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2.西风颂哲思短章
人是一只孤独的鸟
没有人喜欢孤独,但谁也没有能力拒绝孤独。
孤独是一种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孤独。
人是社会中的人,脱离了社会,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圈,人便成了现实的叛逆者,忧愁、烦恼、孤独也就纷至沓来。
没有人能逃避孤独,因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喜怒哀乐,都有悲欢离合。打我们存活于娘胎里开始,就一直与孤独做伴,没有人知道我们在想些什么,也没有人明白我们在想什么。
无情的现实已打破了我们生存的空间,我们在摆脱种种禁锢和谋求生活的路上,开始学会了怎样理性地去思索、去追求、去抗争。
孤独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人生少不了孤独。
当孤独来临时,恰如一只自由寻食的鸟,它不会为了舍弃生命而去寻找它的所谓快乐,它首先得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后才有可能去追求它的所爱。鸟与人一样,都具有宝贵的鲜活的生命。而生命的本身,哪怕是动物、植物乃至微生物,都必须具有抗击孤独的能力,否则,就无法生存。
说人是一只孤独的鸟,并不等于人没有了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由是孤独的翅膀,是伴随于孤独在无限思维的空间,翱翔于天地物外。
凡是能成就大事者,常与孤独作伴。无论是炸药之父诺贝尔,还是发明大王爱迪生,都曾在孤独的煎熬中,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志,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最后才成就他们事业的辉煌,为世人所瞩目。文学更是如此。没有孤独,文学就少了一点灵性和理性,就难以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上耕耘出一片绿洲。
“如今,我在世上落得孤零零一个人了。除了我自己,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社会,一个最好交谊、最重感情的人,已被同心协力地驱除出人类。”当一名法国老人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里放言自己的心思时,他的传世名作《忏悔录》、《爱弥儿》、《新爱洛绮丝》早已在孤独的土壤上开花结果。这个一生经历了冒险、文学、逃亡生涯的伟大孤独者,就是托尔斯泰所说的“不老的卢梭”。
生活带来的孤独,不是生命所累,而是生命所求。孤独不是静止的,它是理性意识和感性认识的交融,是现实观念与未来精神的碰撞,是放之四海而富于想象的积淀,有着深刻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命运总是在不期而至时捉弄人,有时叫你防不胜防。当外在压力导致一个人的失落,或者被命运所抛弃,无可奈何地面对心灵一隅哭泣时,我们不能只以凄然和留恋的目光遥望抛弃自己的社会和亲友,而应该在痛定思痛之后,从体验人生的忧虑和烦恼中,重新构筑起我们对往日生活的憧憬。
离群索居也好,孤家寡人也罢,人都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理解了孤独便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尝试了孤独便懂得了怎样去面对新的人生。 修身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苏轼《水调歌头》
赏读:人间的遭遇也会有悲哀、欢乐、离别、聚合;也正像天上的月亮,有时遇到阴天,有时遇到晴天,有时圆满,有时残缺,从古以来就是这样,难以十全十美。我们既要珍惜美好时光,也要能对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抱乐观、开朗的态度。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
赏读:杀害别人,就须以自己的性命相抵偿;欠了别人的债,须如数归还。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这句话告诉我们凡事都要依理行事,无理寸步难行。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熹《偶成诗》
赏读:年轻时学习效果好,年纪大了学习就困难多了,所以要十分珍惜时光。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孟子·滕文公下》
赏读:不忘:不怕。沟壑:此指弃尸山沟。元:首、脑袋。志士不惧怕死亡,勇士不惧怕掉脑袋。英雄都是拥有超人的胆识和勇气的人。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1792年生于苏萨科斯郡一个贵族家庭,12岁被送进伊顿贵族学校受教育。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第二年因发表《无神论的必然性》小册子被牛津大学开除,不久到都柏林参加爱尔兰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1813年发表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抨击封建制度的专横无道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引起了英国资本主义阶级的仇视,1818年被迫侨居意大利。1818年发表长诗《伊斯兰的起义》,借用东方的故事歌颂资产阶级革命,抨击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1819年完成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诗剧采用古代神话题材,表达了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获胜的信念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雪莱在《云》、《致云雀》、《西风颂》等抒情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品想象丰富,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在英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审美视窗
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在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雨夹带着冰雹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西风颂》。它熔铸着雪莱坎坷的人生道路,倾注着雪莱对反动统治者的满腔愤恨,洋溢着雪莱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他坚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光明必定代替黑暗。3.近义辨析
(1)踪迹·踪影
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侧重于人或动物留下的脚印或行迹。常与“寻找、发现”搭配。踪影:踪迹和形影。可以指实在的印记,也可以指不实在的行踪,多用于被寻找的对象,且多用于否定句式。常与“失去、消逝”等搭配。除用于人或动物外,还可以用于其他事物,包括抽象事物,“踪迹”只能用于人或动物。例句1:我掉首东顾,只见云雾弥漫,绚烂的彩霞竟然已经渺无________。
例句2: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________,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答案 踪影 踪迹(2)步履维艰·进退维谷
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用于老年人或有病的人行动不便。
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例句1: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________的境地,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例句2:如今,“医检互认”制度似乎依然是______,叫好不叫座。
答案 进退维谷 步履维艰4.词语解释
①摇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扶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制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摇荡。②气势盛大;充满。③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④用强力压制使驯服。5.文学常识
雪莱,英国著名民主诗人。雪莱是跟拜伦齐名的欧洲著名________主义诗人。其最优秀的作品有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诗________(1820),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________(1819),恩格斯赞美雪莱是“天才的预言家”。
答案 浪漫 《自由颂》 《西风颂》主旨归纳
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他歌唱革命运动,渴望自己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旧世界的一切黑暗反动势力。名句赏析
1.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
赏析 本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子。诗人运用了暗喻和象征的手法:西风被比作“秋之生命的呼吸”,种子也被安上了翅膀,用“枯死的落叶”象征当时英国反动阶层垂死的状态。突现了西风奔腾的气势,它令万木萧疏、落叶无数,它能摧枯拉朽,摧毁旧的世界,是个“破坏者”。诗人既点出了旧世界的黑暗与腐朽,又孕育了对光明未来的希望,充分体现了雪莱的乐观主义精神。2.它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抖颤。
赏析 “古老的宫殿和楼阁”在“抖颤”,象征着反动阶级的地位已岌岌可危,最后旧的腐朽势力必将走向灭亡。西风强大的破坏旧事物的力量被深化了,也宣告了革命风暴将风起云涌,一切属于旧世界的事物必然惨然变色、胆战心惊。3.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
赏析 诗歌借西风描述了革命的思想。因为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对他们来说,西风带来的是温暖湿润的空气,所以对他们来说,西风的到来就是春天的到来。诗歌借诗喻人,说明了最终革命思想肯定会跟西风一样传遍大地,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这是一首很强的体现人文主义的诗歌。重点突破
关于本诗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解释。请谈一谈你的观点。
提示 通常的说法,是将这首诗的写作与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运动相联系,雪莱借对西风的描绘表达了对摧枯拉朽之革命力量的赞颂。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诗的内涵更为复杂,不一定要从政治层面解释,季节轮换之中一种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一种自然中蕴涵的破坏与创造的激情,或许这才是诗人赞颂的对象。1.文本审美
(1)本诗的最大的特色在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全诗从头到尾都在围绕西风来写,诗人歌颂西风摧枯拉朽的“破坏者”形象,也歌颂了它“保护者”的形象。看似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歌颂西风的诗。实质上却是一首通过西风来歌咏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的颂诗。西风成为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大自然诗中的残叶、种子、流云、暴雨雷电、大海波涛、海底花树等,也都是象征性的东西,它们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风云激荡的动人景色,乃是人间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性反映。(2)除了象征手法的运用外,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拟人、明喻、暗喻等手法。还借用了古代传说、神话典故(提到巫师、雨使和雷神),使得诗歌意象丰富,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3)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集中。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诗人还创造性地运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三行诗节隔句押韵法,每段14行,每3行一节,最后一节2行。前后的诗行之间有呼应、有推进,最后又有小结,五节大都如此,于是全诗形式完整而又逐步推进,首尾形成一种很有戏剧性的向前的运动。使诗歌节奏明快、音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有起伏,又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句式工整对称。 2.写作迁移
冬日恋歌
冬天应该是这样的:
街道两旁的树已经掉光了叶子,北风卷着尘土呼啸着从街上穿过,又嗖地一声钻进胡同小巷,撞在两边的墙壁上,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大人小孩穿成一个包,一团一团地在大街小巷走动,一串串的白雾袅袅升起,仿佛水里的鱼。空气里似乎到处飘着看不见的冰,满城的建筑物灰而冷酷,就连公共汽车也行色匆匆,在站台微微地依靠一会儿,连门都来不及关上就夺路而逃……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季节,有一个地方叫人不胜向往,正是这种向往支撑所有的人。这个地方叫家。
你就想吧,窗外北风呼啸,家里温暖如春。窗外灰蒙蒙的天,家里窗明几净,就算什么事情都不干,就这么坐在窗前发呆,也会觉得幸福无比。或许窗外有三三两两的人慢慢散步,有不怕冷的孩子嬉笑着跑过,有小汽车哈着白气一路嘀嘀着……就这样看着窗外,仿佛看着人生一般,天色就慢慢暗了下来。突然就想起那一句“晚来天欲雪”的诗。这样的时候是要喝酒的,让妻子做几个菜,然后拿出藏了许久准备过年喝的好酒,倒上两杯,和自己的老父亲一饮而尽,听听老头红脸粗脖子地吹嘘自己辉煌的过去,不要反驳不要怀疑,只要倾听就好。
冬天的睡眠是最为舒服的。钻进厚实松软的被窝,顿时温暖就把你全身包围,从书柜里抽出一本书慢慢地读,觉得这样无比幸福。睡意来临时,放下书本便睡,竟是一夜无梦香甜无比。临近春节的时候会下上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上一整夜,第二天早上,所有人都会发出欢呼。建筑物、街道、树木都被雪穿上一件白色长裙,一阵风吹过,裙裾飘飘美不胜收。人们都走出家门,亲热地打着招呼,拿着大扫把呼啦呼啦地扫雪,还会有人在路边堆起一个个雪人,仿佛列队的士兵一样接受着人们的检阅。
突然一声巨响,一个花炮在头顶炸开,大家都抬起头来张望,一朵朵烟花在空中绽放,只是因为白天的缘故,显得并不是多么地绚烂。有人惋惜,真是可惜,要是晚上放就好了。话音未落,远处的天空又是一声巨响,又有着急的人放起了烟花,仿佛忽然之间,巨响声就一阵接着一阵了,此起彼伏较着劲一般,就在这吵吵嚷嚷中,年来了……【漫漫古典情】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贾岛《剑客》贾岛诗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普希金的尊严
杨东明
白昼在冬季的俄罗斯是畏缩的,从机场驱车进入莫斯科城也就是午后四点多钟吧,居然就有了暮色四合的味道。
忽然,俄罗斯作协的奥列格向车外一指,对我们说:普希金——是的,普希金就站在路边的广场上,犹如一个黝黑的精灵。残雪压着他的头颅和肩背,陪伴他的是那些脱尽了绿叶的硬枝。他是在吟诵着《皇村回忆》、《窗》、《歌者》吧?他在歌唱着大自然,歌唱着理想、友谊和爱情。或许,他还在因为沙皇镇压十二月党人而痛楚,他咏叹着《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矿山的底层,望你们保持高傲的耐心,决不会落空你们那悲惨的劳动,和思想的崇高憧憬……”他就这样在冰雪中孤傲地挺立,带着他特有的那份尊严。
普希金因诗获罪,曾经被沙皇政府放逐。新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把他召回莫斯科后,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十二月党人起义那天你在彼得堡,你会做什么?普希金严正地回答:陛下,我会在我朋友们的队伍里。
都说诗人与丹特士的决斗是沙皇策划的阴谋,都说丹特士甚至沙皇本人都在放肆地“追求”诗人的妻子。诗人在与丹特士决斗时中了对方的枪弹,就那样永远地倒下了。太可惜了,他不能不这样做吗?同行的一位作家朋友叹息着。
整个莫斯科城都知道他妻子这件事……他的尊严,他必须去。讲解员毫不迟疑地回答。
普希金腹部中弹,流了很多血。在书房的那张小床上,他度过了最后的四十多个小时。医生们束手无策,按照当时的医疗手段一切都无可挽回。普希金一直是清醒的,他平静地等待着死亡。
他死得很有尊严,讲解员又说出了这个词。他的蓝眼睛忽然变得格外深邃,被微红的湿润所环围。我的心为之一触,蓦地涌起了一种巨大的感动。普希金的遗体当时就移置在紧挨大门的客厅里,供朋友们作最后的道别。屠格涅夫也曾来过,这位蜚声文坛的作家那时只是个十九岁的文学青年。如今,展柜里还保存着屠格涅夫当时收藏的普希金的一绺头发。面对那个珍贵的小盒子,不禁让人感慨万端。普希金能得到人们如此的挚爱,除了文学的天才之外,还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吧。我们后来特意去了莫斯科的郊外,去看了普希金与丹特士决斗的现场。树林里的雪很深很厚,褐色的树枝犹如无数举起的利剑。同样像剑一样竖立着的是一座高高的纪念碑,我在碑前照了相,然后迈开脚步,重演着当年的情景。决斗的双方是从同一地点出发,各自向外走出十步,接着回身开枪的。我走了,我回身站住了……我忽然想到如果我此时跪倒又会怎样?
不过是忍了胯下之辱吧,那才成就了英雄。不过是能屈能伸吧,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唔,我们的历史中不乏这样的英雄,我们的现实中又有如此之多的大丈夫。我们机谋权变,我们聪明灵活,我们和这些俄国人真是太不相同了。点评:当他从流放之地征召回来之后,他与整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便是显而易见的事了。正如一只丑小鸭一样,难免招人讥嘲与责难!上流社会无法撼动这个诗人的荣誉时,他们所能使用的就只有人身的攻击,这攻击不仅是诗人本身,还有其家庭。在一次次的人身攻击中,再也无法沉默的诗人决定诉诸武器,他要拿起枪来捍卫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他当时心里并不曾知道,他的尊严还是一个诗人的尊严,一个俄罗斯文学之父的尊严!但是,够了!明白捍卫一个人尊严就够了!正如矗立于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里的一切英灵,那里有无数平民,无数连名姓也可能不会写的平民,无数不知皮之不存毛何以附的平民,无数不知国家与匹夫职责关系的平民,但他们知道一点,他们不能没有尊严地活着,不能做奴隶!他们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走向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