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社戏》导学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社戏》导学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5 15:1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重点聚焦】
“看戏前”“看戏后”等里小朋友们及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体现了他们什么品质
 小朋友们:他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淳朴无私。六一公公:热情好客、宽厚仁慈的品质。
【难点突破】
那夜所吃的豆和所看的戏是不是真的就是最好的 为什么
 不是。因为豆只不过是普通的水煮豆,而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戏也很令我失望——从前文中就可知道,如“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而他终究没翻,“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却没看着,“我”最怕老旦坐着唱而她竟真的坐在一把交椅上唱个不停。“我”之所以认为是最好的,那是因为在那夜的偷豆和看戏中,“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朴实、无私的真挚情怀。流露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这其实也就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背景链接】
在浙江绍兴一带,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用以酬神祈福,春季举行的叫春赛,秋季举行的叫秋赛。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是“我”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拓展链接】
鲁迅名句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③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④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⑤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
【自主学习案】
1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凫水(fú)
怠慢(dài)
弥散(mí)
潺潺(chán)
蕴藻(yùn)
归省(xǐng)
纠葛(jiū)
撺掇(cuān
duo)
2.辨析下列字形。
惮(dàn)(忌惮)篷(péng)(帐篷)磕(kē)(磕碰)懈(xiè)(懈怠)
弹(dàn)(弹药)蓬(péng)(蓬勃)瞌(kē)(瞌睡)解(jiě)(解除)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絮叨:翻来复去的说。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宽慰:宽解安慰。宽:使宽心。
怠慢:冷淡,招待,接待不周。
疏疏朗朗: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文中指人很少,稀稀落落。
4.走进文本
①“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 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 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
答:“我” 在平桥村“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②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答: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③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 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
答: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合作探究案 】
探究点一:梳理情节
1.“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答:“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
探究点二:品味句段
2.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① 评析“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动词妙处。
答:“点”“磕”“退”“上”
“架”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②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一句。
答: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③研读月夜行船一段(11段),看看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景物的?
答: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探究点三:情感体验
3.“偷豆”的是与非辩论赛。
答:“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 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学法指导
如何品析景物描写的语句?
①分析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或者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抓住……几个词)
②抓住主要对象,分析修辞所在句子的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该景物……特点。 )
③分析深层含义和作用(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表现……,或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表达……感情或者心情等)
【随堂巩固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棹船(zhào )归省(shěng) 怠慢(dài )肆无忌惮(dàn)
B. 潺潺(chán) 絮叨(xù )行辈(xíng) 踱来踱去(duó )
C. 缥缈(miǎo) 家眷(juàn) 舀水(yǎo) 疏疏朗朗(sù)
D.撺掇(duo) 凫水(fú)乌桕 (jiù )上蹿下跳(cuān)
解析:A选项里“归省”的“省”应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xǐng”;B选项里“行辈”的“辈”应读“háng”;C选项里“疏疏朗朗”的“疏”应读“shū”。故选D。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
A. 缥妙 絮叨 怠慢 上蹿下跳 B. 摇橹 撮合 乌桕 肆无记惮
C. 撺掇 竹篙 乌篷 疏疏郎郎 D.凫水 潺潺 弥散 踱来踱去
解析:A选项里“缥妙”的“妙”应写成“渺”;B选项里“肆无记惮”的“记”应写成“忌”;C选项里“疏疏郎郎”的“郎”应写成“朗”。故选D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如果没有法制,不法分子就会为所欲为,循规蹈矩的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坏事来。
B. 你看他急得上蹿下跳,没一点儿消停的样子.
C. 抬头一眼就看到了皎洁的月亮,疏疏朗朗的树丛里时不时的传来婉转的鸟叫声,我静静地聆听着这场音乐会。
D. 他起身并开始在房间里踱来踱去至今我仍记得先生慢慢踱步的样子.
解析:A选项里“循规蹈矩”的意思是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与语境不符,应该用“肆无忌惮”。
4.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D )
A.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B.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C.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D.大家都讲究卫生,我们的健康就有保障了。
解析:A句成分残缺,缺主语。“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构成了介宾关系短语,不能作主语。B句谓宾不能搭配,顾此失彼。“节省”“开支和浪费”,可以去掉“浪费”,改为“节省开支”;或者将两个宾语分开来说,改为“……不必要的开支,杜绝浪费。”C句判断自相矛盾。“团结一致”才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应在原句中去掉“否”字。
5.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B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6.根据下面内容,仿照加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各接写一句话。
例句: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
( http: / / www.21cnjy.com ),校园里绽放着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 如同点点风帆 ;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团旗犹如我们庄严的誓言 。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10~13段,完成第7~14题
7.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所写的内容。并拟一个四字标题。
答:“我”在看社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月夜航船。
8.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驾船技术高超 ,又体现了看戏心情急切 。
9.第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
答: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10.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写一处即可)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11.第三段主要写“我”的感受,表现“我”感受的句子是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使社戏显得“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充满了诱惑力。
12.“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衬托了“我” 急切 的心情。
13.作者巧用照应,使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浑然一体,文段中“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与下文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照应;“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与下文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照应。
14.选文的前三段中各有一句写“我”的心理活动,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我”的心理活动。
第一处:轻松 第二处:急切 第三处:陶醉
【课后提升案】
一、综合运用
1.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开展了以“走进鲁迅,欣赏社戏”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解说社戏】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社戏”?
答: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补写对联】下面是鲁迅先生逝世时的一幅挽联,请鲁迅的著作补全对联。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戏剧脸谱】在这次活动中,特拟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角色。
(1)小旦 (2)老生
二、阅读理解
阅读《病人》,完成第2~8题
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
( http: / / www.21cnjy.com )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蓝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 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
( http: / / www.21cnjy.com )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2.本文写“病人”选了电梯中的四件事,请概括四件事的内容。
第一件:主动等下趟电梯 第二件:为农民大伯引路
第三件:主动告诉探病小伙探视地点 第四件:给遗失玫瑰花的姑娘送花
3.在第①段中作者对“病人”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答: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病人”的外在美。
4.在第①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心灵的美好和典雅的气质
5.在第③段中,“起风了”这一句交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推动情节发展。
6.作者除了正面写“病人”外,还写了周围人对“她”的看法,为什么这样写?
答:写周围人的看法,表明他们对“病人”乐于助人的美德不理解。同时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了“病人”所表现出的爱心,在当前犹为难能可贵。
7.结尾处“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世俗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照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8.作者为什么以“病人”为题?
答:①有针尼时弊的讽刺作用:以极富爱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病人”和她周围的所谓“正常人”形成对比,引起读者谁是“病人”的思考。②起醒目作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写作练笔
文中景物描写细腻传神,极具特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别是月夜行船,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多种感官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水乡图。请你也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语段。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