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下图是1895年上海《申报》一篇报道,该报道描述的事件( )
A. 促使中国近代化起步
B. 打击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 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
D. 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2.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 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 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3.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由此可见,光绪帝“决心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不甘作亡国之君
C.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D. 实行君主立宪制
4.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
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下列变法措施与这种思想相符的是( )
A. 裁撤冗官冗员 B. 训练新式军队
C. 废除八股,兴办新式学堂 D.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5. “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仇视变法……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更是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充满仇恨。他们聚集在一起,成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支持力量。”材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 )
A. 触犯顽固派的利益 B. 改革措施不得民心
C. 推动人民思想解放 D. 消除清廷内部矛盾
6.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有( )
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7. 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A.公车上书 B.成立强学会 C.成立保国会 D.《中外纪闻》的发行
8. 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
A.1894年 B.1895年 C.1897年 D.1898年
9. 下列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在戊戌政变后保留下来的是( )
A.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设立京师大学堂
C.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
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派人士
10.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强学会成立 B.“公车上书” C.京师大学堂设立 D.《万国公报》创办
11.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签订《马关条约》一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B.严复创办《国闻报》一一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C.戊戌政变一一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D.戊戌变法一一在思想文化上产生广泛影响
12.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据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
A.序幕-《马关条约》
B.发展-严复等维新派宣传变法
C.高潮-光绪宣布变法
D.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13.“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 )
A.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B.改变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4.《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C.《马关条约》和中共诞生
D.《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15.北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1895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A.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
B.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C.戊戌政变
D.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16.“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17.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多达100万人被突然中止生计,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这段话反映了戊戌变法过程中( )
A.光绪皇帝软弱无能 B.资产阶级妥协让步
C.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D.顽固势力发动政变
18.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
各项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 )
A.奖励创造发明 B.改科举,废八股
C.取消旗人特权 D.设立京师大学堂
19.“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
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其中的“我”是( )
20.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21.主张救亡图存,并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陈宝箴
22.1898年9月28日,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这件事又一次见证了(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维新变法运动不可行
C.封建制度的腐朽
D.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
23.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 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争的惨败 D.中华民国的成立
24.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5.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传播了革命思想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思想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请完成:
(1)上图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中颁布的新法,分析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
(3)这次变法的结果如何?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7、.历史解释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历史真实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关于戊戌变法有人说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有人说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请列举两位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2)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8、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船炮之利,其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材料三 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
(2)“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为什么“无力回天”?
(3)“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材料四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4)根据材料四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哪些措施顺应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材料五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
答案
1-5CACAA 6-10CABBB 11-15CAABA 16-20BCDBA 21-25CCCBC
26、(1)康有为 梁启超
(2)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3)失败。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袁世凯的告密;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27、(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2)【答案一】看法: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理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号召变法图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变法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军事力量,挽救民族危亡。变法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从变法的目的、措施、影响任选一个角度阐明理由)。
【答案二】看法: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理由:《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维新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来发展资本主义。这场运动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资本主义;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所以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从变法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任一角度的措施阐明理由)(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看法: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号召变法图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变法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军事力量,挽救民族危亡。变法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或者看法: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维新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来发展资本主义。这场运动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资本主义;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所以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提示: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提示:“贼”指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列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和个人力量的弱小。
(3)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4)兴民权、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这几个方面。
措施: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5)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9、(1)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原因: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2)变化:西方模式到苏俄模式;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
(3)救亡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