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图书馆、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其中博物馆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了关于自然、社会各领域的知识。下列著名博物馆(博物院)中建立于民国时期的是( )
①南通博物院 ②国立历史博物馆 ③故宫博物院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图所示为故宫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这些文创产品( )
A.促进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 B.必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D.以历史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3.近年来文旅产品层出不穷,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众多文化创意产品——从故宫国风胶带、千里江山图,到“紫禁·太平有象”书签、脊兽钥匙扣等等,大受市场青睐。这得益于( )
A.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B.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4.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下列立法按颁布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②《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③《古物保存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5.下表为京师大学堂1904年课程设置节选。由此推知,对京师大学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学科分类 课程举例
经学 《周易》《春秋》
政法 国际公法、政治学
文学 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格致 物理学、化学
A.推动教育的近代化 B.体现中体西用的办学方针
C.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 D.有利文化传承、交流与创新
6.有学者曾论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名,虽见于《左传》,“晋乘楚杌”之名,虽见于《孟子》,然汉隋唐艺文经籍诸志,从未著录,司马迁以下未尝有一人征引。而明人所刻古逸史,忽有所谓《三坟记》、《晋史乘》、《楚史杌》等书。凡此类书,殆可以不必调查内容,即可知其伪。该学者旨在揭示( )
A.判断史料价值的基本原则 B.文献史料的局限性
C.辨别史料真伪的基本方法 D.史书撰写的主观性
7.湖南省博物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共设马王堆汉墓陈列和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以及青铜、陶瓷、书画、工艺四个专题展馆。湖南省博物院的兴建( )
A.提升了国民的专业素养 B.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
C.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D.起源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8.根据1964年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对如图历史古迹的保护应强调( )
A.对原文物进行全面模拟复原 B.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由联合国全权负责筹集资金 D.对破坏行为发出国际性谴责
9.如表为部分文献中关于儒的起源探讨,据此可知( )
内容 文献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论语》
刘歆《别录》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古之学者多出于王官。世卿用世之时,百姓当家,则务农商畜牧,无所谓学问也。其欲学者,不得不给事官府为之胥徒,或乃供洒扫为仆役焉。 章太炎《诸子学略说》(1906年)
《周礼》司徒掌邦教,儒家以六经设教,而论者遂谓儒家为出于司徒之官。不知儒家之六籍,多非司徒之官之所能梦见。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1917年)
A.儒学的形成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 B.章太炎对刘歆的观点有继承和创新
C.胡适与刘歆都否定儒学六经的存在 D.胡适的观点与刘、章二人一脉相承
10.善书,又称劝善书,多数由乡绅和士族阶层创作或辑录而成,主要内容是民众道德及有关事例、言论。作为一种通俗读物,善书“是一种不论贫贱贵富,儒、佛、道三教共通又混合了民间信仰的规劝人们实践道德的书”。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善书”的撰辑和刊刻( )
A.发挥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B.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D.丰富了乡约、族规的形态
11.按技术发明或改进的时间先后,将下列材料排序,正确的是( )
①镌刻者于木板上刻字,刻成之后,每板皆依次编号,印就则付以书。
②用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欲印则密布字印作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③(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
④泰西谷登堡以铅活字版印书,其法以机压之,一压即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12.下图是昆曲研究者绘制昆曲保护示意图。该图可用于说明( )
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探索 B.昆曲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C.市场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 D.昆曲是目前我国主流戏曲形式
13.下表为宋元时期书院的分布统计,据此可推知
流域 宋朝 元朝
书院数 百分比 书院数 百分比
黄河 13 3.26 43 18.94
长江 297 74.43 152 66.96
珠江 89 22.31 32 14.10
合计 399 100 227 100
A.文化教育受自然条件影响
B.民族交往交融的不断加强
C.南北经济差距的持续扩大
D.政局变动影响文化的传播
14.世界各国的王室建筑各具特色,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也是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下列关于王室建筑叙述正确的是( )
A.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因素
B.波斯王宫门口的标志性雕塑是人首飞牛石雕
C.法国路易十六修建的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
D.故宫内的养心殿是清朝皇帝与大臣议政之所
15.1909年清政府在北京筹建京师图书馆,调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书,以及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作为基本馆藏图书。1916年,教育部饬京师图书馆,凡在北洋政府之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这一变化说明京师图书馆( )
A.促进了中国国民思想的解放 B.成为北洋军阀统治的工具
C.开启了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 D.被赋予国家图书馆的职能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疆地区出土的部分文物
材料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故宫文物)有过一场特殊的历险,这场历险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期间困难重重、惊险连连,守护国宝的故宫人创造了无数奇迹,完成了这项意义非凡的壮举。
“它绝对不是一个博物院院长、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做到的,那个时候,有军队护卫、有人民支持。”文物运出北平时,每节车厢都有军警;火车经过的每个分段,地方都会派出军力;一些路段还设有骑兵,沿路跟着火车跑。“到了乐山,存放文物需要占用人家的祠堂,几个村子的族人没有二话”“包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招募工人、找船、谈价这类事,很多地方百姓都会包下来,他们也觉得这是责任”。
—摘编自《一代故宫人的回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疆地区能够出土大量古代文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文物保护的历史意义。
17.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随着时代变迁在曲折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统治者将太学作为表彰文治的“装饰品”,国家为了让太学生研习学问,给予免役的特权。然而,由于当时战争、土木工程的繁多,反而本末倒置,很多人进入太学以求“避役”。结果,便导致因门第而拥有免役特权的“高门子弟”不屑于进入太学,他们厌恶太学更重要的理由,还有负责教学的太学博士地位低下,素质恶劣,对儒家学问不甚关心。随着“门第世族之风”的形成,官僚们基于门阀,而不再依靠太学。佛教、老庄学说的盛行,也使得知识分子热衷于佛学、玄学。西晋泰始八年,因学力不足,朝廷决意遣散太学生。
——摘编自[日]福原启郎《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材料二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1902年1月,清政府正式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筹办复校事宜。张百熙受命后,积极从校舍、图书、课程等方面为复校作准备。1902年10月举行了第一次入学考试,12月27日,举行正式开学典礼。复校后的京师大学堂增设预备科(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1903年又增设进士馆,设学馆及医学实业馆,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头衔。
——摘编自杨波《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一京师大学堂》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一场对包括教育在内各项事业的政治性改造,完成“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195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集中表达了力求“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愿望,提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这也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低标准。1999年至2004年的6年间,平均增幅高达24.8%。“99扩招”是把教育用于经济改革的典型例子,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是扩招最终的核心政策目标。
——摘编自高水红主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太学的性质,分析魏晋时期太学教育衰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京师大学堂复校初期的办学举措,结合所学,分析1902年京师大学堂能够复校的历史条件。
(3)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教育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指出“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新中国教育发展的特征,并简述其成就。②指出“99扩招”的意图,归纳中国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7年5月,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希望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沟通教育与职业,通过职业教育解决人们的生计,实现对国民性的改造。1919年后,受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蔡元培、胡适等形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救国论”。蔡元培强调教育应该独立,应当交给教育家去办。胡适强调教育救国应从自身做起,明确个体的权利,然后再履行自己的责任——救国。在他们的努力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及教育运动以不同形式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造成了极大的教育救国的声势。
——摘编自吴春苗《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材料的救国思潮。
19.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四周是高山、沙漠和海洋,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但内陆资源丰富,农耕经济下养成了知足常乐的性格。春秋战国,人们在农闲时分开展了角抵等养生保健活动。秦汉时期,五禽戏、蹴鞠、百戏等逐渐在上层社会中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阶层受玄学影响,强调意、气、体协调配合的导引养生法和讲究“中和”的围棋盛行,舞蹈、投壶等活动也普及到平民阶层。唐宋时期,各阶层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热情度高、马球等具有娱乐观赏性的群体活动备受推崇。明清时期,民间还喜爱“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拳。
——摘编自周明华《中国的传统体育》
材料二:古希腊罗马三面环海,土壤贫瘠,人们出于生存、御敌和祭神的需要,崇尚战车赛、拳击、赛跑等户外运动。公元前8世纪,城邦经济文化的繁荣带来了奥林匹克盛会,他们以力量、速度等展现人体的力和美,构筑了公共体育馆以供休闲之用。古罗马的体育具有浓厚的军事化特色,观赏残酷血腥的角斗竞技比赛是古罗马贵族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运动竞技场较多中世纪,休闲体育发展受阻,人们只有在宗教节日和农闲时分休闲、如在圣诞节、受洗节跳舞。15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宗教和世俗生活内容逐渐走向融合,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曲棍球等集体项目逐渐大众化。
——摘编自刘锦清《中西休闲体育的发展历程与差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西方休闲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西方休闲体育运动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西方休闲体育发展的认识。
试卷第6页,共7页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C C C C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D A D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立历史博物馆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1912 年蔡元培主持在北京国子监旧址筹建,任命胡在缙为主任,②正确;故宫博物院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在北京故宫内,建于1925年,以历代艺术馆为主,设立各类专馆及陈列室,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③正确。②③正确,B项正确;南通博物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05年张謇创设于江苏通州,与材料中民国时期不符,①错误,排除A项;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材料中民国时期不符,④错误,①、④错误,排除C项;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带有故宫文化元素的实用产品通过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售卖,这有利于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A项正确;这些文创产品具有极强的特色价值,不是其普遍价值,排除B项;故宫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是现代工艺品,其可以进行学术研究,但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这些文创产品不是历史资料,主要以文化性为第一要义,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当今中国的文创产品丰富多样,受大众喜爱。这得益于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反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A项正确;文物具有研究价值,不一定就受到大众的喜欢,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指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文创产品的受欢迎无关,排除C项;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文创产品不一定就受到欢迎,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颁布于1964年,《保存古物推广办法》颁布于1906年,《古物保存法》 颁布于19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于1982年,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的中国。京师大学堂1904年课程设置包含经学、政法、文学、格致等中西学科,但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后,其中心是北京大学(1912年改名),1904年时京师大学堂尚未成为该运动的阵地,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要求,C项正确;课程引入物理学、化学等西方科学,推动中国教育向近代化转型,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项;经学代表中国传统“中学为体”,政法格致体现“西学为用”,符合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方针,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B项;融合《周易》、外国语言文学等课程,促进文化传承、交流与创新,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晋乘楚杌”在汉隋唐艺文经籍诸志未著录,司马迁之后也无人征引,然而明人所刻古逸史中却突然出现相关书籍。基于这种情况,学者认为不必调查内容就可知这些书是伪书。学者依据这些书在汉隋唐重要典籍中未被著录以及无人征引,而在明人所刻书中才出现这一情况,得出这些书是伪书的结论,这体现了一种辨别史料真伪的方法,即通过考察史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录和征引情况来判断其真伪,C项正确;题干重点并非阐述判断史料价值的原则,判断史料价值通常涉及史料的来源、时代、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等多方面,而这里主要围绕如何辨别史料真伪,排除A项;题干没有强调文献史料本身存在诸如记载不全面、受主观因素影响等局限性,而是在说通过书籍著录和征引情况来辨别史料真伪,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史书撰写过程中作者主观因素对史书内容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1897年湖南省博物院被兴建,馆藏了大量文物。结合所学可知,博物院有保存人类文化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作用,担负文化传承的使命,C项正确;“提升了”说法绝对,应该是有利于提升国民的专业素养,排除A项;博物院担负服务公众的职能,应该改为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大众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博物院的馆藏文物,但未涉及博物馆兴建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依据材料“根据1964年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可以得出历史古迹的保护应强调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B项正确;对原文物进行全面模拟复原、由联合国全权负责筹集资金、对破坏行为发出国际性谴责,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刘歆认为儒家“出于司徒之官”,章太炎认为“古之学者多出于王官”,可见章认可刘的主张——儒家出于官学,但章太炎是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分析儒之起源的,B项正确;《论语》中孔子告诫子夏要当“君子儒”,毋做“小人儒”,说明孔子时代儒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可见儒起源在孔子之前,排除A项;刘认为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可见他没有否定六经的存在,胡适强调诸子学包括儒学不出于王官,并没有否定六经的存在,因此,胡适与刘、章观点不一致,排除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善书”的主要内容和受众群体看,其撰辑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发挥一定的教化作用,A项正确;儒学伦理也是善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善书的流行有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政府在善书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善书的形式和功能与乡约、族规存在明显区别,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近代(欧洲)。本题是考查汉朝、唐朝、宋朝、15世纪欧洲时段的史实,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雕版印刷术,最早可见于唐代;②为泥活字印刷术,始于北宋毕昇;③是对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描述;④是对15世纪欧洲出现的古登堡铅活字印刷术的描述,时间先后顺序是③①②④。故本题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昆曲于 2001年 5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题干中的昆曲保护示意图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探索,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昆曲保护而非价值,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对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化推广、市场化运作,排除C项;材料信息看不出昆曲是否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宋元时期书院的分布统计”及所学可知,元朝实现大一统,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其政治中心在北方。这一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书院数量有大幅度增加,而长江流域却在减少,说明政局变动影响文化的传播,D项正确;表格仅涉及书院分布数量在不同流域的差异,无法直接得出文化教育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表格中仅呈现了书院在不同流域的分布统计数据,并没有涉及民族交往交融相关的信息,如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发展情况、不同民族参与书院教育等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表格仅涉及书院在不同流域的分布统计数据,未涉及南北经济对比的相关内容,并不能直接得出南北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结合所学可知,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郊的皇后岛,它是瑞典国王为王后庆生而建,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仿中国宫殿,有雕龙装饰,宫门宫窗两侧边框刻有中国式图案,宫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因素,A项正确;人首飞牛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排除B项;法国路易十四修建的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排除C项;明朝、清朝两代皇帝接见大臣和处理政务,一般是在乾清宫,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京师图书馆从收纳朝廷藏书扩展到收藏所有经政府立案的出版物,这一转变意味着它承担起了集中保存国家文献资源的职责,符合国家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定位,D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及图书内容对国民思想的具体影响,且主要聚焦于馆藏图书来源的变化,而非图书内容或其对社会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信息并未显示京师图书馆直接服务于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而是强调其作为图书收藏机构的职能变化,排除B项;题干虽提及京师图书馆的成立与发展,但并未具体说明这是中国图书馆近代化的起点,且“开启”一词通常指代的是更根本性变革的起始,题干信息不足以支撑这一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原因:新疆自身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的积淀;丝路开通,中原地区文化的传入,各民族交融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自然气候利于文物的保存;党和政府对文物发掘和保护的重视。
(2)历史意义: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存和学术研究;是中国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民族抗战的体现;在文化层面反击日本的侵略,体现了民族意识的增强,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原因:新疆地区能够出土大量古代文物,应从3个方面分析,第一是在古代能存在大量实物,第二是可以保存,第三是发掘。结合所学,新疆地区文明历史悠久,又因其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所以文物众多;又因其较为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文物的保存;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文物的重视,是能够大量发掘的现实原因。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影响:据材料二“不是一个博物院院长,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做到的,那个时候,有军队护卫、有人民支持”可以得出,是中国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民族抗战的体现;结合所学,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抗战时期的文物保护,是在文化领域对日本侵略的反击,是文化领域抗战的胜利,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鼓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斗志。
17.(1)性质: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原因:统治者政策导向;太学生入学目的不纯;士族政治及九品中正制选官的影响;儒学受到当时佛学、玄学思想的冲击。(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办学举措:考试入学;分馆分科教育;授予科举制下的头衔。
历史条件:戊戌维新运动中办学经验的积累;清政府实施“新政”;张百熙的努力。
(3)选择①,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提出。(如答“教育领域出现‘左’倾错误”也可)
特征:与政治运动相结合。
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选择②,意图: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详解】(1)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原因:根据材料“统治者将太学作为表彰文治的‘装饰品’”“给予免役的特权”,可得出统治者政策导向;根据“很多人进入太学以求‘避役’”,可得出太学生入学目的不纯;根据“便导致因门第而拥有免役特权的‘高门子弟’”“官僚们基于门阀,而不再依靠太学”并联系所学可得出士族政治及九品中正制选官的影响;根据“佛教、老庄学说的盛行,也使得知识分子热衷于佛学、玄学”,可得出儒学受到当时佛学、玄学思想的冲击。
(2)举措:根据材料“复校后的京师大学堂增设预备科(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1903年又增设进士馆,设学馆及医学实业馆”可得出分馆分科教育;根据“1902年10月举行了第一次入学考试”,可得出考试入学:根据“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头衔”,可得出授予科举制下的头衔。
历史条件:根据材料“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筹办复校事宜。张百熙受命后,积极从校舍、图书、课程等方面为复校作准备”,可得出张百熙的努力;根据“1902年1月”“1902年10月”等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新政"推行新式教育;此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维新运动中办学经验的积累。
(3)如选择阐释①。背景:根据“1958年……力求‘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愿望”,可得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根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可得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提出。
特征: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一场对包括教育在内各项事业的政治性改造”等,可得出与政治运动相结合。
成就:联系所学可知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选择阐释②。意图:根据材料“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低标准”,可得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根据“是把教育用于经济改革的典型例子”,可得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重要意义:联系所学可知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8.概括内容:教育救国思潮。评价:进步性:是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产物,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启发民智、促进社会改造和救亡运动。局限性:没有找到救国的现实力量和有效途径,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评价:进步性:根据材料“在他们的努力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及教育运动以不同形式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造成了极大的教育救国的声势。”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产物,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启发民智、促进社会改造和救亡运动。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没有找到救国的现实力量和有效途径,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19.(1)不同之处:中国:体育运动更注重的是养生保健活动,注重休闲娱乐和身心和谐,强调修身养性;中国体育运动由贵族体育向民间平民体育发展;中国体育运动深受儒、道文化影响,中国休闲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西方:古代体育崇尚竞技和战斗,突出个体英雄主义,更加崇尚战车赛、拳击、赛跑等户外运动与冒险运动;西方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结合,宗教和军事化色彩浓厚;体育类型多样。
(2)
差异原因:地理环境方面:中国相对封闭,资源丰富;西方相对开放,缺少天然屏障。社会经济方面,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西方以商品经济、海洋贸易为主。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中庸、顺应自然;西方受宗教文化和人文精神影响,注重竞争意识。
(3)
认识: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国情影响休闲体育发展的路径);受本土传统文化影响;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和希腊罗马。据材料一“农耕经济下养成了知足常乐的性格”可得出中国的体育运动更注重的是养生保健活动,注重休闲娱乐和身心和谐,强调修身养性;据材料一“秦汉时期,五禽戏、蹴鞠、百戏等逐渐在上层社会中流行……舞蹈、投壶等活动也普及到平民阶层。”可得出中国体育运动由贵族体育向民间平民体育发展;据材料一“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拳。”等可得出中国体育运动深受儒、道文化影响,中国休闲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据材料二“人们出于生存、御敌和祭神的需要,崇尚战车赛、拳击、赛跑等户外运动”可得出古代体育崇尚竞技和战斗,突出个体英雄主义,更加崇尚战车赛、拳击、赛跑等户外运动与冒险运动和体育类型多样;据材料二“古罗马的体育具有浓厚的军事化特色”“人们只有在宗教节日和农闲时分休闲、如在圣诞节、受洗节跳舞。”可得出西方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结合,宗教化和军事化色彩浓厚。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和希腊罗马。据材料一“古代中国,四周是高山、沙漠和海洋,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材料二“古希腊罗马三面环海,土壤贫瘠”可得出,地理环境方面:中国相对封闭,资源丰富;西方相对开放,缺少天然屏障。据材料一“内陆资源丰富,农耕经济下养成了知足常乐的性格”和材料二“人们出于生存、御敌和祭神的需要,崇尚战车赛、拳击、赛跑等户外运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社会经济方面,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西方以商品经济、海洋贸易为主。据材料一“民间喜爱‘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拳”和材料二“城邦经济文化的繁荣带来了奥林匹克盛会,他们以力量、速度等展现人体的力和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中庸、顺应自然;西方受宗教文化和人文精神影响,注重竞争意识。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本题可笼统分析,东西方体育文化演变的差异和发展过程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或表述为国情影响休闲体育发展的路径;或具体表述为,古代中西方休闲体育发展,受本土传统文化影响;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