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3.1 电荷和电流 第1课时(课件 25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3.1 电荷和电流 第1课时(课件 25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10:33: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3.1电荷和电流(1)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3、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4、了解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的原因;
5、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6、运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解释一些现象。
一、知识点梳理: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
3、通常情况下,物体内带 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 电的电子的 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物体整体上没有呈现带电性;
4、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 到另一个物体上, 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
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
5、一种检测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 ,当被检验物体接触验电器顶端的导体时,自身所带的电荷会传到玻璃钟罩内的箔片上。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张箔片将 。根据两箔片张开角度的大小可以比较物体 的多少;
6、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荷,则甲(  )
A.可能带负电荷 B.一定带负电荷 C.一定带正电荷 D.可能带正电荷
(例题1图) (例题2图) (例题3图)
例题2、)将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仍出现相同的情形,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泡沫球不带电 B. 泡沫球带正电
C. 泡沫球带负电 D. 无法判断泡沫球带电情况
例题3、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细的水流,会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惊奇现象,这是由于梳子摩擦后   ,会吸引细细的水流;当梳子靠近带负电的小球,小球被排斥,说明梳子带   电。
例题4、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如图所示)。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上的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则A、B金属箔张角的变化情况是( )
A. A和B都不变 B. A变小,B张开 C. A变大,B不变 D. A闭合,B张开
(例题4图) (例题5图)
例题5、小丽同学要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放在A处,然后将挂在丝线上带电的小球先后挂在P1、P2、P3处。小球受力发生偏移情况如图所示,可知小球带________(选填“正”或“负”)电,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三、课后练习:
1、下列物体一定带正电的是 ( )
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B.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
C.失去电子的塑料棒 D.与带负电的物体相吸引的轻小物体
2、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会带负电,这是因为(  )
A.有电子发生了转移 B.有原子核发生了转移
C.摩擦创造了正电荷 D.摩擦创造了负电荷
3、小明用一个不带电的轻质泡沫球靠近电脑显示屏,小球偏至如图实线位置。根据此现象可以判断显示屏一定(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带电
(第3题图) (第4题图)
4、两只硬橡胶球,带有等量正电荷,按图中所示方式连接一个金属小环M串在一根光滑的绝缘杆上,位于两硬橡胶球之间,恰好平衡,若用绝缘橡胶棒将金属小环向右侧稍移一些,释放后,小环向中间处运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M带正电 B. M带负电 C. M不带电 D. M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5、有一带正电的物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则该轻小物体 ( )
A.一定带正电 B. 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C.一定带负电 D. 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6、如果用带正电的物体去靠近一个用绝缘丝线悬挂着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这表明小球 ( )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不带电 
C.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 )
A. 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
B. 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
C. 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D. 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8、甲和乙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丙是带负电的橡胶棒,甲、乙、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判断( )
A. 小球甲可能带正电 B. 小球乙一定带正电
C. 小球乙可能带负电 D. 小球甲和乙一定带异种电荷
9、将一根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一顆以绝缘细线悬挂的不带电金属球,但玻璃棒与金属球不互相接触。关于金属球两侧所带电性与受力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示意图,下列何者最合理( )
A. B. C. D.
10、甲、乙、丙、丁四个泡沫塑料小球,已知丁带正电,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是:丁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甲。那么甲物体( ) 。
A. 一定带正电 B. 一定带负电 C. 可能带负电 D. 可能带正电
11、在“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
(1)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 ,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
会相互 , 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会相
互 , 如图,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2)把其他经过摩擦而带电的物体分别去靠近上面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发现若跟玻璃棒吸引的,就会
跟橡胶棒排斥;而跟橡胶棒吸引的,就会跟玻璃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 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因为相互 (选填“吸引”或“排斥”)而张开,此时两金属箔片带 (选填“正” 或“负”)电荷。
13、如图是小科判断泡沫球带电情况的流程
① ;② 。
14、学习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之后,小乐同学大胆的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否与两电荷所带的电荷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呢?于是他如图(1)所示,做起了实验.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的大小.则:
(1)这个力的大小可以通过________显示出来;
(2)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丝线上的小球应选用________;
A. 小钢球 B. 塑料泡沫小球
(3)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________;
(4)做完以上实验后,用另一个小球靠近带正电的Q时,情景如图(2)所示,则另一个小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
A. 带负电 B. 不带电 C . 二者都有可能
15、如图所示,站在泡沫塑料板上的女士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壳时,头发丝会一根根上扬,形成“怒发冲冠”的有趣景象。请解释她的头发上扬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摩擦起电 2、正 负 3、正 负 数量
4、转移 得到 失去
5、验电器 自动分开成一定角度 带电量
6、相互排斥 吸引
二、例题讲解:
例题1、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乙和丙相互排斥,那么二者肯定带同种电荷,即乙带正电荷。甲和乙相互吸引,那么甲可能不带电,因此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甲可能带负电荷,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A符合题意。
例题2、A
解析:将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泡沫球,二者相互吸引,那么小球:①可能不带电,因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②可能带正电,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改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仍出现相同的情形,那么小球:①可能不带电,因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②可能带负电,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者比较可知,则泡沫小球肯定不带电。 故A正确,而B、C、D错误。
例题3、带电;负
解析:(1)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细的水流,会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惊奇现象,这是由于梳子摩擦后带电,会吸引细细的水流;(2)当梳子靠近带负电的小球,小球被排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梳子带负电。
例题4、B
解析: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连接时,A验电器上所带电荷通过电子的移动向B验电器转移。A验电器所带电荷量减少,金属箔张角变小,B验电器金属箔带同种电荷,金属箔张开。
故B符合题意。
例题5、正;距离越远,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小
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小球和物体A之间表现为排斥力,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小球带正电;
(2)根据图片得到结论:距离越远,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小。
三、课后练习:
1、C 2、A 3、D 4、A 5、A 6、C 7、D 8、A
9、B 10、 D
11、(1)排斥;排斥;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12、排斥;正 13、负;正
14、(1)丝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小 (2)B
(3)在电荷量一定的情况下,电荷间的距离越小,电荷间的作用力越大 (4)C
15、静电起电机工作时能使电荷集中到球壳表面,这位女士因与静电起电机接触而带电,她的长发由于带上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扬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3.1电荷和电流(1)教学设计
课题 3.1电荷和电流(1)…摩擦起电、电荷间作用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浙教版八上第3章第1节,是《电路探秘》的起始节,是电学的基础,主要教学内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电路及电路图、电流的测量;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教材从摩擦起电现象入手,逐渐过渡到电流和电路,再学习电流的测量,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介绍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第2课时主要介绍电流;第3课时主为内容电路和电路图,第4课时重点介绍电流的测量相关知识。本节为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了解物体对外不电性的原因;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科学思维:运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解释一些现象;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注意观察静电现象;能寻找简易器材动手实验;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得失;并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活动认识验电器的作用;态度责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 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中电的应用无处不在,我们无法想象在没有电的世界里该如何生活。各种灯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创造七彩的夜晚 ;手机可以使我们与远方的亲朋好友亲切交流,家里的机器人为我们随时打开各种家用电器或设备。 电是什么?电从哪里来?我们如何实现电气自动化呢? 本章带领我们一起进行“电路探秘”。 生活中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如,将食物放入冰箱前,我们会用保鲜膜覆盖食物,从卷筒上撕下的保鲜膜会自动吸附到餐具或食物上;干燥的冬季,你会发现有些衣物之间会发生吸附现象;走路时女孩的头发会“飘起来”;用头发摩擦后的塑料尺会与小纸屑相吸;手触碰门的金属把手时会发生“触电”现象。 其实,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静电有关。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探索活动: 1)取一根玻璃棒却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 2)用如图 3.1 - 2 所示,用干净的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再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玻璃棒直接靠近小纸屑,不吸引小纸屑; 但用丝绸或化纤布摩擦过后的玻璃棒再靠近小纸屑时,小纸屑被吸引起来了。 原因: 玻璃棒会吸引轻小的纸屑,这是因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带电了。 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讲解并及时板书:一、摩擦起电 1、电荷: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正电荷:带正电的微粒; 负电荷:带负电的微粒。 2、物体内有带电微粒: 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是带正电的质子,另一种是带负电的电子。 3、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物体内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物体整体上没有呈现带电性。 4、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实质: 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 (3)摩擦起电时,两物体带电荷量相等: 摩擦起电是电荷发生转移;所以,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且电性相反。 (4)静电: 聚集于物体上的电荷叫作静电。思考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 请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参考: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 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科学阅读:雷电探索活动:1)两名同学合作,一名同学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名同学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两个泡沫塑料小球,两个小球 ,并用图示表示。 2)两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两个小球,两个小球 ,并用图示表示。 3)两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两个小球,两个小球 ,并用图示表示。 参考: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①正电荷、正电荷:排斥 ②负电荷、负电荷:排斥 ③正电荷、负电荷:吸引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1)检验仪器:验电器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当被检验物体接触验电器顶端的导体时,自身所带的电荷会传到玻璃 钟罩内的箔片上。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张箔片将自动分开成一定角 度。 根据两箔片张开角度的大小可以比较物体带电量的多少。 视频:验电器实践活动: 1) 剪大约3cm×10cm的一片铝箔。 2)在铝箔长和宽两个方向上轻轻地对折铝箔,使铝箔成篷状。 3)将一支铅笔从一个倒置的纸杯的底部穿出,并将铝箔的中心放在笔尖上,如图3.1-7所示。 4) 将一个泡沫盘靠近铝箔,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5)将一个被羊毛织品摩擦过的泡沫盘靠近铝箔, 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6) 如果把与泡沫盘摩擦过的羊毛织品靠近铝箔, 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静电应用 通过小活动来说明摩擦过的物体可带上静电解释两种电荷,认识正电荷与负电荷从而了解物体内部存在两种电荷,理解通常情况下物体不显电性,而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电荷转移导致物体带电通过探索,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及时归纳画图帮助理解与记忆验电器两个作用:1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是粗略了解物体带电量多少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身边简易物品动手操作
课堂练习 1、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荷,则甲( A )A.可能带负电荷 B.一定带负电荷C.一定带正电荷 D.可能带正电荷2、)将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仍出现相同的情形,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A. 泡沫球不带电 B. 泡沫球带正电
C. 泡沫球带负电 D. 无法判断泡沫球带电情况 (第2题图) (第3题图)3、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细的水流,会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惊奇现象,这是由于梳子摩擦后   ,会吸引细细的水流;当梳子靠近带负电的小球,小球被排斥,说明梳子带   电。参考: 带电 负4、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如图所示)。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上的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则A、B金属箔张角的变化情况是( B ) A. A和B都不变 B. A变小,B张开 C. A变大,B不变 D. A闭合,B张开5、小丽同学要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放在A处,然后将挂在丝线上带电的小球先后挂在P1、P2、P3处。小球受力发生偏移情况如图所示,可知小球带________(选填“正”或“负”)电,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参考答案:正;距离越远,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小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5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

3.1 电荷和电流
第三章
“第1课时”
电路探秘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了解物体对外不电性的原因;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科学思维:运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解释一些现象;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注意观察静电现象;能寻找简易器材动手实验;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得失;并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活动认识验电器的作用;
态度责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新知导入
现代社会中电的应用无处不在,我们无法想象在没有电的世界里该如何生活。各种灯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创造七彩的夜晚 ;手机可以使我们与远方的亲朋好友亲切交流,家里的机器人为我们随时打开各种家用电器或设备。
电是什么?电从哪里来?我们如何实现电气自动化呢?
本章带领我们一起进行“电路探秘”。
新知导入
生活中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如,将食物放入冰箱前,我们会用保鲜膜覆盖食物,从卷筒上撕下的保鲜膜会自动吸附到餐具或食物上;干燥的冬季,你会发现有些衣物之间会发生吸附现象;走路时女孩的头发会“飘起来”;用头发摩擦后的塑料尺会与小纸屑相吸;手触碰门的金属把手时会发生“触电”现象。
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静电有关。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探索活动
1)取一根玻璃棒却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
2)用如图 3.1 - 2 所示,用干净的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再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玻璃棒直接靠近小纸屑,不吸引小纸屑;
但用丝绸或化纤布摩擦过后的玻璃棒再靠近小纸屑时,小纸屑被吸引起来了。
原因:
玻璃棒会吸引轻小的纸屑,这是因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带电了。
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探究新知
一、摩擦起电
1、电荷: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正电荷:带正电的微粒;
负电荷:带负电的微粒。
2、物体内有带电微粒:
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是带正电的质子,另一种是带负电的电子。
3、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物体内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
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物体整体上没有呈现带电性。
探究新知
4、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实质:
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
(3)静电:
聚集于物体上的电荷叫作静电。
5、带电体可吸引轻小物体。
视频1:带电体吸引纸屑
视频2:带电体吸引水流
思考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
请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
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科学阅读
探索活动
1)两名同学合作,一名同学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名同学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两个泡沫塑料小球,两个小球 ,并用图示表示。
2)两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两个小球,两个小球 ,并用图示表示。
3)两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两个小球,两个小球 ,并用图示表示。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探究新知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①正电荷、正电荷:排斥
②负电荷、负电荷:排斥
③正电荷、负电荷:吸引
探究新知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1)检验仪器:验电器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当被检验物体接触验电器顶端的
导体时,自身所带的电荷会传到玻璃
钟罩内的箔片上。由于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两张箔片将自动分开成一定角
度。
根据两箔片张开角度的大小可以比较物体带电量的多少。
金属球
金属杆
金属箔
视频:
验电器
(点击图片播放)
实践活动:
1) 剪大约3cm×10cm的一片铝箔。
2)在铝箔长和宽两个方向上轻轻地对折铝箔,使铝箔成篷状。
3)将一支铅笔从一个倒置的纸杯的底部穿出,并将铝箔的中心放在笔尖上,如图3.1-7所示。
4) 将一个泡沫盘靠近铝箔,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5)将一个被羊毛织品摩擦过的泡沫盘靠近铝箔,
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6) 如果把与泡沫盘摩擦过的羊毛织品靠近铝箔,
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科学·技术
·社会·环境
课堂练习
1、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荷,则甲(  )
A.可能带负电荷 B.一定带负电荷
C.一定带正电荷 D.可能带正电荷
A
课堂练习
2、将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仍出现相同的情形,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泡沫球不带电 B. 泡沫球带正电
C. 泡沫球带负电 D. 无法判断泡沫球带电情况
A
课堂练习
3、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细的水流,会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惊奇现象,这是由于梳子摩擦后   ,会吸引细细的水流;当梳子靠近带负电的小球,小球被排斥,说明梳子带   
电。
带电

课堂练习
4、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如图)。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上的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则A、B金属箔张角的变化情况是( )
A. A和B都不变 B. A变小,B张开
C. A变大,B不变 D. A闭合,B张开
B
课堂练习
5、小丽同学要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放在A处,然后将挂在丝线上带电的小球先后挂在P1、P2、P3处。小球受力发生偏移情况如图所示,可知小球带________(选填“正”或“负”)电,得出的结论是:


距离越远,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小
课堂总结
3.1 电荷与电流(1)
……摩擦起电、电荷间相互作用
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摩擦起电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正电(失电子)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负电(得电子)
实质:电子转移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预习“电流”相关内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2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