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及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及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7 09:2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及同步测试卷
.重点字词
污涩(sè)相称(chèn)红绫(líng)
怂(sǒng)恿(yǒng)一缕(lǚ)妄(wàng )下断语
怅(chàng)然蜷(quán)伏惩(chéng )戒
①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②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
③提心吊胆:形容非常害怕,不敢去做某一件事,就好像手里提着自己的心,自己的胆悬在半空中一样。
《动物笑谈》
1.重点字词
(1)字音
哺乳(bǔ) 羞怯(qiè) 驯养(xùn)
禁锢(gù) 匍匐(pú fú) 障碍(ài)
滑翔(xiáng) 收敛(liǎn) 余晖(huī)
鹦鹉(yīng wǔ) 怪诞不经(dàn) 神采奕奕(yì)
(2)词义
嗔怪:对人表示不满。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
需索:索取,需求。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狼》
1.重点字词
缀(zhuì)行 屠大窘(jiǒng)
苫(shàn)蔽成丘 弛(chí)担持刀
眈(dān)眈相向 目似瞑(míng)
隧(suì)入 狼亦黠(xiá)矣
课内阅读
《猫》
1.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他和茅盾、叶圣陶、耿济之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文学革命活动。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2.背景资料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7.精读课文“芙蓉鸟事件”,解读课文内容
案发现场情况: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犯罪嫌疑人:丑猫
发前的表现: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2、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案发后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案件真凶:一只黑猫
案件定性:冤案
8.解读作者心情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亦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 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3)找出前两次失猫后作者心情句子,并分析其含义。
A.“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B.“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C.“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D.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9.如果你是第三只猫,你会对作者或是人类说些什么呢?
“我终于离开这个痛苦的世界了!”
“希望你们能善待我们!生命是平等的。珍惜每一个生命,善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
“你伤害了我,我恨你们!人类太自私了,太残酷了!”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10.你代表作者或人类对第三只猫说些什么?
“我错了,请原谅我吧!虽然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但是我从此学会了珍视每一个像你这样的小生命,不会因为弱小、残疾等原因无视或歧视你们。”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所以人和动物之间、人和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都需要宽容和理解,都应该尊重与被尊重、都应该相互信赖。
11.总结: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2.作者名片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生于维也纳,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鸟类学家、动物心理学家,他是世界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狗的家世》《攻击的秘密》《雁语者》。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3.背景链接
劳伦兹说明:“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一个魔戒,所罗门王戴着它,就能够听懂鸟兽鱼虫的语言,即使与动物不同种,也能和他们建立互相理解而亲密的关系。生物学家劳伦兹愿意相信这个传说,他将给世人“谈谈动物的私生活”看作自己的责任,于是他写了一系列科普作品,《所罗门王的指环》是最受欢迎的一部。
4.速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写“我”研究动物行为科学不被人理解。
第二部分:(2~9)“我”做水鸭子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10~19)写爱搞恶作剧的大鹦鹉“可可”。
5.文章文字风趣幽默,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什么品质?
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6.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
7.新出生的小水鸭有什么本能?为了让小水鸭跟着“我”走,“我”是怎样做鸭妈妈的?
小水鸭对叫声特别敏感,跟着叫声走。“我”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我”匍匐在草中,蹲着走,蹲在地上爬行。(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叫声。)
8.黄冠鹦鹉可可喜欢做什么事?
喜欢跟我在一起;爱搞恶作剧:咬衣服上的扣子,把毛线团缠在树上。
9.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
10.“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这句话反映了此时“我”怎样的心理?
心理:一个方面为“可可”的飞行感到骄傲,另一个方面又对它的即将离去恋恋不舍。
11.本文语言幽默风趣,有时还带有调侃的味道,根据所举例子赏析。
例一:他们大概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
“屈、低、爬、看、叫”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模仿母鸭爬行的姿态;“大把胡子”“大男人”具有调侃的意味;也突出了作为科学工作者对工作的专注。
例二: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子憋得尖尖的,发生“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
“憋得尖尖”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我”模仿黄冠鹦鹉声音时的神态,表达了“我”极高的专业素养。
例三:可可似乎很清楚那一团团柔软的毛线是干什么用的,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它总是蹿得高高的,然后绕着我们的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起转来。
将可可打开线团缠绕在树上的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咬、飞、蹿、打转等动词运用得准确生动。
12.你从作者身上发现了什么,受到了哪些启发。
作者品质: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
启发:科学工作者不但要承受科学研究的艰苦劳动,还要能忍受人们的误解,这是尤其难能可贵的地方。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工作的艰辛,认识到打破世俗观念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一切需要热爱与爱心,洒脱与旷达的胸怀才能实现。
1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主旨:本文通过讲述自己做小鸭子的母亲以及与大皇冠鹦鹉可可之间发生的快乐与尴尬的事情,表现了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14.为了探求真理,作者不惜放下人类“高贵的身段”与动物打成一片,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
作者的科学态度精神:作者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对此具有忘我的精神,献身精神,专注于科学研究。
15.从作者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与动物相相处的方式?
示例一:亲近动物,才能取得动物的信任;
示例二:了解动物的习性,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
示例三:用童趣的眼光去看待动物,你会发现动物的美。
16.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悟?
①劳伦兹观察动物的行为,启示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全身心地投入。
②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关爱动物,尊重它们,保护它们,与它们和谐相处。
③我们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只有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才能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丰富我们的头脑,开阔我们的眼界。
2.作家作品
《狼》的作者 蒲松龄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清朝著名文学家,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志异”的意思是记录奇异的事。
作者书屋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读懂文意,掌握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实词:
(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并驱如故(并:一起) (故:旧,原来。)
(3)屠大窘(窘:困窘,处境危急。)
(4)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5)苫蔽成丘(苫蔽:覆盖、遮蔽。)
(6)眈眈相向(眈眈:注视的样子。)
(7)意暇甚(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8)屠暴起(暴:突然。)
(9)狼亦黠矣(黠:狡猾。)
(10)顷刻(顷刻:一会儿。)
(11)止增笑耳(耳:罢了。)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一词多义:
(1) 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2) 止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增笑耳:通“只”,只是
止露尻尾:通“只”,只是
止有剩骨:通“只”,只是
(3) 意
意暇甚:神情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想要,打算
(4) 其
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其一犬坐于前:指另一只狼
(5) 之
复投之: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用在主谓语之间,无实义
久之:用在表时间词语之后,无实义
又数刀毙之:指狼
亦毙之:指狼
(6) 前
狼不敢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7) 乃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8) 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来
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盖以诱敌(古义:原来;今义:覆盖)
止增笑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屠自从断其股:形容词作动词,砍断。
5.读懂课文内容。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6.理清课文结构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遇狼(故事的开端)
惧狼(故事的发展)
避狼(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杀狼(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7.这篇短篇小说通过屠夫战胜恶狼的过程,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狼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 机智勇敢 ,嘲笑了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他们怎样狡猾,终归是要被消灭。
8.文中表现狼“黠”的句子有: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假暝,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9.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10.表现狼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1.“乃悟前狼假寐”照应上文目似瞑,意暇甚一句。
12.第⑤段写的内容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议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点明主题。
13.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主旨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4.可以用两个字的动宾短语对本文内容概括: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15.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哪些特性?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相关词语或句子写在下面)
特性:贪婪、狡诈阴险
表现:
贪婪: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6.找出课文中描写屠户的语句写在下面,想一想这些语句注重于人物的哪方面描写?可看出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顾——野有麦场  奔、弛——做好准备应敌。 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断其股,亦毙之。
屠户是一个善良、机智而勇敢的人。
17.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
(1)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2)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凶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3)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的。
18.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
通过议论点明文章主旨(画龙点睛)。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逸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显得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19.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②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③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④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3分)
A.葱茏(lónɡ) 惩戒(chénɡ)
虐待(nüè) 孤苦伶仃(línɡ dīnɡ)
B.蜷伏(juán) 怂恿(sǒnɡ)
怅然(chànɡ) 跼蹐缩缩(jú)
C.匍匐(pú) 温驯(xùn)
苫蔽(zhān) 怪诞不经(dàn)
D.禁锢(ɡù) 哺乳(bǔ)
少时(shǎo) 狼亦黠矣(xiá)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动声色 一尘不柒 妄下断语 怪诞不经
B.斑斑驳驳 生意葱茏 进退维谷 据为己有
C.眼花嘹乱 秩绪井然 石破天惊 神采奕奕
D.遒劲有力 相得益章 面面相觑 大相径庭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B.瞵视(瞪眼注视) 羽翮(鸟羽)
C.斑斓(灿烂多彩) 倏地(迅速地)
D.嗔怪(对别人表示不满) 怅然(愉快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电车内,一位中年人说了一些怪诞不经的话,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B.曲阜作为一座旅游名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观光游玩。
C.假烟制售团伙气焰嚣张放荡不羁,但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了。
D.多读好书能增长知识,丰富思想,增添情趣,与书为友让人获益匪浅。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日前播出后,观众反应异常强烈,简直到了人人谈论的程度。
B.食用一包油炸方便面所摄入的油量高达30克,这已是每人每天摄入油量的上限。C.端午节的习俗很多,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无限生活的向往。
D.这部电影,我很熟悉,因为它是一部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励志片。
6.仔细阅读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当它们之中出现“伤员”时,大队藏羚羊就会减慢前进的速度来照顾,以防止猛兽吃掉负伤者
②正是这个习性被盗猎分子所利用
③藏羚羊有着顽强而自尊的品格
④它们能够战胜世界上最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它们有着极好的群体精神
⑤在盗猎现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数百头藏羚羊全部被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A.④①②⑤③ B.③①②⑤④
C.③④①②⑤ D.⑤③④②①
7.猫以它的娇小玲珑、善解人意而深得人们喜爱。班级举办以“猫情猫趣”为专题的活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猫在文字中]猫可以捕鼠除害,是人类生活的伙伴之一,由它还衍生出一系列意蕴丰富的成语和歇后语,请写出两例。(3分)

(2)[猫在漫画中]仔细观察题为《有鱼吃还捉老鼠》的漫画,然后写出漫画的寓意。(3分)

二、阅读与欣赏。(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解释加点词语。(4分)
(1)缀行
(2)并驱如故
(3)弛担持刀
(4)狼亦黠矣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0.这篇短文选自《 》,作者 ,代著名文学家。本文按照“屠户 、惧狼、 、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的。我还可以写出两个带“狼”的成语: 。(4分)
11.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3分)

(二)(湖南娄底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5分)
孝 猴
吕保军
①古壮乡崇左村,住着个热心肠的叶婆婆,她粗通医理,能为乡邻治跌打损伤,平时摊上谁家有红白事需要帮忙,叶婆婆总是第一个到达。
②这天,叶婆婆帮乡邻忙完一场白事,刚想回家歇息,忽见有人跑来说:“不好了,出殡队伍遭到猴子袭击了!”原来,全身缟素的出殡队伍正往山里走,突然从山坳里窜出一群猴子,冲上来就撕扯孝服孝巾,把孝子贤孙们的脸和手臂都抓破了。送殡的人们不得不暂停躲避,直到泼猴们闹腾够了才上路。
③“造孽呀!”叶婆婆听了连声感叹。
④第二天清晨,叶婆婆就背着药篓进山了。刚走进山坳口,迎面跑来一只小猴子,望见是叶婆婆,吱吱尖叫了几声,掉头就跑没影了。不一会儿,小猴子拉着一公一母两只大猴子回来了,猴子一家三口扑倒在叶婆婆脚下,纳头便拜。原来,上个月叶婆婆进山采药草,遇到这只小猴子跌断了腿,便主动上前为它医治。在叶婆婆眼里,这些顽皮的猴子就像自己的孩子,虽然淘气却不失可爱。有时,她会带些苞米棒子、花生之类的,故意丢在猴子出没的地方,哪曾想猴子吃完之后,竟摘了些山桃野果悄悄放进她的背篓里。谁说异类不可教化?猴子也懂得人情往来呢。
⑤叶婆婆看到猴子全家对自己感恩,不禁欣慰地伸出手去,摩挲着猴子的头,就像拍抚着儿孙的脑袋。这时候,又有无数只猴子围上来,撒娇似的冲叶婆婆叫着闹着,乱作一团。有的猴子头上还顶着昨天抢来的白孝巾,模样滑稽得很。叶婆婆笑着说:“好啦好啦,我的乖孩儿们,以后不许再抢人家的孝衣啦!都要听婆婆的话,婆婆自然会疼你们的,明白吗?”说也奇怪,这些猴子似乎听懂了她劝诫的话,此后果真一次也没再骚扰过送殡队伍。
⑥叶婆婆更高兴了,出入大山也更勤了。每天在她采药草的时候有群猴做伴,累了歇息的时候就顺便为它们一一检查伤病,更多时候,叶婆婆也会情不自禁地把隐埋心底的那些孤寂愁烦,一股脑儿全都倾诉给猴崽子们听。一位老人与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融洽。
⑦后来,叶婆婆生病了,好多天没进山。有几只胆大些的猴子,竟然跑到婆婆家里来了。邻居们见猴子进村,还以为它们要祸害庄稼,没承想这些猴子根本没有到处乱跑,只在叶婆婆家里进进出出。好奇的人们隔着窗棂往里一瞅,好家伙!猴子们不但为叶婆婆端茶倒水,还有的正为她干杂活呢。当它们察觉到有围观者在指指点点的时候,霎时像个害羞的小孩子,屁股一扭一扭地跑远了。
⑧十多天后,叶婆婆的病情骤然加重。好心的邻居们纷纷前来,为她抓药熬药、陪她拉呱解闷。忽然之间,只听窗外由远而近,传来了一阵吱吱哇哇的叫声。邻居们打开房门,一下子惊呆了:只见院里站满了大大小小的猴子,每只猴子的手上,都捧着一大把药草。它们一见房门打开了,都齐刷刷地将药草投掷了进来,地上霎时堆起了一座小山。病床上的叶婆婆感激得满脸是泪,她多想伸出手去,再抚摸一下这群可爱的猴崽子,她那虚弱至极的身子似乎想往上挣,努力地往上挣……所有的猴子都无限悲伤地吱吱尖叫着,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上蹿下跳个不休。这场面,这情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⑨这天半夜,叶婆婆悄然走了。天亮后,赶来送葬的村民们惊讶地发现,院里的猴子或蹲或趴,全都出奇安静地守在那儿,竟然一只都没走。只不过,仿佛一夜之间,它们头上的毛发全变白了,仿佛个个头上都顶着一方孝巾。
⑩每个人都在感慨:你们看,猴子多么有情有义呀!它们莫不是在为叶婆婆戴孝吗?
从此,人们都管这群猴子叫“白头叶猴”。
(选自《少年作家》2015年第4期)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分)

13.从选文可以看出叶婆婆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14.请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15.选文第④段采用了插叙,请说说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6.阅读完选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6分)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7.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上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4分)
拉锯战→ →与鱼周旋→ →捕鱼成功
18.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做赏析。(4分)
我来赏析( )处:

19.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2分)

20.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2分)

21.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4分)
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2.仔细阅读《别摔在熟悉的路上》中的这段文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但走过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照原路。猎人就是根据野兔的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然后做一个机关,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去收获猎物了。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了。
第五单元测试卷
1.A 2.B 3.D 4.C 5.C 6.C
7.(1)示例:照猫画虎;争猫丢牛;猫鼠同眠;猫儿教老虎——留一手;猫哭耗子——假慈悲
(2)讽刺某些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忧患意识,缺乏责任心、忘本等。
8.(1)连接,紧跟 (2)跟原来一样 (3)解除,卸下
(4)狡猾
9.(1)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10.聊斋志异蒲松龄清遇狼御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引狼入室、狼子野心
11.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启示:对待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2.本文讲述的是叶婆婆关爱猴子,猴子知恩感恩,两者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
13.叶婆婆粗通医理,热心善良,慈爱,视猴如子。
14.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叶婆婆对猴子的怜爱以及猴子在叶婆婆身边的温顺。
15.①交代了猴子一家纳头便拜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表现出了叶婆婆善良的性格。
16.示例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心怀善良之心,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力。示例二:人格化的猴子,受人恩惠,便知恩图报。叶婆婆一片慈爱,感化猴群。文章以理想化的笔调,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与动物亲密相处的和谐图,引人入胜。(能依据“善良”“知恩感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等方面说说即可。)
17.沉入深水区 拖入灌木丛
18.示例:A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19.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强调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
20.沉着坚毅、倔强勇敢。
21.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摔倒了,他也不扶我,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了骑车。
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