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7 15:4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图为世界古代部分文明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地区河流定期泛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 ②地区出现了贵贱分明、职业世袭的种姓制度
C. ③地区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D. ④地区产生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2. 下表是对古代某帝国的描述。该帝国( )
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 通过征服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帝国 因和希腊发生战争而由盛转衰
A. 亚述帝国 B. 波斯帝国 C. 亚历山大帝国 D. 罗马帝国
3. “英、法君主的新力量,主要基于他们与各自王国内的市民的非正式联盟。市民同意向王室财库纳税;作为回报,王室保证市民们的城市的自由,保证它们免受地方封建领主的伤害。”这主要反映了中古西欧英法等国( )
A. 封君封臣制度日趋稳固 B. 王权与城市自治相互促进
C. 封建庄园成为割据势力 D. 国王与贵族矛盾不可调和
4. 阿拉伯帝国时期,众多学者大规模翻译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及印度的科学典籍。花拉子密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撰写了算术著作《还原与对消计算概要》,并将印度数字系统引入阿拉伯世界,成为后来通行全球的“阿拉伯数字”。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①通过融汇创新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②文明成果主要集中在数学领域
③在中西文明交流中扮演关键角色 ④科技领域的本土化色彩较为浓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646年,日本政府颁布诏令:废除皇族、豪族个人支配土地、人民的体制,改为公地、公民,豪族则由政府发给“食封”;建立户籍和账簿,实行班田收授法;根据租庸调制,实行统一的新税制。上述改革措施( )
A. 削弱了武士集团的实力 B. 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C. 推动日本庄园经济发展 D. 巩固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6. 下表为古代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美洲()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地理环境 谷地多湖 高原山脉众多
农业生产情况 发明奇南帕农业——以木料和泥土于湖中建造漂浮的地皮,然后在上面种植作物 通过修建梯田将生产区域扩大到海拔4000米的高峰
A. 农业生产重视创新 B. 经济结构的多元性 C. 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D. 土地资源较为富足
7. “他的探险打开了直接联结欧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之门,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地区建立永久性的联系。”材料中的“他”是指( )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德雷克
8. 新航路开辟后,黄金贸易逐渐从穆斯林人手中转移到葡萄牙人手中,原本集中在北非的奴隶贸易逐渐向美洲转移,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逐渐衰落,里斯本、塞维利亚等大西洋沿岸城市迅速崛起。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 促进了奴隶贸易兴起 B. 推动了新大陆的富足 C. 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D. 打破了各洲孤立状态
9.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为了纠正基督教和阿拉伯注疏者对古典文献的错误注释,需要在同一论著的不同版本之间做出甄别,而甄别的理性根据,常常是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来获得的。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A. 孕育近代科学研究方法 B. 弘扬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C. 宣告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D. 推动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10. 1527年,马丁·路德在埃斯莱本建立了高等拉丁学校。二十年后,德国出现了六十所新教城市学校,这些学校的课程包括德语学习和“世俗话题”的教学,例如有关家禽养殖、个人卫生、婚姻、剧院等教学课,不再是神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些城市学校( )
A.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 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求
C. 摆脱了教会神学的思想控制 D. 构建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11. 17—18世纪被誉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下对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领导了革命 B. 来克星顿枪声打响北美独立战争第一枪
C. 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标志法国大革命爆发 D. 三国革命都结束了本国封建势力统治
12. 某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这表明该帝国( )
A.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B. 实行直接民主 C. 专制为实,立宪为虚 D. 顺应共和潮流
13. 1701年,一位英国人在《东印度贸易观感》一文中写道:“当东印度贸易向我们提供比我们更为便宜的货物,它将迫使我们去发明加工工序和机器,使我们有可能以比较少的劳力和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把我们的制成品的价格降下来。”以上史料 ( )
A. 揭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源 B. 证明印度生产技术先进
C. 丰富了工业革命研究的视角 D. 反映亚洲明显贸易优势
14. 欧洲某部著作指出:“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这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实际上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而它却被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A.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 B. 总结了欧洲工人运动斗争的经验
C.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D.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基础
15. 《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在诗歌《巴黎公社走过这条路》中写道:“巴黎公社是一声霹雳,这是值得巴黎骄傲的。”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巴黎公社( )
A.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B. 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C.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D. 推翻了法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
16. 19世纪末,欧洲主要列强都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计划: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法国要从西非的佛得角向东非的索马里扩张;德国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表明( )
A. 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狂潮 B. 三国达成瓜分非洲的协议
C.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 英国成为了世界殖民霸主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印度人民反英斗争新高潮、伊朗立宪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是其中代表,这被称为“亚洲的觉醒”,呈现出民族解放运动新的时代特征。“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 )
A. 绝大多数国家取得了独立 B. 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为目标
C.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D.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相结合
18. 据下图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主要方式 B. 亚洲已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
C. 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量相匹配 D. 世界殖民体系孕育新的冲突
19. 一战后,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法虽然获胜,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美国从战争中获得暴利,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强国。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A. 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B. 摧毁了殖民体系 C. 建立了公正的世界秩序 D. 改变了国际格局
20. 1923年4月,苏联革命家托洛茨基在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恢复了市场及竞争,同时仍牢牢地控制着国家政权、收归国有的生产资料和对外贸易垄断。”托洛茨基所说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21. 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领70多名崇拜者向海滨丹地进军,沿途宣传号召人民破坏英国殖民政府的食盐专卖法,村民如潮水般加入他们的队伍。各地人民纷纷以海水制盐,食盐这种违禁品也在各村庄和城镇公开销售。这场斗争()
A. 实现了印度的自治和独立 B. 直接引发了阿姆利则惨案
C. 运用了非暴力不合作策略 D. 拉开了亚洲独立运动序幕
22. 20世纪30年代,英国首相鲍德温在私人信件中写道:“我们必须避免激化矛盾,任何强硬行动都可能引发灾难。”法国总理赖伐尔亦在日记中记录:“邻国的野心令人担忧,但我们无力阻止。”这表明( )
A. 大国一致原则不断发展完善 B. 两国呼吁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D. 英法两国对国际局势的担忧
23.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24. 1946年底,法国政府在工商业中所占股份达50%以上,在汽车制造、电力、煤气等部门国家控制了85%的资本。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 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D.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25. 赫鲁晓夫执政后,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生产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制,又取消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放宽农民经营个人副业的限制。这些做法
A. 以利益刺激调节农业生产 B. 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C. 扭转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D. 不利于苏联经济发展
26. 从1950年起,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行动纲领》,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由此可知,东欧国家改革( )
A. 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 力图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D. 完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27.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1950—1973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从2300万增为2900万;到80年代中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从事技术性、信息性等工作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导致美国社会从业结构变化主要原因是()
A. 社会运动的推动 B. “滞胀”局面的出现
C. 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D. “福利国家”的建立
28. 海湾地区产油国的石油收入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繁荣”中激增,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10%-20%。然而1980-1986年国际油价下跌导致他们的石油收入锐减,国内生产总值也迅速下滑。这主要是由于上述产油国()
A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B. 缺乏经济自主权 C. 区域合作机制失效 D. 国内政局不稳定
29. 表1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国家类型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 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 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30. 2023年11月30日,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开幕。有来自167个国家的政要、谈判代表、活动人士、企业家等超过7万人参加,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表明( )
A. 大会决议在各国均能得到落实 B. 通力合作是全球治理的应然选择
C. 发展中国家主导气候谈判进程 D. 新兴国际组织改写全球权力格局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请在答题卡相应答题区域内答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得益于17世纪的启蒙思想以及科学的世界观,18世纪见证了一场被称作“启蒙运动”的文化变革。启蒙运动不仅盛行于英国和法国,也在整个欧洲引起广泛的回响,它甚至穿越大西洋传播到了美洲殖民地,从而成为一场国际性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提出了深刻的批判,成为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并奠定了现代性的基石。18世纪,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首推大西洋两岸。大西洋贸易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欧洲的商人、船主、金融家、制造商、美洲的种植园主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社会结构的变动,酝酿了变革的危机。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并且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直到19世纪前期,大西洋两岸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构成了一个“大西洋革命”时代。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据材料,指出启蒙运动成为一场国际性思想文化运动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家对当时政治进行批判的主张。
(2)据材料,指出“大西洋革命”时代到来的原因。
(3)据材料,简析启蘩运动对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该法案主要内容为: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之实施;不得征收金钱:不得征募或维持常备军;臣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议员在国会内有演说、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得对臣民采用残酷的刑罚;不得设立审理宗教事务的钦差法庭等。
——摘自刘家兴等《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工业革命相关大事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该法案”的名称和颁布时间。概述“该法案”是如何推动英国社会转型的。
(2)根据所学,指出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并指出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及行业。组织与运用材料二中的信息,概述工业革命的影响。
33. 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都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创作了漫画《无尽的赔偿》。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蹄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1921年,希特勒说道"仇恨!我们拥有仇恨!"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材料二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5-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摘编自【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材料三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1)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依据材料一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美国"与苏联关系的破裂"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为维护联盟间的经济秩序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含义,并列举推动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力量。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A
17.【答案】D
18.【答案】D
19.【答案】D
20.【答案】B
21.【答案】C
22.【答案】D
23.【答案】A
24.【答案】A
25.【答案】A
26.【答案】C
27.【答案】C
28.【答案】A
29.【答案】B
30.【答案】B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请在答题卡相应答题区域内答题。
31.【答案】(1)依据:在欧洲引起广泛关注;传播到其它地区;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法治。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3)进一步宣扬了人文主义,发展成为理性主义,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32.【答案】(1)名称和颁布时间:《权利法案》和1689年。
转型: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扩大议会权力,限制国王权力,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2)国家:英国。
时间:18世纪60年代。
行业:棉纺织业。
影响:生产力大发展;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或生产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造成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两大对立阶级形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33.【答案】(1)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无情的宰割;德国对《凡尔赛条约》强烈不满,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强烈;为新的国际冲突(二战)埋下了祸根。
(2)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
表现: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3)含义: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力量: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广大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等。(任答4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