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故乡》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09:0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1.故 乡哲思短章
与夜相视
夜,我愁夜,亦喜夜。
春日里的夜总惹我打盹,不知是否是那复苏的花儿不忍我独自醒着,想带我进入芬芳的梦境,暂时忘记我的生活。而我也总能很配合地枕着花香,让心灵漫游在花儿的露珠里。它总能洗净今日的不快,为我穿上晶莹的水膜,保护着我,让我显得那么干净。
儿时春夜带给我精神饱满的明天,让我永远那么有活力,这边缠缠那边绕绕,活脱脱一小糖糕,很是黏人。 而今,春日里的夜总让我有一种昂扬的力量,当我背着月光漫步在小道上,间或的,微风吻着我的脸,脸颊上又镶了圈月光,而月光又仿佛得意而害羞地消失在我的背后,月儿躲进云里笑了,我背着月光笑了。
一种默契,没有语言却相逢而笑,是的,这是我昂扬的力量。
夏日的夜,总是那么热情高涨拉着我陪它玩。不知是否因为燥热,我总被它牵着却也热情欢喜,是担心我浑身黏乎乎的在夜里辗转而浪费了这寻梦的佳期吗?我喜欢在清静的夏夜里独自一人仰躺在绿荫荫的草丛里,这时我的眼里只有那片天,镶嵌着一颗颗耀眼的星星仿佛是我那一个个的梦,我的目光直视它,仿佛能与星辰中的某个目光相接,让我有一种高接星辰的视野,我的目光没有伟人的广博天下,却能看清我的一片天。
青蛙是夏夜里陪我一起看天的伙伴,尽管燥热但我却不觉得它是噪音,当我望着星星若有所思时,它总会不时传来一阵阵叫声,是在告诉我它支持我吗?还是在鼓励我,我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亦或只是怕我孤独而来几句伴曲?我不得而知。但它是我寻梦的忠实伙伴。秋日的夜总让我的唇齿干裂,日常的喜怒哀乐,表情也因此而显得拘谨不自然,却也因此有了另一种表现方式。秋日的夜,只要你长在田埂上,便能知那是伴着谷香的夜。
我喜欢在秋夜点上一支蜡烛,在窗口上望着稻田,温馨的烛光混着莹莹的月光映在我的脸上身上,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情景,但我知道我的心里满是幸福。
一种淡淡的味道,一点点倒进这扇微亮的窗口,混着泥土的味道,我满足于这种味道。冬日里的夜,我的骨骼开始打颤,凛冽的寒风总会无情地刮扯着我的脸、我的手,然后发出一阵咆哮的声音,是真的在咆哮吗?冬日里的夜,我喜欢半窝在被窝里,拿起我心爱的读本,温暖的触感总能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让那咆哮变成了鞭策,让那凛冽变成疼爱。很莫名的,这种感动就像你身旁偶遇的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一次援助,一声称赞。
我愁夜,我愁夜为何如此多彩,有了白昼,夜不是应该低调一点吗?
我愁夜,我愁夜为何如此让我满足,以致我害怕失去。朋友,当你匆匆行走在路上时,不妨停下脚步与一直默默陪伴着你的夜相视,无须言语,只须相视,那种清明澄澈、那种默契将会是你一生的财富。
我喜夜,我可以在春夏秋冬的夜里享受我不同的感知,让我的生命在黑夜里放光,照亮我周遭的一切。
夜,四季轮回,却又无时不让我感到意外。 修身名句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赏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洗涤干净,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这句名言是商朝开国贤君汤刻在盘子上的铭文,叫“汤盘铭”。刻在洗涤的盘子上,天天可以看到,起警告、提醒、勉励的作用。这里借指要让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新鲜而清洁的。日新:这里指在道德上日日更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班固《汉书·董仲舒》
 赏读:站在水边看见鱼,心里想得到鱼,不如回去织了网来捕捉更为现实。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治理国家不能空想而应有实际行动。由此可知,光喜爱、羡慕美好的东西是没用的,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有成果。结:织。
 ? 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宋·吕本中《东莱吕紫薇师友杂志》
 赏读:一个人常常过艰苦生活就什么事情都能做得来。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北宋·《景德传灯录》
  赏读:僧道修行的功夫即使已达到百尺竿头的顶端,也还要继续深造,以达到宇宙的最高境界。用来说明即使取得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1770年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1843年6月7日卒于图宾根。早年在登肯多夫、毛尔布隆修道院学校学习。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神学。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期间开始创作诗歌,早期作品受克洛普施托克和席勒的影响,洋溢着革命热情,多以古典颂歌体的形式讴歌自由、和谐、友谊和大自然。后来的诗歌中,把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祖国的爱交织在一起,逐渐转向古希腊的诗歌和自由韵律的形式,艺术上臻于完美。代表作有《自由颂》《人类颂》《为祖国而死》《日落》《梅农为狄奥提玛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爱琴海群岛》以及《给大地母亲》《莱茵河》《怀念》等。2.审美视窗
他深知自己“被创生,就是为了爱和受苦”。“作为作家,他相当不走运”,以至于他还活着就已被同时代人遗忘。当他凄然死去,“工匠们把衣衫褴褛的他抬向墓地,数千张他书写的纸张被滥用或马马虎虎地保存,而后在图书馆里尘封几十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他才被重新发现,“神秘的著作湮没已久,如今它被带给世人,它向惊愕的众人展现一个不为人知的、充满秘密和预言的世界”。3.近义辨析
(1)龟裂·皲裂
龟裂:物体呈现许多裂纹,或裂开许多缝隙,用于田地、器物等,适用对象较为广泛。
皲裂:皮肤因受冻干燥而出现裂口,只用于皮肤。
例句1:这次西南地区持续干旱,数月无雨,庄稼绝收,甚至水库露底________,为五十年不遇。
例句2:这几天风大严寒,露天作业要注意保暖护肤,防止皮肤________。
答案 龟裂 皲裂(2)明证·证明
明证:名词,明显有力的证据。
证明:动词,用可靠的凭据来断定;名词,指可以作证明的文字材料。
例句1:1534年,明朝第11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完整地记录了明朝册封琉球的航海历程,留下了中国人首先发现钓鱼岛的________。
例句2:明清以来的历史记载充分________,中国明清两朝政府一直视钓鱼岛为中国领土,并将其列入中国的海上防区之内。
答案 明证 证明4.词语解释
①抚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嬉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整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料教育(对儿童)。②游戏、玩耍。③整理、整顿,使之有条理。5.文学常识
《故乡》的作者是________(国别)诗人________,他是介于________主义与________主义之间的作家。中国作家鲁迅先生也写过《故乡》,从文本上看它属于________。
答案 德国 荷尔德林 古典 浪漫 小说主旨归纳
当一个人失恋时,他在宣泄痛苦的情绪的同时,也寻找心灵的慰藉,个人的痛苦反而提升了生命的意义,“生出来就是要去爱,去受痛苦”。 名句赏析
1.船夫如在遥远的岛上有所收获,就会欣然回到静静的河边;我如收获到像痛苦一样多的财宝,我也要回到故乡。
赏析 本节运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渔夫收获的是财富,“我”收获的是痛苦,表达了回到故乡能带来心灵的慰藉。2.因为,把天火赐给我们的天神,他们也赐给我们神圣的痛苦,因此,让它存在吧。我是个凡人;生出来就是要去爱,去受痛苦。
赏析 和故乡相抱并不能治愈创伤,是就此被爱情击倒,还是换个角度,开掘生命的崭新意义?令人高兴的是,诗人选择了后者,诗人提出了辩证的观点,“把天火赐给我们的天神,他们也赐给我们神圣的痛苦”。痛苦也变成一笔财富了,“我是个凡人;生出来就是要去爱,去受痛苦”。虽然曾经失去过爱情,但也并不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心。这两句,可看作对生命意义的体察,是人格的升华,一曲《故乡》,虽没有驱除失恋的痛苦,可作者却又因失恋获得极其宝贵的财富。重点突破
请你谈一谈诗中“痛苦”的含义。为什么诗人将它比作“财宝”?“痛苦”是否只是失恋后的一种个人感受,还是有更多的含义?提示 这是一首诉说失恋痛苦的情诗,但优秀的抒情诗歌往往能超越一己之情的抒发,触及到更为普遍的命题。痛苦是一种财富,是天神赐予我们的,是人生必须要面对的。这首诗背后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诗人对于痛苦与爱的理解包含了一种宗教的体验。“故乡”最后不能完全抚慰诗人的伤痛,但是,诗人引入了一个比故乡更高的视角——“天神”,诗的境界也得到了一种提升:人的“痛苦”在本质上是神的赐予,不能解脱,因而也是“神圣”的。作为一个凡人,必须承担这一切,“爱”与“痛苦”都是人的宿命。1.文本审美
全诗以独白的方式,有序地展开,像大河一样静静地流淌,以舒缓深沉的语气叙述,从个人的痛苦提升到更高的生命主题。2.写作迁移
一蓑烟草任江平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号啕大哭,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
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
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于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
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执的追逐,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漫漫古典情】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荷尔德林的回声——海子
一个雨夜读海子的诗文,听到海子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一文中说:“荷尔德林的诗,是真实的,自然的,正在生长的,像一棵树在四月的山上开满了杜鹃。”在那个雨夜,知道荷尔德林在这个世界是有真实而诚挚的回声的。那个雨夜,海子震动了我,荷尔德林在海子的诗歌里唤醒了我,让我满含热泪。我从不知道泪水可以经由这样的通道进入我的内心,是的,我此刻知道,向内心流淌的泪水是丰盈而有重量的。海子用他的诉说印证了自己与荷尔德林的默契,是他在河流之上对自己歌声的准确诠释。他在解释荷尔德林,实际也是在解释自己,这两个同样纯洁的孩子,是自然最真实的声音,也是黑夜最耀眼的光芒。1989年3月26日海子卧轨自杀。这个大地之子终于以他渴望的方式回归了大地,而他的灵魂遁于太阳。与荷尔德林36年的生命黑暗不同,海子自觉地选择了生命的归宿,经过荷尔德林漫长的跋涉,海子提前抵达了他的梦乡,“并将自然和生命融入诗歌——转瞬即逝的歌声和一场大火。从此永生”。荷尔德林在与世隔绝的黑暗中一走就是36年,他在我们的生命之外存在并且冥思,是一种悲壮的行旅,也是一场安静的燃烧。他走在自然的边缘,也走在人类视野的边缘,直到海德格尔看见了这个“酒神的祭司”。荷尔德林充分验证了天才诗人的宿命,他的痛苦在孤独中化为无形,以漫游的倾听与歌唱被海子呼应。正如荷尔德林天地人一体的冥思与生命,海子也独自向着太阳飞翔,他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太阳·七部书》是海子未完成的长诗,也是他短暂一生的绝命诗篇,当他向太阳的质量致敬时,他本身的被焚毁也就指日可待。这是一次壮烈的焚毁,其中隐含着海子的自觉燃烧,更是一个悲剧诗人对自然的最高完成。太阳成为自然的综合与极致,当海子的生命被自然充满指向爆发,他只能选择太阳来实现梦想,太阳巨大的热量是自然的真实,更是海子生命的隐喻,他争分夺秒的燃烧,是在进行宇宙史诗的构造,也是以极光之速奔赴命定的路途。“我的太阳之轮从头颅从躯体从肝脏轰轰辗过/接着,我总是作为中心/一根光明的轴。出现在悲伤的热带/高温多雨的高原和大海/我是赤道和赤道的主人。”(《太阳王》)我相信海子是在奔赴太阳所代表的王座的途中成为了赤道的主人,他在地上也感到了天空的晕眩,看到了赤红色光带摇晃以及燃烧的道,他只能独自走向赤道,瞬间成为自己的国王。我相信海子是自然之子,无论是他的黑夜意象,还是太阳意象,都是自然的混沌与和谐,黑夜和太阳构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他在黑夜游吟,向着太阳放歌并且飞奔。在黑夜和太阳里,海子是孤独的激烈而悲壮的挺进者。他看见太阳在自己黑暗的血中流出了泪水,他说这就是黑夜。在他的诗里,自然的身体长出了河流和道路,植物的芬芳遍布荒芜的山冈,诗人不停地落入灰烬。灰烬不是虚无,那是火中涅槃的余温,仍然持有着巨大暴力的能量,诞生了已被灵魂充满的自然的舌头。这是海子,太阳从天而降穿透海水,穿透海子的身体,穿透海子的歌声。海子遁入太阳,与黑暗中的荷尔德林会合,完成了赤子的使命,“在死的时刻,生之大门才敞开它生命的全部现实性”。因为他的死和沉默,我们感觉到诗歌的巨大存在。自然的事物都是从黑夜发出光的事物,它们与黑暗浑然一体,是海子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太阳·七部书》是海子经过黑夜扑向太阳的飞轮,他在飞轮急速的旋转中看到黑夜呈现的光明贯通了他的全身,他成为黑夜与光明交会的自由使者,在沉默的瞬间爆裂如血花。海子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现在经由诗的通道,海子到达人类神性的高地,当神性的光芒从世界历史中消失,海子持有了诗意栖居的通行证。也许海子也有未能实现的愿望,那些关于风与麦子的悲伤是太阳下最有质感和重量的表达,但是,当海子成为太阳光芒中的一束,他就获得了世界。这个世界,从黑暗中绽放出沉默的锋芒,从太阳里长出了自由的灵魂与生命。
点评: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凡·高、荷尔德林和海子就是后一类诗人。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