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基础巩固
升华和凝华
1.(2023·广东中考)如图所示,小明在某次观察晶体升华现象时,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某晶体颗粒的锥形瓶,发现锥形瓶内出现有色气体,锥形瓶内底部还出现少量液体.气体形成的过程需要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该晶体熔化的原因是 温度到达了熔点且继续吸热 .
2.在“学科节”上,老师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出“云雾缭绕”的场景.由于干冰发生 升华 变成气态,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得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发生 液化 而形成了白雾.
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传统文化](2024·德阳中考)“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B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4. 热爱做家务的小明从冰箱冷冻层把猪肉拿出来后,没多久就看到猪肉表面出现了一层白色的霜,如图所示.霜是空气中的 水蒸气 遇到冰冷的猪肉而发生的一种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白霜形成时猪肉会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寒潮来临时,有些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冰花”是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 内 (选填“内”或“外”)表面,形成过程中需要 放 热;此时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水循环
6.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如图所示,已知乙是水,则 ( C )
A.丙是冰 B.甲是水蒸气
C.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 D.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7.[科学态度与责任]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旨在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B )
A.水循环是地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再液化成水降下的过程
B.水在循环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状态,伴随着六种物态变化
C.水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D.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问题
@能力提升
8.(2024·齐齐哈尔中考)“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上面的文字节选于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关于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B )
A.“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结冰”是凝固现象
C.“热气”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冰”是非晶体,没有熔点
9.如图所示,关于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中烧开水的时候,壶口的“白气”是水汽化吸热形成的水蒸气
B.图乙中用冰箱制作冰棒,发生了凝固放热的现象
C.图丙中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冰升华放热
D.图丁中深秋,枫叶上形成霜是水凝固放热
10.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智慧的结晶,下列有关节气的谚语说法正确的是 ( B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雨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B.图乙,“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图丙,“霜降无霜,来岁饥荒”——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图丁,“小雪收葱,不收就空”——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拓展培优
11.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小华同学直接把密封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将密封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根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 ℃;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800 ℃.由于碘的熔点 大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沸点,所以在图甲中碘 会 熔化、升华,在图乙中碘 不会 熔化、 会 (以上三空选填“会”或“不会”)升华,因此图 乙 (选填“甲”或“乙”)方案更好一些.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基础巩固
升华和凝华
1.(2023·广东中考)如图所示,小明在某次观察晶体升华现象时,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某晶体颗粒的锥形瓶,发现锥形瓶内出现有色气体,锥形瓶内底部还出现少量液体.气体形成的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该晶体熔化的原因是 .
2.在“学科节”上,老师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出“云雾缭绕”的场景.由于干冰发生 变成气态,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得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发生 而形成了白雾.
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传统文化](2024·德阳中考)“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4. 热爱做家务的小明从冰箱冷冻层把猪肉拿出来后,没多久就看到猪肉表面出现了一层白色的霜,如图所示.霜是空气中的 遇到冰冷的猪肉而发生的一种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白霜形成时猪肉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寒潮来临时,有些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冰花”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形成过程中需要 热;此时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水循环
6.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如图所示,已知乙是水,则 ( )
A.丙是冰 B.甲是水蒸气
C.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 D.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7.[科学态度与责任]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旨在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
A.水循环是地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再液化成水降下的过程
B.水在循环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状态,伴随着六种物态变化
C.水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D.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问题
@能力提升
8.(2024·齐齐哈尔中考)“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上面的文字节选于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关于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
A.“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结冰”是凝固现象
C.“热气”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冰”是非晶体,没有熔点
9.如图所示,关于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中烧开水的时候,壶口的“白气”是水汽化吸热形成的水蒸气
B.图乙中用冰箱制作冰棒,发生了凝固放热的现象
C.图丙中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冰升华放热
D.图丁中深秋,枫叶上形成霜是水凝固放热
10.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智慧的结晶,下列有关节气的谚语说法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雨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B.图乙,“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图丙,“霜降无霜,来岁饥荒”——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图丁,“小雪收葱,不收就空”——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拓展培优
11.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小华同学直接把密封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将密封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根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 ℃;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800 ℃.由于碘的熔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沸点,所以在图甲中碘 熔化、升华,在图乙中碘 熔化、 (以上三空选填“会”或“不会”)升华,因此图 (选填“甲”或“乙”)方案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