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古
代
诗
歌
四
首
七年级上册
诗歌的分类
诗歌
按时代分为
古典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词
曲
现代诗歌(旧体诗)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四言古诗《诗经》、七言古诗如《长恨歌》.
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
观沧海
曹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
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操
dàn
sǒnɡ zhì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诗句解释
课文解读
临
临
到达,登上
以
以
表目的连词
译
文
何
多么
澹澹
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
耸立
何
澹澹
竦峙
向东行进,我登上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句解释
课文解读
萧瑟
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洪波
洪波
巨大的波浪
译
文
(岛上)树木葱茏苍翠,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大浪汹涌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句解释
课文解读
若
若
像
其
其
它,指沧海
译
文
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大海里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咏自己此刻的心志。
星汉
星汉
银河
幸
幸
幸运得很,好极了
至
至
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1、整首诗是有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一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
2、诗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景(属作者的主观感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 沧 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极好,其分析其好在哪里?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想象之境(或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
写作特色
2.诗的基调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理结合。
结构梳理
观沧海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海的宏伟
海的气概
实景
虚景
水波荡漾
动态景色
山岛挺立
草木丰茂
静态景色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博大胸襟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762年) ,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701年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句解释
左迁
降职
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子规
左迁
子规
译
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声声哀啼。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一路上要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
文
让我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着你奔赴夜郎之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点明这两物有何作用?
杨花
(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份)
子规啼鸣
表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作用:①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②渲染气氛楚的气氛
③烘托心情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呢
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结构梳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写景叙事
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
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
闻道:震惊,痛惜
过五溪:偏远,艰难
愁心:同情,牵挂,关切
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
随君:时刻相伴
直:不停留——急切
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
抒情
关切同情
情意绵长
次北固山下
唐朝 王湾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作者介绍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唐代诗人
王湾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客路
诗句解释
课文解读
客路
旅人前行的路
潮平
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风顺而和
挂
正
悬
潮平
正
悬
译
文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挂起。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
诗句解释
课文解读
海日
从海上升起的红日
生
升起来
夜将尽未尽之时
进入,降临
残夜
入
生
残夜
入
译
文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书
诗句解释
课文解读
乡书
思念故乡的书信
达
到,送到
北归的大雁
归雁
达
归雁
译
文
给家里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诗句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诗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更替如此匆匆,怎能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诗句赏析
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还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结构梳理
次北固山下
(首联)行舟泊:青山外 绿水前
(颔联)望江面:两岸阔 一帆悬
(颈联)观日出:生残夜 入旧年
(尾联)思家乡:望归雁 传乡书
江南春早
游子思乡
天净沙秋思
元 马 致 远
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昏鸦
古道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西风
秋风
断肠
形容悲伤到极点
断肠
西风
古道
昏鸦
诗句解释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含蓄地表示出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结构梳理
天净沙·秋思
白描勾勒
景物烘托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
课后作业
1、背诵这四首诗。
2、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出其中一首诗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