌、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通过文化交流传至周边国家,提升了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吸引了众多外国学者、商人来华,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最后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可得出,这种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仅扩展了中华文明的传播范围,也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2.(2025·江苏南通·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建立后,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公元630年开始,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团,其中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日本使臣进贡的物品主要有琥珀、玛瑙、金银等。与此同时,唐朝也多次派出遣日使,携带了花鸟背八角镜、金银钿装唐大刀、紫檀彩绘漆盘等珍贵物品前往日本。经过大规模学习中国,日本引进了被称为“唐釵”的大型锄以及足踏、牛拉等式样的水车等。在大化革新中,留学生帮助日本效仿唐朝实施了班田收授、租庸调等法。唐朝前期,当时中日民间的物品交流很少,一些民间的往来也是搭乘遣唐使船才得以赴日,如鉴真东渡时带去了香料、药物和大量铜钱等物品。
材料二 自安史之乱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日益减少。公元838年,以藤原常嗣为首的遣唐使团乘船入唐。他们带来了很多砂金在市场上交易,买回所需的丝织品和香药等。至此,通过使臣途径交流物品实际上结束。但中日民间的海上贸易渐趋活跃。公元842年,唐商人李邻德从明州出发前往日本,以此为开端,中国商船经常来往于中国和日本。唐商船一般载运有香料、陶瓷、丝绸、佛教物品等。他们到达日本后,受到了很好的接待。海上贸易兴起的六十多年间,来往于中日之间的船只起码在三十船次以上,比起遣唐使平均十几年一次那是频繁多了。
——摘编自胡沧泽《唐代的中日经济交流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前期中日经济交流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代后期中日经济交流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中日经济交流对日本社会进步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答案】(1)物品交流;生产技术的传播;学习经济制度。
(2)趋势:主要从国家间的交流逐步走向商人贸易;从以奢侈品为主走向奢侈品、生活必需品并重;铜钱、黄金在交流中日趋广泛使用。
(3)作用: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生活;推动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日本开展大化改新;促进日本融入中华文化圈。
【知识点】鉴真、遣唐使、唐朝的对外交流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中国)和古代日本。根据材料“日本使臣进贡的物品主要有琥珀、玛瑙、金银等”,可知物品交流;根据材料“经过大规模学习中国,日本引进了被称为‘唐釵’的大型锄以及足踏、牛拉等式样的水车等”,可知生产技术的传播;根据材料“在大化革新中,留学生帮助日本效仿唐朝实施了班田收授、租庸调等法”,可知学习经济制度。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中国)和古代日本。趋势:根据材料“从公元630年开始,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团,其中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自安史之乱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日益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从国家间的交流逐步走向商人贸易;根据材料“其中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日本使臣进贡的物品主要有琥珀、玛瑙、金银等”“唐商船一般载运有香料、陶瓷、丝绸、佛教物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以奢侈品为主走向奢侈品、生活必需品并重;根据材料“如鉴真东渡时带去了香料、药物和大量铜钱等物品”“但中日民间的海上贸易渐趋活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铜钱、黄金在交流中日趋广泛使用。
(3)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中国)和古代日本。作用:根据材料“他们带来了很多砂金在市场上交易,买回所需的丝织品和香药等。”,可知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生活;根据材料“但中日民间的海上贸易渐趋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在大化革新中,留学生帮助日本效仿唐朝实施了班田收授、租庸调等法”,可知有利于日本开展大化改新;根据材料“唐朝建立后,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公元630年开始,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团,其中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日本融入中华文化圈。
33.(2025·北京通州·一模)胡乐鼓
两晋南北朝以来,以羯鼓、细腰鼓类、齐鼓、鸡娄鼓等为代表的胡乐鼓进入中原地区。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它们以多变和震厉铿锵的音响特点受到统治者与贵族阶层的极大欢迎,并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宴饮演奏、歌舞表演伴奏等各类场合。
《魏书》载:“世祖……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悦般国(西域古国)的鼓舞为宫廷乐署所吸纳,侧面说明当时的胡乐鼓作为悦般国舞蹈的伴奏或舞器而得到使用。此时胡乐鼓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于十六国时期以细腰鼓为主流的态势,北魏时增加了齐鼓、担鼓、羯鼓、鸡娄鼓,其种类进一步扩展。其中齐鼓、担鼓、细腰鼓在云冈石窟、巩义石窟的相关音乐场景石刻中大量出现。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中的胡腾舞表演场景中便有细腰鼓的参与,其与横笛、琵琶一齐为扬臂起舞、右腿勾脚弯曲的胡腾舞伎伴奏。唐诗中对此多有描绘,“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飙转蓬舞”“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生动展现了胡乐鼓在唐代舞蹈伴奏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营造的热烈艺术氛围。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述北魏时期胡乐鼓发展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胡乐鼓传播产生的影响。
【答案】(1)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带来了新的乐器胡乐鼓;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为胡乐鼓的传播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的多样化发展,胡乐鼓融入中原音乐体系,种类增多;统治者的支持,胡乐鼓被纳入宫廷音乐,胡乐鼓因此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
(2)胡乐鼓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加深了民族交融;胡乐鼓被纳入宫廷音乐的传播过程,丰富了宫廷娱乐生活;胡乐鼓的表演形式,为文学和石窟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来源;胡乐鼓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原乐器、舞蹈相结合,推动了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
【知识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唐诗、石刻艺术
【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羯鼓、细腰鼓类、齐鼓、鸡娄鼓等为代表的胡乐鼓进入中原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带来了新的乐器胡乐鼓;根据材料“北魏时增加了齐鼓、担鼓、羯鼓、鸡娄鼓,其种类进一步扩展”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为胡乐鼓的传播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的多样化发展,胡乐鼓融入中原音乐体系,种类增多;根据材料“受到统治者与贵族阶层的极大欢迎,并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宴饮演奏、歌舞表演伴奏等各类场合”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的支持,胡乐鼓被纳入宫廷音乐,胡乐鼓因此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羯鼓、细腰鼓类、齐鼓、鸡娄鼓等为代表的胡乐鼓进入中原地区。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它们以多变和震厉铿锵的音响特点受到统治者与贵族阶层的极大欢迎,并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宴饮演奏、歌舞表演伴奏等各类场合”结合所学可得出,胡乐鼓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加深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悦般国(西域古国)的鼓舞为宫廷乐署所吸纳”结合所学可得出,胡乐鼓被纳入宫廷音乐的传播过程,丰富了宫廷娱乐生活;根据材料“齐鼓、担鼓、细腰鼓在云冈石窟、巩义石窟的相关音乐场景石刻中大量出现”“唐诗中对此多有描绘”结合所学可得出,胡乐鼓的表演形式,为文学和石窟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根据材料“其与横笛、琵琶一齐为扬臂起舞、右腿勾脚弯曲的胡腾舞伎伴奏”“‘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飙转蓬舞’‘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生动展现了胡乐鼓在唐代舞蹈伴奏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营造的热烈艺术氛围”结合所学可得出,胡乐鼓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原乐器、舞蹈相结合,推动了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
34.(2025·湖北·模拟预测)【孔子地位的变化与王朝的统治】
材料一 公元前497年,孔子因“隳三都”改革失败,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在卫国,受权臣排挤。在宋国,遭司马桓魋追杀。在郑国,与弟子失散,人称“丧家之犬”。在陈国,断粮七日。在蔡国,生命受战乱威胁。在楚国,权臣反对楚昭王重用孔子。公元前484年,壮志未酬的孔子返回鲁国。
材料二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武德七年“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左仆射房玄龄等建言,“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诏从之。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唐代以科举取士,明经、进士二科尤重,这推动了五经标准读本的编撰。五经皆系孔子整理编定,由此孔子作为“先师”的正统地位也得到加强。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又废周公庙。武周时期,出于政治需要,复推崇周公。在玄宗朝,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的尊崇推向顶峰。
——摘编自焦天然《汉唐间孔子与周公地位之嬗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周游列国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孔子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核心动机是寻找能采纳其政治理念的君主,推行其治国理念;屡遭受政治冷遇,但仍坚持不懈;周游路线覆盖广,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河南、山东);时间跨度长。
影响:传播儒家思想,为后来儒家学派的形成奠定基础;推动教育发展(如私学发展),有利文化传承;形成中国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开创了注重游学的传统;其坚持信念的精神成为后世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坚守道德的典范;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伦理和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2)变化:总体上从周孔并尊到独尊孔子。
原因:重建大一统统治秩序的需要;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修订五经加强了孔子作为先师的地位;唐代政局的变化。
【知识点】孔子及其主张、孔子的教育成就、三教合流与三教并行、儒学危机与儒学复兴运动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据材料“公元前497年,孔子因‘隳三都’改革失败,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及“百家争鸣”所学,从目的角度作答,核心动机是寻找能采纳其政治理念的君主,推行其治国理念;据材料“在卫国,受权臣排挤……壮志未酬的孔子返回鲁国。”可知,屡遭受政治冷遇,但仍坚持不懈;据材料“在卫国……在宋国……在郑国……在陈国……在蔡国……在楚国……”及“孔子周游列国形势图”可知,周游路线覆盖广,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河南、山东);据材料“公元前497年……开始周游……公元前484年……返回鲁国。”可知,时间跨度长。
影响:结合战国儒学的发展史实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的行为传播儒家思想,为后来儒家学派的形成奠定基础;结合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可知,推动教育发展(如私学发展),有利文化传承;结合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可知,形成中国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开创了注重游学的传统;据材料“公元前497年……开始周游……公元前484年,壮志未酬的孔子返回鲁国。”可知,其坚持信念的精神成为后世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坚守道德的典范;结合孔子“仁”“礼”等思想可知,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伦理和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2)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变化:据材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武德七年‘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左仆射房玄龄等建言,‘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诏从之。”可知,总体上从周孔并尊到独尊孔子。
原因:据材料“诏从之”结合统治者目的可知,重建大一统统治秩序的需要;据材料“唐代以科举取士,明经、进士二科尤重,这推动了五经标准读本的编撰。”可知,唐代科举制的发展;据材料“五经皆系孔子整理编定,由此孔子作为‘先师’的正统地位也得到加强。”可知,修订五经加强了孔子作为先师的地位;据材料“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又废周公庙。”可知,唐代政局的变化。
35.(2025·福建厦门·二模)“画眉”是中国古代女性重要的文化意象。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
年代 眉式 资料来源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 阁立本《步繁图》(宋代摹本)
唐高宗解德元年(664) 右武卫大将军郑仁泰墓出土陶俑(陕西)
武则天如意元年(692) 并州大都督、外成书洞墓出土壁画(陕西)
武则天神龙二年(706) 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壁画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绢画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摹本)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 周昉《簪花仕女图》(宋代摹本)
晚唐(约828-907) 莫高窟130窟壁画
——摘编自范红梅、温兰《浅谈中国古代女性眉妆的流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史料在研究唐代女性眉式演变问题上的不足之处。
【答案】不足:宋代摹本可能窜入后世因素:多为贵族史料,或缺少民间史料:所用资料在地域上集中干政治中心或边疆地区,可能忽视时代潮流下个人或区域存在的审美差异:未能与唐代诗文等文献史料形成互证(或每个时间段的史料过干单一或图像史料可能存在艺术加工.有局限性):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等。
【知识点】史学研究方法、绘画
【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阁立本《步繁图》(宋代摹本)”与“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摹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摹本可能窜入后世因素;根据材料“并州大都督、外成书洞墓出土壁画(陕西)”与“并州大都督、外成书洞墓出土壁画(陕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为贵族史料,或缺少民间史料;根据材料“莫高窟130窟壁画”与“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壁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用资料在地域上集中干政治中心或边疆地区,可能忽视时代潮流下个人或区域存在的审美差异;根据材料“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绢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未能与唐代诗文等文献史料形成互证(或每个时间段的史料过干单一或图像史料可能存在艺术加工,有局限性);根据材料“晚唐(约828-907)”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等。
36.(24-25高三下·北京·阶段练习)《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编纂的地理史籍,成书于公元646年(唐贞观二十年)。记录了玄奘所经历的13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今中国新疆、中亚、南亚、西亚及阿富汗、伊朗等地。内容涉及各国风土人情、地理山川、物产资源;佛教寺院、石窟、遗迹的详细描述,系统记载了印度佛教各派学说;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及神话传说以及玄奘求法历程中的见闻与思考。补充了《汉书·西域传》等前代典籍的空白,记录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商贸情况。明代吴承恩《西游记》部分情节灵感来源于此书。原本梵文版已失传,但汉译本被译为多种语言,成为东西方学者研究古代中亚的必读经典。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大唐西域记》成书背景,简述其价值。
【答案】政治层面上:唐朝开放包容的政策;历史因素:汉唐以来中原与西域的密切联系;文化因素:前代文献的借鉴;佛教本土化;个人因素:玄奘及弟子的努力;
(要求从三个层面上出答案。)
史料价值 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古代地理的重要文献。 为后世研究中古印度宗教史提供珍贵史料。
学术价值 学术价值,补充前代典籍空白(文化传承) 汉译本成为东西方学者研究古代中亚的必读经典。
中外交流 系统记载了印度佛教各派学说,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
现实意义 对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文的描述,丰富了唐朝对域外文明的了解,开拓了视野。(疆域治理等)(这一点必须要有分)
【知识点】玄奘
【详解】本题是背景题、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编纂的地理史籍”得出玄奘及弟子的努力;根据材料“系统记载了印度佛教各派学说”“玄奘求法历程中的见闻与思考”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佛教本土化影响;根据材料“补充了《汉书·西域传》等前代典籍的空白,记录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商贸情况”得出前代文献的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唐朝开放包容的政策;汉唐以来中原与西域的密切联系。第二小问价值,从史料价值来看,根据材料“记录了玄奘所经历的13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今中国新疆、中亚、南亚、西亚及阿富汗、伊朗等地。内容涉及各国风土人情、地理山川、物产资源;佛教寺院、石窟、遗迹的详细描述”可得出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古代地理的重要文献。根据材料“系统记载了印度佛教各派学说;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及神话传说以及玄奘求法历程中的见闻与思考。”可得出为后世研究中古印度宗教史提供珍贵史料;从学术价值来看,根据材料“补充了《汉书·西域传》等前代典籍的空白,记录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商贸情况。明代吴承恩《西游记》部分情节灵感来源于此书。原本梵文版已失传,但汉译本被译为多种语言,成为东西方学者研究古代中亚的必读经典。”补充前代典籍空白(文化传承)、汉译本成为东西方学者研究古代中亚的必读经典;从中外交流方面来看,根据材料“系统记载了印度佛教各派学说”可得出统记载了印度佛教各派学说,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从现实意义来说,结合唐朝所学知识可得出,对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文的描述,丰富了唐朝对域外文明的了解,开拓了视野。(疆域治理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