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门上的深情——《项脊轩志》情感表达之谜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门上的深情——《项脊轩志》情感表达之谜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6 16:5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门上的深情
——《项脊轩志》情感表达之谜


明月夜下的永恒思念

门扉外的温柔叩问


门内外的深情密码


不进门处的永恒母爱
总结
明月夜下的永恒思念

【原文内容】“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明月夜下的永恒思念
【文本解读】
1.老妪的回忆如同月光下的溪流,将归有光带回童年时光。作者八岁丧母的特殊经历,使得他对母爱的记忆如同水中倒影——既清晰可见又无法触碰。
2.这种双重性在文中形成独特张力:老妪口中的“某所”是具体方位,但“立于兹”的母亲身影却永远定格在记忆的迷雾中。
【原文内容】“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明月夜下的永恒思念
【文本解读】
3.归有光不直接描写母亲容貌,反而用“室靡弃物,家无闲人”的家居场景作侧面烘托,让读者在整洁的庭院、忙碌的身影间,拼凑出持家有道的母亲形象。
4.这种“见物如见人”的笔法,恰似中国园林的借景艺术,看似随意实则用心良苦。
门扉外的温柔叩问

【原文内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二、门扉外的温柔叩问
【文本解读】
1.这个经典场景的动人之处,在于动作与声音的完美交融。母亲叩门的“轻”与询问的“柔”,与婴儿啼哭的“响”形成鲜明对比。
2.门扉在此既是实物,更是情感载体——木板的阻隔让母亲身影朦胧,却让声音穿透时空;乳母的应答看似寻常,实则是母爱传递的接力。
【原文内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二、门扉外的温柔叩问
【文本解读】
3.归有光特意记录“以指叩门扉”的细节,而非推门而入的举动,恰如画家在宣纸上精心留白。
4.这种节制描写产生的艺术张力,比直接展现拥抱场景更具感染力,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母爱的完整图景。
门内外的深情密码

【原文内容】“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三、门内外的深情密码
【文本解读】
1.文章对“不进门”的疑问展开层层推敲,如同侦探破解悬案。
首先排除“家务繁忙”的可能:《先妣事略》记载“户内洒然”,说明母亲具有超强的持家能力,能在哺乳、女红、育儿间游刃有余。
2.接着否定“重男轻女”的猜测:文中明确记载母亲对仆人都“不忍斥言”,对早夭子女“辄指爪痕面”,可见其仁爱之心不分贵贱。
【原文内容】“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三、门内外的深情密码
【文本解读】
3.最终聚焦生育记录:六年七次生育的惊人频率,证实母亲长期处于产后恢复期。
这个发现如同钥匙,解开“叩门不入门”的谜团——虚掩的门扉后,是强忍产后疼痛的母亲;轻柔的询问中,藏着难以抱婴的遗憾。
这种带着缺憾的母爱,反而更显真实可贵。
不进门处的永恒母爱

四、不进门处的永恒母爱
【文本解读】
1.门扉的叩响、婴孩的啼哭、老妪的应答,这些细节经过岁月沉淀,在记忆深处焕发永恒光彩。
2.作者特意选用听觉记忆(叩门声、询问声)而非视觉记忆,这恰合心理学原理——童年早期记忆往往以声音形式留存。
3.这种写作策略,既符合八岁孩童的认知特点,又让场景突破时空限制,使读者如临其境。
4.明代学者王锡爵评价此文“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正因归有光摒弃华丽辞藻,用最朴素的日常场景,搭建起穿越时空的情感桥梁。
总 结

五、总结
1.当作者写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仅暗示时光流逝,更暗藏母爱延续的深意——妻子栽树的身影,与记忆中母亲叩门的身影悄然重叠。
2.这种代际间的母爱传承,让文章突破个人追忆,升华为人类永恒的情感共鸣。
3.归有光用书房项脊轩作观察点,见证家族三代女性(母亲、祖母、妻子)的奉献,这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更显珍贵。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