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7届期末考试生物学试卷(含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7届期末考试生物学试卷(含详解)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27 21:4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7届期末考试
生物学试卷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 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5分,满分50分)
1.对于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的材料并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雄蕊和雌蕊较小,有利于进行人工授粉
B.豌豆是单性花,在自然情况下一般都是纯种
C.豌豆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殖
D.豌豆具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便于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某科研小组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发现: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F 全为紫花,F 自交后F ,出现紫花:白花=3:1的性状分离比。过程中属于“演绎推理”环节的是()
A.提出“豌豆花色由遗传因子控制,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决定”的假说
B.设计“让F 与白花豌豆杂交,预期子代紫花:白花=1:1”的实验方案
C.进行“F 测交实验”,观察到子代紫花87株、白花79株,比例接近1:1
D.总结出“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分离定律
3.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用模型来替代研究对象的实验。下图甲、乙、丙分别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DNA 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构建模拟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中的两个袋子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若模拟分离定律,两个袋内小球的数量不需要相同
B.乙图模拟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
C.若用2个G、2个C、1个A、1个T 模拟丙图所示长度的DNA 分子,则理论上可以模拟出4 种DNA 分子
D.乙和丙都属于物理模型
4.已知某人类遗传病受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D、d和E、e)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只有同时存在显性基因D 和E 时才不患病。若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DdEe,他们生育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A. 9/16 B. 9/32 C. 7/16 D. 7/32
5.将纯合普通叶、非麻色种皮豌豆与纯合半无叶、麻色种皮豌豆进行杂交,结果如下图。根据杂交结果,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
A.种皮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叶型与种皮颜色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C. F 测交后代中,麻色种皮约占1/4
D. F 麻色种皮、普通叶个体中纯合子约占1/9
6.已知A/a、B/b分别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且为完全显性,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比例为9:1:1:9,下列关于出现该分离比的可能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C.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D.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7.我国有 20%-25%的人患有遗传病。下图为某家族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甲、乙均是单基因遗传病,其中有一种是伴 X染色体遗传病。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病为伴 X染色体遗传病
B.若Ⅲ 号染色体为 XXY,那么异常生殖细胞产生的时期是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图中 H 号的基因型为 BbX^X°,H 号是杂合子的概率是 5/6
D.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8.色盲可分为红色盲、绿色盲和蓝色盲等,红色盲和绿色盲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分别由基因R、G突变所致;蓝色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基因b突变所致。若一绿色盲男性 与一红色盲女性婚配(不考虑突变和交换等因素)产生的后代为F ,将F 中色觉正常个体与蓝色盲患者(Bb)婚配产生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红色盲与绿色盲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F 中红色盲患者可能有女性
C. F 色觉正常的个体为女性,男性色觉均有缺陷
D. F 男性蓝色盲与非蓝色盲比例为1:1
9.下图甲、乙、丙、丁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图像,图戊表示另一些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另一种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动物为雄性,丙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B.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数目和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均加倍
C.丁细胞进行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受精时通常只有头部进入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D.戊细胞表示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会发生在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
10.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DNA 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通常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若用 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S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于沉淀物中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 分子
11.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该+RNA 能作为翻译的模板合成多种病毒蛋白。HCV感染肝细胞,导致肝脏发生炎症,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肝癌。目前尚未研制出疫苗,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将PSI-7977(一种核苷酸类似物)与干扰素、病毒唑联合治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HCV与T2噬菌体相比具有高度变异性
B. PSI-7977的治疗机理可能是作为RNA 合成原料掺入RNA 引起合成终止
C. HCV 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从而引起细胞癌变
D.该病毒+RNA 上含有与tRNA 上反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序列
12.经过漫长的探索历程,人类对遗传物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艾弗里实验证明了有些病毒的基因在 RNA 分子上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证明了DNA 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C. DNA 复制和转录都是沿着产物的5'→3'方向进行
D.科学家研究发现所有密码子都与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13.有的植物具有“越冬记忆”,表现为春化作用,这是经典的染色质修饰介导环境信号响应的表观遗传调控范例。如在拟南芥中,长期的低温会诱发染色质修饰因子多梳家族蛋白(P蛋白)介导开花抑制基因 F沉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子代的“越冬记忆”来自母本,而非父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观遗传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生改变,不能传递给子代
B. P通过修饰染色质,可能使RNA 聚合酶无法识别并结合F基因的起始密码子
C.未经低温处理的拟南芥体内,F基因正常表达,促进植物开花
D. F基因“沉默”可能在卵细胞中得以维持并传给子代
14.中国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国,有一半以上人口以水稻为食。在培育水稻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发现某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C 控制。某突变型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 突变为( 所致,基因( 纯合幼苗期致死。对该突变基因转录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其产物编码序列第727位碱基改变,由5'-GAGAG-3'变为: 5'-GACAG-3'(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 GAG 谷氨酸: AGA 精氨酸: GAC 天冬氨酸: ACA 苏氨酸:CAG 谷氨酰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C 突变为 C 的过程发生了碱基对增添
B.基因C 编码的蛋白质中第242位氨基酸突变为谷氨酰胺
C.突变体叶片变化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所致
D.突变体水稻为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15.抑癌基因、原癌基因的 DNA 序列产生变异往往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在一项新研究中发现即便这些基因没有发生突变,仅表观遗传上的变异也足以导致细胞癌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是指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B.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并不是细胞癌变的唯一原因
C.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
D.表观遗传现象可能与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有关
16.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可以增加配子的多样性,使同一双亲的后代表型具有多样性,从而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B.基因重组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就一定表达为新的表型
C. Aa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D.原核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也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17.跳跃基因指一段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另一位点的基因起调控作用的DNA 序列,跳跃基因可随机插入基因组,同一生物往往有多种跳跃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跳跃基因复制时,D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 DNA上
B.跳跃基因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同一跳跃基因可在多条染色体间跳跃,也可能跳回原位
D.跳跃基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必然遗传给后代
18.野生的东方草莓是同源四倍体(4n=28),育性较低。人工培育的栽培种章姬草莓是八倍体。草莓体内INV 基因(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表示)在控制蔗糖酶合成(A基因控制)方面起关键作用。蔗糖酶能将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四倍体草莓相比,八倍体草莓可能果实大,单糖含量高
B.可采用秋水仙素处理四倍体的幼苗来培育八倍体草莓
C.章姬草莓中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内含有8个染色体组
D.若联会正常,AAaa植株自交,后代中能产生蔗糖酶的个体占35/36
19. Phelan-McDermid综合征,也被称为22q13缺失综合征,是一种由于22号染色体缺失部分片段导致的遗传病。主要表现为智力缺陷、身体发育迟缓、语言表达能力落后、运动失调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囊性纤维化病与 Phelan-McDermid 综合征属于同一种变异
B. Phelan-McDermid综合征患者的基因数目发生改变
C.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手段可以对 Phelan-McDermid综合征进行产前诊断
D.染色体可以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异
20.断裂是各类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始因,染色体断裂后,不带着丝粒的部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能定向移动而常丢失,带有着丝粒部分的断端有很强的粘合性,可以与其他染色体的断端相互连接,形成各种类型的畸变,如下图所示。连接在一起的两条染色体,分裂时在两着丝粒间的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到细胞两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内出现染色体环的前提是同一染色体的两端均出现断裂
B.若染色体桥由姐妹染色单体重接形成,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C.染色体结构变异和由于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都一定发生了染色体断裂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染色体桥发生断裂可导致基因重组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题,满分50分)
21.(10分)免疫荧光染色法是使特定蛋白质带上荧光素标记的示踪技术.图1是用该技术处理的正常小鼠(2n=40)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图像,图2是该小鼠减数分裂过程中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哺乳动物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更宜选用雄性小鼠的 (器官),不选用雌性小鼠的原因是 。
(2)图1 所示细胞中共有 条染色体,该时段通过 发生基因重组。与常染色体相比,小鼠细胞中X、Y染色体形成的联会复合体形态不同,主要原因是 。
(3)若图2纵坐标表示细胞中核DNA 含量的相对值,则处于 cd段的细胞中 (填“有”或“无”)同源染色体;若图2纵坐标表示染色体和核DNA 的比值,则图1所示细胞可能处于图2中 段。
22.(10 分)遗传组成相似的雌性蜜蜂幼虫,若一直以蜂王浆为食将发育成蜂后,若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研究表明,蜂王浆导致幼虫DNA甲基化的减少,进而发育为蜂后。DNMT3 蛋白是一种 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p62基因(与卵巢发育相关)启动部位添加甲基基团,部分胞嘧啶加上活化的甲基被修饰为5'-甲基胞嘧啶,DNMT3 蛋白的合成和作用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①过程中,与DNMT3 基因结合的酶是 ,若以β链为模板,则该酶在β链上的移动方向为 (选填“左→右”、“右→左”或“不确定”)。
(2)物质a是 ,其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部分密码子及其对应的氨基酸:GGC一甘氨酸: CCG—脯氨酸: GCC—丙氨酸: CGG—精氨酸)。
(3)被甲基修饰的p62 基因不能表达导致蜜蜂幼虫发育成工蜂的现象称为 。为验证DNMT3 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或蜂王的关键因素,科研人员取多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幼虫,平均分为
A、B两组,请根据提示完成表中内容。
组别 处理方式 饲养方式 培养条件 预期结果
A组 注射适量DNMT3 siRNA 溶液 ②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
B组 ① 饲喂花粉和花蜜 工蜂
注: DNMT3 siRNA 为抑制 DNMT3 基因表达的 RNA
(4)蜜蜂幼虫的发育情况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 ,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3.(10分)美国西部某山林生活着不少彩蝶,分别集中分布于该山林的甲、乙、丙三个区域。距今1000年前的A、B、C三个品种的彩蝶形状差异很大:距今500年前,在乙、丙两区之间曾出现过一条宽阔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就干涸,该地区依然保留A、B两种彩蝶,C种彩蝶已经绝迹,出现的是D种彩蝶,且甲、乙两区结合处的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乙、丙地区结合处的B、D彩蝶能杂交,但雌蝶所产受精卵不能发育变成成虫。
(1)研究彩蝶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 。
(2)一种彩蝶有A、B、C三个品种,体现了 多样性。根据资料可推测,D是由C 进化来的。在进化过程中,C种群中出现的 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大河导致的 使C种群无法与A、B种群进行基因交流:由于丙区的环境与甲、乙区不同,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C种群的 定向改变;久而久之,C种群的基因库就变得与A、B种群有明显差异,最后与A、B种群产生了 ,这就标志着C彩蝶已经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D彩蝶。
(3)凤蝶幼虫的臭丫腺通过释放刺鼻气味的萜类化合物来驱避蚂蚁等小型天敌,这种适应是 的结果:但凤蝶金小蜂已适应该气味,甚至能通过气味定位凤蝶的幼虫,将卵产在凤蝶幼虫体内,这体现了适应的 性。
(4)风兰为吸引特化传粉者,进化出细长花冠并在底部分泌花蜜;天蛾蝶为获取花蜜进化出较长的口器,在采蜜时头部会接触花冠深处的柱头帮助风兰完成传粉。像风兰和天蛾蝶这样的进化现象属于 。
24.(10分)已知某哺乳动物的毛色受 A/a、B/b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 A 控制黑毛,a控制白毛,B仅能使含A的个体毛色变为花斑毛,b不影响毛色。现用纯合白毛雄性与纯合黑毛雌性杂交,F 中花斑毛雌性:黑毛雄性=1:1,F 自由交配得 F 。不考虑 X、Y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 A/a位于 染色体上,基因 B/b位于 染色体上。
(2)该动物种群中,白毛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花斑毛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
(3)F 中雌雄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花斑毛:黑毛:白毛 = .
(4)F 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纯合花斑毛雌性个体:黑毛个体中纯合雌性占 。
25.(10分)某二倍体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花色由等位基因B、b控制,茎高由等位基因D、d控制。该植物中常出现4号染色体三体现象,三体细胞减数分裂时,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三体植株产生的异常雌配子正常参与受精,异常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现有两株红花高茎三体植株甲和乙,欲探究其基因组成,科研人员进行了正反交实验,统计结果如下表。
亲本杂交方式 子代表型及比例
正交: 甲()×乙() 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15:5:3:1
反交: 甲(♀)×乙(♂) 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24:8:3:1
(1)该植物中出现三体现象的原因是参与受精的 异常所致,这种变异类型属于 。
(2)根据杂交结果分析,控制 (花色/茎高)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 。
(3)反交实验中子代红花植株有 种基因型。在自然状态下,正交实验中子代的三体红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白花植株占 。
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7届期末考试
生物学试卷答案及解析
1. D解析:豌豆花中雄蕊和雌蕊较大,便于进行人工投粉,A错误;豌豆是两性花,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在自然情况下一般都是纯种,B错误;豌豆是进行有性生殖的植物,C错误;豌豆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便于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这是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重要原因之一,D正确。
2. B解析:“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是基于假说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预期结果。提出“豌豆花色由遗传因子控制,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决定”的假说是提出假说,A错误;设计“让F1与白花豌豆杂交,预期子代紫花:白花=1:1”的实验方案,是假设提出的假说是正确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理,属于演绎推理,B正确;进行“F 测交实验”,观察到子代紫花87株、白花79株,比例接近1:1是进行实验验证过程,C错误;总结出“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分离定律是总结得出定律,D错误。
3. C解析:甲中的两个袋子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若模拟分离定律,需要每个袋内标有D的小球数量等于标有d的小球数量即可,不需要让两个袋内小球的数量相同,A正确;乙图中模拟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B正确;若要模拟出4 种DNA 分子,前提是A、T、G、C四种碱基的数量足够多 (每种至少3个),而选项C给出的条件是2个G、2个C、1个A、1个T,不能模拟出4 种DNA 分子,C错误;乙和丙都属于物理模型,D正确。
4. D 解析: 一对夫妇基因型均为 DdEe, DdEe×DdEe 后代不患病 (D-E-) 概率为 3/4×3/4=9/16, 患病概率为 1-9/16=7/16, 生男孩概率为1/2, 生育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7/16×1/2=7/32, A、B、C 错误, D正确。
5. C 解析: F 中麻色种皮(110+39=149): 非麻色种皮 (38+13=51) 接近3:1, 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中杂合子自交性状分离比,说明种皮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F 中麻色种皮 (110+39=149):非麻色种皮(38+13=51) 接近3:1, 普通叶 (110+38=148): 半无叶 (39+13=52) 接近3:1, 且麻色普通叶、非麻色普通叶、麻色半无叶、非麻色半无叶的比例接近9:3:3:1,说明花色与叶型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花色与叶型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正确;仅考虑种皮颜色和叶型,种皮颜色中麻色种皮是显性(设为A),叶型中普通叶是显性 (设为B),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F 基因型为AaBb,F 测交后代中,麻色种皮约占 1/2,C错误;仅考虑种皮颜色和叶型,种皮颜色中麻色种皮是显性 (设为 A),叶型中普通叶是显性 (设为 B),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F 基因型为AaBb,F 麻色种皮(A )占3/4, 普通叶(B ) 占3/4, 麻色种皮、普通叶个体(A B ) 占9/16,其中纯合子AABB 占1/16,所以F 麻色种皮、普通叶个体中纯合子约占1/9,D正确。
6. D解析:若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正常情况下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应为1:1:1:1,而不是9:1:1:9,A 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导致染色体变异,B错误;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是复制形成的,其基因组成一般相同,发生互换后不会改变配子的基因组成及比例,不会出现9:1:1:9的性状分离比,C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比例为9:1:1:9,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连锁在一起,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产生了重组型配子,才会出现该异常比例,D正确。
7. B 解析:根据 为女性患者判断,则乙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甲、乙均是单基因遗传病,其中有一种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甲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A 正确;II 的基因型为BbX^X ,II 的基因型为bbX^Y,III 患两种病,基因型为bbX Y,若IIIo染色体组成为X X Y,那么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母方,异常生殖细胞产生的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Ⅲ 患两种病,基因型为bbX Y,Ⅱ 正常,Ⅱ 患乙病,所以Ⅱ 的基因型为BbX^X , H 的基因型为bbX^Y。I 和I 表现型正常, 但后代II 患乙病 (bb), II 患甲病 (X Y), 所以I 的基因型为 BbX^X°和I 的基因型为 BbX^Y, 则II 的基因型为 B X^X`, 是纯合子(BBX^X^) 的概率是 1/3×1/2=1/6, 则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1/6=5/6,C正确;性染色体决定性别,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D正确。
8. B解析:红、绿色盲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连锁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父亲XRgY (绿
色盲)与母亲X X (红色盲)婚配,F 儿子为X GY(红色盲)或X'Y(红色盲可能也同时患绿色盲),女儿X CX'G(色觉正常)或X X (可能为绿色盲,不会出现红色盲),所以F 色觉正常的个体为女性,儿子色觉均有缺陷,B 错误,C正确;由于蓝色盲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F 色觉正常的个体为女性(bb)与 Bb婚配,子代B (蓝色盲)概率50%,且性别不影响常染色体遗传比例,所以F 男性蓝色盲与非蓝色盲比例为1:1,D正确。
9. D解析:丙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分裂I(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所以丙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该动物为雄性,A正确;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和染色体组数目均加倍,故同源染色体数目也加倍,B正确;丁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分裂Ⅱ(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为次级精母细胞,丁细胞分裂产生的精细胞通过变形发育成为精子,精子受精时通常只有头部进入细胞,尾部留在外面,C正确;戊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属于减数分裂,但是蛙的红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D错误。
10. A解析:在DNA分子结构中,除末端脱氧核糖外,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通常是两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A错误;若用 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S标记的细菌,则形成的子代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外壳都具有放射性,子代噬菌体在细菌中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B正确;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C正确;染色体是DNA 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未复制时)或2个DNA分子(复制后),D正确。
11. C 解析:A、HCV 是单链RNA病毒,与双链DNA 结构的T2噬菌体相比,HCV 更加不稳定,更易发生基因突变,A 正确;B、RNA 合成提前终止会导致RNA序列不完整,失去原有功能,则PSI-7977的治疗机理可能是作为RNA 合成原料掺入RNA 引起合成终止,B正确;C、HCV是单链+RNA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RNA 可以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不需要像逆转录病毒那样逆转录出 DNA 并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RNA 可以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翻译时+RNA 的密码子与tRNA 上反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D正确。
12. C解析:A、艾弗里实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A错误;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B 错误;C、DNA 聚合酶和RNA 聚合酶都只能与 DNA 的3'端结合,因此DNA 复制和转录都是沿着产物的5'→3'方向进行,C正确;D、终止密码子没有与其配对的反密码子,D错误。
13. D解析:A、表观遗传中基因的碱基序列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可以通过一些机制传递给子代,题干中提到子代的“越冬记忆”就是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A错误;B、RNA 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是基因的启动子,而起始密码子在mRNA 上,所以P 蛋白不可能使RNA聚合酶无法识别并结合F基因的起始密码子,B错误;C、根据题意,开花抑制基因F正常表达时是抑制植物开花的,而不是促进,C错误;D、由于子代的“越冬记忆”来自母本,所以F基因“沉默”这种表观遗传状态可能在卵细胞中得以维持并传给子代,D正确。
14. D解析:A、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C 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727位碱基改变,则可推知是由于DNA 上发生了碱基对替换所导致的,A错误;B、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mRNA 中第727位的碱基发生的改变是由G 变成了C,则相应的密码子由导致第GAG 位氨基酸突变为CAG,进而导致合成的相关蛋白质中第(727+2)÷3=243位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了谷氨酰胺,B错误;C、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这属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间接控制性状的实例,C错误;D、杂合子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D正确。
15. A解析:A、DNA 分子包括基因区域和非基因区域,非基因区域的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A 错误;B、由题意“即便这些基因没有发生突变,仅表观遗传上的变异也足以导致细胞癌变”可知,基因突变并不是细胞癌变的必要条件,B正确;C、表观遗传是指DNA 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表观遗传变异不改变基因序列,但影响基因表达,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C正确;D、表观遗传现象可能与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有关,使得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D正确。
16. D解析:基因重组可以增加配子的多样性,通过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使同一双亲的后代表型具有多样性,从而增加了遗传多样性,A错误;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且基因与基因之间也会相互作用,敛基因变组
产生了新的基因型不一定表达为新的表型,B错误;基因型为 Aa的个体自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导致的,没有基因重组,C错误;原核生物如肺炎链球菌也可以通过转化进行基因重组,D正确。
17. D 解析:A、DNA 聚合酶能催化DNA 的复制过程,因而其结合位点在DNA上,A正确;B、跳跃基因可随机插入基因组,可能导致插入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B正确;C、跳跃基因可随机插入基因组,据此推测,同一跳跃基因可在多条染色体间跳跃,也可能跳回原位,C正确;D、跳跃基因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它们均属于可遗传变异,但未必能遗传给后代,D错误。
18. C解析:A、多倍体具有的特点:茎秆粗壮,叶、果实和种子较大,糖分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较多。与四倍体草莓相比,八倍体草莓可能果实大,单糖含量高,A正确;B、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可采用秋水仙素处理四倍体的幼苗来培育八倍体草莓,B正确;C、人工培育的栽培种章姬草莓是八倍体,体细胞中含有八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数也会加倍,共16个染色体组,C错误;D、若联会正常,AAaa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4:1,AAaa植株自交,后代中不能产生废糖酶的个体(aaaa) 占1/36, 能产生蔗糖酶的个体占35/36, D正确。
19. A 解析: A、囊性纤维化属于基因突变, Phelan-MeDermid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A 错误; B、 Phelan-MeDermid 综合征患者,由于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基因数目减少,B正确;(C、 Phelan-McDermid 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手段进行诊断,C正确;D、染色体可以在自然(如物理、化学因素等自然环境影响)或人为因素(如辐射、化学诱变剂处理等)的影响下发生变异,D正确。
20. D解析:A、由题意可知,染色体断裂后,不带着丝粒的部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能定向移动而常丢失,带有着丝粒部分的断端有很强的粘合性,可以与其他染色体的断端相互连接形成的,由图可知,一条染色体的两端断裂后,中间带有着丝粒的片段两端连接在一起形成染色体环,因此细胞内出现染色体环的前提是同一染色体的两端均出现断裂,A正确;B、若染色体桥由姐妹染色单体重接形成,则染色体桥中含有两个着丝粒,分裂时在两着丝粒间的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到细胞两极,因此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C、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上述变异均会涉及染色体的断裂,C正确;D、由于连接在一起的两条染色体,分裂时在两着丝粒间的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因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染色体桥发生断裂可能会导致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而另一条染色体上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的片段,因此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21. (10分, 除标注外, 每空1分)
(1)睾丸(精巢)雌性小鼠卵巢内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较少 (2)40(2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 X、Y染色体上有非同源区段(或其他合理答案) (3)无(2分) cd(2分) 解析 (1) 由于雌性小鼠卵果内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较少,且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个,故不选用雌性小鼠,而更适合选择雄性小鼠观察哺乳动物配子形成过程,部位是睾丸(或精果)。(2)分析题意可知,小鼠体细胞中有40条染色体,图1中细胞处于减Ⅰ前期,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数目相同,是40条;在减数分裂I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由于X、Y染色体上有非同源区段,故与常染色体相比,小鼠细胞中X、Y染色体形成的联会复合体形态不同。(3)若图2纵坐标表示细胞中核DNA 含量的相对值,则cd段处于减数分裂Ⅱ,此时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若图2纵坐标表示染色体和核DNA 的比值,则纵坐标的数值是1和1/2,则图1所示细胞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核DNA分子,处于图2中 cd段。
22. (10分, 除标注外, 每空1分)
(1) RNA 聚合酶左→右 (2) tRNA 精氨酸 (3) 表观遗传 注射等量不含 DNMT3 siRNA 溶液 (2分)饲喂花粉和花蜜 蜂王 (4)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解析:(1)①过程表示转录,故与DNMT3 基因结合的酶是RNA 聚合酶;若以β链为模板,则该酶在β链上的移动方向为3’→5’(左→右)。(2)物质a是tRNA,其反密码子为5'-CCG-3',与其配对的密码子为5'-CGG-3',其对应的氨基酸为精氨酸。(3)被甲基修饰的p62基因不能表达导致蜜蜂幼虫发育成工蜂的现象称为表观遗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射的溶液是否含DNMT3 sIRNA,其它条件
应相同。从表可知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故B组应注射等量不含DNMT3siRNA 溶液,A组的饲养方式应与B组相同,由于 DNMT3siRNA 为抑制DNMT3 基因的表达,故A组的结果应为蜂王。(4)蜜蜂幼虫的发育情况取决于是否有DNA 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因此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3. (10分, 除标注外, 每空1分)
(1)化石 (2)遗传(或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2分)地理隔离 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3)自然选择 相对 (4)协同进化 解析:(1)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证据。(2)A、B、C三种彩蝶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体现了遗传多样性。由题意可知,在进化过程中,C种群中出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给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且由于大河出现导致的地理隔离,使C种群无法与A、B种群进行基因交流;丙区的环境与甲、乙区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就不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C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久而久之,C种群的基因库就变得与A、B种群有明显差异,最后与A、B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这就标志着C彩蝶已经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D彩蝶。(3)风蝶幼虫的臭丫腺通过释放刺鼻气味的萜类化合物来驱避蚂蚁等小型天敌,这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风蝶金小蜂已适应该气味,甚至能通过气味定位凤蝶的幼虫。这体现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4)风兰为吸引特化传粉者,进化出细长花冠并在底部分泌花蜜;天蛾蝶为获取花蜜进化出较长的口器,在采蜜时头部会接触花冠深处的柱头帮助风兰完成传粉。像风兰和天蛾蝶这样的进化现象属于协同进化。
24. (10分, 除标注外, 每空1分)
(1)常 X (2) 5 6 (3)3:3:2(2分) (4) 不存在(2分) 1/6(2分) 解析:(1) 由题可知,若不考虑基因的位置,花斑毛、黑毛、白毛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 B 、A bb、aa 。让一只纯合白毛雄性个体与多只纯合黑毛雌性个体进行杂交,F 中花斑毛雌性:黑毛雄性=1:1,则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 染色体上, A 正确; (2) 该动物种群中, 白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aX X 、aaX X 、aaX X 、aaX Y、aaX Y, 共5种; 花斑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 X 、AAX Y、AaX X 、AaX X 、AaX Y, 共6种, B正确; (3) 综合上述分析,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 的基因型为AaX X 、AaX Y; F 中, 雌雄个体的表型及比例均为花斑毛: 黑毛: 白毛=3: 3: 2, C正确; (4) F 中, 花斑毛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 X 、AaX X , 不存在纯合花斑毛雌性个体;F2黑毛个体中, 其中纯合雌性(AAX X )占1/6, D 项错误。
25. (10分, 除标注外, 每空2分)
(1)雌配子(1分)染色体(数目)变异(1分)(2)花色 正交子代红花:白花=5:1,反交子代红花:白
花=8:1,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存在三体现象,即花色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 (3)5 1/6
解析:(1)三体植株产生的异常雌配子正常参与受精,异常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可知,该植物中出现三体现象的原因是参与受精的雌配子异常所致,雌配子中4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2)正交实验中子代红花:白花=5:1,反交实验中子代红花:白花=8:1,说明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存在三体现象,即花色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若花色性状的基因不存在三体现象,则正反交实验中子代比例应为红花:白花=3:1)。(3)由正交实验中子代红花:白花=5:1,反交实验中子代红花:白花=8:1,可以推测植株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是 BBb 和 Bbb 。甲作为父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分别为 b:B=1:2,乙作为母本产生的可育雌配子分别为 B:bb:Bb:b=1:1:2:2,满足正交实验中子代红花:白花=5:1。甲作为母本产生的可育雌配子分别为BB:b: Bb:B =1:1:2:2, 乙作为父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分别为B:b=1:2,满足反交实验子代红花:白花=8:1。正反交实验中高茎和矮茎之比皆为3:1,可以推测植株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是 Dd 和 Dd, 故植株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是 BBbDd和BbbDd 。反交实验中甲 (BBb♀) ×乙(Bbb♂) 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1/18BBB 、4/18BBb 、4/18Bbb 、2/18BB 、5/18Bb、2/18bb , 故表现为红花的基因型共5种。正交实验中的子代的三体红花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 BBb:Bbb=1:1,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传粉,雌配子为B: bb: Bb:b:BB=3:1:4:3:1, 雄配子为 B:b=1:1, 子代中白花植株占 (4/12)×(1/2) =1/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