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2025八年级上册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6 23: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结合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史料实证
通过中共七大的相关史料,分析中共七大的意义。
历史解释
了解日本投降的过程与概况,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家国情怀
通过抗战的胜利,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45年9月2日,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主甲板上举行(如上图)。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取得抗战胜利的 中国共产党怎样实现对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一)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郑重提出“全民族实行抗战”的主张。
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113页,归纳洛川会议的时间、会议内容、影响。
学生回答:(1)时间:1937年8月。
(2)内容:会议确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3)影响:对国民党确定抗战路线起了推动作用。
教师补充:1937年11月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构成了抗击日寇的战略格局。
2.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提出者,对全国抗战方略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材料展示:
牺牲两个字,是严酷的,我们自己牺牲,我们并且要全国同胞一齐牺牲。因为我们是弱国,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
——汪精卫《最后关头》讲话
再战半年,最多一年,敌人虽胜于战场,亦必因经济之破产,而全局瓦解。中国获得最后胜利,为期不远也。
——1938年10月10日国民党中
宣部机关刊物《中央周刊》
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113~114页,归纳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时间、背景、内容及影响。
学生回答:(1)时间:1938年5月。
(2)背景:为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3)内容:①从理论上说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③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4)影响:《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对全国抗战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教师补充: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将抗日战争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年)。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1938—1943年底)。第三阶段: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年)。这一理论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3.教师讲解: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1)背景:①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最坚定的维护者。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侵华策略,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②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2)表现:1939年7月,中共中央旗帜鲜明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举起团结抗战到底的旗帜。在国民党发动严重反共高潮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团结抗战大局。
4.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施行的各项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举措:①“三三制”原则: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按照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建政。②推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③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动各阶级抗战积极性。
教师补充: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为摆脱经济困难、减轻农民负担而展开的生产自救运动。大生产运动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工商业、财政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而且密切了党政军民的关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经济建设经验。
教师补充: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根据地民主政权成为全国政权建设的模范。
5.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二)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1.教师引领:阅读教材第115页,归纳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
学生回答:(1)1945年4月至6月。
(2)地点:延安。
(3)内容:①总结经验。②制定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毛泽东当选中共中央主席。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4)意义:①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教师讲解:大会选举产生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材料展示:
1.教师引领:阅读教材第116页,回答战略反攻概况。
学生回答: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欧洲战事结束。在美国、英国的连续打击下,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陷入困境。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代表在德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并规定《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2.教师讲解:日本无条件投降。
(1)概况: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2)意义:对中国:①中国抗日战争历经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取得最后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②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重要基础。
对世界: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中华民族赢得崇高的声誉。
材料展示:
教师补充:抗战胜利纪念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教师总结:(1)中国的抗日战争性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2)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的胜利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领导地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等。
(3)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三、课堂总结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经过14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