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张茗
????【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文章脉络。????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3.研读语言,体味少年归有光的喜与悲。????【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素材抒写感情的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代文人喜好为书斋命名,引出归有光的“项脊轩”;解读“项脊轩”名字的由来,探寻作者的精神风貌,感受他怡然自得的读书生活。????二、鉴赏文本????(一)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提纲挈领的句子。????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把握好节奏,并画出难点。????1.首先看看文中提纲挈领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2.这句话的喜与悲,实际涵盖了哪些段落的内容呢?????点拨:(1)第三段结尾处的“……”省略号。(2)第四段开头部分的“余既为此志”。????可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项脊轩志》其实是归有光两个时期所写。前三段写于19岁,少年时期;后一部分写于32岁或更晚的时候。今天我们着重鉴赏前一部分文字,感受一下归有光笔下的少年情怀1????3.请一位学生朗诵少年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志》,其他学生,倾听的过程中再次明确前三段内容你还有哪些字词上的疑问。????(教师点拨、正音,适当补充几个疑难字词:①垣墙周庭:垣墙,活用为动词。②先大母:去世的祖母。③大母过余日:过,探望。④束发:指代男子十五岁左右。)????(二)讨论活动。????活动设计:分组讨论,概括总结,探寻作者“喜从何而来”“悲由何而出”。????(学生讨论分析、概括总结,生成板书;教师相机评价、点拨、追问,小结。)????喜????问题1:作者为什么种兰、桂、竹等花木?????明确: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而桂树和读书人的愿望“蟾宫折桂”有关系。这些往往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寄寓。这里的环境不仅优美,而且雅致。????问题2:“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确:“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有声反衬“静”字,以动衬静。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小结:首段的景物描写,不仅衬托了环境的优美雅致,还展现了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这有几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味。此时的归有光还是个有朝气、有活力、有慧心的读书郎!????(有感情地齐读包含“喜”内容的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调来朗读,应读出什么效果?)????悲????问题1:文中对庭院变化的描写有何作用?????明确:这是一段细节描写,它暗示了家族的衰败。????问题2: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只有短短的一句“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这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牵挂,而门里门外,又寓含着母亲早逝、生死永隔的感慨。????问题3:文中描写了祖母“以手阖门”,其作用是什么?????明确:这是一处非常感人的细节,祖母离开时“以手阖门”,将关心与期待都凝聚在这个动作之中。阖门,就把世俗对孙子的干扰与侵蚀挡在了门外。祖孙之间的对话十分简单,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如今己物是人非了,想起如此真挚感人的情景,让人不禁痛哭流涕。????小结:这一部分作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利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诸父异爨、慈母早逝、祖母厚望,这一切怎能不叫归有光悲痛万分?此时的归有光全然是一个心事重重的少年!????(有感情地齐读文中表现悲情的语段。思考: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调来朗读,应读出什么效果昵?)????(三)归有光在这间小屋中既体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看到了大家族明争暗斗后的惨淡,同时也感受到了人间最美好的亲情,以及最痛的失去。????有了上述认识,我们现在大概可以对课文第三段文字做新的探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认。”“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点拨:这拥有喜与悲的书斋是少年归有光生活的全部。常年的闭门苦读,使他有了听足音就能分辨人的能力,这不但写出了日常生活的细微感觉,更展示了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读书人形象。????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作者认为,这间“百年老屋”,虽然简陋狭小,却“有神护”,字里行间透露着少年归有光要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四)总结。????年轻的归有光,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意在“怀宗追远”,因为他的远祖曾经住在一个叫项脊泾的地方。“项脊”者脊梁也。19岁的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后,带着长辈们的期望,伴着对未来的憧憬,继续在“轩”中闭门苦读。5年、6年……13年过去了,此时的归有光已是过了而立之年,他为什么又拿起笔补写了后面的两段文字呢?这个疑问,同学们自己去探寻。因为这篇《项脊轩志>是一篇自主赏析的文章,我希望你们对中年归有光写的这部分去鉴赏探究,去感受,去发现,可以有所收获,由你们自己伴着匆匆的岁月细细去品味中年归有光的“喜”与“悲”!????(五)拓展研习。????1.为自己的学习之所命名,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2.尝试描述自己的居室或学习之所,表现自己的情趣或理趣。????(根据课堂具体情况,或取其一,或二者共用。教师给出借鉴,略做评价。)????(贵州师范大学附中)
?
在研读与品味上花力气
彭尚炯
????《项脊轩志》是经典名篇,优秀的教学案例不少。张茗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就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其一,这篇课文语言朴实,学生凭借注释能够读懂,因此设计没有纠缠于字词教学,起始阶段就要求学生找出主旨句及其所涵盖的段落。选择这一教学突破口,显得举重若轻,提纲挈领,思路比较明晰。其二,“读”的意识强。设计中以朗读助理解,以理解促朗读的地方有好几处。像这种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是应该鼓励学生反复诵读,以积累语料,生成语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读整个教学设计,我感觉学生对文本揣摩思考的空间似乎还有拓展的可能。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篇选教课文,不必面面俱到。我却认为,这样的千古美文,不学则己,学必求透,切实地引领学生花一番琢磨涵泳的功夫,否则,将很难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项脊轩志》“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梅曾亮语),“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语),实在值得细细品味。抓住“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来研究文本,固然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但“纲举”是为了“目张”,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阅读作品中的细节,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中蕴含的至深之情。????如:阅读第1段,张老师围绕着“多可喜”有问题设计,学生也有一些讨论的环节,但我想,这里的教学生成还可更为丰富。项脊轩以往的“小”“旧”“漏”“暗”与修葺后的“亮”“雅”“静”前后对照,虽然着墨不多,却清晰勾勒出这间书屋的概貌。尤其是轩中幽静气氛和月夜景色的描写,情景交融,令人叫绝,真是于景可爱,于情可喜,理应指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4、5两段虽是补记,但与上文文气贯通,浑然一体,极具艺术感染力。回忆中的婚后生活是温馨的,物是人非的现实是悲凉的。作者用景语作结,把悠悠不尽的情思轻轻收住,蕴含无限的凄楚和惆怅。教学中如能启发学生加以鉴赏,相信能引发心灵的共鸣。????若有可能,还有一些内容可以成为本课的教学资源。????设计中提到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问题,我以为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效果会更好。只是除了“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等语句外,不要遗漏了“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句话。据记载,归有光中举后第三年(嘉靖二十一年)才告别项脊轩徙居嘉定,时年37岁。????归有光的写作题材并不广泛,为加深学生对其“事细而情深”这一写作特色的体认,不妨将《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推荐给学生,作为拓展性的阅读材料。????课文中有不少涉及文化常识的词语,如“归”“归宁”“象笏”等,也可适当解释,及时整理积累,这对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江苏省常熟中学??215500)
?
也谈课堂探究中的“主导”与“主体”
徐国政
????张茗老师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以默读、自读、诵读等形式,关注细节描写,力图通过课内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语言,带动理性分析,从而体味少年归有光的喜与悲;课后还通过习作练习,借鉴写作技巧。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把“鉴赏文本”这一中心任务交给了学生,由学生来诵读,由学生来讨论。这样的设计表明:张老师已能自觉地践行新课标,能够重视发挥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为张老师点赞!????然而,对于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探究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探究,在这种情景中,教师既不能主宰课堂,更不能放任自流,应找准“导”的着力点。????首先要“导疑”。教师作为课堂阅读鉴赏的组织者,学生讨论的促进者,应该做好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的预设。问题的设计入口要小,要善于抓住“动情点”——景物中最具特征的部分或文本最有情味的细节,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感受文本的情趣。而“为什么“‘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则可能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往往使探究陷入停滞。如第三段在探究作者的“悲”时,先找出最能表现“悲”的感情的词语,则学生会很容易找出“泣”“长号”,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凡再变矣”(叹);再找出描述“叹”一“泣”一“号”内容的具体词句,然后从具体的词句中感悟其情感、意味,这样的设置或许会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引导学生对“悲”的内涵、程度、原因有着更为直观、更为深刻的体悟。????其次要“导趣”。探究活动应该是开放性的,应肯定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异见”,以激发其探究的兴趣。而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再引导学生靠近,则可能会使“对话”失去发散性。其实有的问题可能没有现成答案,如作者的“喜”,是全身心投入读书之乐,还是来自对现实的超然的暂时的喜悦?轩中读书的少年是一个先扫一室后扫天下的乐观少年,还是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怀着无边寂寞的落拓学子?轩外的环境是“幽静”,还是一片“死寂”?这需要尊重学生的感悟,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而诸如“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这些已有的“定论”,可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感受探索的过程与乐趣。????最后要“导法”。教师作为鉴赏活动中的对话者之一,要“心中有法”,而对文本有准确、深刻乃至独到的解读是关键。对《项脊轩志》若只关注了“可喜”“可悲”的具体内容,而忽略了“喜”与“悲”在文中的比重、内在的关系及产生的原因,甚至只把鉴赏停留在“归有光的少年情怀”上,似乎割裂了文本的“喜”与“悲”的有机联系,也不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作者的情感。而“归有光在这间小屋中既体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及“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却‘有神护’,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少年归有光要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等结论多少有些率意。????“导法”即通过鉴赏示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之法。要能从字词句的理解揣摩开始,“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张老师在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揣摩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得很出色。而领悟文本所表达的感情,则要在文本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进入到细节或语言的咀嚼品味,才不至于使分析脱离语境。如赏析第三段时,学生最好能从诸父异爨、慈母早逝、祖母厚望三件事上着手,再从作者叙述三件事所用的词语、语调、语气等来品味其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母亲的怀念、对祖母的牵挂或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等。????二、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既不是局外人,更不能是问题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一个个有主见的个体。????首先,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但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却一直困扰着我们:是用问题来框住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还是让学生随意“合作、探究”?是把所有的课堂环节都交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还是在关键处、疑难处进行“合作、探究”?……张茗老师的这节课给语文的“探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话题。????其次,学生的主体性,应该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作为“自主赏析”的选修篇目,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教学设计时更要重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前结构”“前理解”,要给学生体悟、质疑的时间,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生体验和生活理想,得出自己的结论。做教学设计时最好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也要有调动学生质疑的设想。??????(湖北省襄阳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