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以下资料可以用于研究( )
①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如含嘉仓是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积储丰富
②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洛阳,征调一百多万民工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
A.隋朝的兴亡 B.隋朝的灭亡 C.唐朝的兴亡 D.唐朝的灭亡
2.《新唐书》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据此可知,唐太宗( )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中央集权,强化专制 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后世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是因为( )
A.她建立了唐朝 B.她首创科举制度
C.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开元盛世
4.下图所示文物佐证了唐代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科学理论的进步
C.手工业水平高超 D.城市布局的严整
5.如表内容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时期 唐太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唐玄宗时期
政治措施 完善三省六部制 创立殿试制度 改革税制和兵制
A.国家统一 B.选官方式的调整 C.开放的社会 D.制度的创新发展
6.在许多诗人笔下,长安是一座魂牵梦萦的城。杜甫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李白说:“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梦回大唐,可能在长安城出现的是( )
A.开元通宝 B.占城稻 C.瓦子 D.交子
7.《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舶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了唐朝( )
A.商品交流繁盛 B.城市经济繁荣 C.民族交往频繁 D.政治制度完善
8.杜甫的诗以反映历史的真情实况为特点,被誉为“诗史”。他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与“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形成鲜明对比。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七国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9.小镒在学习《黄巢起义与唐朝衰亡》后做了如下总结。其中③属于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 ②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A.历史原因 B.历史结论 C.历史过程 D.历史意义
10.下图反映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基本特征是( )
A.国家基本统一 B.政权更迭与分立 C.中外交流频繁 D.社会开放与繁荣
11.下图空白方框处应填( )
诗歌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绘画 阎立本《步辇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A.唐朝的都市生活 B.宋朝的都市生活
C.唐朝的文学艺术 D.元朝的科学技术
12.从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科技( )
名称 地位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A.吸收了外来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
C.影响了周边国家 D.促进了农业发展
13.北宋宰相赵普曾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14.《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B.使北宋彻底脱了财政危机
C.造就了国富兵强的历史局面
D.解决了北宋存在的内部危机
15.历史学习小组开展“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这组图片反映了( )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16.北宋与辽、西夏有战有和有对峙,也有商业往来,并在边界设榷场,它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此榷场主要用于( )
A.进贡岁币 B.互通使节 C.边界贸易 D.仿效唐制
17.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 )
A.赞美杭州城市商业经济的繁华 B.描述金军南下军事扩张的速度
C.歌颂杭州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D.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心态
18.元朝的建立者,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这种状况( )
A.阻碍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B.出现于成吉思汗在位期间
C.促进了蒙古族的封建化 D.推动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19.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他们的事迹( )
A.反映了宋辽之间长久的军事对峙
B.保护了南宋百姓免遭蒙古的劫掠
C.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D.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
20.表中的史料可以共同佐证( )
①宋朝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②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③南宋时,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经济重心南移 C.农业的发展 D.手工业的兴盛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大运河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一“隋朝大运河”加以介绍,指出图二元朝新开凿的两段运河和主要的海运航线。
(2)通过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指出其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
材料二 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救治。
——宋太祖
材料三 元朝把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写出一例治国措施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的治国方针,说出这一方针给宋朝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行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的名称,说出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这种制度的关系。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唐·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元稹《法曲》
材料二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典型时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冲突与交融的重要时期。一幕幕酣战与交融、破碎与创新的史实情景起伏叠合。
——叶坦《辽宋夏金元文化史》
材料三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句反映出唐朝时期怎样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西北地区和西藏为例,举例说明元朝是如何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边各国。它与日本、天竺、新罗等世界上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和中国人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的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申东城《隋唐史话》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同时又以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片体现的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探究,概括促进唐宋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25.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C D A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A D C D C C B
1.A
【详解】根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当时注重储藏粮食,含嘉仓是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发生,所以题干资料反映的既有隋朝的兴,又有隋朝的衰亡,A项正确;“隋朝的灭亡”概括不全面,排除B项;资料②反映的是隋炀帝的暴政,与唐朝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开创了唐朝盛世局面。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材料中体现了唐太宗重视魏征的进谏,表明他虚心纳谏,从善如流,D项正确;唐玄宗在位期间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排除A项;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是唐玄宗时期的措施,排除B项;唐太宗在位期间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但是材料没有体现其中央集权,强化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在位期间,她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这是史学家肯定武则天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 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排除A项,隋炀帝开创科举制,武则天创立了殿试,排除B项;唐玄宗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二者都是唐朝时期手工业的突出成就,体现了唐朝时期手工业水平的高超,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能通过材料文物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故选C。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兴盛得益于唐太宗时期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改革税制和兵制,故制度的创新发展是唐朝兴盛的原因,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选官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殿试制度属于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开放的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时期铸造的货币,广泛流通于唐朝,符合长安作为都城的背景,A项正确;占城稻为宋代引进,瓦子是宋代娱乐场所,交子是北宋纸币,三者均晚于唐代,排除BC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舟航……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可知,这体现了唐朝商品交流繁盛,A项正确;城市经济繁荣、民族交往频繁、政治制度完善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与“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形成鲜明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诗句描绘的情景出现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D项正确;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了七国之乱,排除A项;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乱后;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排除B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所以说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是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D项正确;①是黄巢起义历史原因,排除A项;材料③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并不是历史结论,排除B项;②是黄巢起义的历史过程 ,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分立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
1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杜甫是唐朝时期的诗人;阎立本、吴道子是唐朝时期的画家,因此反映的是唐朝的文学艺术,C项正确;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反映了唐朝的都市生活,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A项;宋朝的都市生活出现了瓦子,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B项;李白、杜甫、阎立本、吴道子是唐朝时期的人物,不能反映元朝的科学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分析可知赵州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发明,体现了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了世界前列,B项正确;材料反映赵州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发明,没有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比较,无法得出吸收了外来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赵州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发明,没有出现对其他国家之间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赵州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唐本草》分别属于科技层面,与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依据题干“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的措施”,即经济上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项正确;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与“夺其权”不符,排除A项;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属于政治上的措施,与经济上“夺其权”不符,排除B项;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属于政治上的措施,与经济上“夺其权”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显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局面,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彻底摆脱”“国富民强”夸大其词,排除BC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图示货币可知,北宋、契丹、西夏的钱币在形制等方面有相似之处,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这反映出当时各个民族政权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的情况,D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体现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与钱币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民族间的交流,“契丹、西夏的钱币”无法北宋的手工业技术,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民族政权间的交流,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与辽、西夏有战有和有对峙,也有商业往来”可知榷场的存在使北宋与辽、西夏在经济上交往密切,这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此榷场是指贸易场所,用于边界贸易,C项正确;进贡岁币不是榷场等功能,排除A项;材料阐述的是商业往来,与互通使节无关,排除B项;榷场在唐朝无,不存在效仿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根据古诗“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诗人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偏安江南,D项正确;古诗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是赞美杭州的繁华,排除A项;古诗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与金军南下迅速扩张无关,排除B项;古诗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是歌颂杭州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这些措施推动了统一大业的完成,促进了蒙古族的封建化,C项正确;阻碍了国家统一的进程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这种状况出现在忽必烈在位期间,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推动中原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靖康耻”体现的是反掠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的是气节,这些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C项正确;岳飞体现的是抗金,文天祥体现的是抗元,不是宋辽对峙,排除A项;岳飞打击的是金政权的掠夺,排除B项;岳飞抗金与文天祥抗元,这体现的是民族政权的对立,不能体现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宋朝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主要描述的是农业生产的丰收情况,特别是苏州和湖州地区的粮食产量对全国的重要性,但它并不直接反映经济重心的南移。②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中心:这一描述明确指出了南宋时期,制瓷业这一手工业在江南地区的繁荣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这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南移趋势,但更侧重于手工业方面。③南宋时,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这一史料直接说明了南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南方地区,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明确证据。无论是制瓷业的南移,还是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都明确指向了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的南移,B项正确;史料中并未直接提及都市生活的繁华,而是聚焦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财政收入的来源,排除A项;虽然“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农业的发展,但这一点并不足以概括所有史料的核心内容,且其他两条史料更多地指向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虽然史料中提到了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但这只是手工业兴盛的一个方面,且不是所有史料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1.(1)介绍: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
海运航线:从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
(2)变化:截弯取直;航程缩短。
原因:政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3)价值: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国家统一;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详解】(1)介绍:根据材料一图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运河:根据材料一图二“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可知,新增加的两段运河是会通河和通惠河。
海运航线:根据材料二“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中海运航线图可知,元朝时期海运航线是从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
(2)变化:根据材料一图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图二“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可知,发现的变化是:元朝时期大运河截弯取直,航程缩短。
原因:结合所学元朝时期大运河的变化,可从政治、经济中心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政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3)价值:根据材料二“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可得出,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领土的统一管辖”可得出,巩固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二“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可得出,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根据材料二“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可得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故价值: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国家统一;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22.(1)治国理念:以民为本。
说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任选一个即可)
(2)治国方针:崇文抑武。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名称:行省制度。
关系: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详解】(1)治国理念: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说明:结合所学唐太宗的统治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为“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任选一个即可)
(2)治国方针、影响:根据材料二“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救治”并结合所学北宋的统治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 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治国方针:崇文抑武。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名称:根据材料三“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故名称:行省制。
关系:结合所学行省的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开创的行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23.(1)社会状况: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或者民族交融、社会开放);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
(2)特点:有战有和;酣战与交融;破碎与创新;冲突与交融等。举例:北宋与辽、西夏的交战,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的对峙,南宋与金的议和;澶州之战,澶渊之盟等。
(3)管辖措施: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西藏:在地方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详解】(1)社会状况:根据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材料一中的诗句反映社会状况是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体现了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学习种植谷物;“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体现了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等。
(2)特点:根据材料二“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冲突与交融的重要时期。一幕幕酣战与交融、破碎与创新的史实情景起伏叠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有战有和,酣战与交融,破碎与创新,冲突与交融等。
事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间战与和的事例有北宋与辽、西夏的交战;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的对峙;南宋与金的议和;澶州之战;澶渊之盟等。
(3)管辖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北地区,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西藏地区,元朝在地方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24.(1)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玄奘西行取经等。
影响了周围各国:鉴真东渡。
(2)表现:农业的发展(或者农耕技术的提高);手工业的兴盛(或者制瓷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或者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共同因素:先进的技术;开放的政策等。
【详解】(1)结合所学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知识,其中吸收外来文化可举例玄奘。玄奘天竺取经,玄奘在天竺学习佛教经典,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吸收了天竺的文化。影响了周围各国的史实可举例鉴真东渡。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鉴真在日本除了传播佛教外,还把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遣唐使回国后,把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的大化改新等一系列改革,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故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玄奘西行取经等。影响了周围各国:鉴真东渡。
(2)表现:根据材料二“宋代《耕获图》”可得出,农业的发展(或者农耕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二“定窑孩儿枕”可得出,手工业的兴盛(或者制瓷业的兴盛);根据材料“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可可得出,商业贸易的繁荣(或者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表现:农业的发展(或者农耕技术的提高);手工业的兴盛(或者制瓷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或者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共同因素:根据上述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可知,唐宋时期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外政策开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同时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相互促进,并且都有生产技术的进步,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唐宋时期经济的发展。故共同因素:先进的技术;开放的政策等。
25.题目: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论述:589年,隋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隋文帝、元世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位帝王都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结束了长期大分裂的局面,因此可提炼出观点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然后围绕观点,结合隋文帝和元世祖的史实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论述:589年,隋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