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青春之光》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语文
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挺膺担当""踔厉奋发"等新时代青年高频词汇 学习人物通讯的叙事技巧,如《青春之光》中黄文秀事迹的细节描写 撰写"青春宣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青春光谱"思维导图,梳理理想、奋斗、创新、奉献等核心要素 开展"青春选择"辩论会,辩证分析"躺平"与"内卷"的社会现象 对比阅读《青春》杂志2025年新作品与知青文学,探究青春主题的时代嬗变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芜湖马拉松志愿者纪录片《青春赛道》,绘制"志愿精神"意象图 创作微纪录片脚本,记录身边青年的奋斗故事 改编黄文秀扶贫故事为校园情景剧,融入壮族歌舞元素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调研芜湖"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的青春奋斗史,制作数字故事 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挖掘本土非遗文化中的青春元素 对比"雷锋精神"与新时代"最美巾帼奋斗者",撰写文化传承论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年榜样的精神内涵与叙事表达 难点:青春价值的多维思辨与实践转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或信息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第一阶段:青春解码(2课时) 1. 情境导入 播放2025年芜湖马拉松志愿者纪录片片段,提问:"镜头中的青春有何特质?" 展示傅宇禾写给烈士太爷爷的家书,引发对"青春传承"的思考 2. 文本研读 精读《青春之光》中黄文秀扶贫细节,分析"泥泞中的坚守"意象 对比阅读《青春》杂志2025年新作品《相逢之后》,讨论"科技时代的青春焦虑" 小组合作绘制"青春光谱"思维导图,标注理想、奋斗、创新等关键词 3. 叙事探究 拆解人物通讯的结构:"平凡-抉择-坚守-升华"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如黄文秀"帮村民卖砂糖橘"的细节 第二阶段:跨学科实践(2课时) 1. 语文+历史 调研芜湖籍科学家黄纬禄的青春奋斗史,制作数字故事 对比"两弹一星"精神与新时代航天青年,撰写《青春接力》短评 2. 语文+艺术 改编黄文秀事迹为校园情景剧,融入壮族三月三歌舞元素 举办"青春光影"微电影节,展映学生原创纪录片 3. 语文+社会 开展"00后职业观"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并撰写报告 模拟联合国会议,讨论"全球青年气候行动"议题 第三阶段:青春思辨(1课时) 1. 辩论会 正方:"躺平"是青年的理性选择 反方:"内卷"折射社会竞争的必然 教师引导:在"躺平"与"内卷"之外寻找青春新范式 2. 主题论坛 邀请芜湖"最美巾帼奋斗者"赵海伶(助农电商代表)线上交流 学生代表分享"返家乡"社会实践成果,如非遗传承调研 第四阶段:青春行动(1课时) 1. 实践方案设计 分组策划"青春赋能乡村"行动方案,如智慧农业、文旅融合等 与芜湖本地企业对接,争取"青创基金"支持 2. 成果展示 举办"青春之光"主题展览,展示情景剧剧本、纪录片、调研报告 评选"最佳创意项目",推荐参加市级"青创大赛" 四、作业设计(分层布置) 1. 基础层 抄写《青春》杂志中的经典语句,制作"青春语录"手账 撰写"我的青春关键词"微演讲,时长3分钟 2. 提高层 分析《青春之光》的叙事结构,模仿撰写人物通讯 对比黄文秀与"最美巾帼奋斗者"赵春玲,撰写《青春榜样的时代嬗变》 3. 拓展层 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提交《乡村振兴中的青年角色》调研报告 创作"青春未来"科幻小说,畅想2049年的青年担当
板书设计: 青春之光 ↗ ↖ 理想 奋斗 创新 奉献 ║ ║ ║ ║ 黄文秀 黄纬禄 赵春玲 志愿者 芜湖印记 时代强音 ↖ ↗ 多维思辨 实践转化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