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归有光悲喜录:
《项脊轩志》的情感解读
目
录
陋室焕新颜:
劳动收获的喜悦
壹
天地入轩窗:
自然馈赠的欢愉
贰
叁
书卷伴朝夕:
求知之乐的追寻
肆
琴瑟和鸣时:
平凡夫妻的温暖
伍
陆
柒
捌
对偶家族离散录:传统伦理的崩塌
慈母叩门声:
永恒缺失的母爱
祖母遗象笏:
家族使命的传承
枇杷亭亭立:
生死相隔的守望
陋室焕新颜:
劳动收获的喜悦
壹
【原文内容】“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一、陋室焕新颜:劳动收获的喜悦
【文本解读】
1.归有光对项脊轩的改造充满生活智慧。原本“尘泥渗漏”的老屋,经过填补漏洞、开窗引光后,成为既可遮风挡雨又能读书写作的雅居。
2.亲手栽种的兰桂竹木,不仅美化环境,更象征着读书人的精神追求。
这种通过劳动将破旧房屋改造成宜人书斋的过程,让归有光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实在喜悦。正如他在修缮过程中感受到的,物质条件的改善往往能带来精神境界的提升。
天地入轩窗:
自然馈赠的欢愉
贰
【原文内容】“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二、天地入轩窗:自然馈赠的欢愉
【文本解读】
1.项脊轩的庭院成为观察自然的绝佳窗口。小鸟的信任、月光的抚慰、桂影的舞姿,这些自然景象在归有光的笔下显得格外亲切。
2.他特别描写“三五之夜”的庭院,月光将斑驳树影投射在白墙上,这种动态光影既展现自然之美,又暗合读书人“格物致知”的观察习惯。
3.诸葛亮“宁静致远”的修身理念在此得到印证,归有光在静谧环境中获得的不仅是审美享受,更是心灵的滋养。
书卷伴朝夕:
求知之乐的追寻
叁
【原文内容】“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三、书卷伴朝夕:求知之乐的追寻
【文本解读】
1.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充满个性色彩。归有光不拘泥于正襟危坐的读书方式,或躺或歌,或静思或疾书,展现出文人的真性情。
2.“以足音辨人”的细节,既说明他长期闭门苦读的专注,也暗示家族成员对他的关怀——若非时常有人前来探望,何需通过脚步声识人?
3.这种苦中作乐的学习状态,正是古代寒门学子“十年寒窗”的真实写照。
琴瑟和鸣时:
平凡夫妻的温暖
肆
【原文内容】“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四、琴瑟和鸣时:平凡夫妻的温暖
【文本解读】
1.归有光回忆夫妻生活的三个片段,选取最具文人特色的相处场景。问史事显妻子好学,学书法见伉俪情深,聊家常展生活意趣。
2.与林觉民《与妻书》的炽烈、朱自清《背影》的含蓄不同,这种“红袖添香”式的日常相处,展现传统文人理想的婚姻状态。
3.归有光特意记录这些生活碎片,既是对亡妻的追思,也是对美好时光的珍藏。
家族离散录:
传统伦理的崩塌
伍
【原文内容】“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五、家族离散录:传统伦理的崩塌
【文本解读】
1.家族分裂的种种迹象中,“东犬西吠”最具象征意义。原本统一的大家庭,因分家出现隔阂,连看门狗都形成敌对阵营。
2.归有光通过“鸡栖于厅”“客逾庖而宴”等反常现象,展现礼法秩序的瓦解。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实则触及封建家族制度的核心矛盾——当经济利益超越血脉亲情,传统伦理便难以维系。
慈母叩门声:
永恒缺失的母爱
陆
【原文内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六、慈母叩门声:永恒缺失的母爱
【文本解读】
1.归有光对母亲的记忆停留在门扉之外。老妪转述的叩门场景中,母亲的关怀隔着木板传递,这种“在场的不在场”强化了思念的痛楚。
2.与孟郊“临行密密缝”的具象化母爱不同,归有光只能通过他人只言片语拼凑母亲形象。
这种特殊的记忆形态,让读者更能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
祖母遗象笏:
家族使命的传承
柒
【原文内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七、祖母遗象笏:家族使命的传承
【文本解读】
1.祖母留下的象笏,承载着双重期待:既是家族荣耀的见证,也是读书致仕的鞭策。归有光细致描写祖母“持笏而至”的动作,暗示这份期许的郑重。
2.三次探望的不同表现——嗔怪、期许、赠礼,完整展现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方式。
当作者“瞻顾遗迹”时,功名未就的愧疚与亲情永逝的悲痛交织,构成了封建文人典型的情感困境。
枇杷亭亭立:
生死相隔的守望
捌
【原文内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八、枇杷亭亭立:生死相隔的守望
【文本解读】
1.枇杷树的意象运用堪称经典。树木的生长见证时光流逝,枝繁叶茂反衬人生孤寂,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将丧妻之痛推向极致。
2.归有光不直接描写悲痛,而是通过“室坏不修”的行为细节和树木的生长变化,让读者自行体会那份刻骨思念。
这种含蓄表达,既符合传统文人审美,又避免陷入滥情陷阱。
总 结
玖
九、总结
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构建了独特的情感坐标系:横向串联起家族三代人的离合悲欢,纵向贯穿个人成长的喜怒哀乐。
2.书房既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容器,承载着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传统文人的伦理困境。文中“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慨叹,既是对具体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封建时代文人命运的隐喻。
3.这种将个人悲喜升华为时代印记的写作智慧,正是该文流传千古的关键。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