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6 18:2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测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洋务派购买、试造船炮的根本目的是( )
A.引进机器生产 B.发展民用企业 C.建成新式海军 D.保障国家安全
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 )
A.“中体西用” B.变法图强 C.“实业救国” D.“三民主义”
3.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支持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法国控制越南,中法战争爆发。1874年日本侵台;1884年法国进攻台湾。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
A.瓜分狂潮 B.边疆危机 C.救亡图存 D.开眼看世界
4.下面材料信息表明清政府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是( )
1875年,左宗棠受命督办西北军务;他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式和美式枪炮,还命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仿制和改造了一批先进武器;前敌总指挥刘锦棠执行先阿后俄、缓进急战、剿抚兼施的收复策略,仅一年半就消灭了阿古柏政权。
A.洋务运动获得蓬勃发展 B.军队装备更新与战术得当
C.新疆自古属于中国领土 D.左宗棠得到民众大力支持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的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政府积极筹备边防 B.地理学研究兴起 C.边疆危机引发关注 D.热衷于学习西方
6.阅读分析下面的历史示意图,提炼出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近代化早期探索 B.近代追求独立的过程
C.近代边疆危机 D.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7.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知识、技术,在军事和民用工业领域及文化教育、思想变革等方面掀起了近代化浪潮,但由于受当时清政府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侵略等内外忧患的影响、洋务运动在自我保护、自治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约束限制。该学者( )
A.认为洋务运动实现了工业化 B.客观地评价了洋务运动
C.分析了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 D.强调洋务派主张的弊端
8.某地博物馆以1895年发生在当地的一次著名战役为主题,通过文物、图片及沙盘、模型等手段,展示了北洋海军将士捍疆卫国的壮举。该博物馆可能位于( )
A.广州 B.北京 C.威海 D.天津
9.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证实在大连庄河海域的沉船就是124年前中弹沉没的北洋水师的“经远舰”。据此可以判断,该舰参与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战争失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激发了民族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潮兴起,推动了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政治变革运动的开展。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历史学习中要关注书籍的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与下面书籍目录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朝野上下极度震惊,战后一系列接踵而来的狂潮使得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危机之中。“接踵而来的狂潮”是指( )
A.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B.外国军队进驻华北
C.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D.鸦片贸易合法经营
13.如图是近代中国人创作的两幅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
A.洋务运动的必要性 B.救亡图存的紧迫性 C.维新变法的局限性 D.国家统一的必然性
14.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旨在( )
A.了解世界,实业救国 B.开启民智,呼吁变革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15.某同学制作了如下图表,来理清事件之间的联系。图示空白处应填(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6.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谋求国家变制的过程中不仅提出“国地”“国权”“国民”的理念,还发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的呐喊。这表明当时维新志士( )
A.缺乏对西方制度的正确认识 B.秉承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对近代国家概念有一定认识 D.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17.清朝末年某科举考试之前,书商大规模出版“考前冲刺卷”,将大量的西学书目、报刊时文、策论文章编排在一起,帮助学生“考前突击”。与该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8.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19.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B.宣告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C.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D.开创了中国民主与科学的先河
20.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21.周恩来总理曾说:“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压迫、掠夺和屠杀。……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B.鼓舞了人民反侵略的斗志
C.成为中国革命的起点 D.是第一场反侵略斗争
22.陈天华在《猛回头》中痛斥清政府“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其写作背景是( )
A.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B.甲午战争惨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D.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3.下图是1909年上海《图画日报》刊发的漫画《营业写真·卖西瓜》,画上有“卖国奴莫把祖国山河当作西瓜剖”的文字。该作品意在( )
A.揭示民族危机深重 B.深入推进维新变法C.维护清政府的统治D.宣传实业救国思潮
24.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个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道士们跟着我们同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上述材料陈述的“战争”( )
A.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B.使清朝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25.1900年底,列强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议和”条件。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材料充分体现了( )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C.清政府捍卫了民族利益 D.列强与清政府关系的友好
二、综合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历史信息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人们在时空的流变中,感受家国情怀。下表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展览中福州马尾船政局的部分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时间 事件
1866年 左宗棠在福州城郊选址建设船政,同年求是堂艺局开始招生,后改称船政学堂,聘请欧洲教习执教,培养出詹天佑、邓世昌等名人志士。
1869—1871年 以船政所造“万年清”号蒸汽动力军舰为基础,编练第一支近代化舰队。
1877年 船政向欧洲派遣首批留学生包括严复、刘步蟾等,学习海军、制造以及矿务、国际法等专业,成为我国近代首个全面实施的留学计划。
1912年 船政制造和教育部门分离。船政制造部门被命名为福州船政局。
1941—1944 年 福州船政局多次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日军两次占领工厂,大肆洗劫破坏。
1949年 马尾解放,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福州接管组接管马尾造船所厂区。
1952年 全国院系调整,勤工、商船、高航学校 (原船政艺圃)师生分别并入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福建理工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
1958年 成功自行研制两辆履带式拖拉机。
(1)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表格中1866——1877年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创办与发展得益于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有什么历史地位?(2分)
(2)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展览厅拟设立“工业制造”“近代教育”“近代海军建设”三个分展厅,如果你是布展人员,请为展览厅拟定一个合适的会展主题。(2分)
(3)如果邀请你作为博物馆讲解员,请你从“工业制造”“近代教育”“近代海军建设”三个分展厅中选择一个分展厅,结合表格中任意两则以上素材,撰写一份讲解词,介绍福州马尾船政局发展的史实和意义。(撰写讲解词时,需结合对应的时代背景,不得照抄原文,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史料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竞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而随后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摘编自杨天宏《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 ……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上图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请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这一战争经过(要求:描述完整的战争经过,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战役、人物、结果等,7分)
(2)下表中各是怎样评价甲午战争影响的?请列举史实,证明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6分)。
28.“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近代杰出人物展
“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兹局(福州船政局)之设,所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 “我立志杀敌(日军)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1)图中近代杰出人物展反映了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中的哪些事件?(4分)
(2)选取材料中至少两个人物,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用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文物见证历史。下面两幅图片所示的文物分别是中国近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见证。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图二所示分别出现于中国近代史上哪一运动中。(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场运动的最终结局。归纳导致这两场运动的最终结局的共同原因。(5分)
(3)说说你能从上述两场运动的共同结局中得出什么启示。(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B C C B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B B C C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A D B
1.D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可知,“剿发逆”是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国内反抗势力,“勤远略”是指抵御外来侵略 。洋务派购买、试造船炮,无论是对内镇压还是对外防御,都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清朝统治,这是其根本目的,D项正确;引进机器生产是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过程中的手段,而非购买、试造船炮的根本目的 。洋务派通过引进机器设备,学习西方技术来制造船炮等,但这是为了实现更根本的目标服务的,排除A项;发展民用企业是洋务运动的一个方面,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而购买、试造船炮属于军事方面的举措,与发展民用企业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建成新式海军是洋务运动在军事建设上的一个重要成果 ,但购买、试造船炮不仅仅是为了组建新式海军。这些船炮还可以用于维护国内治安、应对外部军事威胁等,建成新式海军只是实现根本目的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提出 “中体西用” 思想,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掀起洋务运动,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社会思潮,A项正确;“变法图强” 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主张,希望通过变法维新,实现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时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之后,排除B项;“实业救国” 思潮主要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主张通过发展实业来救国,时间晚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三民主义” 是孙中山在 1905 年提出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指导辛亥革命等,时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解析】根据题干“英国支持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法国控制越南,中法战争爆发。1874年日本侵台;1884年法国进攻台湾”可知,新疆、伊犁地区和台湾均属于中国边疆地区,而越南则属于中国邻国,所以,题干中体现的主题是边疆危机,B项正确;瓜分狂潮是在19世纪末,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外国侵略,而不是救亡图存,排除C项;开眼看世界发生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解析】材料“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式和美式枪炮,还命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仿制和改造了一批先进武器” 体现了军队装备更新;“前敌总指挥刘锦棠执行先阿后俄、缓进急战、剿抚兼施的收复策略” 体现了战术得当,这些因素是清政府成功收复新疆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洋务运动整体蓬勃发展的状况,且收复新疆成功并非主要归因于洋务运动整体发展,排除A项;新疆自古属于中国领土是客观事实,但并非材料所体现的此次收复新疆成功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左宗棠得到民众大力支持的相关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解析】根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的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关注边疆地区局势,编著边疆史地著作,体现了当时中国部分进步人士民族意识日益增强,C项正确;题干材料仅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并没有说明著作者是否为官方,故无法得出“政府积极筹备边防”,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这一时期有识之士关注边疆地区局势,编著边疆史地著作,并非“地理学的研究兴起”,排除B项;“热衷于学习西方”体现于洋务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解析】据题干“阅读分析下面的历史示意图,提炼出一个最恰当的主题”和所学知识可知,美日侵略台湾、收复新疆、中法战争都突出反映了中国近代在不同边疆区域面临的危机,C项正确;“近代化早期探索”主要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向西方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的活动,题目中的事件主要围绕边疆问题,并非近代化探索,排除A项;“近代追求独立的过程”:近代追求独立更多体现在反抗列强整体侵略、争取国家主权独立等方面,这些事件主要聚焦于边疆局部危机,并非整体追求独立的过程,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主要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等,与题目中的事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洋务运动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知识、技术,在军事和民用工业领域及文化教育、思想变革等方面掀起了近代化浪潮”反映了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的军事和民用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文化教育及思想变革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材料“由于受当时清政府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侵略等内外忧患的影响、洋务运动在自我保护、自治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约束限制”反映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对洋务运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B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开启了中国工业化序幕,而不是实现了工业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客观地评价了洋务运动,并没有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性,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性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排除C项;材料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并没有强调洋务派主张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日本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军舰陷入绝境,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北洋水师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军舰全军覆没,因此展示了北洋海军将士捍疆卫国的壮举的博物馆可能位于威海,C项正确;广州是鸦片战后开放的通商口岸,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北京,甲午中日战争与北京无关,排除B项;天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开放的商埠,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解析】由题干材料“经远舰”并结合所学可知,“经远舰”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殉国沉没的。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战役中,中国海军的“致远舰”、“经远舰”被日军击中沉没,C项正确;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战争失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激发了民族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潮兴起,推动了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政治变革运动的开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危亡,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C项正确;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史开端,引发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但是影响有限,而非戊戌变法等政治变革,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 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推动洋务运动,但未直接导致戊戌变法,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发生于戊戌变法失败后,引发的是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与材料中的变法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悲壮的黄海大战”“屈辱的乞和之路”“薄海惊心的伤痛”和“轻于一掷的台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经历了黄海大战等战役后,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C项正确;《南京条约》割让的是香港岛,排除A项;《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B项;《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没有割地的条款,与题干目录不符,排除D项。故洗C项。
12.A
【解析】根据“甲午战争”等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获得大量土地和赔款,极大刺激了列强的野心,此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A项正确;《辛丑条约》后外国军队进驻华北,排除B项;通商口岸深入内地的时间是1858年 《天津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在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美国和法国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准许外商在通商口岸销售鸦片,并以“洋药”名目缴税,从而使得鸦片贸易合法化 ,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解析】根据两幅漫画所表现的“瓜分中国”图景,真实反映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企图瓜分危机,揭示出当时民族存亡的严峻形势,说明中国人民面临着急切的救亡图存任务,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破产,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西方列强的侵略企图,没有体现维新变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国家统一、独立之路漫长艰辛,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解析】据题干“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译载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变法,《天演论》宣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等思想,这些报刊通过传播相关主张和思想,旨在开启民智,呼吁进行变革 ,B项正确;“实业救国” 主要是张謇等实业家倡导,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改良而非革命,排除C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倡导变法,并非宣扬民主,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成变法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90年代,早于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排除A项;1898年10月,山东冠县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发动反教起义,被视为运动兴起的信号,晚于戊戌变法,排除C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晚于戊戌变法,与材料事件关系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解析】据题干“戊戌变法时期……通国之公仆隶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地”强调国家领土 ,“国权”涉及国家主权,“国民”突出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更是体现了国家是人民公有财产、官员是为民众服务的理念,这些都表明维新志士对近代国家概念有一定认识,C项正确;维新志士的这些主张反映出他们对西方制度有一定的理解和借鉴,并非缺乏正确认识,排除A项;洋务派“中体西用”强调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维新志士主张变革制度,二者思想不同,排除B项;维新志士倡导君主立宪制,并非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解析】据题干“清朝末年某科举考试之前,书商大规模出版‘考前冲刺卷’,将大量的西学书目、报刊时文、策论文章编排在一起,帮助学生‘考前突击’。”和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由此引发了题干现象,C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考试内容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期间兴办了新式学堂,但与“策论文章”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而科举制度已于1905年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解析】根据题干“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项正确;挽救民族危亡是戊戌变法的目的,排除A项;戊戌变法没有实现富国强兵,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但遭到慈禧太后政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解析】据题干“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可知,梁启超评价戊戌变法为“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强调其开创性意义。尽管戊戌变法因顽固派镇压迅速失败,但它通过宣传维新思想(如君主立宪、学习西方制度),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为后来的改革与革命奠定思想基础,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传播始于新文化运动后期,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A项;清朝统治结束于1911年辛亥革命,非戊戌变法结果,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口号,与戊戌变法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义兵”是义和团战士,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对义和团进行利用,C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打击了英军,与材料时间“1900年6月21日”不符,排除A项;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料时间“1900年6月21日”不符,排除B项;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911年,与材料时间“1900年6月21日”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解析】据材料“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可知,义和团运动中中国人民顽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鼓舞了后续人民反侵略的斗志,为之后的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排除A项;近代中国革命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等,且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其局限性明显,不能作为中国革命的起点,排除C项;在义和团运动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诸如三元里人民抗英等反侵略斗争,所以它不是中国第一场反侵略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也就是“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此时清政府还未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但此时清政府还未像《辛丑条约》签订后那样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B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此时陈天华早已牺牲,且武昌起义是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事件,和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背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解析】据材料“卖国奴莫把祖国山河当作西瓜剖”可知,1909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漫画中 “卖国奴莫把祖国山河当作西瓜剖”,形象地揭示了当时有人出卖国家利益,瓜分祖国山河,体现了民族危机深重,A项正确;维新变法在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B项;漫画批判的是卖国行为,并非维护清政府统治,此时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矛盾尖锐,排除C项;漫画主旨是批判卖国、揭示民族危机,和实业救国思潮(主张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解析】根据题干法国、美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期间列强军队和传教士的暴行。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1901年)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屈服于列强,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项正确;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的是鸦片战争,材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A项;“鸦片贸易合法化”是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内容,材料中侵入北京的还有美国,因此,材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B项;“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是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影响。材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25.B
【解析】据材料“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知,慈禧太后为求列强不惩治自己,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来讨好列强,充分体现了清政府在面对列强时的腐败无能、卑躬屈膝,B项正确;1900 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未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排除A项;慈禧太后的言论和态度是出卖民族利益,而非捍卫民族利益,排除C项;列强与清政府是侵略与被侵略、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并非友好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6.(1)事件:洋务运动。(1分)
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端。(1分)
(2)主题:《历百年风雨 载强国之梦》、《船政风云:近代中国工业化与海权觉醒的破晓》、《百年船政印记:机器轰鸣中的教育革新与海疆守望》(任意一个即可,其他主题言之有理即可,2分)
(3)“近代海军建设”分展厅讲解词:福州船政局把造船与人才培养相结合,1866 年,左宗棠奏请求是堂艺局招收学员,为近代海军发展和轮船制造培养人才,体现了 这一时期洋务运动中“自强”的目标,为近代海军输送了第一代战舰指挥和驾驶人才,如甲午海战中的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定远号巡洋舰管带刘步蟾等爱国将领。同时福州船政学堂主动向西方学习,为培养先进人才,聘请外籍教员,1877 年组织第一批学生留学深造并全面实施留学计划,这些学员学成归国后,为我国近 代海军建设、军事法律和科技的发展都作出巨大贡献。(8分)
【解析】(1)事件: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866--1877年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创办与发展,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所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因此推断表格中1866--1877年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创办与发展得益于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
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可知该事件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主题:根据题干的时间从1866年到1958年,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依据题干船政局的发展历程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军事力量的发展,军事主要是强国力量,由此可总结主题为百年船政印记:机器轰鸣中的教育革新与海疆守望等。
(3)讲解词: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近代海军建设”分展厅写讲解词:依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的内容等史实撰写讲解词。如:福州船政局把造船与人才培养相结合,1866年左宗棠就奏请求是堂艺局招收学员,为近代海军发展和轮船制造培养人才,体现了这一时期洋务运动中“自强”的目标,为近代海军输送了第一代战舰指挥和驾驶人才,如甲午海战中的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定远号巡洋舰管带刘步蟾等爱国将领。同时福州船政学堂主动向西方学习,为培养先进人才,聘请外籍教员,1877年组织第一批学生留学深造并全面实施留学计划,这些学员学成归国后,为我国近代海军建设、军事法律和科技的发展都作出巨大贡献。
示例二:选择“近代教育”分展厅,结合表格中的素材撰写一份讲解词 。福州船政局在近代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城郊选址建设船政,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后改称船政学堂。船政学堂聘请欧洲教习执教,致力于培养海军和轮船制造人才。这一举措不仅为中国近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詹天佑、邓世昌等 ;船政学堂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它不仅注重理论学习,还强调实践操作,学生需要参与造船和海军训练。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为中国近代工业和海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船政学堂还积极与国际接轨,1877年派遣首批留学生到欧洲学习海军、制造以及矿务、国际法等专业,成为中国近代首个全面实施的留学计划 ;船政学堂的成立和发展,体现了洋务运动中“自强”的目标。通过培养第一代战舰指挥和驾驶人才,如甲午海战中的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定远号巡洋舰管带刘步蟾等爱国将领,船政学堂为近代海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人才在后来的海战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斗力,进一步证明了船政学堂教育的成功。
示例三:选择“工业制造”,结合表格中的素材撰写一份讲解词 。1866年,在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倡导下,马尾船政局应运而生,成为晚清洋务运动中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万年清”号、第一艘铁胁船“威远”号,以及北洋水师主力铁甲舰“平远”号 ;从木船到钢船,仅用40余年便完成技术迭代,建造舰船44艘,设备全部从法国引进,后期实现自主技术替代;设立铸铁厂等十余个分厂,形成完整产业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船厂”;所造舰船参与马江海战等战役,虽因清廷腐朽未能扭转战局,但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装备基础。马尾船政局的工业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起步,更以“权操诸己”的自主精神,为后世留下“爱国、科学、创新”的工业文化遗产;让我们从这些锈迹斑斑的机床与图纸中,感受一个民族向海图强的百年求索。
27.(1)描述: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2分)。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展开激战。邓世昌与将士壮烈牺牲(2分)。1895年1-2月,日本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分)。中国战败(1分)。(要求:描述完整的战争经过,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战役、人物、结果等)
(2)评价:杨天宏:甲午战争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2分);戴逸:甲午战争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2分)。
史实:加剧了民族危机:割地、开设工厂、开放通商口岸、刺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分)
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戊戌变法(2分)。
【解析】(1)描述:根据材料中日军进攻方向、清军反击方向并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相关知识可知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展开激战。邓世昌与将士壮烈牺牲。1895年1-2月,日本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2)评价:杨天宏:根据材料“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而随后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可知甲午战争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戴逸:根据材料“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可知甲午战争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
史实:加剧了民族危机: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割地、开设工厂、开放通商口岸、刺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结合维新运动可知为戊戌变法。
28.(1)虎门销烟(1分)、洋务运动(或左宗棠收复新疆,1分)、黄海战役(1分)、戊戌变法(1分)
(2)示例1:主题: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2分)
论述: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林则徐在广州缉拿烟贩,销毁鸦片,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9世纪70年代末,左宗棠率领清军成功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统一。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其不畏强敌、勇于牺牲之英雄气概令人荡气回肠。(6分)
示例2:主题:近代杰出人物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为了富国强兵,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或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宣传“变法”思想,号召变法图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培养人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解析】(1)事件:根据材料“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人物是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进行虎门销烟;根据材料“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根据材料“兹局(福州船政局)之设,所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根据材料“我立志杀敌(日军)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可知,此人是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为抗击日军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根据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等维新派进行的戊戌变法。
(2)主题:根据前三幅图片的内容和文字,可知分别为林则徐和左宗棠、邓世昌,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牺牲,显示了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因此可以拟定论题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然后结合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及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抗击日军等加以论述: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林则徐在广州缉拿烟贩,销毁鸦片,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9世纪70年代未,俄国直接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左宗棠率领清军成功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统一。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为抗击日军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 主题:也可以结合左宗棠兴办洋务和梁启超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拟定主题为近代杰出人物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然后结合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关知识加以论述:为了富国强兵,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或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宣传“变法”思想,号召变法图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废除八股,发展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9.(1)运动:图一:太平天国运动(2分);图二:义和团运动(2分)。
(2)结局:失败(1分);共同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2分)。
(3)启示: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没有推翻封建主义制度,任何改革和革命都是不成功的。(4分)
【解析】(1)运动:根据图一“天王玉玺”并结合所学可知,金田起义后,洪秀全称“天王”,故图一“天王玉玺”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中;根据图二“‘扶清灭洋’旗”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故图二“‘扶清灭洋’旗”出现于义和团运动中。
(2)结局: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失败了;共同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主体都是农民阶级,这两场运动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失败了,由此可知,其失败的共同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启示:综上所述,从两场运动的共同结局中使我们认识到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没有推翻封建主义制度,任何改革和革命都是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