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是我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职官制度,下列俗语和诗词,与科举制有关的是( )
①“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风吹金榜落风尘,三十三人名字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据此可知,下列生产工具的出现说明( )
A.冶金技术发达 B.灌溉工具改进 C.农业技术进步 D.国家统一发展
3.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民族融合发展 B.社会风气开放 C.对外交往频繁 D.文学艺术发展
4.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被称为“诗圣”的是( )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苏轼
5.在考古发掘中,我国新疆、宁夏、陕西、河北、湖北、广东等地的唐代墓葬出土了波斯银币、阿拉伯和东罗马金币。这反映唐代( )
A.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B.社会风气相当开放
C.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D.中外经济贸易繁荣
6.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访华 D.大食人来华
7.这一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以上描述的历史时期是( )
A.五代十国时期 B.金与南宋对峙 C.辽和北宋并立 D.蒙古族的兴起
8.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至淮水是哪两个政权的分界线(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9.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导致封建王朝末期农民起义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农民起义中,打出了“均田免赋”口号的是(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10.中国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而这部著作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这部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11.据统计,明代通俗小说“三言二拍”近两百篇作品中,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约七十篇,这在此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明代( )
A.小说创作的鼎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八股取士的推行 D.文化氛围的宽松
12.学者何炳棣认为玉米、番薯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以及在饮食生活中的利用,造成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革命”。这些农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A中的①处是元朝的都城______;元朝在行政区划与管理上实行______,这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图B是郑和于1405-1433年率船队______次下西洋路线图。他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和红海沿岸。
材料二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请召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配合使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湖泊),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见下图)……“戚家军”名闻天下。
——摘自《明史·戚继光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家军在抗倭斗争中取胜的原因。
材料三 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颁布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这一政策。综上所述,谈谈你从我国古代对外政策中得到的启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了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什么时期?
材料二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选自朱彧《萍州可谈》
(2)材料二图片和文字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
《姑苏繁华图》(局部)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摘编自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列举出明清时期两个有名的“商帮”。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今矗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是长庆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为纪念长庆元年(821年)双方会盟成功而立的纪念碑。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的碑文,不仅是历史上汉藏友好的象征,于唐蕃关系史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历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的文物体现了“盛唐气象”哪一方面的表现。举出一件唐蕃之间发生的典型事件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等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管理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
——摘自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元朝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对边疆有效治理的史实。
材料三 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尊崇达赖喇嘛……他派兵进攻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作出了重太贡献。
——摘编自舒乙《毛泽东谈康熙的三大贡献》
(3)依据材料三,指出“康熙的三大贡献”。
(4)综上所述,指出清朝时期统治者在管理边疆过程中与元朝相比遇到的新问题。
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据材料“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对科举选官的评价,①正确;“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体现的是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正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③不符题意;④风吹金榜落风尘,三十三人名字香的意思是因为皇恩浩荡,金榜题名,中举的人们的名字都变香了,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耧车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翻车是曹魏时期的灌溉工具;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秧马是宋朝时期出现的插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技术革新说明农业技术进步发展,C项正确;冶金技术属于手工业,与题干农业生产工具不符,排除A项;灌溉工具改进,只能说明翻车的功能,但与其他三项播种工具、犁耕技术、插秧工具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化,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妇女接受教育并参与多种文体活动,这直接体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唐朝社会包容性强,妇女地位相对较高,能够参与骑马、射箭等活动,反映了开放的社会氛围,B项正确;民族融合侧重不同民族交流,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对外交往频繁指向中外交流,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文学艺术发展虽与教育相关,但体育活动更突出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被后人尊为“诗圣”。C项正确;李白被称为诗仙,排除A项;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排除B项;苏轼是宋代的词人,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在考古发掘中,我国新疆、宁夏、陕西、河北、湖北、广东等地的唐代墓葬出土了波斯银币、阿拉伯和东罗马金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经济贸易繁荣,中外交往频繁,D项正确;民族政策比较开明促进民族交融,与出现波斯、阿拉伯和东罗马等外国金币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社会风气相当开放主要体现在社会风气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等社会风气,与在中国境内发现外国金币信息不符,排除B想;西汉时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大明寺的高僧”“东渡日本”“双目失明”,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最后终于成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A项正确;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经,与“日本”无关,排除B项;遣唐使访华与题干材料“东渡日本”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到大食人,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详解】根据“这一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A项正确;金与南宋对峙、辽和北宋并立是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C项;蒙古族的兴起与铁木真有关,题干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D项正确;ABC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D项。
9.【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明朝李自成起义中,针对明末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提出“均田免赋”口号,这促进了起义队伍的发展,D项正确;大泽乡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排除A 项;黄巾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排除B项;黄巢起义的口号是“天补平均”,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详解】据材料“而这部著作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书中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对各种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工序都有详细的说明,并附有插图,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农学著作,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农学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明代通俗小说‘三言二拍’近两百篇作品中,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约七十篇,这在此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了文学的发展,B项正确;小说创作的鼎盛不是题干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八股取士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C项;明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加之八股取士的推行,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D项正确;玉米、番薯等美洲农作物均于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而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都早于明清时期,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答案】(1) 大都 行省制度 七 非洲东海岸
(2)取胜原因:招募勇士,严格训练军队,长短兵迭用;利用南方水多等特点,因地形创鸳鸯阵法;军纪严明,士兵作战勇猛;戚继光立志抗倭;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政策:闭关政策。评价:利: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弊:清朝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启示:要坚持对外开放;国家之间应积极交流互鉴等等。
【详解】(1)内容:①:根据题干①处是元朝的都城,结合所学知识,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②:根据题干②指的是元朝的行政区划,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③: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取胜原因:根据材料二“请召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配合使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可以得出招募勇士,严格训练军队,长短兵迭用;根据材料二“又以南方多薮泽(湖泊),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见下图)”以及图片可以得出这是鸳鸯阵,也就是利用南方水多等特点,因地形创鸳鸯阵法;结合所学知识,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军纪严明,士兵作战勇猛;同时戚继光立志抗倭,曾表达“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最后戚继光抗倭是抵抗倭寇对中国的侵略,属于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政策:根据材料三“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可以得出清朝的对外政策是闭关政策。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闭关政策需要从正面与负面两方面评价,其中利处是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弊段是清朝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启示:根据材料,唐宋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而清朝闭关,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体现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各个国家均有长处与特点,说明国家之间应积极交流互鉴等等。
14.【答案】(1)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自然条件优越;时期:南宋。
(2)现象:图片反映造船技术发达;文字反映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原因:航海技术进步;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手工业品海外需求大;陆上商路受阻。
(3)表现:商业资本雄厚;出现商帮和会馆组织;金融业(票号)兴起;专业商人群体壮大;商帮:晋商、徽商。
(4)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政府鼓励、支持经济活动;人口迁移带来劳动力和技术;优越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航海技术等不断进步;商业资本活跃、商业组织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得出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根据材料“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了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可知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 根据材料“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能得出自然条件优越;
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那时中央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所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
(2)现象:根据材料二图片“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海船的规模、构造等可看出造船技术发达,宋代海船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工具;根据材料二文字材料“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清晰反映出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提升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原因:结合材料二,宋代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应用)、造船技术发达(海船为证),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技术和交通支撑;据所学知识,南宋时期,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同时,南宋手工业发达,手工业品在海外市场需求大;而且当时陆上商路因战乱等受阻,促使更多贸易转向海外,所以还有手工业品海外需求大、陆上商路受阻等原因,共同推动南宋海外贸易兴盛。
(3)表现:根据材料三“(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可得出商业资本雄厚; 根据材料“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可知出现商帮和会馆组织; 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所发展,如材料中提到的“山西票号商”,反映出金融业(票号)兴起;同时,商业活动中专业商人群体不断壮大,即专业商人群体壮大;
“商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典型的“商帮”有晋商、徽商,晋商以山西为中心,经营票号、盐业等,财力雄厚;徽商以安徽徽州为中心,在盐、茶、典当等行业活跃,富甲一方。
(4)原因:综合材料一(两宋南方经济发展因社会稳定、人口迁移、自然条件)、材料二(南宋海外贸易因技术、政策等)、材料三(明清商业因资本、商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从政治环境、政策支持、人口与技术流动、自然基础、技术创新、商业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如政治环境上,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如两宋南方相对和平,利于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氛围 ;政策支持上,政府鼓励、支持经济活动(如南宋设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推动经济前行;人口与技术流动上,人口迁移带来劳动力和技术(如两宋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自然基础上,优越的自然条件(如两宋南方自然条件适宜经济发展 ),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技术创新上,生产技术、航海技术等不断进步(如宋代造船、航海技术,明清手工业技术革新),助力经济提升; 商业发展上,商业资本活跃、商业组织(商帮等)发展(如明清商帮崛起、商业资本雄厚),带动商业繁荣,进而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15.【答案】(1)表现方面:民族交往与交融;典型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史实: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3)“康熙的三大贡献”:三征噶尔丹,巩固了西北边疆,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进兵西藏,册封达赖喇嘛,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统一台湾,巩固了东南海防;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巩固了东北边疆。
(4)新问题:元朝管理边疆主要是处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清朝时期除了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外,还遇到了外国侵略者的侵扰,如沙俄对我国东北边疆的侵略。
【详解】(1)表现方面:根据材料一“唐蕃会盟碑,是长庆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为纪念长庆元年(821年)双方会盟成功而立的纪念碑”,结合所学知识,唐蕃会盟碑体现的是唐朝与吐蕃的交往,所以属于民族交往与交融;典型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与吐蕃的交往的史实包括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元代在边疆管理上因地制宜,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在台湾地区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藏地区,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3)“康熙的三大贡献”:根据材料三“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尊崇达赖喇嘛”可以得出三征噶尔丹,巩固了西北边疆,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进兵西藏,册封达赖喇嘛,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根据材料三“他派兵进攻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可以得出统一台湾,巩固了东南海防;根据材料三“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作出了重太贡献”可以得出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巩固了东北边疆。
(4)新问题: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元朝时期边疆管理主要是是国内的民族,而材料三“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作出了重太贡献”可以得出清朝时期沙俄入侵中国,所以清王朝在边疆问题上遇到了外国侵略者的袭扰,所以新问题是元朝管理边疆主要是处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清朝时期除了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外,还遇到了外国侵略者的侵扰,如沙俄对我国东北边疆的侵略。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