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石榴》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19:4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2.石 榴哲思短章
命若琴弦
罗门有一首诗《小提琴的四根弦》:“童年时,你的眼睛似蔚蓝的天空;长大后,你的眼睛如一座花园;到了中年,你的眼睛像海洋多风浪;晚年来时,你的眼睛成了忧愁的家,沉寂如深夜落幕的剧场。”
诗人以人生喻琴弦。我们知道,小提琴有四根弦,音色各不相同,E弦明快清亮,A弦柔和优雅,D弦稍有紧张感,G弦深沉宽厚,略带一点沧桑。诗人用以比喻人生四个不同的阶段,可谓烛物幽隐,曲尽其妙。我一直喜欢这首小诗。不仅因为它比喻的精妙,更因为短短一首诗,包含了对人生深沉的感喟。琴弦如人生,人生,又何尝不似琴弦呢?
人生若琴弦。琴弦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人生亦能演绎精彩的篇章。但东坡有诗云:“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琴弦要奏出美妙的音乐,需要艺术家熟练掌握技艺。人生要演绎精彩的篇章,亦需我们勤奋不懈砥砺自己的才能,磨练自己的品格。据说帕格尼尼少年时学琴,每天苦练十几个小时。冬天打一盆冷水,手指发热了,就在冷水里浸浸,继续弹奏。艰苦卓绝的练习,才成就了大师的辉煌。我们要想奏响人生的华章,亦需专心致志,上下求索。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人生若琴弦。弦若不绷紧,则音色呕哑嘲哳,难成曲调。但若绷得太紧,则易断。人生亦如此。人生若无压力,少挫折,则易失之轻浮浅薄,难以成就生命的厚重与博大。生命的精彩,乃是从逆境中流放出来。但若过度地担负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亦易遭摧折。琴弦需松紧合度,生命亦需有张有弛。同时,要避免弦断的悲剧,还要想办法增强弦的韧性。据说意大利制作小提琴最有名的阿马提家族,他们的琴弦都是用纯钢制成,每一根琴弦要能经受7.7公斤向下的重力。我们的生命亦应坚韧。古人感慨人生多苦难,天地如炉,造化为工,而我们就好比在炉中煅烧的钢铁,如果没有一点硬度,没有一点韧性,难保化为齑粉,谈何铸成大器?然而世事多变化,人生难把握。我们要学会善待生命,一旦面临生命的裂谷,我们也要能处变不惊,从容面对。帕格尼尼在一次演奏会上,突遇意外,他的提琴四根弦居然断了三根!但他镇定如恒,凭着高超的演奏技艺,硬是用仅剩的一根独弦,奏完了全曲。演出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不仅是对演奏家出色的技艺的赞美,更是对大师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品质的敬佩!古往今来,多少伟人在生命遭遇破缺后奋发图强,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啊。他们的人生,乃是世上最雄伟瑰丽的乐章。
命若琴弦。别辜负了上天赐给我们的这奇妙的乐器,努力谱写自己的人生之歌吧! 修身名句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宋·苏洵《心术》
赏读:泰山在眼前崩倒了也能保持脸不变色心不跳。干大事业的人要沉着冷静。色:脸色。
  位卑未敢忘忧国。
——南宋·陆游《病起书怀》
赏读:地位低下也不敢忘记为国担忧。爱国才能忧国,年老多病还为国担忧,爱国之心实在可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赏读:要问那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那样清澈?因为上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流来。现在常用来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也用来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全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它,指方塘。如许:这样。
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已。 ——《礼记·坊记》
赏读:尊重他人胜过自己,先为别人着想。这是人的美德的体现。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瓦雷里(1871—1945),法国象征派大师,
法兰西学院院士。作品有《旧诗稿》(1890—
1900)、《年轻的命运女神》(1917)、
《幻美集》(1922)等。他的诗往往以象征的意
境表达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幻等哲理性
主题,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 2.审美视窗
他在数学、音乐和哲学方面都有不俗的造诣。他想用一首小诗作为与诗神永别的纪念。可这小诗的想法如一星之火,使瓦雷里一发而不可收,燃烧成一首长诗《年青的命运女神》。评论家称这首诗是“比欧战更重要的事”,一首诗竟比一场战争更重要,可见其受推崇的程度。3.近义辨析
(1)原形·原型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例句1:自视甚高的中国国奥队在南非八国赛上接连被非洲青年军重创,欧洲拉练又被豪门国际米兰和尤文图斯打回________。
例句2:莫斯科的艺术家们专门编排了一场以总统为____________的舞台剧作为献给俄罗斯前总统普京的生日礼物。
答案 原形 原型(2)赐予·施与
“赐予”指赏给。“施与”指以财物周济人;给予(恩惠)。
例句1:为了感谢墨西哥的守护神“瓜达卢佩圣母”________他们力量,为世界带来欢笑,数百名小丑在墨西哥城的街头进行了盛装游行。
例句2:福利彩票倡导奉献爱心的理念,倡导彩民通过购彩中奖的方式,向社会________点滴之恩,使我国福彩彩民成为名副其实的慈善家。
答案 赐予 施与4.词语解释
①契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飞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指事物转化的关键(多指积极方向);机会;关键、重要的环节。②向外喷射。
5.文学常识
瓦雷里是______(国别)象征派大师,他一生的巅峰之作是晚年的《__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法国 海滨墓园 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主旨归纳
本文借石榴的裂开,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诗歌的创作要表现思想的主题。名句赏析
1.禁不住过多的粒子/ 而裂开的坚硬的石榴,我像看见高贵的额头/ 因自己的发现而开裂。
赏析 诗人用“开裂的石榴”象征“充满智慧的头颅”。二者都是椭圆的,外形相似;石榴外壳坚硬因粒子饱满而裂开;高贵的额头因思想丰富而开裂。2.使你们傲然大显身手,打通你们红玉的隔墙。
赏析 诗人对语言的使用,颇值得称道,清晰、有力,又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一方面是石榴表皮的粗糙、坚硬,一方面又是内部粒子的红玉一样的晶莹,内外的反差传达出“成熟”的艰难与隐秘。与之相伴随的,是充满对抗性的语汇,如“隔墙”与“打通”。在封闭与外射之间,一种角力的、反抗的美得以呈现。句中写的虽然只是石榴,但因为在第一节中,“石榴”与“头颅”之间的联想已经建立,所以二者的形象实际上有了一种相互叠映的效果,石榴的“傲然”就是头颅的“高贵”,而石榴的内与外、阻隔与打通之间的张力,也影射了灵魂获得成熟过程中,交织在头颅内部的思想张力。重点突破
诗人瓦雷里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个学者,曾长年钻研哲理和数学,这使他对待诗歌的态度与众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试作讨论。
提示 这是一首咏物的诗歌,是一首关于思想,更准确说是关于思想结构的诗,语言清晰、有力,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的同时,也有一种硬朗的逻辑力量。可以说,诗人将理性思考的明确与感性经验的生动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思想的独特魅力。他对待诗歌的态度,与一般随兴挥洒的作风不同,他更像一个严谨的数学家。在他看来,诗歌写作也是一种思想的建筑,是建立在谨严、准确的基础上的,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它必须包含思想、语言的双重劳作。1.文本审美
(1)运用象征手法,阐述深刻的诗歌创作的道理。
(2)在修辞上,使用了鲜明的意象,如“红玉的隔墙”;使用了有力的动词,如“开裂”“飞迸”,形成硬朗、刚健的风格。2.写作迁移

总想起那条瀑布,无须记住它的名字,只需在心中留着与它邂逅的那种默契。
它所在的那座山,有着和它一样的气质。山中有一潭清清的流水,清新、鲜活,静默中有一种隐隐的骚动。细看,原是一脉清流涓涓注入,似乎满山都和着一种震荡的节奏。峰回路转,它竟在眼前了。
瀑是纯美的。那叠翠堆绿的山头,泻着一条几米宽的绿色的瀑,鸣响着一曲澎湃动人的歌。山被鼓动得喘不过气来,壁岩的新绿也像在涌动着,光洁而丰腴,有如少女的唇,接受着瀑布狂放不羁的吻。瀑是热烈的。它浩浩荡荡地直泻而下,带着男儿强劲的呼号,虽然被岩石迎面劈成无数股水柱,但它仍顺势往下猛冲,溅起的一朵朵水花儿被击得狂放四溢,似烟似雾地朝人扑来。一切像生活一样轰轰烈烈,永不枯竭。
瀑是豪放的。它坦荡、自然、豪情满怀的狂泻中,有那么多色彩在奇妙地变幻,流光溢彩,仿佛大千世界里纷繁绚丽的生活;有那么多热情在奔突,在涌动,在宣泄;有那么多的清泉在欢唱,在奔腾,像大合唱,像交响乐……我被胸中盈盈的喜悦冲击着,尽管这颗即将成熟的心在生活面前,有时会茫然不知所措,可眼前的瀑布却启发了我。是的,它比我更懂得生活,更懂得自信,没有一丝彷徨忧郁,没有一点畏惧退缩,在无数个溅起的水沫中,塑造自我,走向辉煌的永恒……
我默默地走近这水的屏障,呼吸那醉人的气息。纵然它经受疾风骤雨的打击,面对着山石怪岩的阻隔和刁难,它仍然奔涌着向前。
我心怀敬意地静静伫立着,看到了生命的极至:壮美的人生正是那些不畏险阻、奋勇前行的人们写就的,就像这眼前的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漫漫古典情】此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颠倒的世界与哲学
鲍鹏山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在夕阳的余辉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他对我们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我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堕落得万劫不复了吗?真的是不配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吗?老子的行踪可以用得着这样一个词:神出鬼没。令我们悚然。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只是,他现在还在那里么?
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雪泥鸿爪,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司马迁不知有何依据,断言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原属陈,陈又为楚所灭。所以又属楚了。当时南方北方的民风与学风已有较大不同,楚国也就以道家学派及由此而生成的文化传统,自豪地与齐鲁大地的儒家、三晋大地的法家比肩而立鼎足而三。老子的著作是有名称的,这和其他诸子著作统以作者姓氏加“子”命名者不同,他著作的名称就叫《道德经》,或者,根据《德经》、《道经》之先后又叫做《德道经》。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他也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司马迁说他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难怪他“生而发白”。他生在那么多既有的历史之后,如历史的一个晦气重重的遗腹子般。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往往就如同他个人的经历和创痛,人类已往的体验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老子正是这类超常人中的一个,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历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变为鸡皮“老子”,并在他额头上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中,埋下与阴谋、与冷酷甚至与残忍难分难解的智慧?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是有感而发吧。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辐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不过,我们还算幸运。据司马迁的记载以及后来神仙家的推衍,当老子骑着青牛要出关而去时,被关令尹喜挡住了。这位尹喜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在你抛弃我们之前,为我们留下你的思想?
多年以前,我揣摩老子此时的心情,假托老子的口吻,写过一篇短短的《老子出关》:
我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告诉你们了。我曾预言过劫数的到来。我曾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然而那时你们甜寐于未卜的岁月之梦,白白地错过了时光。
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在另一国度的土地上播撒幻梦之粒。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箴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那时我正在翻捡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我的感觉就如同下午阳光下马路边上玩弹子的顽童。所不同者,玩弹子的顽童兴致勃勃,而玩老子五千言汉字“弹子”的我则有些百无聊赖。那时我的处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摇身一变成为商海健将,红光满面,挥斥方遒,雄姿英发,大有作为。所以我对自己落伍的行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处盛世而无为,对自己也就很灰心。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渐渐的,除了我不大感兴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构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两条思路:一曰治国,二曰处世。点评:林语堂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a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