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一山:西湖孤山
两堤
白堤
苏堤
三岛
小瀛洲
阮公墩
拓展阅读
花港观鱼
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
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
平湖秋月
曲院风荷
三潭映月
双峰插云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尤以一山、两堤、三岛、十景著称。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前面的图片中“三岛”少了一个?那么少的这个是什么呢?
新课导入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
心
亭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张岱,来看看这里的雪景!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二
欣赏西湖的雪景,学习白描手法和写景、叙事、抒情的方法。
三
理解作者的文人雅趣,体会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与家国之思。
学习目标
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的文人雅趣,体会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与家国之思。
第一课时
任务一:
预习交流 朗读课文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张岱
关于作者
预习交流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亡后,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不问世事。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他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背景链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无标点读文
朗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任务二:
译读课文 把握内容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天凌晨(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后,我划着(拏:通“桡”)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湖上)水气凝成的冰花,白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是白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译读课文
1.这部分中“余住西湖”中“余”的古今含义有什么变化?
(1)大雪三日
“余”的古义是我,今义是剩下。
“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3.“是日更定矣”中“是”字怎么解释?
“是”不是今天的判断动词,当“这”讲。
(3)与余舟一芥
小草,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2.在这部分中,哪些词有活用现象?找一找。
(2)拥毳衣炉火
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重点词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译读课文
1.在这部分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找一找。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更”古义是“还”,今义是“更加”。
“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是“勉强”。
“白”古义是“酒杯”,今义是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2.“客此”中的“客”是怎么活用的?
“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重点词句
3.再看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找一找。
①“是金陵人。”判断句,“是”表判断。
②“见余大喜曰”省略句,“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④“更有痴似相公者”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与之)别。
4.结合全文注释,找一找有哪些一词多义现象?
词语 原句 含义
一
更
白
大
上下一白
副词,全、都
长堤一痕
数词,一
是日更定矣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
副词,还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色
酒杯
大喜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非常
形容词,跟“小”相对
1. “看雪”的时间是____?
地点是____________
2 .写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__
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往西湖
“绝”: 消失,从听觉上表现冬雪的威严。
把握内容
3.写湖心夜景
其总的印象是:
特写景物是: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全景
广漠
特写
渺小
4.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
人
5.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
拉余同饮
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6.我的态度是( )
余强饮三大白
硬喝下
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7.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 )
痴
为什么?
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
8.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9.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
第二段:①看雪的具体时间,
描写所见西湖雪景;
②亭中会客经过;
③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朗读了《湖心亭看雪》并感知了大体内容。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关键要落实到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心境。课下把一些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下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课文。
本课结束
1.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每句两处)
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余 挐 一 小 舟,拥 毳 衣 炉 火。
一 童 子 烧 酒 炉 正 沸。
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
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莫 说 相 公 痴,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
/
/
/
/
/
/
/
/
/
/
/
/
随堂练习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是日更定矣( )
(3)余拏一小舟( )
(4)拥毳衣炉火( )
(5)雾凇沆砀( )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7)是金陵人,客此( )
(8)及下船( )
消失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客居
等到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背诵课文。
2.整理并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作业布置
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出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西湖;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夏天里妖娆妩媚的西湖。
诗人们常常在春天、夏天游赏西湖,其景生机盎然,鲜艳明媚。明末清初的张岱他却特立独行,在雪天独自游玩西湖,他为何在冬雪天独自前往?为何不择一晴日,携友而行?晚明嘉兴人汪珂玉曰:“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雪湖之美,尽在张岱《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湖心亭看雪》,去感受雪天西湖的美丽。
新课导入
第二课时
任务一:
赏景、悟人、探“痴”
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1)雪景特色: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2)描写特色: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3)语言特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比较下面原句和改句,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组: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与云与山与水”由高及低,去掉逗号,更突出天云山水连为一体,上下一色,辽阔宏大。
第二组: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痕”字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点”字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芥”字写出扁舟极轻极巧,“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几个量词的使用非常准确,视野由远及近,物品由大到小,让人顿时产生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句中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更添人如沧海一粟的悲凉。
如果换成“条”“座”“艘”“个”四个寻常的量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用了比喻和明暗对比的方法,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澄澈,月光之明和影之暗形成对比,塑造了一个明亮通透,富有动感的世界。
《湖心亭看雪》用一系列数量词呈现雪后西湖夜晚的景物,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描绘出一个静美空灵、超凡脱俗的雪夜。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是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白描作为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白描手法写出了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特点突出,形象人鲜明,而又真挚感。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烘托了游子的乡思,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
1.张岱痴迷雪景,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张岱《一卷冰雪文·序》
译文: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但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
环节二:悟人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
“冰雪人格”
超凡脱俗、
遗世独立
清高孤傲、
特立独行
张岱其人
2.作者年少时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材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材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度,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王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
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示例:
①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③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
他“痴”表现在何处?
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
不寻常的行踪。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环节三:探“痴”
(1)“痴”于行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为何不及姓名
金陵客的回答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独——与众不同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山水
痴景
湖心亭看雪
痴
痴情
大雪晚上独往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清高孤傲 不随流俗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探“痴”小结
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红楼梦》中诗云: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却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湖心亭看雪》
满纸冰雪节,
一腔故国情。
解出作者痴,
来品其中味!
第二课时
任务二:
释疑、主旨、写法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释疑解难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式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作者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以及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3.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通过自我嘲讽和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忠臣角色的无奈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主题思想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
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
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
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
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
的诗。
写作特色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怎一个“痴”字了得?都云作者痴,痴中有深情。时年已经五十岁的张岱只身一人,西湖赏雪。他以白描画雪景,他以淡笔写浓情。无论是开篇的“崇祯五年十二月”还是结尾的“金陵人”,作者张岱那难以言喻的苦闷之情和故国之思都跃然于纸上,我们也领悟到了他孤高自赏、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本课小结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
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
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教师寄语
1.按要求默写句子。
(1)《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 。
(2)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上影子, , ,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3)《湖心亭看雪》中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 , 。
(4)《湖心亭看雪》借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
, 。
(5)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 ”,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 , ”,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随堂练习
2..下列对《湖心亭看雪》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
B.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自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的延伸。
B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张岱。
一衣一炉一扁舟,
。
一朝偶遇一樽酒,
。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人痴对一湖愁
2.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和《江雪》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作业布置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看雪景
雾凇沆砀
天云山水
湖上影子
痴景
冰雪人格
金陵客此
二人对坐
拉余同饮
故国之思
痴情
遇佳客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湖心亭看雪》同步检测
(满分:55分 时间:6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填空。(3分)
《湖心亭看雪》是___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叙事______文。他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人。作品有《___________》《西湖梦寻》。
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 )(2分)
A.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
C.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下船/及郡下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余住西湖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非丝非竹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词性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大雪三日 B.拥毳衣炉火
C.是金陵人,客此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4)惟长堤一痕( )
6.下列句子,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2分)
例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更有痴似相公者 B. 见余大喜
C. 是金陵人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2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崇祯五年”采用年号纪年法,“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B. 古代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C. “相公”是旧时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D. 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有描写行酒令的场景。有时,人们当筵赋诗,没有写成的就罚酒三杯。古人罚酒时,用“白”这种酒杯比较合适。
9.根据提示默写句子。(5分)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 。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 。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回答问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0.[甲]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与步于中庭”,[乙]文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_____”“___________”就把作者赏月、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用原文句子填写)(3分)
11.[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
12.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4分)
(二)小雯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20分)
摘录一:
晓至湖上 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①。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②,泛泛逐清景。
【注】①与天永:与天相连。②野凫:野鸭。
摘录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3.【批注】诗中“ , ”两句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似。(2分)
14.【随感】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诗中的“”“”“清”等词将西湖晨晓的特色尽写无余。(2分)
15.【圈点】小雯在摘录中标注了四个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4分)
①拏: ②拥:_____________
③谪: ④阡陌:_______________
16.【释义】小雯用横线画出了最喜欢的句子,请你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摘录三:诗贵得江山之助。
王荆公居钟山,每饭已,必跨驴,一至山中,或舍驴,遍过野人家,所云:“独寻寒水渡,欲趁夕阳还”,“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也。苏子瞻谪黄州,布衣芒屦,出入阡陌,每数日,辄一泛舟江上。晚贬岭外,无一日不游山。故其胸次洒落,兴会飞舞,妙诣入神。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注】一隅何处觅佳句来?
(节选自廖景文《罨画楼诗话》)
【注】跼蹐(jújí):拘束而不敢放纵。
17.【句读】小雯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两处)。(2分)
我 辈 才 识 远 逊 古 人 若 跼 蹐 一 隅 何 处 觅 佳 句 来?
18.【理解】下面是小雯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荆公每次到山里,都会丢弃自己的驴子。
B.王荆公的不少诗句都描绘了钟山的景色。
C.苏子瞻谪居黄州,是在晚年被贬岭外之前。
D.苏子瞻游历山水,心胸开阔,文采飞扬。
19.【反思】小雯认为摘录二的内容能证明“江山之助”也适用于写文。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5分)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张岱 小品 陶庵梦忆
2.D
3.D
4.D
5.(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人声鼎沸 (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惟命是从
6.A
7.B C
8.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或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9.(1)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2)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二、
(一)
10.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到亭上 及下船
11.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解析】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选定赏析的角度,比如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再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甲]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在解答时,可以仔细分析本体和喻体;再结合“积水空明”来分析比喻的表达作用,最后要点明表达的思想情感。
12.横批:闲 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境界的高度概括。(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干“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已经提示了拟写的横批内容。两文的题眼分别为“闲”和“痴”。对拟写横批的阐释,可以结合两文抒发的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甲]文表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乙]文的一个“痴”字,体现了赏雪人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二)
13.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14.静、淡
15.撑(船) 裹、围 贬官、降职 田间小路
16.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17.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一隅/何处觅佳句来?
18.A
19.认同。张岱在大雪后独往湖心亭看雪,独特的雪景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营造出空濛、静谧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正体现了自然山水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帮助,证明了“江山之助”适用于写文。
参考译文:
摘录三:王安石居住在钟山时,每次吃完饭,必定骑上驴子,一直到山中去,有时下驴步行,一一拜访山野人家,正如他所说的“独寻寒水渡,欲趁夕阳还”(独自探寻寒水渡口,想要趁着夕阳回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仔细数着落花因久坐而停歇,慢慢寻觅芳草以至于归程延迟)。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穿着布衣,脚踩草鞋,在田间小路上出入,每隔几天,就会在江上泛舟一次。晚年被贬到岭外时,没有一天不去游山。所以他心胸豁达开朗,兴致勃发灵动,诗作的精妙意境达到神妙境界。我们这些人的才识远远比不上古人,如果蜷缩在一个狭小的角落,从哪里去寻觅好的诗句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欣赏西湖的雪景,学习白描手法和写景、叙事、抒情的方法。
3.理解作者的文人雅趣,体会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与家国之思。
重难点:
1.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的文人雅趣,体会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与家国之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
2.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尤以一山、两堤、三岛、十景著称。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前面的图片中“三岛”少了一个?那么少的这个是什么呢?
二、正课学习
任务一:预习交流 朗读课文
(一)预习交流
1.关于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关于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3.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亡后,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不问世事。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他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4.读准字音。
崇祯(zhēn) 更定(ɡēnɡ) 毳衣(cuì)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 dànɡ)
毡(zhān) 喃喃(nán) 更有此人(ɡènɡ) 一芥(jiè)
(二)朗读课文
1.无标点读文。(屏显)
2.跟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任务二:译读课文 把握内容
(一)译读课文
●译读第一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
2.重点词句。
(1)这部分中“余住西湖”中“余”的古今含义有什么变化?
明确:“余”的古义是我,今义是剩下。
(2)在这部分中,哪些词有活用现象?找一找。
明确:①大雪三日→“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②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③与余舟一芥→小草,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3)“是日更定矣”中“是”字怎么解释?
明确:“是”不是今天的判断动词,当“这”讲。
●译读第二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2段。
2.重点词句。
(1)在这部分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找一找。
明确: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古义是“还”,今义是“更加”。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是“勉强”。“白”古义是“酒杯”,今义是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2)“客此”中的“客”是怎么活用的?
明确:“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3)再看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找一找。
明确:①“是金陵人。”判断句,“是”表判断。
②“见余大喜曰”省略句,“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与之)别。
④“更有痴似相公者”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4)结合全文注释,找一找有哪些一词多义现象?
明确:①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 长堤一痕 (数词,一)
②更: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ɡēnɡ)/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ɡènɡ)
③白: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大喜曰(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跟“小”相对 )
(二)把握内容
1.“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
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 余往西湖
2.写雪大的句子是?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
明确: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消失,从听觉上表现冬雪的威严。
3.写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和特写景物分别是什么?
明确: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广漠);堤亭舟人,痕点芥粒(特写:渺小)
3.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人
4.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拉余同饮(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5.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余强饮三大白(强,硬喝下。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6.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痴”;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7.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
8.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
第二段:①看雪的具体时间,描写所见西湖雪景;②亭中会客经过;③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三、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朗读了《湖心亭看雪》并感知了大体内容。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关键要落实到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心境。课下把一些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下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课文。
四、随堂练习
1.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每句两处)
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余 挐 一 小 舟,拥 毳 衣 炉 火。
一 童 子 烧 酒 炉 正 沸。
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
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莫 说 相 公 痴,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是日更定矣( ) (3)余拏一小舟( )
(4)拥毳衣炉火( ) (5)雾凇沆砀( )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7)是金陵人,客此( ) (8)及下船(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整理并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出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西湖;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夏天里妖娆妩媚的西湖。
诗人们常常在春天、夏天游赏西湖,其景生机盎然,鲜艳明媚。明末清初的张岱他却特立独行,在雪天独自游玩西湖,他为何在冬雪天独自前往?为何不择一晴日,携友而行?晚明嘉兴人汪珂玉曰:“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雪湖之美,尽在张岱《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湖心亭看雪》,去感受雪天西湖的美丽。
二、继续学习
任务一:赏景、悟人、探“痴”
(一)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明确:
(1)雪景特色: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上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奇丽呀!)
(2)描写特色: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3)语言特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比较下面原句和改句,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组: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明确:“天与云与山与水”由高及低,去掉逗号,更突出天云山水连为一体,上下一色,辽阔宏大。
第二组: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
“痕”字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点”字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芥”字写出扁舟极轻极巧,“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几个量词的使用非常准确,视野由远及近,物品由大到小,让人顿时产生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句中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更添人如沧海一粟的悲凉。
如果换成“条”“座”“艘”“个”四个寻常的量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明确:
《记承天寺夜游》用了比喻和明暗对比的方法,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澄澈,月光之明和影之暗形成对比,塑造了一个明亮通透,富有动感的世界。
《湖心亭看雪》并没有运用各种手法来描绘雪景,而是用一系列数量词呈现雪后西湖夜晚的景物,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描绘出一个静美空灵、超凡脱俗的雪夜。
这种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修饰的方法即是白描。
●知识链接: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是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白描作为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白描手法写出了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烘托了游子的乡思,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
小结:作者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擅用用精要的文字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景物的神韵。
(二)环节二:悟人
1.张岱痴迷雪景,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张岱《一卷冰雪文·序》
译文: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但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
明确: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寄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寒夜赏雪,正是张岱“冰雪人格”的体现,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清高孤傲、特立独行的一面。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资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明确: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资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资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度,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王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明确: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明确: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示例:
①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③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三)环节三:探“痴”
1.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明确:
(1)“痴”于行。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这么冷的天。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孤怀雅兴,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卓然独立。)
(2)“痴”于景。
“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为何不及姓名
明确:金陵客的回答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2.探“痴”小结。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独——与众不同;喜——知己之乐;痴——醉情山水。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红楼梦》中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也用一首诗来表达张岱心声:满纸冰雪节,一腔故国情。解出作者痴,来品其中味!
任务二:释疑、主旨、写法
(一)释疑解难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明确: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式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作者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以及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3.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通过自我嘲讽和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忠臣角色的无奈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二)主旨归纳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三)写作特色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三、课堂总结
怎一个“痴”字了得?都云作者痴,痴中有深情。时年已经五十岁的张岱只身一人,西湖赏雪。他以白描画雪景,他以淡笔写浓情。无论是开篇的“崇祯五年十二月”还是结尾的“金陵人”,作者张岱那难以言喻的苦闷之情和故国之思都跃然于纸上,我们也领悟到了他孤高自赏、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四、教师寄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五、随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句子。
(1)《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3)《湖心亭看雪》中总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心亭看雪》借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古人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2.下列对《湖心亭看雪》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
B.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自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的延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及赏析。
B.“重在议论”说法错误,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同时也运用人物描写方法体现了两人的特点,例如见到“我”的惊喜,与“我”同饮则体现志趣相投等特点。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在于表达作者的态度观点。在叙述湖心亭巧遇这一事件中没有体现。故选B。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1)“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2)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3)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4)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六、作业布置
1.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张岱。
一衣一炉一扁舟,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朝偶遇一樽酒,一人痴对一湖愁。
2.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和《江雪》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雾凇沆砀
看雪景 天云山水 痴景
湖上影子 冰雪人格
金陵客此 故国之思
遇佳客 二人对坐 痴情
拉余同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欣赏西湖的雪景,学习白描手法和写景、叙事、抒情的方法。
3.理解作者的文人雅趣,体会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与家国之思。
重难点:
1.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的文人雅趣,体会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与家国之思。
学法指导:
1.本文是游记类的小品文,理清记叙的要素。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课前查阅有关张岱的资料,“知人论世”透过质朴、淡雅的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感。
【预习案】
一、新知认知
1.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白描。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身世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先口译后笔译全文。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 ) ②拥毳衣炉火( ) ③雾凇( ) ④一芥( )
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每句两处)
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余 挐 一 小 舟,拥 毳 衣 炉 火。
一 童 子 烧 酒 炉 正 沸。
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
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莫 说 相 公 痴,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
3.解释加粗词。
①是日更定:( )②余拏一小舟:( )③上下一白:( )④焉得更有此人:( )
4.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______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_______文。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学习案】
一、朗读课文
1.无标点读文意。(屏显)
2.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文中标注节奏)
二、疏通文意
(一)疏通第一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
2.重点词句。
(1)这部分中“余住西湖”中“余”的古今含义有什么变化?
明确:
(2)在这部分中,哪些词有活用现象?找一找。
明确:
(3)“是日更定矣”中“是”字怎么解释?
明确:
3.感知内容。
(1)“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
明确:
(2)写雪大的句子是?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
明确:
(3)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明确:
(4)写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和特写景物分别是什么?
明确:
(二)疏通第二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2段。
2.重点词句。
(1)在这部分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找一找。
明确:
(2)“客此”中的“客”是怎么活用的?
明确:
(3)再看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找一找。
明确:
(4)结合全文注释,找一找有哪些一词多义现象?
明确:①一:
②更:
③白:
④大:
3.感知内容。
(1)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
(2)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3)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
三、整体把握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明确:
2.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一段:
第二段:
四、内容品读
(一)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明确:
(1)雪景特色:
(2)描写特色:
(3)语言特色:
3.比较下面原句和改句,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组: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明确:“天与云与山与水”由高及低,去掉逗号,更突出天云山水连为一体,上下一色,辽阔宏大。
第二组: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
“痕”字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点”字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芥”字写出扁舟极轻极巧,“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几个量词的使用非常准确,视野由远及近,物品由大到小,让人顿时产生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句中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更添人如沧海一粟的悲凉。
如果换成“条”“座”“艘”“个”四个寻常的量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明确:
《记承天寺夜游》用了比喻和明暗对比的方法,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澄澈,月光之明和影之暗形成对比,塑造了一个明亮通透,富有动感的世界。
《湖心亭看雪》并没有运用各种手法来描绘雪景,而是用一系列数量词呈现雪后西湖夜晚的景物,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描绘出一个静美空灵、超凡脱俗的雪夜。
这种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修饰的方法即是白描。
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白描手法写出了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烘托了游子的乡思,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
(二)环节二:悟人
1.张岱痴迷雪景,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张岱《一卷冰雪文·序》
译文: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但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
明确: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寄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寒夜赏雪,正是张岱“冰雪人格”的体现,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清高孤傲、特立独行的一面。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资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明确: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资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资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度,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王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明确: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明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三)环节三:探“痴”
1.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明确:
(1)“痴”于____。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这么冷的天。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孤怀雅兴,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卓然独立。)
思考:“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独”到底怎么理解?
明确:不矛盾,张岱清高孤傲,未把舟子当知己,心情孤独。
(2)“痴”于____。
“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为何不及姓名
明确:
2.探“痴”小结。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
独——____________;喜——____________;痴——____________。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红楼梦》中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也用一首诗来表达张岱心声。
《湖心亭看雪》:满纸冰雪节,一腔故国情。解出作者痴,来品其中味!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明确: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
3.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通过自我嘲讽和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忠臣角色的无奈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六、主旨归纳
本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象,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七、写作特色
1.______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______。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______、______、_______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巩固案】
1.按要求默写句子。
(1)《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3)《湖心亭看雪》中总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心亭看雪》借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古人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2.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上下一白 ( ) ②见余大喜( ) ③及下船( ) ④客此(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4)下列对《湖心亭看雪》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
B.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自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的延伸。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②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③“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④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6)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欣赏西湖的雪景,学习白描手法和写景、叙事、抒情的方法。
3.理解作者的文人雅趣,体会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与家国之思。
重难点:
1.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的文人雅趣,体会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与家国之思。
学法指导:
1.本文是游记类的小品文,理清记叙的要素。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课前查阅有关张岱的资料,“知人论世”透过质朴、淡雅的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感。
【预习案】
一、新知认知
1.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2.白描。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身世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先口译后笔译全文。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 ) ②拥毳衣炉火( ) ③雾凇( ) ④一芥( )
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每句两处)
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余 /挐 一 小 舟,拥/ 毳 衣 炉 火。
一 童 子 /烧 酒 /炉 正 沸。
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
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莫 说/ 相 公 痴,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
3.解释加粗词。
①是日更定:( )②余拏一小舟:( )③上下一白:( )④焉得更有此人:( )
4.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______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_______文。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答案:
1.①gēng ②cuì ③sōng ④jiè
2.(见原题)
3.①完了,结束 ②撑、划 ③全白 ④哪能
4.张岱 小品
5. ①见了我,大喜过望,说:“湖里怎么还有这位先生 ”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后与他们作别。
②划船的伙计喃喃地说:“别说相公发痴了,还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哩!”
6.略
【学习案】
一、朗读课文
1.无标点读文。(屏显)
2.跟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疏通文意
(一)疏通第一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
2.重点词句。
(1)这部分中“余住西湖”中“余”的古今含义有什么变化?
明确:“余”的古义是我,今义是剩下。
(2)在这部分中,哪些词有活用现象?找一找。
明确:①大雪三日→“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②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③与余舟一芥→小草,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3)“是日更定矣”中“是”字怎么解释?
明确:“是”不是今天的判断动词,当“这”讲。
3.感知内容。
(1)“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
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往西湖
(2)写雪大的句子是?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
明确: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消失,从听觉上表现冬雪的威严。
(3)写“余”去看雪,具体什么时间去的
明确:更定矣(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
(4)写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和特写景物分别是什么?
明确: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广漠);堤亭舟人,痕点芥粒(特写:渺小)
(二)疏通第二段
1.结合注释,翻译第2段。
2.重点词句。
(1)在这部分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找一找。
明确: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古义是“还”,今义是“更加”。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是“勉强”。“白”古义是“酒杯”,今义是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2)“客此”中的“客”是怎么活用的?
明确:“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3)再看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找一找。
明确:①“是金陵人。”判断句,“是”表判断。
②“见余大喜曰”省略句,“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与之)别。
④“更有痴似相公者”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4)结合全文注释,找一找有哪些一词多义现象?
明确:①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 长堤一痕 (数词,一)
②更: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ɡēnɡ)/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ɡènɡ)
③白: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大喜曰(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跟“小”相对 )
3.感知内容。
(1)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人
(2)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拉余同饮(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3)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余强饮三大白(强,硬喝下。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痴”;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三、整体把握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
2.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
第二段:①看雪的具体时间,描写所见西湖雪景;②亭中会客经过;③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四、内容品读
(一)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明确:
(1)雪景特色: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上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奇丽呀!)
(2)描写特色: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3)语言特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比较下面原句和改句,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组: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明确:“天与云与山与水”由高及低,去掉逗号,更突出天云山水连为一体,上下一色,辽阔宏大。
第二组: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
“痕”字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点”字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芥”字写出扁舟极轻极巧,“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几个量词的使用非常准确,视野由远及近,物品由大到小,让人顿时产生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句中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更添人如沧海一粟的悲凉。
如果换成“条”“座”“艘”“个”四个寻常的量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明确:
《记承天寺夜游》用了比喻和明暗对比的方法,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澄澈,月光之明和影之暗形成对比,塑造了一个明亮通透,富有动感的世界。
《湖心亭看雪》并没有运用各种手法来描绘雪景,而是用一系列数量词呈现雪后西湖夜晚的景物,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描绘出一个静美空灵、超凡脱俗的雪夜。
这种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修饰的方法即是白描。
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白描手法写出了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烘托了游子的乡思,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
(二)环节二:悟人
1.张岱痴迷雪景,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张岱《一卷冰雪文·序》
译文: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但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
明确: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寄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寒夜赏雪,正是张岱“冰雪人格”的体现,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清高孤傲、特立独行的一面。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资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明确: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资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资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度,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王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明确: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明确: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示例:
①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③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三)环节三:探“痴”
1.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明确:
(1)“痴”于行。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这么冷的天。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孤怀雅兴,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卓然独立。)
(2)“痴”于景。
“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为何不及姓名
明确:金陵客的回答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2.探“痴”小结。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独——与众不同;喜——知己之乐;痴——醉情山水。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明确: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式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作者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以及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3.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通过自我嘲讽和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忠臣角色的无奈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六、主旨归纳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七、写作特色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巩固案】
1.按要求默写句子。
(1)《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3)《湖心亭看雪》中总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心亭看雪》借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古人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2.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上下一白 ( ) ②见余大喜( ) ③及下船( ) ④客此( )
答案:①全 都 ②非常,十分 ③等到 ④客居,寓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①(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答案: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4)下列对《湖心亭看雪》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
B.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自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的延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及赏析。
B.“重在议论”说法错误,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同时也运用人物描写方法体现了两人的特点,例如见到“我”的惊喜,与“我”同饮则体现志趣相投等特点。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在于表达作者的态度观点。在叙述湖心亭巧遇这一事件中没有体现。故选B。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②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③“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④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①“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②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③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④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6)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湖心亭看雪》是通过白描表达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以及天涯遇知音的喜悦;《江雪》则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