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全面认识义和团运动,正确认识“扶清灭洋”口号。
史料实证
通过《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
历史解释
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理解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家国情怀
通过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英勇事迹,感受爱国情怀;通过八国联军的暴行,认识其凶恶、贪婪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学难点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是一场由西方列强主导的对华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义和团运动,该运动起源于山东,迅速扩展到华北地区,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义和团的活动方式包括设立神坛拳厂,通过练习拳棒、传授武艺、散发传单等形式组织群众,进行反清活动。义和团运动发展如何 它的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二、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38~39页,总结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兴起、发展、口号。
学生回答:(1)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加之华北地区干旱严重。
(2)兴起:义和团兴起于山东、直隶一带,由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组织发展历来,成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发展:清政府对义和团时“剿”时“抚”,客观上有利于义和团的发展。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他们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轨、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深入京津地区,产生很大影响。
(4)口号:义和团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2.教师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学生回答:“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外国侵略者感到他们的在华权益受到威胁。镇压义和团成为列强扩大侵华的直接原因。
(二)抗击八国联军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39~41页,总结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直接目的、过程、义和团抵抗的概况。
学生总结:
(1)背景:19世纪末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
(2)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3)过程
①1900年5月底,英、俄等国调遣军队300余人,进驻北京使馆。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②与此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以保护使馆为名进驻北京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这时,传来列强要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的谎报,以及联军进攻大沽炮台的消息。慈禧太后愤怒之下,在御前会议上发布“宣战诏书”。
(4)义和团抵抗的概况
①在北京,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侵略者的义愤,默许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这成为列强进一步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②天津的义和团联合清军,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教师讲解: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近2万人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材料展示:
皇太后……召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如予以上等军械,好为操演,即可成为有用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
——《拳乱纪闻》
她(慈禧)在西逃途中杀气腾腾地宣布:“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后来又一再声称:“此事变实由拳匪藉端肇衅,以致激成巨祸。”
——《中国近代历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体现了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 同学们对此有何认识
学生回答:态度:由安抚再到剿灭。认识:充分展现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2.教师总结:(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②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A.义和团运动是农民的自发斗争,缺乏严密的组织与统一领导;B.斗争手段、武器装备落后;C.盲目的排外,迷信色彩浓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提出正确的纲领和策略;D.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和防备。
(2)历史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3)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4)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教师过渡: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性。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解: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西、荷、比11国签订《辛丑条约》。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42页,整理《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学生阅读完成:
领域 主要内容 影响
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加重人民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5年;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续表
领域 主要内容 影响
军事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控制之下,失去军事自主权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使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3.教师讲解:《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耻辱。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师归纳: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战争 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课堂总结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遭到列强和清政府联合绞杀。《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反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现了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