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字材料等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家国情怀
体会井冈山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七八会议和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
教学难点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对井冈山道路和井冈山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27年7月18日,面对汪精卫“分共”后极其严重的白色恐怖,刚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委会毅然决定: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江西南昌集中,准备以武装暴动的方式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南昌起义是如何发动的 毛泽东是怎样把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农村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二、新课讲授
(一)南昌起义
1.教师引导: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学习西方的模式,十月革命后,学习苏俄革命道路,中心城市暴动之路成为主流。“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概括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南昌起义。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83页,归纳南昌起义的背景(内因、外因)、时间、地点、领导人。
学生1回答:背景:内因: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开始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外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学生2回答:时间:1927年8月1日。地点:江西南昌。
学生3回答: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教师讲解: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队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随后起义部队按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准备在那里建立根据地,但在途中遭到敌人的封堵,损失严重。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教师指导:意义是在事件过程的基础上概括的,具体来说,南昌起义的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教师补充: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后来,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84页,归纳八七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学生1回答: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
学生2回答:内容: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组织农民发动武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教师过渡:会后,毛泽东亲赴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84~85页,归纳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军队名称及过程。
学生1回答:时间:1927年9月。地点:湘赣边界。领导人:毛泽东。
学生2回答:军队名称:“工农革命军”。
学生3回答:过程:起义开始时比较顺利,在攻打浏阳等县城时,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教师过渡:中心城市暴动受挫后,中国革命该往何处去
3.教师引导:在进军途中,毛泽东在江西永新的三湾对部队进行改编,把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实行民主管理,在政治上官兵平等。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4.教师讲解: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5.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85页,归纳井冈山会师的时间、主要人物、会师部队、组建的军队及作用。
学生1回答:时间:1928年4月。主要人物:朱德、陈毅、毛泽东。
学生2回答:会师部队: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学生3回答:组建的军队: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1万多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学生4回答:作用: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三)工农武装割据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86~87页,归纳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始、发展、古田会议。
学生1回答:开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坚持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学生2回答: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贺龙、刘志丹、彭德怀、邓小平、徐向前等人也在各地领导起义和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学生3回答:古田会议:时间:1929年12月。地点:福建上杭县古田。内容: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强调红军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意义:会议奠基的军队政治工作对军队生存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会议选举毛泽东为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教师补充:毛泽东总结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经验,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此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成燎原之势。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10万人。
教师归纳:井冈山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材料展示:
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讲解: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教师归纳: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三、课堂总结
国民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曾仿效俄国十月革命在城市进行武装暴动,却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此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创举。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