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垫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苍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币:丝织品礼物。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至海中
B.相委而去/委于副使
C.使高丽/副使者
D.意暇甚/不暇拣择
(2)请翻译【甲】【乙】文画横线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约投及半,风息船定。
(3)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
(4)通过AI检索发现,元芳与李世衡都体现了为人方正的品质。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具体阐释。
咏雪
《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俄而雪骤(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未若柳絮因风起(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氛围。
B.胡儿和兄女的比喻都抓住了雪花的特点,各有妙处。
C.谢太傅对兄女的回答更为赞赏,从“大笑乐”可以看出。
D.文章结尾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突出她的才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A)。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篇》)
【乙】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②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B)。既已纳其自托③宁可以急相弃(C)?”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篇》)
【注释】①依附:依赖,附属。② 辄:立刻。③自托:自己有所依托。
5.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俱乘船避难 成语推断(与时俱进)
(2)歆辄难之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3)王欲舍所携人 课内迁移(太丘舍去)
(4)既已纳其自托 查阅词典(①收入,放进。②接受。③缴付。④补缀,缝补。)
6.请将“邪”“之”“耳”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7.请为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8.请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9.甲文中的元方品行刚正,据理力争,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是值得相交的朋友。读完乙文后,你想和乙文中的哪个人交朋友?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王凝之妻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①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步鄣: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障。
10.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B.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C.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D.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1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及遭孙恩之难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B.道韫遣婢白献之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咏雪》)
C.乃施青绫步鄣自蔽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D.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 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始写下雪的环境描写是用来渲染寒冷、孤寂的气氛。
B.【甲】文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和愉快的家庭气氛。
C.“俄而雪骤”一句中“骤”字生动传神,表现了雪的非凡气势,为咏雪作铺垫。
D.两文都写了谢道韫,但两文刻画的谢道韫有所不同。【甲】文侧重写谢道韫的才华横溢,【乙】文侧重写谢道韫的大义凛然。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④霰: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浊酒。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吾日三省吾身/大雪三日
B.公大笑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及下船/及鲁肃过寻阳
D.以发奇思/野芳发而幽香
(2)下列对【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B.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C.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D.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飞霰入林,回风折竹。
(4)三个文段都展现了古人在雪中高雅的情趣,请结合文段分别概括。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二则》)
【乙】
卓茂①尝②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③马,幸④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卓茂让马》)
【注释】①卓茂:人名,字子康,西汉元帝时,以博学为通儒,曾任丞相府史事、侍郎、给事黄门等职。②尝:曾经。③公:对人的尊称。④幸:希望。
15.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联系常见成语(不期而遇) 君与家君期日中 ①
迁移课内字词 顾而谓曰 ②
根据语境推断 挽车而去 ③
查阅字典法(①拜访。②前往;到某地去。③学问、技艺等所达到的高度或深度。) 乃诣丞相府归马 ④(填序号)
16.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茂 有 马 数 年 心 知 非 是 解 以 与 之
17.翻译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他日,马主别得亡马。
18.谈谈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二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1)A
(2)①别人约定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②大约把物品扔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稳定下来。
(3)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
(4)同意。元方面对友人的无信无礼,直言指责其过错,维护父亲尊严,体现正直不阿;李士衡对高丽赠送的财物毫不在意,全权委托副使,面对副使的自私自利不争执,始终保持清廉淡泊,彰显方正品格。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文言故事展现了古代人物的品格智慧。甲文以陈太丘与友人的冲突为核心,通过元方的机智对答,凸显诚信与礼仪的重要性;乙文则以李士衡与副使的海上遭遇,暗讽自私行为的自食其果。两文均采用对比手法(守信vs失信/无私vs自私),语言简洁而寓意深刻。叙事结构上,甲文侧重对话推进,乙文则以事件发展为主线,共同体现了“德行为本”的传统价值观。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都是“到”;
B.不同,舍弃/委托;
C.不同,出使/使者;
D.不同,悠闲/空闲;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①重点词: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行:出行);相委,丢下别人;去。离开。
②重点词:约,大约;投及半,扔到一半;息,停止;定,稳定。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句意、结构等分析。
句意:船即将倾覆,船夫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载的物品全部丢弃。
“船欲倾覆”(主谓结构,描述船的状态);“舟人大恐”(主谓结构,船夫的反应);“请尽弃所载”(动宾结构,船夫的请求)。逻辑关系:先写“船将倾覆”的危机,再写“船夫恐惧”的反应,最后写“请求弃物”的行为,符合事件发展顺序。
故断句为: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在甲文中,陈太丘与友人约定日中出行,友人过了中午还未到,陈太丘便先行离开。友人到来后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失信行为,反而怒骂陈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则毫不畏惧地回应“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直接指出友人失信的错误,坚守了信用的原则,展现出方正耿直的性格。友人不仅失信,还当着元方的面辱骂他的父亲,这是极其无礼的行为。元方当即义正言辞地指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有力地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让友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元方在面对不合理的指责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体现了他的方正和有原则。
在乙文中,李士衡作为馆职出使高丽,高丽赠送的礼币等财物,他“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这表明李士衡并不看重这些财物,没有贪图私利之心,展现出他方正、淡泊名利的品质。由于船底疏漏,副使将李士衡所得的缣帛垫在船底,后来遇到大风,船要倾覆,副使慌乱中将船中物品投入海中,结果投的大多是自己的东西,而李士衡的物品一无所失。但李士衡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因为财物可能受损而表现出焦急或计较,始终保持坦然的态度,这也体现了他方正豁达、不拘小节的性格。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好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离开了,他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父亲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时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乙】李士衡担任馆职时,奉命出使高丽,一位武官做他的副使。高丽赠送的礼品财物,李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使处理。当时船底有漏水的地方,副使就把李士衡所得的丝绵绸缎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的财物放在上面,来避免被水浸湿。航行到海中,遇到大风,船即将倾覆,船夫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载的物品全部丢弃,否则船太重,必定难以幸免。副使十分慌张,拿起船上的物品就扔到海里,也来不及挑选。大约扔到一半时,风停了船也稳定了。不久检查丢弃的物品,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因为垫在船底,一点也没有损失。
2. 不久,一会儿 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3.(1)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C
【导语】这篇《咏雪》选自《世说新语》,通过谢安与子女咏雪对话的日常片段,展现了东晋名士的清雅情趣。文中“撒盐”“柳絮”两个比喻形成精妙对比,前者直白后者灵动,暗含对才情的品评。结尾补叙谢道韫身份,既收束场景又凸显其家学渊源。全文语言简净,以雪喻才,以笑传神,在生活细节中渗透着魏晋人物品藻的风尚。
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义。
(1)句意: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2)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3)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翻译完整,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语序的变化,整体要流畅。重点词语如下:
(1)寒:寒冷。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和。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谈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2)公:指谢太傅。乐:高兴。即:是。大兄:大哥。无奕:谢奕,字无奕。
4.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C.“公大笑乐”这里的笑乐,更多的是对孩子们富有创意的回答感到开心,文中并没有明确的信息表明谢太傅对兄女的回答更为赞赏,这种说法属于过度解读,该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1)一起 (2)感到为难 (3)丢下 (4) ② 6. 之 耳 邪 7.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8.世人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9.示例:我想和乙文中的华歆交朋友,因为他即使身处危难之间,也要坚守诺言,义无反顾。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两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人物的诚信与品德。甲文中,元方年幼却能据理力争,维护父亲的尊严,表现出其聪慧与正直。乙文中,华歆与王朗在危难中对待他人的态度形成对比,华歆坚持诚信,最终赢得世人的认可。两个故事都强调了诚信与礼仪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的重视,启发读者在现代社会中也应坚守诚信与礼仪。
5.本题考查字义。
(1)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俱,一起。根据成语推断法,“俱乘船避难”中的“俱”也是一起的意思。句意:一同乘船避难。
(2)结合上文 “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以及下文王朗说 “幸尚宽,何为不可”,可知华歆对于有人想依附这件事是持犹豫、觉得为难的态度,所以“难”解释为“感到为难”。句意:华歆当即表示为难。
(3)太丘舍去:太丘不再等他,独自离开了。舍,丢下。根据课内迁移法,“王欲舍所携人”中的“舍”同样是丢下的意思。句意:王朗就想丢下那个人不管了。
(4)句意:既然已经接受了他来托付自己(搭船)。根据查阅字典法,选“②接受”。
6.本题考查虚词用法。
邪:读yé,在古文中常作为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之: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等;作助词,可表示“的”,或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还可作动词,意为“到、往”。
耳:语气助词,多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常用来强调事情不过如此或某种情况仅限于此。
A处:“友人惭,下车引(A)”,这里说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某人),结合前文是元方在和友人对话,所以此处应是拉元方,“之”作为代词可指代元方,A处填“之”。
B处:“本所以疑,正为此(B)”,华歆说当初犹豫的原因就是这个,“耳”在这里表示限制语气,即原因就是这样罢了,符合语境,B处填“耳”。
C处:“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C)?”,意思是已经接受了他的托付,怎么能在危急时抛弃他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邪”放在此处表反问语气,C处填“邪”。
7.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分析:“过中不至”表达的是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友人却没有到来这一情况,语义完整,应断开;“太丘舍去”描述的是陈太丘在友人过了正午还未到的情况下,做出了不再等候并离开的行为,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述,应断开;“去后乃至”则是说陈太丘离开之后,友人才到达,也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
故断句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8.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世,世人。以,凭,根据。此,这件事。之,的。
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从“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能看出华歆在一开始就对是否接纳他人上船持谨慎态度,这并非是他冷漠,而是他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责任。当后来“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时,华歆又以“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且“遂携拯如初”,坚持最初的决定,不因为情况危急就抛弃他人,体现出他的稳重、有原则和守信义。 根据“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和“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可知,王朗一开始觉得船还宽敞,就轻易答应别人上船,表现得比较草率。而当“贼追至”时,他就想抛弃所携带的人,说明他做事没有原则,遇到危险就不顾之前的承诺,比较自私。
示例:我想和华歆交朋友。因为他为人稳重且有原则。在有人想依附乘船时,他一开始的谨慎显示出他考虑周全;而当遇到危险,王朗想抛弃所携之人时,他坚守承诺,说出“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并做到“遂携拯如初”,这种重诺守信的品质十分可贵,值得与之相交。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个人不管了。华歆说:“当初我之所以犹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怎么能因为情况危急就抛弃他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并救助那个人。世人也由此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10.C 11.D 12.A 13.(1)谢安在一个下雪的寒冷天气里召集家族成员聚会,和他们一起讨论文章的义理。
(2)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了,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
【导语】《咏雪》展现了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绝妙比喻,刻画其才情横溢、风姿卓越。《王凝之妻》描写了谢道韫在乱世中的大义凛然,面对敌人舍生取义,足显坚定从容。两文通过家庭和危难中的两种不同情境,分别勾勒了谢道韫的才智与节操,展现了古代才女兼具文采与气度的形象,突显谢道韫品德的多面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及教育意义。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从语义上看,“乃施青绫步鄣自蔽”描述了一个准备动作,即谢道韫为了解围所做的准备;“申献之前议”是具体的解围行为,即重申并阐述献之的论点;“客不能屈”则是这一行为的结果。这三者之间逻辑清晰,语义连贯,断开后更能体现句子的层次感。
正确断句: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故选C。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代词,指元方;
B.说/白色的;
C.于是/才;
D.均为“和”;
故选D。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甲】文开始写下雪的环境“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这里的“寒雪日”确实描绘了寒冷的天气,但并非用来渲染孤寂的气氛,而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文的咏雪活动做铺垫。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环境描写与后文谢太傅与儿女们愉快地讨论雪花的比喻形成了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儿女:子侄辈们。讲论文义:讲解文章的义理。
(2)稍至:一会儿就追上来了。手:亲手。乃:才。虏:俘虏。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王凝之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谈论诗文,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温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弟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举动自如,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竟不杀刘涛。
14.(1)C
(2)B
(3)①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②飞散的冰粒落入树林,回旋的风折断竹子。
(4)甲文: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大家一起讨论白雪像什么,展现出在雪中以文会友、品味诗文的高雅情趣,通过对雪的描绘来展现文学才华。乙文:作者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西湖,在湖心亭遇到同道中人,一起饮酒,享受雪中邂逅的乐趣,体现出作者对雪景的痴迷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丙文:通过引用苏轼的词句和孔子弟子原宪的典故来描绘雪景,展现出深厚的文学素养。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个文段展现了古人于雪中独特的雅趣和情怀。甲文描写谢太傅在雪日与家人谈论雪景,用比喻表达不同的雪景感受,展现了雅趣。乙文描述作者独自泛舟西湖,在雪中欣赏美景及与客人对饮的悠然自得,体现了孤寂中的雅趣。丙文通过描写雪景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和灵感,展示了以雪为题材创作艺术作品的情趣。总体而言,文章表现了古人在大雪中寻求精神享受的独特生活情态。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日:每天/天;
B.乐:高兴/以……为乐;
C.及:都意为“等到”;
D.发:激发/开放;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欣然吃饱后,随即创作了一幅雪景图,用来寄给僧人欣赏。“欣然一饱”表达人物吃饱后的满足状态,语义完整,应断开;“随作雪景一幅”描述紧接着作画的行为,“以寄僧赏”表明作画目的,三者分别表达不同的行为和意图,因此断句: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焉得:哪能;更:还。
②霰:不透明的小冰粒;回风:回旋的风;折:折断。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可知,在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谈论文章义理,当雪下得急时,大家又围绕“白雪纷纷何所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由此可知,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大家一起讨论白雪像什么,展现出在雪中以文会友、品味诗文的高雅情趣,通过对雪的描绘来展现文学才华。
结合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以及“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作者在大雪接连下了三日,西湖中人鸟声都消失的情况下,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并且在亭上遇到同样来赏雪的人,还一起饮酒。由此可知,作者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西湖,在湖心亭遇到同道中人,一起饮酒,享受雪中邂逅的乐趣,体现出作者对雪景的痴迷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结合丙“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可知,作者在描绘雪景时,引用了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即“子瞻之壁”所指)以及孔子弟子原宪的典故。由此可知,通过引用苏轼的词句和孔子弟子原宪的典故来描绘雪景,展现出深厚的文学素养。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一会儿,雪下得急(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时可见。雪花如柳絮般在风中起舞,千座山峰堆积着如玉般的白雪;城角处乌鸦翻飞,条条山谷都铺上了银装。没有树木却飘起了雪花,片片雪花就像苏轼词中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人工装扮而自然飘散的粉粒,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散落的米粒。飞散的雪粒飘入树林,回旋的风把竹子吹折,我徘徊其间,专注观赏,以此引发奇思妙想。描绘那雪从云中冒出的景象,呼唤着松醪茗饮的景致,围着火炉烤着芋头,欣然吃饱后,随即创作了一幅雪景图,用来寄给僧人欣赏。
15.① 约定 ② 回头看 ③ 离开 ④ ① 16.茂 有 马 数 年/ 心 知 非 是/ 解 以 与 之 17.(1)到了正午您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 18.甲文:做人要诚实守信,要有礼貌。
乙文:为人要如卓茂一样宽容大度,如马主一样诚信。
【导语】甲文通过陈太丘之子元方对待失约友人的言行,展现了其年纪虽小却懂得信义与礼节的儒家教养。乙文则通过卓茂以道义让马的行为,表现出中华文化中诚信与宽容的美德。两则故事结合展现了古人对信用、礼仪、宽容的高度重视,这些品质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联系常见成语:“不期而遇”意思是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期:约定。据此,“君与家君期日中”里的“期”可理解为“约定”,句意: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2)迁移课内字词:如“元方入门不顾”中“顾”是“回头看”的意思。据此,“顾而谓曰”中“顾”可理解为“回头看”,句意:回头对那人说。
(3)根据语境推断:根据“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可知,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拉车离去。去:离开。
(4)查阅字典法:确定选①拜访。句意:于是他便到丞相府归还卓茂的马。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卓茂这匹马已经养了好几年,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卸下马给了他。
“茂有马数年”是卓茂拥有这匹马的时间,“心知非是”表示他心里明白这不是对方丢失的马,“解以与之”描述他解下马交给对方。每个分句表意相对比较完整,均可独立成句。
根据以上分析,可断句: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日中:正午时分。至:到。则:就是。
(2)他日:有一天。别:在别处。得:找到。亡马:丢失的马。
18.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甲文中陈太丘的朋友未能按时赴约,已经失信于人;而后又对着陈太丘的儿子元方骂其父,更显得无礼。反观元方,他年纪虽小,但面对长辈的责难,能够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展现出良好的教养和应变能力。这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严格遵守约定,不轻易失约,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有礼有节。
乙文中卓茂在被人误认马匹时,没有急于争辩,而是宽容地听取对方的陈述,并主动将马匹归还给对方,展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大度。而马主在后来发现自己的马匹后,也毫不犹豫地前往丞相府归还马匹,体现出了他的诚信和责任感。这告诉我们,为人要如卓茂一样宽容大度,如马主一样讲诚信。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卓茂曾经有一次出门,有人指认他骑的马是自己的。卓茂问他说:“您的马遗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约有一个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拉车离去。将要离开时,他回头对那人说:“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丢失的,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隔了几天,那个人在别处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他便到丞相府归还卓茂的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