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2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2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26 09:21:5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2课时)
科学观念: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知道对光和调焦的方法,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能用绘图法正确表达观察到的显像。
科学思维:能独立对光、调焦,了解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步骤和方法、正确绘图。
探究实践:通过模仿练习,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
态度责任:养成爱护显微镜并规范操作显微镜的习惯。
1.下面显微镜的结构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细准焦螺旋 B.反光镜
C.物镜和目镜 D.遮光器
【答案】C
【分析】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据此解答.
【解答】解:显微镜的结构中,起放大作用的是目镜和物镜。物体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反光镜能够将外界的光线反射到镜筒中;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故B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时候,被观察材料必须是(  )
A.薄而透明的 B.新的
C.干燥的 D.完整的
【答案】A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临时装片的制作。解答时可以从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成像的,光线必须通过观察材料反射到物镜、目镜、眼内才能形成物像。因此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如观察材料不透明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成像的原理。
3.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结构是(  )
A.目镜和物镜
B.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C.遮光器和反光镜
D.转换器和通光孔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明确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是调节镜筒升降的结构.
【解答】解:A、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部件,起放大作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准焦螺旋:在镜筒后方有准焦螺旋,包括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遮光器和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光强时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故该选不符合题意;
D、转换器是转换物镜的结构,利用转换器换用高倍或低倍的物镜;通光孔是载物台中央光线通过的圆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常用的工具,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或显微镜的操作是中(会)考必考内容之一,要求理解掌握.
4.下面是小明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几个环节,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图中A是观察、B是调节、C是取镜、D是对光。
【解答】解:A、用显微镜观察时,应一只眼注视目镜,另一只眼睁开;习惯用右手写字的人,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便于绘图,A正确。
B、显微镜上升镜筒进行调焦寻找物像时,左眼应该注视目镜。下降镜筒时,注视物镜,B错误。
C、取镜时,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轻放桌上,镜筒向前,镜臂向后,然后安放目镜和物镜,C错误。
D、对光时,扭转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图示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了,D错误。
故选:A。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5.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对光完成的标志是(  )
A.反光镜对准通光孔
B.目镜下出现光亮
C.目镜下出现明亮的圆形视野
D.目镜下看到物像
【答案】C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解答即可。
【解答】解:对光时,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然后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通过目镜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就说明对光成功。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选项中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一致的是(  )
A.目镜——接近物体一端的镜头
B.平面镜——光线弱的时候用
C.粗准焦螺旋——小幅度升降镜筒
D.光圈——不同的光圈可调节光线强弱
【答案】D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如下图:
据图解答。
【解答】解:A、物镜——接近物体一端的镜头,A错误。
B、平面镜——光线强的时候用,B错误。
C、粗准焦螺旋——大幅度升降镜筒,C错误。
D、光圈——不同的光圈可调节光线强弱,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7.小明在课堂上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若对显微镜的结构④进行操作,他的目的是(  )
A.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 B.调整物像的清晰度
C.改变视野的亮度 D.将物像置于视野中央
【答案】C
【分析】题图中:①细准焦螺旋,②转换器,③遮光器,④反光镜。
【解答】解:A、显微镜的镜筒下端有一个能转动的圆盘叫做转换器,其上可以安装多个物镜,观察时便于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镜头。因此,应转动②转换器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A错误;
B、准焦螺旋是显微镜的机械部分,用来调节焦距。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小,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可见,需要转动①细准焦螺旋来调整物像的清晰度,B错误;
C、在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当外界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小光圈;当外界光线暗时,用凹面镜、大光圈。因此,可以通过调节④反光镜来改变视野的亮度,C正确;
D、将物像置于视野中央,需要移动玻片标本,D错误。
故选:C。
【点评】正确识记并理解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8.如图是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甲、乙一端无螺纹,丙、丁有螺纹,若要在视野内看到最多的细胞,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乙和丙
【答案】A
【分析】观图可知: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据此解答。
【解答】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丙、丁有螺纹为物镜,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所以要在视野内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的镜头组合分别是甲和丁的组合。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显微镜的成像特点。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9.观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显微镜是常用的科学观察工具。下列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操作规范的是(  )
A.清洁时,用擦镜纸擦拭镜头
B.安放时,显微镜放置于身体前方正中间
C.对光时,光线过暗选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D.调焦时,找到物像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像更清晰
【答案】A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与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清洁和收镜。
【解答】解:A、清洁显微镜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A正确。
B、安放时,把显微镜轻轻的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的地方,镜臂朝向自己,镜座距离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这样便于用左眼观察,右眼做记录,B错误。
C、对光时,光线暗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光线强,用小光圈和平面镜,C错误。
D、调焦时,找到物像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像更清晰,D错误。
故选:A。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看到以下几幅图像,这几幅图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④②③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使用过程中,低倍镜换高倍镜的步骤,据图分析作答。
【解答】解:低倍镜换到高倍镜的步骤是:③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④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更明亮;①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所以图中循序为:③→④→②→①。
故选:B。
【点评】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方法。
11.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若是在光线很强的条件下,为了控制进光量,应选用的光圈和反光镜依次是(  )
A.较大的光圈,平面镜 B.较大的光圈,凹面镜
C.较小的光圈,平面镜 D.较小的光圈,凹面镜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了显微镜的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解答】解: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题干中在光线很强的条件下,为了控制进光量,使视野变暗,应该选用较小的光圈,平面镜。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凹面镜使光线汇聚,显微镜视野变亮.
12.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此题是一道实验操作题,具体考查的是形成清晰物像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形成清晰物像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反之,形成清晰物像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解答】解:通过分析知道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观察临时装片,形成清晰物像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中,选项D中的物镜和玻片的距离最大,所以用这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故选:D。
【点评】只有记清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要将视野由图甲转换成图乙,下列操作不需要的是(  )
A.移动装片 B.转动物镜转换器
C.转动细准焦螺旋 D.转动粗准焦螺旋
【答案】D
【分析】从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图甲细胞的位置是在视野的左边,且图乙中的物像比图甲中的物像大。这是在低倍镜观察到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观察,首先要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即可,据此解答。
【解答】解:从甲图转为乙图是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一: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甲图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二: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三、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四、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所以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图像从左图转为右图,第一步操作是装片向左移动。
故选:D。
【点评】显微镜下物像的特点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14.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其他同学看,但别人却看不清物像.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B.光圈的大小改变了
C.显微镜的物镜转换了 D.射入光线发生改变
【答案】D
【分析】显微镜观的使用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个步骤,对光是观察前的重要环节,它决定能否看清物像.
【解答】解: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之前,首先要对光,对光时,先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关镜,使光线正好反射到镜筒内,到达我们的眼睛,直到看清明亮的视野为止。对好光之后,就不能再移动显微镜,如果移动显微镜,射入的光线就会发生改变,导致看不清物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对光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
15.显微镜是中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常用的实验用具,其结构模式图如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对光过程中,要转动[③] 反光镜  ,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2)在观察过程中,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 ⑤  ] 细准焦螺旋  。
(3)若某同学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字母“p”,则所观察的透明纸上写的字母是  d  。
(4)物像位于视野中的左上方要将其移至中央,则应将透明纸向  左上  方移动。
(5)该显微镜的物镜有两种,分别标有“10×”和“40×”,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的物镜是标有“ 10×  ”的。
【答案】(1)反光镜;
(2)⑤细准焦螺旋;
(3)d;
(4)左上;
(5)10×。
【分析】图中①目镜、②物镜、③反光镜、④粗准焦螺旋、⑤细准焦螺旋。
【解答】解:(1)在对光过程中,要转动③反光镜,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在目镜中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
(2)细准焦螺旋有调焦的功能,在观察过程中,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⑤细准焦螺旋。
(3)显微镜成倒立的图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图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若某同学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字母“p”,则所观察的透明纸上写的字母是d。
(4)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物像位于视野中的左上方要将其移至中央,则应将透明纸向左上方移动。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该显微镜的物镜有两种,分别标有“10×”和“40×”,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的物镜是标有“10×”的。
故答案为:(1)反光镜;
(2)⑤细准焦螺旋;
(3)d;
(4)左上;
(5)10×。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6.某同学在使用安装好的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发现视野漆黑一片,他应该尝试调整(  )
A.目镜 B.反光镜
C.装片 D.粗准焦螺旋
【答案】B
【分析】观察时视野漆黑一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物镜未对准通光孔;②遮光器上的光圈未与通光孔对齐;③未调试反光镜;④室内光线太暗等等。
【解答】解:A、目镜在镜筒的上端观察时靠近眼睛,起放大物像的作用,A错误;
B、反光镜在镜臂的最下端,可以左右前后转动,是反射光线用的,某同学在使用安装好的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发现视野漆黑一片,可能是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他应该尝试调整反光镜进行对光,B正确;
C、装片和视野明亮无关,C错误;
D、粗准焦螺旋能大范围升降镜筒,是用来调焦距的结构,不能改变视野亮度,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7.下列是显微镜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办法,正确的是(  )
A.视野较暗——镜筒上升
B.物像偏左上——向右下移动
C.更换物镜——转动转换器
D.镜头污染——干净的纱布擦拭
【答案】C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中起调节亮度作用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显微镜成的倒立的像,即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移动玻片与物像移动的方向也是相反的。镜筒下端的一个能转动的圆盘叫做转换器。其上可以安装几个接物镜,观察时便于调换不同倍数的镜头。
【解答】解:A.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视野较暗,应该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A错误。
B.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装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物像可移动到视野中央,物像偏左上,向偏左上移动,B错误。
C.镜筒下端的一个能转动的圆盘叫做转换器。其上可以安装几个物镜,观察时便于调换不同倍数的镜头。转动转换器可以更换不同倍数的物镜,C正确。
D.镜头污染要用擦镜纸擦拭,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关于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题目时,除了识记以上“知识点的认识”内容外,在显微镜实际操作过程遇到的问题是考查的难点,也是重点。
18.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视野黑暗无光,可能的原因是(  )
A.物镜未对准通光孔
B.未调节粗准焦螺旋
C.标本未对准通光孔中央
D.未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A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解答即可。
【解答】解:对光时扭转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打开聚光器上的光圈,然后左眼对准接目镜注视,右眼睁开,用手翻转反光镜,对向光源,光强时用平面镜,光较弱时用凹面镜。这时从目镜中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只要视野中光亮程度适中,光就对好了;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视野黑暗无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遮光器没打开;或反光镜的调节不当,或物镜未对准通光孔等,和粗细准焦螺旋、标本未对准通光孔中央无关。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9.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视野中除了细胞外还有一些污物,转换目镜和移动装片污物不动,则污物位于(  )
A.反光镜上 B.物镜上 C.装片上 D.目镜上
【答案】B
【分析】(1)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2)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解答】解: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视野中除了细胞外还有一些污物,转换目镜和移动装片污物不动,表明污物不在目镜和装片上,则污物位于物镜。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判断视野中污点位置的方法.
20.小明同学在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后,对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与对应的解决方法作了如下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物像偏左方﹣﹣向左移动玻片
B.物像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
C.视野较暗﹣﹣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D.物像不清晰﹣﹣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C
【分析】1、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
2、显微镜成倒立的像,视野中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3、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的调节镜筒,能够使所观察到的物像更清晰。
4、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解答即可。
【解答】解:A、在显微镜中成倒立的物像。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观察的物像偏左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移动玻片标本,A正确;
B、物像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B正确;
C、若视野较暗,可以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C错误;
D、转动细准焦螺旋调出更清晰的物像,D正确。
故选:C。
【点评】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是主要的考点。
21.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如图甲所示的“生”字,怎样使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变成如图乙所示(  )
A.将载玻片顺时针转动90°
B.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
C.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
D.将载玻片向右下角移动
【答案】A
【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视野中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简便方法写纸上倒过来看.
【解答】解:图甲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物像是图乙。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如图甲所示的‘生’字”,将将载玻片顺时针转动90°就能使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变成如图乙所示。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成倒立的像.要理解“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
22.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要经过以下几个操作步骤,其正确的顺序是(  )
①调节反光镜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④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⑤利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⑥将玻片标本放到载物台上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①⑥②③⑤ C.②①③⑤④⑥ D.②①③⑥④⑤
【答案】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解答】解: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首先要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然后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明亮的视野;其次是观察: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撞坏玻片标本;然后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⑥②③⑤。
故选:B。
【点评】正确使用显微镜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要想做好此类题目,平时一定要多动手,多思考,做到熟能生巧。
23.如图甲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时所看到的图形(大圆表示液泡、箭头表示细胞质流动方向,小黑圆表示细胞核),则实际上细胞核的位置以及细胞质流动方向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时,需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但液体的流动方向不变,即液体的流动方向和实际液体的流动方向一致,解答即可。
【解答】解: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视野中细胞核位于液泡的左侧,而实际上,黑藻细胞中细胞核位于液泡的右侧;但细胞质的环流方向和实际细胞质的环流方向一致,视野中细胞质的环流方向为逆时针,则实际上,黑藻细胞中细胞质环流方向也是逆时针。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24.如果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三次,每次仅调整物镜和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以下各图。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视野最暗的是②
B.正常观察顺序是③→①→②
C.观察③图时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
D.要使视野亮度增加,可将显微镜移至明亮处
【答案】C
【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2)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
【解答】解:A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图③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图②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图①中的细胞体积较大,放大倍数比②大,比③小,正常观察顺序是②→①→③,AB错误。
C、图③是换了高倍镜后得到的物像,换高倍镜后,镜头与玻片的距离较近,而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和下降的幅度较大,不能调粗准焦螺旋。C正确。
D、要使视野亮度增加,可以调节反光镜,使用凹面镜增加视野亮度,调节遮光器,使用大光圈,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5.如图所示,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视野分别为甲和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玻片往左移,则像也会往左移
B.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
C.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D.若在甲看到模糊的像,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像
【答案】B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识图分析作答。
【解答】解:A、显微镜成的是倒像,若玻片往左移,则像应向右移动,错误。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物像的放大倍数越小,体积变小,视野变得越亮,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甲的视野应比乙亮,正确。
C、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不可能都可观察到,错误。
D、物像是否模糊,有多方面因素,换成乙后放大倍数过大,未必清晰,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成像情况,显微镜的放大倍率是由物镜放大倍率和目镜放大倍率的乘积决定的。
26.如图1是显微镜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开始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的部位是什么? 物镜  。
(2)为了认识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某同学做了一个玻片进行观察,如图2表示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当把目镜改为15×时,视野将变为   (画出视野)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普遍光学显微镜可分为两个部分: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
图中显微镜各标号的名称: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遮光器、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亮度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多。
【解答】(2)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显微镜放大50倍,换用15×目镜后,显微镜放大倍数为倍;显微镜放大倍数是直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放大。前者放大50倍,后者放大150倍。后者放大倍数是前者的3倍,即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 (单行数),9÷3=3,每行3个,中间一个重复,共5个。即如图: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27.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显微镜是重要的观察工具。请回答:
(1)该同学在用某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切片时,发现该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只有如图2所示的4个镜头。为了能够在视野中看到最多的细胞,宜选用图2中的镜头组合  A和D  (填字母组合)进行观察。
(2)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发现视野中会有“污物“出现。该同学为了能正确快速判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请你在图1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将该思维导图补充完整。① 在装片上  ;② 在目镜上  。
(3)使用显微镜时,转动下列哪种结构可以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 B  。
A.镜柱 B.细准焦螺旋 C.粗准焦螺旋 D.转换器
(4)如图甲、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则用低倍镜观察的图是  甲  (填甲或乙);如果a表示标本的同一位置,则从甲图得到乙图的操作步骤是  ③⑤②  。
①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
②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③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
④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⑤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普遍光学显微镜结构名称及功能:
(2)图2中,A、B镜头无螺纹,属于目镜;C、D镜头有螺纹,属于物镜。
(3)显微镜视野中污点存在的位置只能是目镜、物镜和载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有随着动,说明污点只能在物镜上了。
【解答】解:(1)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越小,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细胞体积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为了能够在视野中看到最多的细胞,宜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A和物镜D。
(2)显微镜视野中污点存在的位置只能是目镜、物镜和载玻片上。判断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动说明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动,说明不在目镜上;然后移动装片,污点动说明在装片上,如果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3)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地上升和下降镜筒。故选B。
(4)放大倍数小,观察到的物像就小,所以甲图是用低倍镜观察的视野;如果需要重点观察a部分,将其调至视野的正中央,由于显微镜呈倒像,物像移动方向与标本移动方向相反,a部位偏右上方,③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③再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进行观察。转换高倍镜后,②只有轻轻扭转细准螺旋,就能看到清晰的物像,所以如果a表示标本的同一位置,则从甲图得到乙图的操作步骤是:③⑤②。
故答案为:(1)A和D;
(2)①在装片上;②在目镜上;
(3)B;
(4)甲;③⑤②。
【点评】熟练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8.学校组织开展了制作“水滴显微镜”的项目,小科所在的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的水滴显微镜如图甲所示。可通过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  ②  (填结构编号)。
(2)通过“水滴显微镜”观察到图丙中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2个视野,显示标本在视野右下方,要从图①移到图②的位置,应将玻片标本往  右下  方移动。
(3)使用水滴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为  ADCB  。
A.安放
B.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
C.放置标本
D.转动平面镜
(4)下表是水滴显微镜使用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和所采用的操作,其中操作与目的相符的是  BD  (多选)。
选项 操作 目的
A 使标本、放大镜A、放大镜B处于同一直线 使物像更清晰
B 更换不同型号的放大镜 改变放大倍数
C 增大放大镜B的放大倍数 视野中细胞数量变多
D 将平面镜换成凹面镜 视野变亮
(5)某兴趣小组用纸杯代替玻璃杯,结果未能观察到物像,请你帮他解释一下原因: 纸杯不透光,平面镜无法将可见光源反射到标本上,因此不能观察到物像  。
【答案】(1)②;
(2)右下;
(3)ADCB;
(4)BD;
(5)纸杯不透光,平面镜无法将可见光源反射到标本上,因此不能观察到物像(合理即可)。
【分析】1、甲图中:放大镜A相当于目镜,放大镜B相当于物镜,平面镜相当于反光镜。
2、图乙中: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③反光镜。
【解答】解:(1)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能升降镜筒,改变物镜与玻片标本的距离。放大镜镜B相当于物镜,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会改变物镜B与标本的距离,故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②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2)水滴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故要从图①移到图②的位置,应将玻片标本往右下方移动。
(3)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安放玻片、调整焦距、观察及收放等。B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整焦距,D转动平面镜相当于对光,故使用水滴显微镜的正确顺序为ADCB。
(4)A、安放玻片时,标本应正对通光孔中心,使目镜、镜筒、物镜和所要观察的标本在一条直线上。故使标本、放大镜A、放大镜B处于同一直线的目的是便于寻找物像,A不符合题意。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水滴显微镜的放大镜相当于目镜和物镜,故更换不同型号的放大镜的目的是改变放大倍数,B符合题意。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中的细胞数量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增大放大镜B的放大倍数会提高水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故目的是使视野中细胞数量变少,细胞的体积变大,C不符合题意。
D、凹面镜镜能聚光,反射的光线更强,故将平面镜换成凹面镜的目的是使视野变亮,D符合题意。
故选:BD。
(5)光学显微镜需以可见光为光源,故某兴趣小组用纸杯代替玻璃杯,结果未能观察到物像,原因是:纸杯不透光,平面镜无法将可见光源反射到标本上,因此不能观察到物像。
故答案为:(1)②;
(2)右下;
(3)ADCB;
(4)BD;
(5)纸杯不透光,平面镜无法将可见光源反射到标本上,因此不能观察到物像(合理即可)。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第2课时)
科学观念: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知道对光和调焦的方法,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能用绘图法正确表达观察到的显像。
科学思维:能独立对光、调焦,了解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步骤和方法、正确绘图。
探究实践:通过模仿练习,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
态度责任:养成爱护显微镜并规范操作显微镜的习惯。
1.下面显微镜的结构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细准焦螺旋 B.反光镜 C.物镜和目镜 D.遮光器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时候,被观察材料必须是(  )
A.薄而透明的 B.新的 C.干燥的 D.完整的
3.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结构是(  )
A.目镜和物镜 B.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C.遮光器和反光镜 D.转换器和通光孔
4.下面是小明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几个环节,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5.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对光完成的标志是(  )
A.反光镜对准通光孔 B.目镜下出现光亮
C.目镜下出现明亮的圆形视野 D.目镜下看到物像
6.下列选项中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一致的是(  )
A.目镜——接近物体一端的镜头 B.平面镜——光线弱的时候用
C.粗准焦螺旋——小幅度升降镜筒 D.光圈——不同的光圈可调节光线强弱
7.小明在课堂上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若对显微镜的结构④进行操作,他的目的是(  )
A.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 B.调整物像的清晰度
C.改变视野的亮度 D.将物像置于视野中央
8.如图是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甲、乙一端无螺纹,丙、丁有螺纹,若要在视野内看到最多的细胞,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乙和丙
9.观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显微镜是常用的科学观察工具。下列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操作规范的是(  )
A.清洁时,用擦镜纸擦拭镜头
B.安放时,显微镜放置于身体前方正中间
C.对光时,光线过暗选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D.调焦时,找到物像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像更清晰
10.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看到以下几幅图像,这几幅图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④②③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
11.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若是在光线很强的条件下,为了控制进光量,应选用的光圈和反光镜依次是(  )
A.较大的光圈,平面镜 B.较大的光圈,凹面镜
C.较小的光圈,平面镜 D.较小的光圈,凹面镜
12.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
A. B. C. D.
1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要将视野由图甲转换成图乙,下列操作不需要的是(  )
A.移动装片 B.转动物镜转换器
C.转动细准焦螺旋 D.转动粗准焦螺旋
14.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其他同学看,但别人却看不清物像.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B.光圈的大小改变了
C.显微镜的物镜转换了 D.射入光线发生改变
15.显微镜是中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常用的实验用具,其结构模式图如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对光过程中,要转动[③]    ,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2)在观察过程中,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    ]    。
(3)若某同学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字母“p”,则所观察的透明纸上写的字母是     。
(4)物像位于视野中的左上方要将其移至中央,则应将透明纸向     方移动。
(5)该显微镜的物镜有两种,分别标有“10×”和“40×”,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的物镜是标有“    ”的。
16.某同学在使用安装好的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发现视野漆黑一片,他应该尝试调整(  )
A.目镜 B.反光镜 C.装片 D.粗准焦螺旋
17.下列是显微镜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办法,正确的是(  )
A.视野较暗——镜筒上升 B.物像偏左上——向右下移动
C.更换物镜——转动转换器 D.镜头污染——干净的纱布擦拭
18.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视野黑暗无光,可能的原因是(  )
A.物镜未对准通光孔 B.未调节粗准焦螺旋
C.标本未对准通光孔中央 D.未调节细准焦螺旋
19.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视野中除了细胞外还有一些污物,转换目镜和移动装片污物不动,则污物位于(  )
A.反光镜上 B.物镜上 C.装片上 D.目镜上
20.小明同学在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后,对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与对应的解决方法作了如下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物像偏左方﹣﹣向左移动玻片 B.物像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
C.视野较暗﹣﹣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D.物像不清晰﹣﹣调节细准焦螺旋
21.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如图甲所示的“生”字,怎样使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变成如图乙所示(  )
A.将载玻片顺时针转动90°
B.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
C.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
D.将载玻片向右下角移动
22.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要经过以下几个操作步骤,其正确的顺序是(  )
①调节反光镜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④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⑤利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⑥将玻片标本放到载物台上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①⑥②③⑤ C.②①③⑤④⑥ D.②①③⑥④⑤
23.如图甲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时所看到的图形(大圆表示液泡、箭头表示细胞质流动方向,小黑圆表示细胞核),则实际上细胞核的位置以及细胞质流动方向是(  )
A. B. C. D.
24.如果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三次,每次仅调整物镜和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以下各图。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视野最暗的是②
B.正常观察顺序是③→①→②
C.观察③图时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
D.要使视野亮度增加,可将显微镜移至明亮处
25.如图所示,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视野分别为甲和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玻片往左移,则像也会往左移
B.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
C.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D.若在甲看到模糊的像,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像
26.如图1是显微镜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开始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的部位是什么?    。
(2)为了认识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某同学做了一个玻片进行观察,如图2表示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当把目镜改为15×时,视野将变为   (画出视野)
27.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显微镜是重要的观察工具。请回答:
(1)该同学在用某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切片时,发现该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只有如图2所示的4个镜头。为了能够在视野中看到最多的细胞,宜选用图2中的镜头组合   (填字母组合)进行观察。
(2)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发现视野中会有“污物”出现。该同学为了能正确快速判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请你在图1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将该思维导图补充完整。①    ;②    。
(3)使用显微镜时,转动下列哪种结构可以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    。
A.镜柱 B.细准焦螺旋 C.粗准焦螺旋 D.转换器
(4)如图甲、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则用低倍镜观察的图是     (填甲或乙);如果a表示标本的同一位置,则从甲图得到乙图的操作步骤是     。
①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 ②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③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 ④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⑤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28.学校组织开展了制作“水滴显微镜”的项目,小科所在的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的水滴显微镜如图甲所示。可通过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     (填结构编号)。
(2)通过“水滴显微镜”观察到图丙中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2个视野,显示标本在视野右下方,要从图①移到图②的位置,应将玻片标本往     方移动。
(3)使用水滴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为     。
A.安放 B.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 C.放置标本 D.转动平面镜
(4)下表是水滴显微镜使用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和所采用的操作,其中操作与目的相符的是
(多选)。
选项 操作 目的
A 使标本、放大镜A、放大镜B处于同一直线 使物像更清晰
B 更换不同型号的放大镜 改变放大倍数
C 增大放大镜B的放大倍数 视野中细胞数量变多
D 将平面镜换成凹面镜 视野变亮
(5)某兴趣小组用纸杯代替玻璃杯,结果未能观察到物像,请你帮他解释一下原因: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