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岳阳楼记》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岳阳楼记》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6 17: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天下楼 圣贤心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有同学去参观过岳阳楼吗?
听说岳阳楼景区有个免门票攻略,是——
游客可通过在景区背诵 《岳阳楼记》 获免票资格
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坐落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西临洞庭湖,北扼长江,自古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与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且是其中唯一保持历史原貌的古建筑。
岳阳楼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闻名于世。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忧乐密码与宋代士大夫精神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作者、背景、文体等)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3、分析文章内容,体悟思想情感
4、课堂巩固,拓展探究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幼年丧父,寄人篱下苦读,留下「划粥断齑」的励志典故。26岁进士及第后,历任地方官敢言直谏,曾主持「庆历新政」推行改革,虽失败却开王安石变法先声。
任陕西经略副使时,以「胸中自有数万甲兵」震慑西夏,奠定军事家声誉。文学上倡导「文以载道」,其《岳阳楼记》借洞庭湖阴晴之景,升华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铸就士大夫精神丰碑。晚年捐宅创立苏州府学,开地方官学先河。谥号「文正」,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
人物关系
政治盟友:欧阳修、富弼
文学互动:梅尧臣、苏舜钦
记文触发者:滕子京
成就亮点
从寒门学子到位极人臣(参知政事)
仅存词作5首却影响千年
幼年孤贫,勤学苦读→兴修水利,执教兴学→军中一范,西贼破胆→庆历新政,政治革新→先忧后乐,心系天下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古文知识积累:
孤:失去父亲。
更适:改嫁
堪:忍受
表示官职任免的词:为(担任)、改(改任)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被贬之后仍积极治理政治,并重修了岳阳楼,遂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也就是说范仲淹并不是看到过真实的岳阳楼而写的这篇文章。
文体知识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例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核舟记》等。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谪守( ) 属予( ) 浩浩汤汤( )
朝晖( ) 迁客骚人( ) 淫雨霏霏( )
隐曜( ) 潜形( ) 樯倾楫摧( )
薄暮冥冥( ) 万顷( ) 岸芷汀兰( )
zhé
zhǔ
shānɡ
huī
sāo
yín fēi
yào
qián
qiánɡ jí
bó mínɡ
zhǐ tīnɡ
qǐng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言破译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到了第二年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的事业
同“俱”,全,都。
扩大
规模

同“嘱”,嘱托
代词,代这件事
文言破译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文言破译
指示代词,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胜景,美景
连接
水势浩大的样子
广远、宽阔
早晚阴晴不变
壮丽景象
记述
详尽
如果……那么
到达
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文人
聚集
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
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文言破译
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多变,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文言破译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连绵不断的雨
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指天气放晴
冲向天空
隐藏光辉
隐没形体
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昏暗

国都
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极点
文言破译
译文:如果遇上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连着整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浊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凄凉冷落的样子,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文言破译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和煦
日光
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美丽的鱼
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
形容草木茂盛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皎洁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
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没有尽头
心胸开阔,精神愉悦
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
面对,迎着
文言破译
译文: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起酒杯对着湖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文言破译
探求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不因外物的好坏而喜悦悲伤,也不因自身得失而喜悦悲伤。
在朝廷做官
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表推测,大概
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如果没有
一道,同道
文言破译
译文:至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理,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上做官的人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如果把课文划分成三部分,该怎样划分?请写出段意。
思考 一
  第一部分(第1段):由叙事入手,交代了写作背景,叙述了重修岳阳楼及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概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详写登楼览悲景、喜景时的不同心情。
第三部分(第5段):将这种情怀与“古仁人之心”对比,引出议论,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点明作记时间。
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思考二
答:对滕子京政绩的赞美,同时也引出下文的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作用。
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思考三
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目的、作用?
与古仁人之心形成对比,突出他们旷达的胸襟,由写景抒情过渡到议论,引出主旨。
文章如何描写洞庭湖的全景?
从空间角度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从时间角度写“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
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亦可用于回答范仲淹的“忧乐观”与孟子“乐以天下,忧亦天下”思想的关系)
思考四
答:这句话是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发展,也就是要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体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思考四
天下忧乐
个人忧乐
文章结构
岳阳楼记
作记缘由
巴陵胜状
览物情异
古仁人之心
背景:
缘由: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湖全景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
阴——悲
晴——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抒情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感极而悲者矣
至,到达
穷尽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极点
有时
或许
一词多义

浊浪排空
长烟一空
天空
消散

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顺利
通向
虚词用法
然则北通巫峡( )
若夫淫雨霏霏( )
感极而悲者矣( )
不以物喜(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虽然如此,那么……
近似“像那”
表顺接
因为
表目的,来
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忧谗畏讥( )
锦鳞游泳(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名词用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鳞代指鱼
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通假字
百废具兴(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通俱,全,都
通“嘱”,嘱托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规模。 例句:增其旧制
制度。

古义:
今义:
景观。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看。
气象
古义:
今义:
景象。 例句:气象万千
天气变化。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如果没有。 例句:微斯人
微小。

古义:
今义:
广远、宽阔。 例句:横无际涯
与“竖”相对。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正常语序应为“居高庙堂”“处远江湖”。定语后置句,“之”字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也”构成判断语气。)
课文探究
课文语言骈散结合,富有韵律,请举例并加以赏析。
这篇记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和结尾处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散句,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 是散句。骈句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
骈句示例: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课文探究
范仲淹历经三次贬官打击,却在《岳阳楼记》中绝口不提个人冤屈,反而浓墨重彩描写洞庭湖阴晴之景。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如何体现他的豁达胸襟与忧乐观?。
通过三重超越彰显境界:
超越个人境遇:避写贬谪之苦,以"不以物喜"消解荣辱;
超越时空局限:借"浩浩汤汤"的永恒自然对比人生短暂得失;
超越世俗悲喜:在悲喜双境后提炼"先忧后乐",将小我情绪升华为天下担当。 最终以"微斯人"的叩问,在古今精神坐标系中确立士大夫的价值永恒。
课堂巩固
1.《岳阳楼记》作者是 (朝代) ,字 ,谥号 。
2.理解性默写。
①从时间上表现景象千变万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借鸟欢鱼跃表现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文中描写水面月光与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表现范仲淹与古仁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范仲淹的忧乐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宋
范仲淹
希文
文正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课堂巩固
3.解释下列词语
(1)一碧万顷
(2) 沙鸥翔集
(3)岸芷汀兰 (4)郁郁青青
(5)此乐何极
(6)宠辱偕忘
(7)把酒临风
极言广阔
时而飞翔, 时而停歇
白芷
小洲
形容草木茂盛
哪有尽头
一起
持、执
课堂巩固
4.翻译下列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或众多 )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课外拓展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动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济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④。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范文正荒政》)
范文正荒政
课外拓展
参考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大兴土木建设,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之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是想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有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范文正荒政
课后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庆历新政相关内容。
2、背诵课文。
3、完成课后习题。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