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1.老 虎哲思短章
为梦想而飞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
人人都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或小或大,但都无比神圣和虔诚。但也正因为这份高贵的希望,使人们在挫折降临时显得那样不堪一击。在挫折面前我们常会情不自禁地放大痛苦,正如那位网友所说:“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成功的基石,牛顿说,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想要培养出坚强的毅力,在学业上有所建树,生活中有更多欢乐,未来路上有更多挫折是行之有效的良方。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满了牺牲的血泪。”人生的艺术,是进与退、得与失的艺术。越王卧薪尝胆,毛主席万里长征……回顾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无一不是以不拔的韧性、不懈的奋进在历史长河激荡着璀璨的浪花,在英雄的生命中闪烁着奋斗的辉煌。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上苍是吝啬的。一次脚步轻微的挪动比一百个停留在胸中的完美计划更有价值。明天是一个令人窒息的词语,明天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一次次把行动推到明天无视自己的起点,意味着浪费了一个个今天,意味着理想在逐渐消失,成功在一天天推后。不要让软弱、惰懒迟疑拘束你的脚步,梦想的起点永远在现在。
预知前途的光明,而不断与困难作战,不断迈向成功,是一种昂扬的美感。坚持自己的理想放飞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为成功的未来喝彩,为青春的奔放喝彩。
为理想而飞。 修身名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赏读:竹林外边的桃花已有两三枝开放,春天来了,江水开始变暖,鸭子能首先感受到。现常比喻只有深入生活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内部的发展变化,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清·袁枚《遣兴》(其五)
赏读:阿婆还是像年轻时那样十分爱美,未梳好头是不许别人看的。比喻作品应反复修改后,才能拿去发表。可见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笄(jī):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清·赵翼《论诗》
赏读: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矮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说明评论事物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布莱克(1757—1829),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
寒的袜商家庭。由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
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
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11岁起就
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
才能。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
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14岁时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1779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主要诗集有《先知书》《伐拉,或四天神》《天真之歌》《经验之歌》。2.审美视窗
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独特、最复杂的诗人。在世时,只有华兹华斯等少数人注意到他,并受了他的影响。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他才声誉日增。其间的原因只有一个:他远远地超越了他的时代。这位生前备受冷落的诗人,从此成了评论界的宠儿、大师所效法的大师。答案 ①辉煌 惶恐 ②铁锤 脊椎 ③铁砧 玷污3.近义辨析
(1)工夫·功夫
“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的时间。
“功夫”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花费的时间、心思或精力。
例如:
要想学习好,就必须狠下功夫。二是指本领、技艺或学问。
一般来说,在表达时间这一意思的情况下,“工夫”和“功夫
可以通用,在专指精力、本领、学问时,只能用“功夫”。例句1:等了半晌________,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例句2:他经过三年的潜心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好________。
答案 工夫 功夫(2)忽略·忽视
“忽略”指没有注意到、疏忽,偏重于结果;“忽视”指不注意、不重视。
例句1:对于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他总结为是自己________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例句2:深圳房价下跌了近30%,无疑是造成“断供”的直接原因,但是人们盲目贷款、超负荷的承担还贷压力的因素也不容________。
答案 忽略 忽视4.词语解释
①苍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脏六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天空 ②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5.文学常识
威廉·布莱克是十八世纪英国________派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答案 浪漫 天真之歌 经验之歌主旨归纳
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老虎身上爆发出的那种旺盛的生命力和对外界强大威慑力的强烈赞美之情,老虎的形象正是力与美的象征。名句赏析
1.老虎!老虎!火一样辉煌,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
赏析 作者把老虎比作火,因为二者的颜色给人的第一印象比较接近。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野火是金红色的,非常醒目,而身上有着黑色和黄色斑纹的老虎在阴森的森林草莽里也显得非常醒目。在精神上,二者都有着让人恐惧的破坏力、威慑力和让人赞叹的美丽,会让人产生恐怖和赞叹对立的情感反应。把老虎放到“黑夜的森林”这一环境下,可以表现出老虎身上那种力量之美。“黑夜的森林”是老虎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老虎才是山中之王。 2.到临了,星星扔下了金枪,千万滴银泪洒遍了穹苍。
赏析 “星星扔下了金枪,千万滴银泪洒遍了穹苍。”这是从侧面烘托了老虎的威力,老虎在和代表着统治势力的群星的战斗中,取得了绝对胜利,连上帝都笑了,体现出诗人对老虎身上所具有的力量的赞美。重点突破
吟咏动物,在“咏物诗”的传统中是一种常见的类型,老虎也是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家钟爱的对象。本文中“老虎”的形象本身,也包含了多重的意蕴。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提示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布莱克本人也是这场革命热烈的支持者。一种解释,就是着眼于它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内涵,将“老虎”看作是革命力量的象征,它摧毁了“黑暗森林”一样的旧制度,诗人赞颂的正是这种摧枯拉朽、创造新世界的革命力量。 当然,对“老虎”的理解,似乎也不必如此实在。布莱克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一个画家,同时还可以看作是一个哲学家,他的很多诗作都包含着神秘的哲理,譬如《天真的预示》中的名句“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就因含义隽永而脍炙人口。这首咏叹老虎的诗作,其实也可从宗教的、哲学的层面理解。“什么样”的力量创造了老虎,对自然伟力的追问背后,依托的正是基督教的创世神话,上帝创造了万物,创造了老虎,也创造了羔羊。作为一种幻象出现的“老虎”,由此也可看作是一种神秘的象征,代表了一切生命的创造。 1.文本审美
(1)惊人的想象力。比如,把老虎给人的印象比喻为“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辉煌的火,把老虎身上那种威武、神秘而又辉煌的力量之美表达了出来。
(2)富有气势的反问句。诗中大量运用反问句,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语气和劲猛的节奏感,并且气势流贯地表达了诗人对老虎热烈的赞美。
(3)铿锵有力的韵律感。这首诗歌的韵律好像打铁的声音,一下下有节奏地打着有力的拍子。大声朗读,体会那种让人亢奋又激动不已的感觉。 2.写作迁移
“嗷!”一声惊天动地的吼声,把我吓了一跳,我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眼前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从山洞里昂首阔步地走出来一只猛虎。它那灯笼般的大眼睛,贪婪地向四周张望。一条大尾巴不停地摇摆,那厚厚的黑黄相间的毛似件大绵袍,平平整整地披在肩上。白嘴巴上还长着长须,威武雄壮。真不愧是百兽之王!这只庞大的老虎,足有300斤。而且头大面圆,色彩斑斓的额上有个鲜明的“王”字,全身都是褐黄与黑色相间的条纹,毛色美丽,闪闪发亮,唇、颌、腹侧和四肢内侧都长着一片片白毛。它虎眼圆睁,给人一种威武雄壮的感觉。雄壮威武的东北虎站起来了!只见它昂着头,张着脸盆似的大嘴,打了个哈欠,然后吐出一条血红血红的舌头,舔了舔尖刀般的牙齿,翘了翘钢针似的白胡须,全身抖了两抖,便迈开大步。你看,它全身金黄,还有一道道黑色的斑纹,一双绿绿的眼睛里射出凶光,在铁笼里大摇大摆地走来转去,可真像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后面拖着的那条尾巴不就是它的武器钢鞭吗?【漫漫古典情】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终南望余雪》
据《唐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纯真的人,神圣的疯子
布莱克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个诗人。
许多人为他画过像。初次见到他的像,你一定会被震慑住,至少是一惊:这是一副多么不寻常的面容啊!他的异常宽阔明朗的前额,他的一双目光如炬、又略显惊惶的大眼睛。当你再次看他,你会看到他眼睛里的智慧、专注、“疯狂”和纯真。他跨越世纪,注视着自己预言过的世界。1757年,他出身在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他从小就“富于幻想,神经过敏”。4岁时,他幻想见到了上帝;另一次,他又看到田野里一棵大树上栖满了天使。类似的另一次经历是在他30岁的时候,他的19岁的弟弟罗伯特·布莱克患病夭折。他见到临终的弟弟的灵魂冉冉上升,穿过屋顶,升向天空。他乐而忘悲,击掌相庆,欣然歌诵。最后一次,是他临终的时候,他无比的安详,面带欢乐的笑容,吟唱着他在天国所见的景物。这种“神迹”般的经历,无论意味着什么,至少告诉我们一件事:他是个虔诚的人。我们还将看到,他确实超脱了世俗。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其原因不是家境贫寒,而是他的个性。他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幸好,他的父母虽然是普通市民,甚至是小商人,却非常开明,听凭他不进学校而在家中学习他所喜欢的东西。对于布莱克,这是难得的幸运,但也给他日后的生活带来了隐患。这意味着他将没有阅世能力,与世俗格格不入。
他所喜欢的是绘画和诗歌。他11岁进绘画学校,12岁开始写诗,那些诗后来收入了《诗的素描》。他在绘画学校的三年多中,表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父亲预备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但是,为了不影响父亲的小本生意和弟妹的前途,他主动放弃了这个求之不得的机会,去跟一位雕刻家当学徒。那一年,他才14岁!这个单纯的人!他终身靠绘画和雕刻为生,诗歌从未给他的清贫生活以补贴。他的第一部诗集是靠朋友的资助印成铅字的。他的一生便是:创作绘画和雕刻作品,收取稿酬或将其出售;创作诗歌,配上自己作的插图出版,由自己、偶尔由别人谱上曲子,在朋友的沙龙里咏唱。因为生活所迫,他不断地搬家,最远曾经搬到苏格兰;有时,他靠别人的资助生活。他接受别人的资助,但从不妥协,从不出卖自己。他出卖的是自己的劳动。他一生最大的幸运是他的婚姻。21岁时,他因追求一位轻浮的姑娘而失恋。这时,有位邻家姑娘真挚地向他表示了同情。她的名字叫凯瑟琳·布歇尔,本人是文盲,父亲是菜农。四年以后,布莱克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克服家庭的阻力,使她的姓名变成了凯瑟琳·布莱克。布莱克夫妇没有子嗣。温柔的妻子成了他一生的忠实伴侣和唯一安慰。他教会她读书、写字和制版技术,使她又成了他的最忠实的助手。同时,他也忠实于妻子。这是他与几乎其他所有诗人不同的地方,他的一生,从未有过绯闻,从未拜倒在什么贵妇人的脚下!他大无畏。在那个时代,英国是反对法国大革命的大本营。然而,他却敢于写诗歌颂法国革命。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敢于印行玛丽·沃尔斯莱夫的《为女权辩护》和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可是当他印完布莱克的《法国革命》第一卷后,竟不敢拿到市场上去出售!
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竟然否定代表理性的上帝,赞美代表力的撒旦,并且宣称或者说预言上帝退位,“永恒的地狱复兴了……现在是艾登在统治,是回到伊甸园的亚当”。他希望或者说预言天国与地狱结合,成为理想的人世!在客居苏格兰的菲芬时,他竟然大怒地将一名警员逐出花园,被苏格兰警方指控犯了挑动暴乱、威胁国王罪!几个月后,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在听审者的欢呼声中被判无罪释放。
他的一生就是工作。W.L.伦威克说:“威廉·布莱克的一生质朴无奇,以雕刻家知名于世。他和出版商相处通情达理,关系融洽;他经常出入于艺术家中间,他们把他视为其中的一员;他有一些爱他、并且帮助他的朋友。他的编年史极其简单,传记上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写。简单地说,布莱克是一个单纯的人,过着单纯的生活,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进行艺术创造。直到去世前几天,他仍然在工作。“他叫人用最后几个先令去买碳笔。”他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他没有立遗嘱,这就是他的遗言。1855年,撒缪尔·帕尔墨在致友人书信中说:“布莱克,你见过他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知识博大精深,他谈吐非凡,但有些神经质……和他一起在乡间散步,就是在接受美的灵魂……他是一个不带面具的人……他是那种我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所遇见的绝无仅有的人。”
这就是布莱克: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一生清贫,但具备最独立最可敬的人格、杰出的天赋和非凡的才能;生前没有得到显赫的声名,但毫不介意地沉溺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他脱俗,但并没有放浪形骸。他只是有些“疯狂”。他绰号就是“神圣的疯子”。他让人想起美国著名的黑色幽默小说家冯尼古特的《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中的“疯子”,神圣的疯子。那部小说中多次引用布莱克的诗句,而且只引用了布莱克的诗。他不放浪形骸,他很专注认真。他认真地疯,他在追求什么?
“布莱克当然卷入了男人、女人和他们的社会所组成的普通世界,但他一直固守他称之为‘想象’的永恒世界的非凡价值与非凡真实,实际上可以说他整个一生都极力企图看到这两个世界合而为一并把它展示给别人。” 点评:作为一个诗人,现实使他处处碰壁,在外在世界里,他被打败了。但他并没有在精神上被打败,并没有使自己的诗歌变成宣泄不满情绪的下水道。他从外在的现实进入了心灵的现实,而不是进入了“忧郁的孤寂之地和疯人院”。这是他区别于其他同时代的诗人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