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2.懒惰哲学趣话哲思短章
朦胧之美
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清晰透明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杏花烟雨,雾中水月也是一种美;江北高山,奇峰突兀是坚定透彻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江南小桥,雾锁楼台也是一种美。生活也是如此,精确的数据,经典的公式是严谨之美,而深刻的散文,瑰丽的诗篇更是体现着生活的朦胧之美。诗人有云: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诚然,星星上的尘土展示的是荒凉与真实之美,然而关于星星月亮的美丽传说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正是这些遐思与向往,正是这些朦胧的美丽唤起人们心中的向往,引导着人们飞向月球、飞向火星、飞向外太空,生活中的朦胧之美是生活进步的助推器。朦胧之美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源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造人,从嫦娥奔月到夸父追日,缤纷多彩的神话故事作为民族的瑰宝流传下来。这些,何尝不是前进中的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朦胧的感知呢?即使在接受了物种起源和进化论的今天,信奉无神论的我们仍旧可在其中体会到想象与创造的美丽。朦胧之美是灵感迸发的源泉。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近年来,不少人却提出新解,将之译为江村桥和枫桥对着愁眠山,还不惜为此进行考证,结果将千古绝唱的动人意韵破坏得荡然无存。如果说探索月球是未知的神秘在召唤我们,是对朦胧之美的继承,那对“新解”所做的考证就完全是画蛇添足了。当汨罗江畔的屈原吟出《天问》时,我想他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一个回答。问天何寿?问地何极?生何欢?死何苦?情为何物?苍生何辜?若是将这些疑问尽数回答,那这千古瑰丽诗篇的韵味岂不是要荡然无存?生活的智者总会在如流的岁月中坐观红尘,拈花微笑。纵然失意如张继,悲苦如屈原仍能品出生活的朦胧意韵,我们又何苦去破坏呢?懂得领略朦胧之美,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 修身名句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楚·屈原《卜居》
赏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宋·黄庭坚《登快阁》
赏读:登高望远,只见满是落叶的千山之上,蓝天又远又大;山下一道大江,江水清流晶莹,倒映着天边月亮,显得格外明亮皎洁。这首诗是黄庭坚的名诗。这二句诗描写诗人登快阁所见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扣人心弦。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宋·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赏读:想要为你寄上千万点相思的眼泪,只怕那深情的眼泪,流不到你那遥远的楚江东。知交天涯遥隔,纵有千万点相思泪水,也无从传递,满怀的惆怅落寞之情,有谁会明白呢?这两句诗里含有绵绵深情,读来令人十分感动。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赏读:抵御寒冷没有加厚的毛皮衣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有效的了。人正不怕影子斜。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生于科
伦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
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
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1985年逝世。海因
里希·伯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
的作家之一。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
表作品:《小丑之见》、《火车正点》、
《亚当,你到过哪里?》2.审美视窗
旅行者,积极而雄心勃勃,即使在旅行中也不忘他孜孜以求的东西。渔夫,缓慢,悠闲,自给自足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天知命的。甘地“简朴的生活,崇高的思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富兰克林说:“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孰是孰非,孰优孰劣?3.近义辨析
(1)生机·生气
都有“生命力、活力”的意思。因此,运用时很容易混淆。
“生机”侧重指生命存在和发展下去的机能表现很强,多适用于人、植物及生长植物的环境。“生气”侧重指有着很好的生存或生活的气息,适用于人和事物。
“生机”不能用作动词,而“生气”可用作动词表示因不合心意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如“他生气了也不吭声,只闷在心里”。 “生机”与“生气”都可与“勃勃”组合成固定词组“生机勃勃”“生气勃勃”。这两个成语区别的关键就在于“生机”与“生气”的不同含义。“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如“各种昆虫欢歌曼舞,飞的飞,跑的跑,又是唱,又是跳……到处生机勃勃”。“生气勃勃”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如“来到这群生气勃勃的年青人中间”。
例句1:春风吹过,大地充满了________。
例句2:青年是最有________的。
答案 生机 生气(2)忧心忡忡·惴惴不安
“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惴惴不安”,惴惴:恐惧不安的样子。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都有“十分忧愁不安”的意思。区别在于,前者偏重于“忧愁”,因心事重重而不安;而后者偏重于因担惊受怕而不安。
例句1:当一个人________的时候,我们会去猜想:他可能遇到了不高兴的事。
例句2:地震后,老房子的质量问题一直让奶奶心里________。
答案 忧心忡忡 惴惴不安4.词语解释
①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寒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假思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逍遥自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浮想联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能说出其中的奥妙。②丑陋难看;丢脸,不体面;讥笑,揭人短处。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办事迅速。④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⑤头脑中涌现出很多感想。5.文学常识
海因里希·伯尔是______小说家。1972年获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德国 诺贝尔文学奖 火车正点 亚当,你到过哪里小丑之见
主旨归纳
《懒惰哲学趣话》讲的是一位游客和一位渔夫的故事。体现了渔夫“懒惰”的哲学。名句赏析
1.这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把正在打盹儿的渔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支支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
赏析 “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暗示了两种生活态度的冲突,引出了下文旅游者同渔夫的邂逅与对话。声音之所以会是“怀着敌意的”,因为它打扰了渔夫悠闲自得的生活。而“慢吞吞地”则是对渔夫缓慢的、悠闲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2.这位旅游者受到这番开导,便从那里走开了,心里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因为从前他也曾以为,他只要好好干一阵子,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的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
赏析 表现游客对自己的反思和对渔夫的生活哲学的理解、尊重,引发读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笔锋陡转,结局出人意料而又水到渠成,并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重点突破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作者是站在渔夫一方,还是站在旅游者一方?
提示 一种不露声色的戏谑,使我们无法窥探作者的明确倾向,这就有助于我们延伸理解的触须,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也许,你会支持旅游者的哲学,认为人生就是创造,就是拼搏,只有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价值的载体即是价值的物化形态。人类精神王国的最终实现,当有物质作为基础。也许,你会赞同渔夫的人生哲学,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何必让人生那么劳苦,失去悠哉游哉的自由?挣那么多的钱干什么?以追求物质为人生的旅游者,到头来还不是一场茫然吗?物质追求是无穷无尽的,而无穷尽只能在精神世界里去实现。乐天安命,一箪食一瓢饮足矣!还是东方哲学为人生正道,也许,你会认为这是对现代文明陷入困境的诠释,对复古老庄哲学的形象化暗示。也许,你还会由此想到另外一种人生,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并不能把休息当成工作的目的;物质追求的本身也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怎能把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人为地剜开来?1.文本审美
在叙事中体现出作者的哲学思想,以思想内涵的丰富启迪,去满足读者多元的艺术需求,是这篇散文的最突出的特点。《懒惰哲学趣话》中,作者选取了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顺理成章地让一位旅游者与一位渔夫在这里相遇对话。对话的内容既符合两个人的身份,又是顺手拈来,十分自然。旅游者话锋锐利,句句推进,激动于自己的理想设计描绘上。而渔夫完全是一副懒洋洋的颟顸状态,或点头,或摇头,无奈时才做三言两语的回答。这样闲谈下去,扯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如何收住呢?读者无法预料,只是感到这两人的对话颇有趣,倒要看看结局如何,谁赢谁输。笔锋一转,大起大落,顿生跌宕。振振有词者,理屈词穷,突然卡壳;无知的懒惰者,并未出手,只是被动招架,却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文章的结构发展,曲折多姿;两个人物的形象,鲜明生动而有趣。2.写作迁移
静
静水暗流,不显不露。静,外观的宁静隐藏着内在的力量,给人以蕴藉的思想。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
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禅宗似乎是最早领悟到这一要诀的。禅宗的必修课,也是入门功夫——坐禅,就要求修行者身静入定,诵经冥想。双目一闭,便将滚滚红尘、污垢尘埃尽闭于心门之外。身静入定,便不为外物所役而细品沉思。自印度莲花大师始,不少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饥餐荨麻,渴饮雪水,形容枯槁而终于“静”中思得佛门真谛,成就一代高僧。面壁,或思过,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静。身如静水,不显不露,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心静,方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单纯的身静,心中依然万念错杂,自然不可得道。身静的同时,更要心静。不去想那人间的纷杂,只将一片冰心侵入雪水,感受静的冰凉怡人,将心态、精神放松。而到了更高层的镜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旧可如止水。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于他们的智慧与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慨。
《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个默默无闻甚至无名的扫地僧;助魏公子窃符救赵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关者;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出茅庐时也只是躬耕于南阳的农夫……他们往日的静正反衬出有朝一日力量爆发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静,那不是单纯的沉默,而是为了蓄积之后的爆发!于是不难理解嵇康在面对前呼后拥、大讲排场来拜见他的钟会时,仍旧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炉火和铿锵的锤声中默默地忙碌。圣贤的静,岂容俗世的嘈杂来打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千年前的智者从深邃的静水中悟出了禅意。这禅意并非不可言传,只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感悟呢?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冯延巳《采桑子》【漫漫古典情】正当春花怒放,携手观赏时,失却了“游春侣”!独自寻芳的心情,纵有笙歌,也不免愁肠欲断。眼前蝶戏林间,燕穿帘栊,更使人不堪思量。词中用“各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寂。“绿树青苔半夕阳”韵味无限,耐人寻思。全词情景相渗,构思新颖,风流蕴藉,雅淡自然。体现了冯词的特色。悲观·执著·超脱
周国平
我相信,每个正常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悲观主义,一生中有些时候难免会受人生虚无的飘忽感的侵袭。区别在于,有的人被悲观主义的阴影笼罩住了,失却了行动的力量,有的人则以行动抵御悲观主义,为生命争得了或大或小的地盘。悲观主义在理论上是驳不倒的,但生命的实践能消除它的毒害。最凄凉的不是失败者的哀鸣,而是成功者的悲叹。在失败者心目中,人间尚有值得追求的东西:成功。但获得成功仍然悲观的人,他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他已经无可追求。失败者仅仅悲叹自己的身世;成功者若悲叹,必是悲叹整个人生。
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当然,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会沉溺于悲观。悲观本源于爱,为了爱又竭力与悲观抗争,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创造。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执著是惑,悲观何尝不是惑?因为看破红尘而绝望、厌世乃至轻生,骨子里还是太执著,看不破,把红尘看得太重。这就好像一个热恋者急忙逃离不爱他的心上人一样。真正的悟者则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和睿智,使他身在红尘也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假定他是那个热恋者,那么现在他已经从热恋中解脱出来,对于不爱他的心上人既非苦苦纠缠,亦非远远躲避,而是可以平静地和她见面了。古往今来,尽管人生虚无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劝人执著人生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两相比较,执著当然比悲观明智得多。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
我们不妨站到上帝的位置上看自己的尘世遭遇,但是,我们永远是凡人而不是上帝。所以,每一个人的尘世遭遇对于他自己仍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那把我们绊倒的物体同时也把我们支撑,我们不得不抓牢它们,为了不让自己在完全的空无中行走。在无穷岁月中,王朝更替只是过眼烟云,千秋功业只是断碑残铭。此种认识,既可开阔胸怀,造就豪杰,也可消沉意志,培育弱者。看破红尘的后果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超脱是悲观和执著两者激烈冲突的结果,又是两者的和解。我心中有悲观,也有执著。我愈执著,就愈悲观,愈悲观,就愈无法执著,陷入了二律背反。我干脆把自己分裂为二,看透那个执著的我是非我,任他去执著。执著没有悲观牵肘,便可放手执著。悲观扬弃执著,也就成了超脱。不仅把财产、权力、名声之类看作身外之物,而且把这个终有一死的“我”也看作身外之物,如此才有真正的超脱。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走着这螺旋形的路。一个人热爱人生便不能不执著,洞察人生真相便不能不悲观,两者激烈冲突又达成和解的结果就是超脱。所以,超脱实质上是一种有悲观约束的执著,有执著约束的悲观。仔细分析起来,其中始终包含着悲观和执著两种因素,只是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一种恰当的关系,不再趋于一端罢了。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劳永逸彻悟人生的“无上觉者”,如果有,他也业已涅槃成佛,不属于这个活人的世界了。点评:人生是一个过程,万事万物未尝不都是一个过程。其价值在存在的过程中,在存在过程中作为人的主体的自身的感觉和体会。所以,人活都是一辈子,就看你怎么看。看透与看透不同,因看透而悲观绝望,实际上是没看透;真正看透的是像山花一样烂漫、像流水一样奔腾,以既平常而又充满活力的心来活着,要有一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所谓悲观是属于看似看透而没看透的,所谓执著是不论看没看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放弃的追求,而超脱则是明知归于大海被淹没却仍旧喧嚣奔腾,明知归雁凄厉新月弯弯却仍旧喷薄而出、朝霞满天,明知秋风秋雨却争奇斗艳的盛开,明知无论如何逃不了一死而依旧鲜鲜艳艳地、痴心不变地活着、笑着、朝着所谓的希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