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下《数学广角——推理》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下《数学广角——推理》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27 16:0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数学广角——推理》 课型 新授课
教材 预览
教材 分析 《数学广角——推理》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地9单元的教学内容。指向的核心素养是推理意识,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 这节课的核心目标是“初步理解推理含义”,其具体行为表现为以下三点: 1.识别信息: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推理规则,并能从单个已有信息推导出结论; 2.合理判断:能关联情境中的信息,从已知的事实和信息出发,推出其他信息或结论; 3.有序表达:能用连线法、表格法等多种表征方式整理复杂信息,有序思考问题,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即先确定能确定的、再排除其他的),得出结论。 教学时要根据以上具体表现,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推理意识的发展,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学情 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学习过《找规律》这一单元,已经开始渗透和应用推理的数学思想,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基础。本单元的“推理”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年龄较小,逻辑推理对于小学生来讲,既生僻又深奥。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仅处于能够直观感受与简单归纳的阶段,对简单的推理理解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辅助推理,学会简单的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 重点 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
教学 难点 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 准备 课件、学习单。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知 1.课前老师与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我说你做”: 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动动你的脚——不是右脚、眨眨你的眼——不是左眼、举举你的手——不是左手。 2.教师随意指几名学生,分别问:你今年几岁了? 生:8岁,8岁,7岁,8岁,7岁…… 师:猜猜老师今年几岁了? 生:45岁,23岁,34岁,36岁…… 师:老师今年的岁数比31大,比34小,再猜猜。 学生有的猜32,有的猜33。 师(追问):为什么? 生:比31大,比34小,就只能是32或33。 师板书:“两种情况:不是32,就是33。” 师:老师今年不是 32岁。 生:33岁。 师(追问):为什么? 生:因为之前有两种情况,不是32就是33, 现在再排除32,就只有33了。 师:刚才同学们猜老师年龄的过程,根据一些信息和条件,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我们称作推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 起来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课一开始让学生猜教师的年龄,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随便猜是难以猜到确定答案的;然后在教师的提示下试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教师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是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 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对后面的顺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能初步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猜测游戏中理解命题,感知推理 1.盲目猜 师:小雨和小雪各拿了一本书,猜猜她们两个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生随意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可能吗?我们能准确地知道她们两个人拿的到底是什么书吗?如果想准确地知道她们两个分别拿的什么书,需要什么呢? 生齐答:需要一些提示。 2.犹豫猜 出示小雨的话:“我们拿的是语文书和数学书。” 师:现在有了提示,你有什么想法? 生 1:我觉得小雨拿的是语文书,小雪拿的是数学书。 生 2:我认为小雨拿的是数学书,小雪拿的是语文书。 师: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有可能吗?能确定吗?如果想要确定,我们还需要——信息。 3.确定推理 出示小雪的话“我……”。 师:小雪说了一句话“我……”,我们就能知道她们两个人分别拿的什么书。想一想,小雪可能说了什么? 生:我拿的不是语文书、我拿的是数学书、我拿的不是数学书、我拿的是语文书。(教师板书并标出序号) 师:这 4 个信息都能确定她们拿的分别是什么书吗?一起试试看。小雪拿的不是语文书,说明——小雪拿的是数学书,小雨拿的是语文书;如果小雪拿的是数学书,那小雨拿的就是——语文书;第三句——小雪拿的肯定就是语文书,小雨拿的肯定就是数学书;最后“我拿的是语文书”,说明——小雪拿的是语文书,小雨拿的是数学书。 师:如果把①②③④这4个信息分成两类,你觉得可以怎么分? 生1:我觉得①和②在一起,③和④在一起。 因为①和②都是说小雪拿数学书,小雨拿语文书;③和④都是小雨拿的是数学书,小雪拿的是语文书。 生2:我觉得①和④都是在讲语文书,②和③都是在讲数学书。 生3:我觉得①和③是一类,②和④是一类,因为他们说的话都差不多,只是把书名改了一下。 师:大家的分类都很棒。刚才有同学认为①和③都在讲——我拿的不是什么书,②和④都在讲——我拿的是什么书。我们先看②和④,“我拿的是什么书”,可以判断吗?那①和③“我拿的不是什么书”怎么判断出来呢? 生4:如果拿的不是什么书,就肯定是另外一本书了。 师:为什么一定是另外一本书呢? 生5:因为只有两本书,不是这本书就是那本书。 师:刚才我们猜了3次,第一次好猜吗?大家猜什么的都有,想要确定很难;第二次想确定变得简单一些;第三次好猜吗?为什么越来越好猜了?我们有了信息,根据信息再判断,再推理。 【设计意图】 任务一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尝试猜测三次,逐步理解命题和规则。第一次没有信息提示,有很多种可能,因此无法准确地猜测和判断。第二次有了条件提示就缩小了判断范围,发现只有两种可能。第三次有了足够的条件,容易确定答案。同时学生了解到信息有不同的形式,分为肯定和否定,只有两个选项时,否定的信息也能表达出确定的信息。学生尝试由单个信息推出结论,初步感受简单的推理。
三、在关联信息中有序表达,体验推理 1.识别信息,明确要求有《语文》、《数学》和《道德与法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 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我知道了有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三本书,小雨、小雪、小刚各拿一本。 师:现在能确定他们三个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吗? 生2:不能,还需要提示。(出示小雪的话“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听你们的,现在呢? 生3:信息还不够。 2.自主探索,交流汇报 出示小雨的话:“我拿的是语文书。” 师:她们三个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呢?请大家用喜欢的方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收集不同作品,在全班汇报。 出示图1(叙述法)。 生1:小雪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我觉得小雪拿的是语文书,小刚拿的是道德与法治。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 生1:小雪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她就只能拿语文书。 师:大家觉得这样可以吗? 生2:我觉得不够清楚,为什么小雪拿的不是道德与法治呢? 师:怎么说才更清楚? 生2:小雨说她拿的是语文书,就只剩下数学书和道德与法治两本书;小雪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就只能是道德与法治;剩下的数学就只能是小刚拿。 师:再来看看另一位同学的做法。你能读懂吗?(出示图2) 生3:因为小雨说她拿的是语文书,所以小雪和小刚就只能拿数学书和道德与法治;小雪又说她没拿数学书,她就只能拿道德与法治;最后只剩下小刚拿数学书。 师:这两幅作品区别在哪里? 生4:第二幅作品先写了小雨拿语文书,有把这些信息连起来想。 师:接着来看一种不同的做法。(出示图3——连线法) 生5:小雨说她拿的是语文书,就把小雨和语文书连起来;小雪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就只剩下道德与法治了,所以小雪就和道德与法治连起来;最后只剩下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吗?好在哪里? 生6:简单清晰。 师:你用词真准确!这里还有一种做法,谁看懂了?(出示图4——表格法) 生7:小雨说她拿的是语文书,那就在小雨那一列对应语文的地方打√,然后横行和竖行其他的地方打×,因为小雨不能再拿其他的书,其他人也不能再拿语文书;小雪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然后就在小刚对齐数学的地方打√,对齐它的横行和竖行的其他地方打×;那么就只剩下小雪和道德与法治了,所以小雪拿的就是道德与法治。 3.对比展示,总结归纳 师:三种方法有把想法用文字写出来的,有连线的,还有画表格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同桌交流30秒。 生1:都要把信息连起来考虑。 生2:我发现她们用的都是排除法。 师:排除是什么意思? 生2:排除就是确定一个东西所以先把它去掉,剩下的几个慢慢判断出来。 生3:我还发现结果都是小雨拿语文书,小雪拿道德与法治书,小刚拿数学书。 师:也就是说结果是一样的,思考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4:我发现他们都是先说小雨拿的是语文书,就排除掉语文书;再说小雪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就是道德与法治,那小刚只能拿剩下的数学书。 师:这三种方法为什么都要从小雨开始呢? 生5:因为她是确定的。 师:“确定”这个词用得很好,我们要把能确定的,先确定。接着怎么确定小雪和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呢? 生6:只剩下数学书和道德与法治,小雪拿的不是数学书就只能是道德与法治,小刚就只能拿剩下的数学书。 师:这就是大家刚才说到的排除。先确定再排除,这样就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板书:复杂→简单,先确定再排除)现在谁来说说“推理”是什么意思? 生7:推理就是一个一个猜。 生8:推理就是用排除法一个一个排除掉,就跟玩九宫格一样。 生9:推理就是一个一个在思考。 师:根据给出的信息和提示,把能确定的先确定,然后再进行排除和推导,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我们就叫作推理。我们现在有3种推理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和同桌说一说你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 任务二具有低门槛、大空间、多层次的特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推理,学会从多个信息中选择关键信息、关联信息逐步推出结论。汇报交流时有意识地呈现不同层次、不同方法的学生作品。特别是对不够清楚、不够准确的想法,让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读懂每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改进、完善。学生在不同方法的比较中理解推理的一般方法,培养有序思考的思维能力,同时学会用文字、连线、表格等数学语言进行有序表达,进一步发展推理意识。
四、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拓展,运用推理 1.有三只颜色不同的狗。黑色的狗是最轻的,白色的狗比浅黄色的狗重。在横线上写出它们的颜色。 2.有三名学生分别来自二(1)、二(2)、二(3)班。其中,小伟不是二(3)班的,小雨下课后去找二(1)班的小东玩。小伟和小雨分别是几班的? 3.猜图形 出示:信封里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露出一部分,你能猜猜它们是谁吗? 4.给图形宝宝排排队。 先出示四个图形:长方形、圆、三角形、梯形。(没有给出相关信息)。 师:你能给这四个图形宝宝排队吗?(生:不能。) 再出示信息。长方形:我排在圆形和梯形的中间;三角形:我排在最后;梯形:我不排在最前面。 师:你能帮它们排队了吗?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有序表达中,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与课堂开始补充信息的游戏首尾呼应,使得整堂课脉络清晰连贯。学生补充信息的过程,蕴含着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高阶思维活动。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其实推理在我们身边都有很多的,在生活中、学习中都有很多推理知识,老师希望学习了这节课以后,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退缩,静下心来找一找关键信息,然后认真推理一下,可能你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 在即将完成学习之际,注重引导学生畅谈收获,用师生谈话的方式总结,既重新温习了学到的新知和技能,同时也给了学生一次表达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会评价。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