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6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题2分,共54分)
1. 公元前5000——前2000年期间,两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和楔形文字,尼罗河地区出现政教合一的国家和象形文字,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城市祭台和礼器。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这一时期( )
A. 各地出现专制王权 B.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 早期文明多元一体 D. 不同文明相互借鉴
\2. 古代两河流域的人和古代埃及人在人神关系和生死问题上存在明显差异(见下表),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两地( )
地区 人神关系 生死问题
两河流域 人生来只是为神服务,神的意志和行为是无法预言的。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死亡是恐怖的、不值得期待的。
埃及 埃及的神明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神是人生的舵手。 生命是宇宙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永恒的、善的。人的死亡只是到达永生的必经之路。
A.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B. 地理环境的差异 C. 文明类型的区别 D. 社会形态的落后
\3.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宫廷的奴隶或穆什钦努(一种自由民)的奴隶娶自由民之女,奴隶的主人不得要求将自由民之女所生子女作为奴隶;奴隶死亡后,自由民之女应得到自己的嫁妆,二人同居后的财物,应由奴隶的主人和自由民之女均分。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A. 彰显了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 B. 强调尊重财产所有者的意志
C. 以维护社会公正为指导思想 D. 注重社会成员法律地位平等
\4. 在雅典戏剧《请愿妇女》中,外邦传令官谴责雅典民众经常在情绪驱使之下投票决议发动战争;在喜剧《马蜂》中,雅典陪审员被比喻为成群结队的马蜂,他们往往被“煽动家”蛊惑,不问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这些戏剧共同说明当时( )
A. 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反思 B. 雅典妇女政治地位提升
C. 人文精神影响文艺创作 D. 司法审判存在着随意性
\5. 古代世界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个横跨欧亚非大帝国,如图所示是四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税收系统
②乙在地方管理上首先推行行省制
③丙注重利用法律维系统治秩序
④丁教权比王权更为强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下图为西亚地区帕提亚帝国国王阿萨息斯一世(公元前247年~前217年)时期的钱币。钱币正面为国王“无须头像”,头戴游牧民族特色的毡帽(束发带);背面为身着波斯服饰的国王坐像,手持天神赋予的弓弩,坐在宙斯等神祇常坐的脐石上;钱币上还刻有“爱希腊”等希腊语铭文。该钱币可用来说明( )
A. 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 B. 西亚推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C. 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 多元文化呈相互交融趋势
7. 下图为古罗马发行的“行省币”,正面是皇帝像,反面是各行省的拟人化或其他象征。古罗马“行省币”的这种形制特点( )
A. 适应了各行省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反映出帝国地跨欧亚非的庞大性
C. 促进各地对罗马帝国的认同 D. 彰显出创立行省制的伟大功勋
8. 下面为腓尼基字母的演化过程示意图。这表明()
A. 西亚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 文明发展呈现一体化的趋势
C. 文明在交流中创新发展 D. 字母文字是文字的发展方向
9. 有学者认为“欧洲封建制不是统治者的政治设计,也不是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治国方案,而是面对生命威胁、情急之下西欧社会颇有实效的应变,‘是一种特别的和非常具有原创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这说明该制度( )
A. 削弱了领主和附庸间的关系 B. 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C. 造成了西欧社会的封建割据 D. 以宗法等级和血缘关系为纽带
10. 公元8世纪末,法兰克国王查理曼颁布了《庄园敕令》,规定“每个管理人员在他的管辖地区应有好的工人,如铁匠、金匠、银匠、鞋匠……造胰皂工人,能造啤酒、苹果酒、果酒以及其他饮料的人,能烤面包与点心的工人,造猎网、渔网、鸟网的工人以及其他工人”。这体现出中世纪西欧庄园()
A. 改变了封建剥削的方式 B. 注重迎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兼具经济和行政的功能 D. 呈现自给自足的经营管理特点
11. 1477年,西欧低地国家(今荷兰等地)许多市镇集会,向领主提出不得在未获取各市镇同意之前对外宣战或颁发新税令等要求,领主只得接受。此现象表明该地区出现了( )
A. 城市自治的倾向 B. 中央集权的趋势
C. 社会环境的动荡 D. 王权削弱的迹象
12. 研究显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从未认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拜占庭帝国()
A. 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 B. 改变希腊正教的传统信仰
C. 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D. 复制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13. 伊凡四世时期,建立了按部门进行管理的专门机构——衙门,还设立了一些专门管理某些地缘的衙门。地方等级自治机构应当服从衙门的领导和监督。这说明,当时俄罗斯( )
A. 建立了统一国家 B. 消除了地方割据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打击了贵族势力
14. 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说法之一:其都城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B. 说法之二:阿拉伯依靠军事实力迅速完成了文化蔓延
C. 说法之三:阿拉伯人发明数字及造纸术,并传入欧洲
D. 说法之四:通过广泛翻译古代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
15. 奥斯曼帝国将非穆斯林地区划分为三个“米勒特”:希腊东正教米勒特、亚美尼亚米勒特、犹太教米勒特。每个米勒特由与奥斯曼政府合作的当地宗教领袖管理,并享有较高的文化和法律上的自治。这反映出奥斯曼帝国的治理特点是()
A政教分离 B. 因俗而治 C. 君权神授 D. 中央集权
16. 如表是《梨俱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500~900年间)和《佛国记》(成书于416年)《大唐西域记》(成书于646年)中关于种姓制度的记载对比,由此可知印度( )
种姓 《梨俱吠陀》 《佛国记》《大唐西域记》
婆罗门 祭司 净行(祭司)
刹帝利 武士 王种
吠舍 农民 商贾
首陀罗 奴隶 农人
贱民 一 恶人
A. 种姓等级变化受中国影响 B. 社会制度随社会发展有所变化
C. 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滞后性 D. 被统治阶级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17. 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氏姓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 确立封建统治制度 B. 完善社会等级秩序
C. 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18. 非洲地区拥有众多文化遗址。如表为非洲主要地区分布的文化遗址简介。这反映出非洲文明的特征是( )
地区 文化遗址(部分)
北部非洲 古埃及金字塔、加达梅斯古镇(北非柏柏尔人传统建筑)、拉巴特城(新城为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住宅,旧城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
东部和南部非洲 津巴布韦的石头城、拉穆古镇(斯瓦希里文化发源地,融合了大量伊斯兰文化)
西部和中部非洲 尼日利亚约鲁巴人的奥孙—奥索博神树林、马里阿斯基亚帝陵(包括金字塔形坟墓、两个平顶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广场)
A. 独立性和同源性 B. 共时性和拓展性 C. 多元性和统一性 D. 本土性与包容性
19. 14世纪,马里廷巴克图是西非地区的黄金贸易中心。廷巴克图城有20多家图书馆,藏有近20万卷阿拉伯文手稿,手稿内容不仅涉及宗教、法律、文学和科学等领域,还包括统治者、咨询者和商人之间的通信,以及税收、婚姻和收养孩子等日常事务记录。这说明()
A. 图书馆是文明传播的主要载体 B. 西非文化源于伊斯兰文化
C. 商业贸易促进地区间文明交流 D. 班图人活动范围极其广阔
20. 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大陆东岸,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马达加斯加语的词汇来自梵语、班图语等;该岛还发现了9至10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这些现象反映了()
A. 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 古代语言的融合发展
C. 非洲本土文化的演变 D. 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
21. 印加帝国有两条以都城库斯科为中心的大道贯穿全境,全长达一万六千公里。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驿卒(称为“飞毛腿”,如图)负责跑腿送信,有驿站供公务员居住,还给皇帝和大官修筑了高档招待所,并且有专门的养路队驻扎。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
A. 地方行政体系完善 B. 国家组织能力较强
C. 各级道路网的形成 D. 驿路交通工具发达
22. 很长时间内,我国的教科书大都使用欧洲通行的“地理大发现”。但一些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重点强调欧洲人对未知大陆的发现,而那些大陆原本就存在,因此“地理大发现”带有“欧洲中心论”的色彩。目前,国内学术界多使用“新航路的开辟”“大航海时代”指称这一历史现象。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A. 强调了东西方的文明交流 B. 忽视了欧洲人的历史贡献
C. 体现了对多元历史的尊重 D. 否定了开辟新航路的价值
23. 1519年,某位伟大航海家率领五艘帆船出航。他们绕过南美洲,经过风浪险恶的海峡进入太平洋。英国作家理查德·伊顿对该航海家的航行评论道:“毫无疑问,它是如此奇特和令人惊叹,这样的壮举从未有过,未来似乎也不会再次发生。”据此可知,该航海家及其船队()
A. 最先开通到达美洲的新航线
B.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C. 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东航行
D. 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24. 请对下图出现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
A. 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绝 B. 欧洲海外殖民扩张拉开序幕
C. 英荷欲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 D. 西葡贸易垄断地位面临挑战
25. 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美洲的作物在欧、亚、非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 导致世界商贸中心发生转移
B. 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整体化进程
C. 壮大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D.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26. 有学者指出,16—17世纪,大量美洲贵金属流入欧洲,促进其经济发展,但当时市场上商品仍不足,未能消化这些金属货币。故而,当流通的白银货币只有5万余吨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该学者意在说明()
A价格革命助推经济发展 B. 欧洲生产能力尚待提高
C. 市场不足引发商业革命 D. 经济发展引发通货膨胀
27. 16世纪时,荷兰安特卫普产生了近代的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随后在欧洲其他各地都迅速发展起来。进入17世纪后,采取股份制的新型贸易公司以及银行组织在欧洲纷纷建立。上述现象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
A. 贸易规模的扩大 B. 契约规则的确立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价格革命的冲击
第Ⅱ卷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其中28题14分,29题14分,30题18分,共46分,)
28. 古代文明各自扩展,使不同文明区域相互连接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独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占领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施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并谈谈你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
29. 欧洲的中世纪,在西方文明史上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的欧洲历史。欧洲的中世纪表面上看是黑暗的一千年,但实际上却是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中世纪后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早期,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和庄园制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状况,虽然土地的分封和国家权力的分割影响了王权的发展,但也使西欧各国封建政治走向不同于东方的道路,特别是不同于中国封建政治的道路。
庄园的本质是封建主将其作为对农奴进行超经济剥削的生产单位,领主自用地是封建主对农奴进行超经济的劳役剥削的主要场所。当领主自用地分割出租了之后,劳役剥削也随之不复存在了,庄园也就宣告解体。
——选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第四版】
材料二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
——据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有哪些变化?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之,欧洲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如果当时欧洲有什么感到完全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为何接到中国皇帝的命令便会完全地、无可挽回地停止。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地图中的时代
——摘编自宫崎正胜《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地图所示的主题现象是什么?这种现象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题2分,共54分)
1-5 BBAAB
6-10 DCCBD
11-15 ACCDB
16-20 BCDCA
21-27 BCBDBBA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其中28题14分,29题14分,30题18分,共46分,)
28.【答案】(1)特点:独立发展,多元并立;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相互渗透,交流交融;以己为主,保持民族特色。
(2)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取得了辉煌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
认识:文明交往的形式分为武力扩张与和平的商贸往来等多种形式,和平的商贸往来在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29.【答案】(1)①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建等级森严;中央集权制民族国家难以形成;
②经济上:实行庄园经济和农奴制度,自给自足;
③思想文化上: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世俗王权得到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城市兴起并获得自治;兴办大学,发展新教育;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30.【答案】(1)开辟的因素:①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②西欧各国对黄金的狂热追求,《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到东方的“寻金热”。
③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贸易的通道。
④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⑤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基督教,文艺复兴的影响,人文主义鼓励人们大胆追求财富,实现个人价值。
⑥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
(2)事件:美洲白银外流。
影响:引发欧洲的价格革命,促进西欧社会转型;引发中国的赋税制度变革、引发中国货币体系调整、刺激东南沿海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导致美洲财富流失和社会落后;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