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6 23:0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结合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国际国内情况,正确认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沦陷的原因。
时空观念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的发展的了解,知道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建立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通过对西安事变相关史料的了解,认识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
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家国情怀
通过对东北军民抗日活动的了解,对马占山、杨靖宇、冯玉祥等爱国将领事迹的学习,以及面对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的民族大义,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中国东北三省,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的荣臻保存实力,致使东北军官兵从东北撤退,将锦绣河山拱手让人。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一)九一八事变
1.教师讲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96页,总结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过程。
学生总结汇报:(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沈阳。
(3)借口:柳条湖事件。
(4)过程:日军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突袭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
3.材料展示
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所以判断,不可乘日本军部的挑衅而扩大事件。
——1990年张学良接受记者采访内容
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
4.教师过渡:接着,日军扩大侵略。张学良执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短短四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5.教师讲解: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日军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教师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日本疯狂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二)局部抗战开始
1.教师讲解:九一八事变爆发两天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的主张。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97页,归纳东北军民的局部抗战活动。
学生回答:(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江桥抗战:1931年11月,驻防黑龙江的东北军将领马占山,指挥所部在江桥与日军血战,终因伤亡过大而撤退。
(3)抗日游击队:1932年,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赵尚志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4)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3.教师引领:阅读教材第98页,归纳华北抗战的背景、时间、概况。
学生回答:(1)背景: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
(2)时间:1933年。
(3)概况: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抗击日军。在喜峰口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官兵手持大刀,杀伤大量日军。随后,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日军最终控制长城一线和冀东。
教师过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一二·九运动。
(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教师讲解:(1)目的: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2)背景:①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②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③国民党政府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98~99页,归纳一二·九运动时间、地点、领导者、主力、口号、结果、性质及意义。
学生回答:(1)时间:1935年12月9日。
(2)地点:北平。
(3)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4)主力: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5)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
(6)结果:遭到镇压。
(7)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救亡运动。
(8)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教师讲解:瓦窑堡会议
(1)时间:1935年底。
(2)地点:瓦窑堡。
(3)内容: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教师讲解:《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1)内容: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一些国民党将领也表现出对日强硬态度和抗日决心。1936年冬,傅作义指挥所部在绥远击退日、伪军进攻,共歼敌2000余人,取得百灵庙大捷,令国人振奋。
(四)西安事变
1.教师指导:阅读教材第99页,归纳西安事变的原因。
学生回答:(1)日军侵略东北、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3)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劝蒋无效(直接原因)。
(4)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
教师补充: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负责“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2.教师指导:阅读教材第99页,了解西安事变的时间、地点、发动事变的人物、目的、经过。
3.教师讲解: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协商努力,蒋介石口头承诺接受“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条件后被释放。
4.教师总结: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三、课堂总结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于日寇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担负起反对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