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7 17: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科 历史
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
课程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简析:本课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属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范畴,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以及随后的文景之治时期。在课程地位上,本课在秦汉时期的历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上承秦朝的统一与灭亡,下启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是连接秦朝与汉朝的重要纽带。 在主要内容方面,本课主要包括西汉的建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三个部分。西汉的建立部分主要介绍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并建立汉朝的过程;休养生息政策部分则详细阐述了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稳定社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文景之治部分则重点讲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如秦朝的统一与灭亡等。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还相对有限,对于西汉建立初期的社会背景、政策实施以及文景之治的具体措施等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领域。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图片展示、视频观看、小组讨论等)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 3.唯物史观:能分析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文物和文字史料分析“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境况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经验,认识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文景之治时期为何能够形成治世局面。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经验对现实社会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措施及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采用图片展示、视频观看、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汉并天下”和“与天长久”两块瓦当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块瓦当上的文字代表什么吗?它们背后有哪些历史故事呢?”简短介绍瓦当的用途,并指出这两块瓦当与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新课讲授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教师活动:简述秦朝灭亡后的历史背景,引出楚汉之争。 提问:楚汉之争的双方是谁?时间是什么时候?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并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西汉建立时的社会景象。 提问:造成这种残破荒凉景象的原因有哪些?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哪些对策来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明确治国理念:道家黄老思想——清静无为:休养生息 治国措施:①让士兵回乡务农;②将一些奴婢释放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③鼓励农业生产;④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⑤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小组讨论:汉高祖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西汉的发展有何影响?派代表分享小组成果,全班交流。 (三)“文景之治” 教师活动:提问:文帝、景帝的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被称为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统治措施。 明确统治措施:简述文帝和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情况,以农为本、轻徭薄赋、勤俭治国。强调文帝和景帝在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方面的贡献和成就。 提问:文景时期经济发展有何表现?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和素纱单衣图片,介绍文景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强调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对西汉经济的推动作用。简要介绍长安城的规模和布局以及边境贸易的情况。 局面:“文景之治”时期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的治世局面。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到休养生息政策和统治者的明智决策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活动:听讲,记录关键信息。阅读教材,概括“文景之治”的统治措施和经济发展表现。观察图片,感受文景时期的经济繁荣。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这样的治世局面?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发表看法,全班交流。 三、课堂小结 总结要点: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的统治措施和经济发展表现。强调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与现实相联系: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民生问题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习近平书记的一段话,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引导学生认识到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的重要性。 课堂检测 以“汉并天下”的瓦当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材料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理解汉高祖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措施以及重要意义。 通过教师讲述、学生阅读教材和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统治措施和经济发展表现,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课学习的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课堂检测,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审题、提取关键信息、分析选项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天下归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高祖 文、景帝 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