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5 15:2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聚焦】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难点突破】
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关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才观?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走进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
( http: / / www.21cnjy.com ),晚号半山。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链接】
后天学习勤奋努力的名言名句
①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②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③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爱迪生
④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自主学习案】
1.字音
隶(lì) 扳(pā) 谒(yè) 邑(yì) 矣(yǐ)
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2.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尝”同“曾”,曾经)
3.一词多义
其:①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②其文理皆可观者(代方仲永写的诗)③父利其然(这样)④其受之天(他)⑤如此其贤也(他的)
之:①忽啼求之(代“书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借旁近与之(代“仲永”)③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④余闻之也久(“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⑥受之天(调节音节,无意义)
于:①谒于邑人(引出对象)②于舅家见之(在)③贤于材人远矣(表示比较)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
然:①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②.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为: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 ②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自:①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①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宾客:①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贤:①.贤于材人远矣:(胜过,名词作动词)   ②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
4.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②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④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⑤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5.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②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父利其然(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
④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为……哀伤)
⑤父异焉(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⑦ 忽啼求之( 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6.特殊句式
①省略主语,状语后置
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应为(父)日扳仲永于邑人(间)环谒
②省略主语
例:于舅家见之。应为(我)于舅家见(仲永)
7.走进文本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答:“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合作探究案】
探究点一:详略得当
1. 在方仲永的变化三个阶段,作者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答: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由: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探究点二:感知人物
2. 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从那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答:原因主要有二:(1)贪财 (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探究点三:阅读体验
3. 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答: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随堂巩固案】
一、基础积累
1. 解释加点的字。
① 未尝识书具(曾经 ) ② 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
③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
④ 稍稍事言其父( 渐渐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B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2)父利其然也。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3)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4)邑人奇之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
(5)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
(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5.《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D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6.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的一项是( C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学习与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二、课内阅读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世隶耕(隶属,属于) ②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③复到舅家(又、再)
④父异焉(感到奇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答:从此(人们)指定物体让(仲永)作诗,他就能立马写好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
3.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方父是一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 “略”。 (合情又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4.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答: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5.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伟编三绝》、 《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江泌伴月读书》、《苏秦刺骨》。《范仲淹划齑而食》等。
【课后提升案】
一、 综合运用
1.学习了《伤仲永》后,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开展了“成才的关键”的辩论会,反方认为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的论点,假如你是正方辩手你怎么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请写一段辩词。.(不少于40字)
答:我们正方不同意反方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点,我们认为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天赋固然重要,但这世界上的天才也并不少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取得成功,这就告诉我们,后天教育高于天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天赋总有一天会磨灭,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只要稍有松懈就会跟不上步伐,当别人努力时,你还抱着那点天赋总会成为凡人,所以我认为后天教育比较重要!
二、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6~9题。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取而疾走( 跑 )
(2)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闻名 )
(3)其为文 ( 代他,指陈际泰 )
(4)无若际泰者 (比得上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答: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
②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
8.文中“ 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2分)
【参考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
( http: / / www.21cnjy.com )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