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史料实证
通过戊戌变法的措施,分析其历史作用。
历史解释
理解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
家国情怀
了解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的事迹,树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众多官员和在京考试的举人们为何急于向朝廷上书 他们上书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引导: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34页,归纳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领导人、经过、结果及影响。
学生回答:(1)时间、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
(2)领导人: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
(3)经过:康、梁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
(4)影响:这次上书虽没有上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材料展示:
教师指导:阅读教材第35页,总结维新人士的主要活动。
学生回答:(1)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其中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
(2)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3)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
教师总结并过渡: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百日维新
1.教师讲解: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推动下,光绪皇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36~37页,总结填空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领域 主要措施 影响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教育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材料展示:
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教师补充:变法的部分措施得罪了很多人的利益,变法的阻力很大。
3.教师讲解:(1)戊戌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②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没有发动群众。④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4.教师总结:(1)进步性:①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②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2)局限性: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
(3)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要救中国,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教师引导: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 侧重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目的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代表 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学习 对象 学西方 学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
续表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性质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领导 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三、课堂总结
现代化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线索之一。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依靠技术上的变革,无法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虽然这场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