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含氟牙膏”等用品,这里的铁、氟指的是 ( )
A.离子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2.元素组成了绚烂多彩的物质世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
A.氧 B.硅 C.铝 D.铁
3.如图是密闭容器中某物质的变化微观示意图,下列操作可以实现该变化的是 ( )
A.加压或降温 B.加压或升温
C.降压或降温 D.降压或升温
4.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
A.2 B.7 C.8 D.17
5.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成分只含金属元素的是 ( )
A.小苏打:NaHCO B.纯金: Au
C.酒精:C H OH D.木炭:C
6.铼在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铼的元素符号为 Re
B.铼的原子序数为75
C.铼是一种金属元素
D.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86.2g
7.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 )
A. O3—3个氧原子 个钠离子
C. Al—氯元素 D.2N—2个氮分子
8.某阳离子A +的核外有23个电子,核内有30个不带电的粒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 ( )
A.23、53 B.26、30 C.26、56 D.23、46
9.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一定不会引起改变的是 ( )
①元素种类 ②化学性质 ③粒子的电性 ④原子核
⑤电子层数 ⑥最外层电子数 ⑦核外电子总数
A.②③⑥ B.③⑤⑦ C.①④ D.①④⑤
1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因此物质一定由分子构成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微粒,则带正电的微粒一定是阳离子
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是稳定结构,因此稳定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是8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填空与简答题(共52分)
11.(6分)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用相关化学用语填空:
(1)铝元素: 。
(2)2个氮原子: 。
(3)与H同周期的元素: 。
(4)构成氯化钠的微粒: 。
(5)质子数为16 的原子: 。
(6)相对原子质量为24的原子形成的阳离子: 。
12.(10分)“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想之一。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示中的“关键词”填空。
晶莹的水滴是由大量的 聚集而成的,水分子里的 是按一定的角度排列的,氢气是由大量的 聚集而成的。氧气是由大量的 聚集而成的。由此可知,不同种类的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构成分子,相同种类的原子也可以自相结合构成分子。
(2)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 和 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 。
(3)请将“分子”“原子”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
(4)下列各图中“●”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
13.(6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 A可知,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一个NH 分子中质子总数是 。
(2)B~F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明显错误的是 (填字母,下同),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B~F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F形成离子的符号是 。
14.(8分)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依据下表回答问题:
(1)在1~18号元素中,与3号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2)含有9个质子和10个电子的离子符号为 。
(3)通过上表推知19号元素应该属于第 周期。
(4)表中同一周期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 。
15.(10分)为了更好地区别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常用原子符号X来表示质量数为 A、质子数为Z的X原子,其中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如氕、氘、氚3种不同的氢原子就可以依次表示为{H、 H、 H。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H、H和{H互为同位素。同位素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用途。例如考古时利用。 C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通过测定 C和 N,分析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追踪P发出的射线,确定磷在植物中的作用部位等。
(1)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时,要使用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作标准。该碳原子的原子符号为 。
(2)在 / Li、 Li、 Na、 Mg、 C、 N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和 。
(3)P的原子核内中子数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16O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B.氘原子与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不同
C.气、氘、氚3种氢原子最多可以组成6种不同的氢分子
16.(12分)模型建构等一系列科学论证方法,不断修正和补充了原子、分子的科学概念。
材料一: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其著作《化学哲学新体系》中论述了原子论的观点: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原子构成,原子不可分割。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他认为构成任何气体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分子。但直到他逝世之后,科学家们才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材料二: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真空管阴极射线时,发现所有原子都含有带负电荷的电子,否定了“原子不可分割”的观点。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由此推测:原子中带正电荷部分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
(1)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是由 首先提出来的; 首次提出了原子是可分的观点。
(2)阿伏加德罗认为“构成任何气体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分子”,请举例说明阿伏加德罗的说法是否正确: 。
(3)道尔顿当时采用的元素符号为:氢⊙、氧 、氮 、碳 ,根据这些符号,下列最接近水分子(H O)的模型的是 (填字母)。
(4)卢瑟福证明了“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是指 。
(5)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轰击氮原子,α粒子留在氮原子中,使氮转化为氧,并释放出一个质子,实现了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人工核反应。该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你认为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三、实验题(共18分)
17.(10分)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
如图1所示,烧杯 A 中装有20 mL 蒸馏水并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烧杯 B中装有10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 A、B罩起来。一段时间后,烧杯 (填字母)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2)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图2)。在两个 Y 形管的左侧管和右侧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无色酚酞溶液和浓氨水,同时进行甲、乙两个实验,最先出现明显现象的是乙。该实验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改进实验中用到了注射器,它的作用是 。
(3)图2实验明显优于图1实验,请写出一条优点: 。
(4)如图3所示,用两支气密性良好且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孔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更容易被压缩,原因是 。
18.(8分)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蘸取少量的碘酒,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
(4)现在从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用馒头蘸取少量的碘盐水,馒头却不变色,这说明,我们食用的碘盐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练习卷答案
1. B 2. C 3. A 4. D 5. B 6. D 7. B
8. C 9. C 10. D 11.(1) Al (2)2N
(3) He (4)Na 、Cl (5)S (6)
12.(1)水分子(或 氢原子和氧原子
(或H 和 O)氢分子(或 氧分子(或(2)数目大 小间 隔(3)①分
子 ②原子 (4)B 13.(1)14.01 10
E DE BCD S
14.(1) Na
(2)F (3)四 (4)从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合理即可)
15. (2) Li Li (3)20 (4)BC
16.(1)道尔顿 汤姆孙 (2)不正确,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 (3)b(4)原子核 (5)原子种类是否改变
17.(1)A (2)温度 平衡气压 (3)节约试剂(或减少空气污染)(4)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
18.(1)会
(2)会
(3)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 (4)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