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并积累字词。
2、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4、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重点聚焦】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含义是什么?
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钥匙”。“监狱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难点突破】
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韩麦尔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韩麦尔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走进作者】
都德,法国小说家。主要作品《磨房书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包括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背景追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自主学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戒尺(jiè) 喧闹 (xuān) 挟着(xié) 诧异(chà)
奴隶(lì)
祈祷(qí)
钥匙(yào) 字帖(tiè)
2.辨析下列字形
响:(xiǎng)响亮 折:(zhé)折磨
晌:(shǎng)晌午 祈:(qí)祈祷
掺:(chān)掺杂
辛:(xīn)辛苦
惨:(cǎn)惨白
幸:(xìng)幸福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哽住:声气阻塞。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诧异:惊奇。
宛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不失本意);(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
视察: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
思量:这里是考虑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4.走进文本
①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答: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②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据此理清小说的情节。
答: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序幕(1~6),写小弗郎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开端(7~10)。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上课前; 发展(11~23)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上课中;高潮和结局 (24~29)。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后。
【合作探究案】
探究点一:人物形象
1.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答: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探究点二:环境描写
2. 文中环境描写有哪几处,请在文中画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答:主要在三处,即上学路上,上课前的氛
( http: / / www.21cnjy.com )围,上课时的情境。作用是烘托气氛 、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例如:①普鲁士军队操练和军号声(暗示时代背景)②教室里飞进的金甲虫(烘托出孩子们的专心)③韩麦尔先生的小黑丝帽(纪念最后一课)④郝叟老头的“初级课本”“大眼镜”(对遗憾的弥补)⑤书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对祖国的挚爱)⑥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探究点三:句子赏析
3.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 在教室中飘扬。
答:本体是“字帖”,喻体是“小国旗
( http: / / www.21cnjy.com )”,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字帖,是要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敌人侵占。”可见老师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爱国感情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随堂巩固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赫叟(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戒尺(jiè)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着(jiá)
诧异(chà)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着(wǔ)
旷课(kuàng)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 赚钱(zhuàn)
奴隶(dì)
解析: B选项里“挟着”的“挟”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xié”;C选项里“惩罚”的“惩”应读“chéng”;D选项里“奴隶”的“隶”应读“lì”。故选 A.
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
A.祈祷 督学 渲闹 懊悔 B.思量 墙璧 赚钱 哽住
C.惨白 阻塞 度步 匙钥 D.戒尺 溜冰 磨损 字贴
解析:A选项里“渲闹”的“渲”应写成“喧”; C选项里“ 度步”的“ 度”应写成“ 踱”;D选项里“字贴”的“贴”应写成“帖”。故选B。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这个商店只出售饮料和汽水。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C.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
D.谁也不会否认长江是向东流的。
解析:AB分类不当,“饮料”包括“汽水”,“ 电视”不是“ 出版物”,C语序不当,“很快就游过去了,来到池边”。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拟人)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比喻)
③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反复)
6.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小弗郎士 。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心理描写 。
③表现了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你们走吧”,完成第7~12题。”
7.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答: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
8.“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
答:“忽然”有来得迅速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9.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10.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1.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
12.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B )
(2)“散学了,——你们走吧。” ( C )
【课后提升案】
一、 综合运用
1.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胜利日,,班级拟开展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
①武 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许慎认为“武” 是典型的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说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情感
答:向往和平,向往安定
②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出一句与战争相关的诗词名句;列举一部战争题材小说以及其中一位军事人物或一场战役.
答: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战争与和平,青年近卫军,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一顶丢失的军帽》,完成第2~5题
一顶丢失的军帽
① “沙普卡!”“沙普卡!”这喊声突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擦耳而过。正想去捕捉它,喊声又迅速从前方灌进我们的耳里,声音是那么洪亮,情绪是那么激动。究竟发生了什么?“沙普卡”又是什么意思?
②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一个严冬的晚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和战友乘坐敞篷军车,疾驶在国防前哨——安东(今丹东市)郊外的公路上。当时,我们刚从军部开完会出来,想趁这个难得的宁静黑夜,避开美军飞机的袭扰,尽快赶回驻地。车行至中途,突然从车后传来一阵嘈杂声,仔细一听,是有人在喊“沙普卡”,而且叫喊声迅速逼近又超越我们。“出了什么事?快停车!”我们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司机来了个急刹车。借助车灯的照射,发现前方不远处,已停下一辆苏联军车。车上苏联小伙正下车朝我们跑来,其中一位满头金发的年轻战士疾步走在最前面。他先指着我们头上的军帽高喊“沙普卡”,随即平伸开右手手掌,比作一把刀,反复地抹向自己的脖子,并拉开嗓门大叫:“斯大林!斯大林!”原来,他是要告诉我们,他丢了军帽,这将会受到军纪处罚。转眼望去,我们发现其他苏联同志都戴着军帽,唯独这位小伙子没有。这时,尽管没有翻译在场,我们也知道发生了什么。凭着军人共同的纪律观念,大家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怪不得他们会心急如焚,甚至有点莽撞,竟然强行超车,将车子堵在我们前面了。
③但是,他的军帽不见了,为什么要找上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呢?开始大家有点纳闷。沉闷片刻后,一位战友说:“我们车子出来不久,中途不是迎面遇到一辆苏联军车吗?在我们彼此脱帽挥舞致敬时,会不会这位苏联小伙子失手把军帽甩过来了?”大家都说有可能。“走!下车问问看。”说是问问,其实大家都只能凑合着讲几句不像样的俄语。我们走到苏联同志中间,几番叽哩喳啦,再加上比比划划,折腾了好一会儿,总算证实了我们的分析。我们立即请他们上车共同寻找。但再三找遍各个角落,车上就是没有他们的军帽。失落和泄气写在那位苏联小伙的脸上,我和战友们也为他着急。
④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算了?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就此罢休。两国军人再次围拢来,又是叽哩喳啦,比比划划,热闹了好一阵子,一个新的共识形成了。回到各自的车上,两辆军车朝着曾经交错相会的地方驶去。到了交会点,中苏战友跳下车混合排成横队,沿着我方车子开过的一侧公路边搜索前行。搜索时,要求视线尽可能向远处延伸,特别注意地面低凹处,不要漏掉任何一个疑点。大约前进到了一百公尺,传来了一位战友惊喜的欢呼:“找到啦!”苏联小伙那顶失手甩出的军帽,终于在公路边的高粱地里失去而复得。顿时,中苏战友抱成一团,叫啊,笑啊,跳啊,就像在庆祝欢乐的节日。
⑤ 整整60年过去了,这件事仍像发生在昨天。“沙普卡”的喊声时常回旋于耳际,那么的清晰…
2.《一顶丢失的军帽》 和 《最后一课》 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同样是以第一人称写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展开叙述.都是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文章以“沙普卡!”的喊声开头,有什么好处
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4.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这位年轻战士丢失军帽后着急的心理.
5.60年后,为什么“沙普卡”的喊声仍然回旋于作者的耳际
答:一方面,苏联军人的崇高的爱国情操感染着作者;另一方面,中苏友好合作、团结友爱的情景让人怀念.
三、写作练笔
韩麦尔先生“散学了,——你们走吧”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下课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昵?请续写下课以后的一个场面。字数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