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主旨解读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主旨解读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7 17: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生死、老庄与求仙
——《兰亭集序》主旨解读


兰亭美景背后的生死之问

与庄子思想的正面交锋


魏晋名士的双面人生



钱钟书指出的关键密钥
道教信仰照亮的创作秘境
迷雾中的永恒光芒
兰亭美景背后的生死之问

【原文内容】“临文嗟悼”、“悲夫”、“痛哉”
一、兰亭美景背后的生死之问
【文本解读】
1.当王羲之在描绘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绝美风光后,笔锋陡转写下这些沉痛字眼时,我们仿佛看见一位名士在春日宴饮中突然停杯投箸。
2.这与他开篇“信可乐也”的欢愉形成强烈反差,就像明媚阳光下忽然飘来的乌云。
3.正如他在文中直抒胸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力透纸背的宣言,将整篇文章从山水游记推向了哲学思辨的巅峰。这种情感转折不是故作姿态,而是魏晋名士在乱世中对生命本质的集体困惑。
与庄子思想的正面交锋

【原文内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与庄子思想的正面交锋
【文本解读】
1.王羲之给出斩断了庄子哲学中生死等同的虚无丝线。在《齐物论》里,庄子将八百岁的彭祖与夭折婴儿等量齐观,这种相对主义在王羲之看来,不过是逃避现实的文字游戏。
2.王羲之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更直言:“漆园(庄子)比之,殊诞设如不言也。”这种对庄子思想的持续批判,就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在驳斥玄虚的幻想,展现了他务实求真的人生态度。
魏晋名士的双面人生

【原文内容】
“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三、魏晋名士的双面人生
【文本解读】
1.恰似硬币的两面。
有人以美酒浇心中块垒,
有人用清谈避现实纷扰,
但都逃不出庄子思想的牢笼。
【原文内容】
“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三、魏晋名士的双面人生
【文本解读】
2.孙绰在《兰亭诗序》中写道:“焉复觉鹏鹗之二物哉”,这种刻意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恰恰暴露了时代的精神危机。
3.王羲之像冷眼旁观的记录者,既身陷雅集的热闹,又清醒看到同侪们“临流想奇庄”的虚妄。他的酒杯里盛着的不仅是醇醪,更有对生命真谛的苦苦求索。
钱钟书指出的关键密钥

【原文内容】“死生亦大矣。”
四、钱钟书指出的关键密钥
【文本解读】
1.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在史书中历历可见: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给妻子家族信中详述服食五色石膏散后“身轻如飞”的体验,这些记载拼凑出一个真实的王羲之——他不是超然物外的隐士,而是执着求生的凡人。
2.这种对生命的贪恋,恰如他在《兰亭诗》中的自白:“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字里行间透露出道教徒特有的时间焦虑,就像沙漏旁的守望者,时刻警惕着生命的流逝。
道教信仰照亮的创作秘境

【原文内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五、道教信仰照亮的创作秘境
【文本解读】
1.在“共修服食”、“栖心绝谷”的修行实践中,王羲之找到了对抗死亡恐惧的武器。道教宣扬的“尸解”之说,为他打开了永生之门——肉身虽灭,神魂永存。
2.这种信仰支撑着他笔下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似悲观的慨叹里,实则暗藏着重生的希望。
【原文内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五、道教信仰照亮的创作秘境
【文本解读】
3.他在《兰亭诗》中描绘的“形骸自脱落”,正是道教修炼者向往的至高境界。
这种生死观与庄子哲学的根本冲突,就像炼丹炉与蝴蝶梦的碰撞,迸发出璀璨的思想火花。
迷雾中的永恒光芒

六、迷雾中的永恒光芒
【文本解读】
1.《兰亭集序》最终没有明言长生秘诀,这种“欲说还休”的留白,反而成就了文学史上的奇迹。
2.就像雾中看花,朦胧之美让历代读者各取所需:有人沉醉于“流觞曲水”的风雅,有人感动于“生死亦大矣”的慨叹,而钱钟书这样的学者,则执着追寻文字背后的真相。
3.这种多义性恰似兰亭清流的倒影,每个时代都能照见不同的面容。当我们理解王羲之的道教信仰后重读此文,那些“不能喻之于怀”的困惑,忽然都有了清晰的注脚——那是求仙者在山水间刻下的永生密码。
六、迷雾中的永恒光芒
【文本解读】
4.王羲之用沾满墨香的毛笔,在会稽山水间书写着双重文本:表层是文人雅士的春日雅集,深层是道教徒的生命修行。
5.当我们拨开“魏晋风度”的浪漫面纱,看见的不仅是一位书法大家的艺术灵魂,更是一个执着求生的凡人对生命终点的深情凝望。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