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6 18:3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测验
一、选择题
1.(2025·山东临沂·模拟预测)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在鸦片问题上集中地反映出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不仅符合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也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虎门销烟( )
A.阻止了白银大量的外流 B.扭转了中国贸易逆差情况
C.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性质
2.(24-25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来华。英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对乾隆行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足跪地,但免除拉皇帝的手亲吻的动作。而中方大臣和珅在奏折中说,“臣等即令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中英双方记载的差异说明( )
A.历史真相无法考究辨别 B.史料信息须甄别其真伪
C.和珅的奏折更接近真相 D.英方记载较为真实可信
3.(2025·广东广州·一模)下图是哪一战争的进程图?(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2025·河南周口·二模)英国对华输出商品的税率,总体上“值百抽五”,其中棉花、棉纱、头等和二等白洋布等平均税分别定为5.56%、5.56%、6.95%、5.56%,只相当于之前中国自定税率的1/4。由于英方不同意,清政府始终未能自主调整自己的海关税率。这一现象的出现始于(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5.(2025·河北秦皇岛·二模)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美洲)阿兹特克人之间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16至17世纪期间,欧洲的军舰和大炮已得到巨大发展,而中国人的军事技术仍停留在比阿兹特克人的技术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1842年,北京政府宣布投降,接受了《南京条约》。材料表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 B.统治者昏庸无能
C.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 D.武器装备的落后
6.(2025·山东济宁·二模)鸦片战争前,“中国”一词多指“中原”“中土”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万邦之一”的正式国家称号。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B.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
C.变法图强成为时代要求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7.(2025·吉林长春·二模)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据此判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通过洗劫圆明园获取更多财富 B.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8.(2025·河北唐山·二模)观察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对其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侵略国家数量减少 B.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台湾岛被日本占领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2025·安徽阜阳·二模)19世纪60-90年代,长江上频繁出现外国军舰的身影,它们不仅是军事存在,更是心理威慑的工具。这种“浮动的炮台”使得清政府在内政外交上不得不更加屈从于列强意志。这一状况始于( )
A.《南京条约》签订 B.《天津条约》签订
C.《北京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10.(2025·江苏镇江·一模)一名英国军官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0月26日,我们经过被烧得发黑的圆明园围墙,……我和另外2人……径直来到了园内,因为今天上午我听说有几个装有珐琅彩铜花瓶的房间没有被烧。”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
A.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暴行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遭受的掠夺
C.甲午战争时期清廷的无能 D.八国联军侵华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11.(23-24九年级下·湖南长沙·期中)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下列史实中,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 )
A.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B.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C.沙俄支持阿古柏 D.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12.(2025·辽宁沈阳·一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各地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为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温床。材料表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背景 B.经过 C.影响 D.地位
13.(2025·江苏苏州·模拟预测)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不久,曾颁发过一份《百姓条例》规定:“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归于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给米一担,小口减半,以作养生之资。”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意愿 B.实现了普遍的社会救济
C.表达了隐晦的享乐观念 D.体现了朴素的公有理想
14.(2025·河南周口·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列强认为保护大清的统治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彻底倒向清军。英法不仅出售先进的来复枪给清军,派人帮助训练清军,甚至直接派兵参战,让太平军吃了不少苦头。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反封建反侵略双重性质 B.拥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决心
C.坚决打击英法列强嚣张气焰 D.开启了近代思想潮流的闸门
15.(2025·河南郑州·二模)太平天国控制长江中下游核心经济区长达14年,导致清廷财政崩溃、八旗军体系瓦解,迫使清廷启用汉族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组建地方武装,形成“督抚专权”的政治格局。这表明太平天国( )
A.动摇清朝统治根基 B.打破传统经济秩序
C.激发民族抗争意识 D.催生制度变革尝试
二、综合题
16.中国近代史是列强侵华的屈辱史,也是无数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抗争史。
(1).依据图一,可以看到1795年以来的40多年间英国输入中国鸦片的数量呈______的趋势;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改变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贸易的____________地位。
(2).列举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在反对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两例。
(3).图四和图五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异同?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1839年 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
1840—1842年 A
1841年2月 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亲自指挥,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壮烈殉国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
1842年6月 江南提督陈化成保卫吴淞,与英军力战,身负重伤,力竭牺牲
1851—1864年 B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请写出表中A事件及B事件?
(2)请根据以上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恰当,观点明确,史实运用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不少于100字)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A A D B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B A D A A
1.D
【解析】根据题干描述,虎门销烟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性质,且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因此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是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性质,D项正确;阻止白银外流是虎门销烟的目的,但效果有限,且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爱国,排除A项;虎门销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贸易逆差,且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与材料虎门销烟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B
3.A
【解析】根据材料“关天培、三元里人民抗英”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牺牲,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签订《南京条约》,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的过程,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无关,分别排除BCD项。故选A项。
4.A
【解析】据材料“英国对华输出商品的税率……清政府始终未能自主调整自己的海关税率”可知,英国对华输出商品的税率,特别是棉花、棉纱、白洋布等商品的税率被设定为“值百抽五”(即5%),且这些税率远低于之前中国自定的税率,由于英方不同意,清政府始终未能自主调整海关税率,这体现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实际上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项正确;《北京条约》主要涉及增开商埠、割让领土和赔款等,并未直接涉及关税自主权的问题,排除B项;《马关条约》主要涉及割让领土、赔款和开放商埠等,同样未直接涉及关税自主权,排除C项;《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但主要涉及赔款和外国驻军等问题,并未直接涉及关税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解析】据材料 “16 - 17 世纪期间,欧洲的军舰和大炮已得到巨大发展,而中国人的军事技术仍停留在比阿兹特克人的技术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 可知,材料明确展现了中英之间在武器装备等军事技术方面存在极大差距,这种差距在鸦片战争中对战争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任何语句涉及到封建专制制度的相关内容,没有阐述封建专制制度在鸦片战争中对中国战败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整个材料里没有任何关于清朝统治者在鸦片战争期间表现如何的描述,没有提及统治者是否昏庸、在决策等方面有无失误等内容,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军事技术层面的对比,即欧洲军舰和大炮发展迅速,中国军事技术停滞落后,没有涉及中英双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也没有提及经济发展水平对鸦片战争结果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万邦之一’的正式国家称号”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 概念相对模糊,多指中原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世界接轨,在与西方列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世界众多国家中的一员,“中国” 成为正式国家称号,这反映了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从传统的地域概念向近代民族国家概念转变,B项正确;中国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是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不断侵略导致的,强调的是一个发展过程,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主张,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解析】根据题干“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获取的通商权益,企图通过武力迫使清政府开放更多口岸、扩大贸易特权,以实现其经济扩张的野心。题干中 “贸易扩张” 的表述直接指向这一本质,C项正确;“洗劫圆明园”是战争期间的侵略暴行,不是原因,排除A项;“亚罗号事件”“马赖事件”是列强挑起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而非根本目的,排除BD项。故选C项。
8.B
【解析】据题干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深入长江中下游乃至天津地区,使清政府被迫签订更多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内河航运等。因此,“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最能准确反映两次战争形势图的变化,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是英国单独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英法联军共同侵略,侵略国家数量实际上增加了,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岛被日本占领,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解析】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外国军舰频繁进入长江的现象始于《天津条约》(1858年)。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这是列强首次通过条约形式获得中国内河航行权。此条款不仅强化了列强的军事存在,还迫使清政府在政治、外交上进一步妥协,B项正确;《南京条约》(1842年)仅开放沿海五口通商,未涉及内河航行权,排除A项;《北京条约》(1860年)虽扩大列强特权,但内河航行权的基础已在《天津条约》中确立,排除C项;《辛丑条约》(1901年)时间晚于题干所述时期,且主要内容为赔款与驻军,与长江航行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0月26日,我们经过被烧得发黑的圆明园围墙,……我和另外2人……径直来到了园内,因为今天上午我听说有几个装有珐琅彩铜花瓶的房间没有被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因此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遭受的掠夺,B项正确;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鸦片战争时期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列强并未侵占北京,排除AC项;八国联军侵华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与史实相符,但圆明园被焚毁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 150 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充分体现了沙俄对中国的巨大危害,最能证明林则徐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的预言,B项正确;“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的是英法联军,排除A项;“沙俄支持阿古柏” ,沙俄企图通过支持阿古柏,进而控制新疆地区,但相比割占大量领土,其对中国的侵害程度在领土方面体现得不如割占 150 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直接和突出,不能最有力地证明预言,排除C项;“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 4.5 亿两” 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参与签订《辛丑条约》的是包括英、美、俄等在内的多个列强,并非沙俄单独逼迫,不能突出沙俄对中国的主要威胁,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解析】依据题干“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各地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为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温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的影响,鸦片战争失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因此爆发,A项正确;经过指的是事件的具体过程,起义爆发、军事行动等,题干未提及,排除B项;影响指事件带来的结果或变化,题干未涉及,排除C项;地位是对事件历史意义的评价,题干未直接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归于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给米一担,小口减半,以作养生之资”,识可知,这种分配制度反映了对基本民生问题的重视,体现了朴素的公有理想,D项正确;农民的生产意愿,与农民生产相关,而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A项;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B项;享乐主义是一种追求快乐、乐趣和愉悦感的生活哲学或生活态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解析】据题干“英法不仅出售先进的来复枪给清军,派人帮助训练清军,甚至直接派兵参战,让太平军吃了不少苦头”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列强为维护在华利益,选择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一举动表明,太平天国不仅面临清朝封建统治的镇压(反封建性质),还遭到外国势力的直接干涉(反侵略性质),A项正确;太平天国自身仍是君主制,排除B项;题干强调列强主动镇压太平军,而非太平军主动打击列强,排除C项;开启了近代思想潮流闸门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解析】根据材料“太平天国控制长江中下游核心经济区长达14年,导致清廷财政崩溃、八旗军体系瓦解,迫使清廷启用汉族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组建地方武装,形成‘督抚专权’的政治格局”可知,汉族官僚拥有地方武装,形成“督抚专权”的政治格局,成为强大的地方实力派,导致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这表明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A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没有涉及对清朝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激发民族抗争意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催生制度变革尝试,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1)趋势:上升;
直接目的:改变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贸易的出超地位。
(2)英雄人物和事迹:关天培在虎门战役中英勇抗击英军,壮烈殉国;陈化成在吴淞战役中坚守炮台,力战牺牲。
(3)相同点: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不同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从沿海地区延伸到了内地。
影响: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图一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可知,1795 - 1839 年这 40 多年间,鸦片输入数量逐年上升。
直接目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在正当中英贸易里,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等产品很受英国等西方国家欢迎,大量出口,而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却难以打开市场,所以中国长期处于贸易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为了改变这种对其不利的贸易状况,获取巨额利润,便向中国走私鸦片,企图通过这种罪恶的手段扭转贸易逆差,掠夺中国的白银。
(2).英雄人物和事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涌现出了众多英勇抗击外敌的英雄人物。比如关天培,他在虎门战役中,面对英军的猛烈进攻,身先士卒,亲自指挥虎门炮台的将士顽强抵抗。他坚守阵地,直至最后壮烈殉国,展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高尚气节。还有陈化成,在吴淞战役中,尽管年事已高,但依然坚定地坚守炮台,率领将士们奋勇作战,最终力战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列强侵略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光辉典范。
(3).相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比图四鸦片战争形势图和图五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从地理分布上看,相同点在于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都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便于列强利用其海上优势,进行商品倾销和原材料掠夺。
不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从沿海地区延伸到了内地,像汉口、九江等长江沿岸城市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得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陆,中国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受到列强更多的控制和影响,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进一步加深,加速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17.(1)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主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论述:19世纪中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英国于1840-1842年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振奋人心,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沉重打击了内外反动势力。这些抗争展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和不屈精神。
【解析】(1)事件:根据时间“1840-184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是鸦片战争,所以A是鸦片战争。依据时间“1851-1864年”,对应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所以B是太平天国运动。
(2)小论文: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从表格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等内容来看,主要围绕着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可提炼主题为“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论述分为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两个角度,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列强侵略方面: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些侵略战争使中国主权不断丧失,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方面: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这些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示例如下:主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论述:19世纪中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英国于1840-1842年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振奋人心,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沉重打击了内外反动势力。这些抗争展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和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