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知识点1:升华及其特点
1.【生活情境素材改编】我们常在衣柜里放樟脑丸用来预防虫蛀,在樟脑丸逐渐变小直至消失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D
2.用久了的灯丝变细,灯泡发黑。灯丝变细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升华
吸热
知识点2:凝华及其特点
3.(河北中考) 下图中的四幅图,反映的物态变化不属于凝华的是( )
A
4.冬日的早晨,小红发现家里的玻璃窗上有许多美丽的“冰花”,这是因为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凝华
放出
知识点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5.(南充中考)用飞机向云层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出现下列物态变化,其中放热的是( )
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
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D
6.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丙为 态,由甲到乙是 0(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由乙到丙的过程和生活中的 (选填“露”或“霜”)形成时的物态变化相同。
固
汽化
霜
7.【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四个节气对应的物态变化,与雪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惊蛰——冰化水 B.清明——雨纷飞
C.立秋——露珠凝 D.立冬——霜来降
D
8.【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密封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碘的熔点约为114 ℃。打开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关于该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时,碘颗粒熔化
B.冷却时,碘蒸气凝固
C.冷却时,碘蒸气液化
D.加热时,碘颗粒升华
D
【思路点拨】判断物质是熔化还是升华,关键看物质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还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判断物质是凝固还是液化,关键看物质是由液态变为固态,还是从气态变为液态。
9.(自贡中考)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谚语中涉及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D.“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
10.(多选)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其中,甲杯内有液体出现,外壁有小水珠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层薄霜生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冰块变小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干冰变小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甲杯外壁有小水珠生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乙杯外壁有薄霜生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AD
【思路点拨】判断物质的物态变化,主要看物态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判断吸放热现象,要根据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规律和所确定的物态变化进行判断。
11.为了让同学们在夏季看到冬天的美景,老师制
作了一个冰雪小屋。将一束鲜花放入一个侧壁装满
干冰的透明容器中,利用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
时 大量热,使容器内的温度降至-30 ℃以下。
再通入高温水蒸气,一段时间后,看到鲜花上出现了
厚厚的白霜,如图所示。这是 0(填物态变化名称)
形成的,该过程要 大量热。
升华
吸收
凝华
放出
12.【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露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霜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露和霜的形成过程都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液化
凝华
放热
13.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由于衣服上的冰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寒冷的冬夜,窗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会出现冰花,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选填“吸热”或“放热”)凝华而成的;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入几桶水,可以利用水 (选填“凝固”或“凝华”)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
升华
内
放热
凝固
14.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 (选填“吸热”或“放热”)汽化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 成小水滴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吸热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吸热
液化
凝华
熔化
15.【科学论证】在“碘的升华”的实验中,有如图中甲、乙两种加热方式。已知碘的熔点114 ℃、沸点184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300 ℃。应使用 (选填“甲”或“乙”)图的加热方式,该过程中碘从固态变成 ;乙图加热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
乙
气态
使热水中的碘只升华,而不会熔化(共25张PPT)
第十三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常考重难点突破与提升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1:温度和温度计
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小明早上出门上学时将一支示数为36.5 ℃的体温计放在房间的书桌上,放学回家时发现体温计的示数仍为36.5 ℃,则他去上学的这段时间房间内的温度( )
A.可能高于36.5 ℃ B.一定高于36.5 ℃
C.可能等于36.5 ℃ D.一定低于36.5 ℃
C
2.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有关液体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任意选用分度值相同、量程不同的温度计
B.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液体中,不能触碰容器的底或壁
C.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
D.可一边加热液体一边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A
3.小明用小瓶和吸管自制液体温度计并进行测温实验,他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从橡皮塞上插进一根透明吸管,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如图所示。将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到吸管中液柱的高度会 (选填“上升”或“下降”)。同等情况下,小瓶换成更大的瓶子,相比于小瓶,该自制温度计的灵敏度将 (选填“提高”或“降低”)。
下降
提高
【思路点拨】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判断吸管中液柱高度的升降;换用更大的瓶子,液体含量增多,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会更加明显。
重难点2:物态变化及其辨析
4.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水主要来源于其源头的冰川融水。“冰川融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熔化 C.蒸发 D.凝固
B
5.【传统文化】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二首》中写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诗句描绘的秋日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乐观态度。诗中“霜”的形成过程属于( )
A.汽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凝固现象
C
6.(青海中考)我们常吃的月饼是在烤箱里“烤”的,但根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最早的月饼出自笼屉,青海就保留着用蒸笼“蒸”月饼的传统习俗。“蒸”月饼时,关于笼屉上方冒出的“白气”,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白气”是水蒸气,是液化现象
B.“白气”是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C.“白气”是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D.“白气”是小水滴,是汽化现象
B
7.厨房不仅是加工食物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满物态变化的“实验室”。下列关于烹饪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冻鱼时,冻鱼中的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
B.蒸馒头时,蒸笼冒出大量的“白气”,属于汽化现象
C.炸麻花时,麻花会变干变黄甚至变焦,属于升华现象
D.蒸蛋糕时,鸡蛋液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A
8.在海鲜的下面铺上一层碎冰的目的是冰粒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温度 ,以达到保鲜的效果。
熔化
吸收
不变
9.(常州中考)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有少量碘颗粒,如图所示,将玻璃泡浸入热水中,玻璃泡内碘颗粒逐渐消失、同时出现紫红色碘蒸气,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需要 (选填“吸”或“放”)热。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后,碘蒸气逐渐消失、同时出现碘颗粒,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
升华
吸
凝华
重难点3:物态变化图像分析
10.为了消肿止痛,医生常借助熔化的石蜡来接触包裹皮肤,用热敷方式治疗手脚受伤的患者。此过程伴随的物态变化的图像为( )
A
11.(多选)对某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点为80 ℃
B.该物质是晶体,在cd段开始熔化
C.用该物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不能测量沸水的温度
D.该物质在11~19 min内处于液态
CD
12.如图是对甲和乙加热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甲、乙 (选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同种物质。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丙是非晶体,如果丙物质是沥青、萘两种物质之中的一种,你认为丙是 。
是
熔点
沥青
重难点4:物态变化相关实验
13.如图是小莉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的实验。她组装了下面两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1)两个实验都用到的测量工具除了温度计以外,还有 。
(2)若探究“冰的熔化”实验,她应选择的装置是 (选填“甲”或“乙”);小莉由实验数据绘出了冰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关系图像(如图丙),在BC段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秒表
甲
固液共存态
(3)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硬纸板的作用是 ;小莉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如图丁所示,此温度为 ℃;由实验数据小莉绘出了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关系图像(如图戊)。请你找出她绘出的图像中哪段是错误的 (选填“AB”“BC”或“CD”)。
减少热量散失
98
CD
(4)小莉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这种做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不可行
【综合提升】
14. (达州中考)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各种物态变化中不停地循环,让四季多姿多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暖的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炎热的夏天,湖水在阳光下变成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凉爽的秋天,路边的草或树叶上结有晶莹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寒冷的冬天,水蒸气在高空急剧降温变成雪花,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C
【思路点拨】判断物态变化类型紧扣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液化、凝华的定义及吸放热特性。
15.煮熟饺子,需要持续烧水一段时间,水开后要把锅盖揭开后再盖上,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物态变化在其中的应用。
(1)待锅里的水烧开后,将大火改为小火,让锅内水保持微微沸腾。原因是 。
(2)煮饺子时一开始要盖上锅盖,减少热量散失的同时提高锅内气压,使水的沸点 ,饺子就能更快煮熟。
水沸腾后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升高
(3)水开后揭锅盖时,不能徒手去揭,需要用毛巾隔着揭锅盖,原因是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锅盖 (填物态变化名称和吸、放热情况),使锅盖的温度升高。
(4)若人不小心接触到100 ℃的水与100 ℃的水蒸气,接触 0时会被烫伤得更严重,原因是 。
液化放热
100 ℃的水蒸气
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热量
综合实验活动 制作冰淇淋
【活动目的】锻炼动手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体会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制作方法】(1)准备一个碗,倒入纯牛奶和白砂糖,用筷子搅拌2~3 min;(2)然后放入150 g酸奶、20 g奶粉搅拌均匀;(3)再放入自己爱吃的各种配料,搅拌均匀;(4)最后取出模具,直接倒进去,插上雪糕棒。放入冰箱
(选填“冷藏”或“冷冻”)3~5个小时即可。
冷冻
【制作原理】放入冰箱后,倒入模具的“配料”会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变成“冰淇淋”,形成“冰淇淋”的过程需要 热量。
【活动要求】记录在制作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的相关结论及体会与同学交流讨论。
【注意事项】制作完成后要主动将厨房收拾干净,并将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凝固
放出(共23张PPT)
第十三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实验突破
实验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要 热量,但温度 ;非晶体熔化时要
热量,温度 。
吸收
保持不变
吸收
一直升高
要点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组装
①测量工具:温度计和 ;
②搅拌器的作用:通过搅拌使物体 ;
③陶土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 ;
④器材的安放顺序: 。
秒表
受热均匀
受热均匀
从下向上
要点2:实验方法
①水浴加热的优点:保证 ;使被加热的物质缓慢受热,便于观察 规律;
②试管放入烧杯中的位置要适当:a.要使试管中所装物质 在烧杯的水中;b.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和烧杯壁。
受热均匀
温度变化
浸没
要点3:实验绘制的图像解读
用同一种晶体做两次实验,曲线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原因:两次实验中物质的 不同(如图所示)。
质量
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固体熔化的特点”实验装置。
(1)为完成该实验,除图中器材外,还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2)安装图甲的装置时,应先确定 (选填“铁棒A”“铁夹B”或“铁圈C”)的位置。
(3)如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则:
①该固体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 ℃;
②该固体在第3 min时处于 态,熔化过程约用 min;
③第4 min时物质的温度 第3 min时物质的温度,故该固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 。
(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
秒表
铁圈C
晶体
0
固液共存
3
等于
不变
寻找普遍规律
(5)实验后,另一同学小华重新做了该实验,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乙、丙两图像存在差异是因为 (回答一点即可)。
小华在实验中加入固体的质量较大
(6)实验后小明又把碎冰直接放在烧杯中不用加热装置进行实验(如图丁) ,发现碎冰也熔化了,于是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热,他的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原因是 ;小明还发现冰熔化时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不正确
周围空气的温度高,冰从空气中吸热
液化
(7)【生活实践能力】夏天,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入适量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入与冰块质量相等的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
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熔化成水的过程中 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多。
温度
吸收
实验2: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 ,但温度 。
不断吸热
保持不变
要点1:主要实验器材及作用
①温度计:测量 ;
②秒表:测量 ;
③陶土网:使烧杯 ;
④带孔硬纸板:减少 损失,缩短 时间,保持内外 相等。
要点2:装置组装顺序: 。
温度
时间
受热均匀
热量
加热
气压
自下而上
要点3: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①减少 的质量;
②用初温较 的水;
③适当加大酒精灯的 ;
④烧杯盖上 等。
要点4:沸腾前后水中气泡体积大小变化: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 0
;沸腾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 。
水
高
火焰
带孔纸板
由大
变小
由小变大
要点5:实验现象分析
①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陶土网的温度 此时水的沸点;
②沸点不等于100 ℃的原因:液体沸点随大气压的减小(增大)而 ;
③烧杯口产生“白气”原因: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珠。
大于
降低(升高)
液化
如图甲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小明按 的顺序组装好实验器材后,发现其中存在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其中纸板的作用是 0
。
(2)纠正错误开始实验,第3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该示数为 ℃;继续加热,直至观察到烧杯内的水中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的情形如图
(选填“丙”或“丁”),则表明水已经开始沸腾。
从下到上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
减少热
量缺失,加快水的沸腾
92
丙
(3)实验过程中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 ℃,此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强 (选填“小于”或“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
不变
小于
(4)若小明和小红所选水的质量分别为m1、m2,在图戊中所作图像分别为A和B,根据图像戊分析可知m1 m2。
(5)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到水面破裂,其中气泡中的“气”指的是
(选填“水蒸气”或“空气”),气泡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气泡中的气体压强变 。
<
水蒸气
小
(6)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小红观察到水还在继续沸腾,于是她认为水沸腾过程中不需要继续吸热,她的观点是 的,因为 0
。
错误
陶土网的余温高
于水的沸点,水还能继续吸热沸腾一会儿
(7)根据表中数据,为了完成实验,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8)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的好处是
。
水银
缩短加热时间
种类 酒精 水银
沸点 78 ℃ 357 ℃
(9)【知识迁移能力】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相同,但是水蒸气 时要放出热量,故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液化(共24张PPT)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知识点1:熔化及其特点
1.(多选)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
A.春天到了,冰雪消融
B.严冬来临,河水结冰
C.冰棒从冰箱里拿出后化成水
D.冰糖入水后化为糖水
BD
【易错辨析】熔化表示物质自身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而溶化表示一些溶质溶解在液体(溶剂)中的过程。
2.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将盛有铜块的坩埚放在电炉上不断加热,会观察到铜块从 态变为液态,该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为 。
固
熔化
知识点2:晶体和非晶体
3.【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则没有
B.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需要吸热
C.海波、金属、玻璃等都属于晶体
D.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C
4.在“探究固体熔化的特点”实验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这种物质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 ℃。
晶体
80
知识点3:凝固及其特点
5.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糕化成水
B.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
C.把铁水倒进模具铸成零件
D.糖放进水里,不久就不见了
C
6.【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凝固是 的相反过程。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 的。钨的熔点是3 410 ℃,则其凝固点是 ℃。 0既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
熔化
相同
3 410
非晶体
知识点4: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放热的应用
7.夏天,超市工作人员通常会在海鲜或冰鲜食物下面铺上大量碎冰,而不用零摄氏度的冷水浸泡。关于这种做法,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主要是利用冰凝固时会吸热
B.因为0 ℃的冰比0 ℃的水的温度低
C.利用冰熔化时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
D.使用碎冰是因为碎冰熔化得更慢
C
8.【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如图,北方冬季贮菜时,人们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这是因为水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时会 热量,以防止地窖中的菜被冻坏。
凝固
放出
易错点:无法正确判断晶体物质的状态
9.废旧金属经过回炉热加工,重新制成金属制品,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当热加工温度恰好为废旧金属的熔点时,废旧金属的状态为(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无法判断
D
10.小明在用蜡烛做实验时,发现熔化的蜡液会向下流淌。在向下流淌过程中,蜡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下图中的( )
B
【思路点拨】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升高,凝固时放热,温度降低;晶体熔化吸热,温度不变,凝固放热,温度不变。
11.在探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凝固点为48 ℃
C.该物质在42 ℃时处于液态
D.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5 min
B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12.(多选)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凝固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凝固点比乙低
B.甲和乙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C.甲物质的凝固时间为t3-t1
D.乙物质凝固后属于非晶体
BC
13.【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如图所示,制作冰糖葫芦时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待白糖 为糖浆后,将山楂放入锅中蘸上糖浆,待山楂上的糖浆 热量 成固态,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熔化
放出
凝固
14.冻雨是一种温度低于0 ℃的过冷水,其外观同一般雨滴,当它落到温度较低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雨凇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为使道路上的冰雪快速熔化,交警们会往雪地上撒盐,因为盐能 (选填“升高”或“降低”)冰的熔点。
凝固
降低
【思路点拨】过冷水落到低温物体上变成固态冰层。冰中加盐能使冰在更低温度下熔化。
15.小华选择塑料和海波探究“不同固体物质熔化的特点”实验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
(1)实验时,组装器材要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不能直接将装有物质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而是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试管中,观察温度计示数如图乙,其中视线正确的是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自下而上
使物质受热均匀
b
42
(3)如图丙是小华绘制的海波熔化图像,第10 min 海波处于 态;图丁是小华绘制的塑料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塑料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依据是 0
。
固液共存
非晶体
塑料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没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16.【情境创设】把从冰箱的冷冻室取出的-5 ℃冰块放入盛有足量冰水混合物的容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块的温度保持不变
B.冰块温度能升高到0 ℃,且能部分熔化
C.冰块的温度升高,容器中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D.冰块温度能升高到0 ℃,容器中冰的质量变多
D
【思路点拨】物质熔化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能够持续吸热。(共11张PPT)
第五节 跨学科: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知识点1:全球变暖及其影响
1.全球变暖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下列后果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是( )
A.全球沙漠变成绿洲 B.南极冰川面积变大
C.海平面上升 D.全球降水持续增加
C
2.使温室效应加剧的气体主要是 ;温室效应的过度产生,可能带来的一种影响是 ;为了缓解温室效应,可以采取一种做法是 。
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合理即可)
多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知识点2:水资源危机及其影响
3.我国水资源匮乏问题很严重,节约用水意义重大,下列节水办法中不可行的是( )
A.每日定量、定时供水
B.在每天淘米、洗衣、冲厕的过程中,限量用水
C.减少每个人每天的饮用水
D.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技术
C
知识点3:爱护地球,从我做起
4.【教材情境素材改编】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世界水日的提出,下列不属于其宗旨的是( )
A.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
B.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
C.提高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
D.将环境保护作为人类发展的首要位置
D
5.(包头中考)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共同责任。下列做法符合节能环保理念的是( )
A.把废旧电池随意丢弃
B.将电视机处于待机状态
C.关停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
D.将有害废水排放到江河中
C
6.【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全球变暖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为此我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来缓解温室效应。下列关于全球变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类大量砍伐森林不会使温室效应加剧
B.动物可能因无法适应生存环境而惨遭厄运
C.对农作物基本无影响,不会影响粮食产量
D.太阳能不断地辐射到地球上使地球温度不断升高,使全球“变暖”
B
7.关于水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会消耗水资源,但不会造成水污染
B.我国的饮水源污染严重
C.淡水污染严重,海水基本没有污染
D.赤潮是海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对海洋生态环境没有负面影响
B
8.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水平的25%,且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下列对水资源的利用中恰当的是( )
①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②推广家用节水器具 ③垃圾可以扔到河里由水流带走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农业灌溉引用工业废水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④
C
9.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为了节约用水,某些地方种植农作物采取喷灌技术,即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减小水面上方空气的
从而减慢水的 。
10.【措施类开放】我国2024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各校倡导大家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保护,请写两条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 0
、 (合理即可)。
流动速度
蒸发
用水后及时关掉水
龙头
用淘米水浇花(共22张PPT)
第十三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 测量:温度
知识点1:温度
1.关于0 ℃的水和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 ℃的冰温度低一些
B.0 ℃的水温度低一些
C.两者温度相同
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温度高低
C
【易错提醒】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温度相同的物体冷热程度相同。
2.【现代科技】中国科学家们为长期驻留空间站的航天员打造了“四季如春”的太空之家,航天员生活的天和核心舱内的温度大约是( )
A.-10~5 ℃
B.0~5 ℃
C.20~25 ℃
D.37~42 ℃
C
3.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为 ℃;某地冬季的平均气温是-15 ℃,读作 0
。
0
37
零下15摄氏度
(或负15摄氏度)
知识点2:温度计
4.【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下列温度计中,利用红外线测量温度的是( )
A.数字式体温计 B.双金属温度计
C.体温计 D.红外测温枪
D
5.如图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20 ℃
C
6.(多选)下列关于温度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常用温度计按用途可分为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C.液体温度计只能测量液体的温度
D.温度计内径越细,测量就越准确
BD
7.【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 ℃;此时 0(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用它测量正常人的体温。
38.5
不能
知识点3: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8.(连云港中考)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面四幅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
C
【易错提醒】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其他常见错误做法:(1)温度计的示数没有稳定就读数。(2)读数时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读数。(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没有相平,即俯视或仰视读数。
9.【教材情境素材改编】测量某液体的温度时,小红进行了下列操作步骤,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
①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
③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及分度值, 选择适当的温度计 ④让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⑤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A.③④⑤②① B.⑤③④①②
C.④⑤②①③ D.④③⑤②①
B
10.【课标情境素材改编】两盆冰水混合物,分别放在太阳下和背阴处,在盆内冰尚未熔化完时,用温度计测量这两盆内水的温度,则( )
A.太阳下的那盆水温度较高
B.两盆水的温度一样高
C.背阴处的那盆水温度较高
D.不知气温高低,无法判断
B
11.【教材情境素材改编】用一支未甩的体温计为病人测量体温,测量后显示的示数如图,则给病人测量体温前,该体温计示数可能为( )
A.33.3 ℃ B.36.5 ℃
C.37.8 ℃ D.40.0 ℃
B
12.(多选)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的用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后,应立即读数,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B.用体温计测量人的体温,读数时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
C.如果没有用酒精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D.使用体温计之前应先把体温计直管中的液体甩到玻璃泡里
BD
13.【教材情境素材改编】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它们的测量范围分别是35~42 ℃、-20~50 ℃和-10~110 ℃。如果要用来测量气温,应选择温度计 ;如果要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应选择温度计 ;如果要用来测量体温,应选择温度计 。
乙
丙
甲
14.如图,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某天正午和晚上的气温,其中 (选填“甲”或“乙”)是晚上的气温,正午和晚上的温差为 ℃。
乙
10
15.【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温标是热力学温标,其单位为开尔文,符号为“K”。小明在实验室看到一个温度计的单位为“K”,当把这种温度计放入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中为273 K,放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为373 K,若将该温度计放入一杯水中,显示为300 K,则水的温度为 ℃。
27
【思路点拨】根据通常情况下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温度分别对应其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摄氏温度,得出开氏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数学关系式。从而求出水的温度。
16.【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如图,用小瓶和细管自制液体温度计
并进行测温实验。在制作过程中,要在小瓶里装 (选填“一些”或
“满”)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透明
的细管,用橡皮塞塞住瓶口。若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到吸管
中液柱的高度会 (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请写出一种提
高此自制温度计灵敏度的方法: 0
。
满
上升
换用内径更细的细管(或换用容积更大
的玻璃瓶)
17.【演绎推理】如图甲、乙、丙三支煤油温度计,它们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乙玻璃泡的容积比甲大,甲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甲的内径比丙细。用它们测同一杯热水的温度,它们的分度值间距最小的是 ,玻璃管内液柱上升高度最大的是 煤油温度计。(均选填“甲”“乙”或“丙”)
丙
乙(共44张PPT)
第三节 探究: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汽 化
知识点1: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如图,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应按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安装,实验中是根据 (选填“温度计示数”或“气泡
大小”)的变化来判断水是否开始沸腾。
自下而上
气泡大小
【思路点拨】水沸腾前,气泡由下往上越来越小;水沸腾时一直吸热,温度不变,气泡由下往上越来越大。
2.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在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应先调整 (填字母)部分。
(2)从水温达到90 ℃开始,小波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此时水的温度为 ℃。
(3)小波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根据记录的数据此时水的沸点是 ℃,由图丙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通过学习,小波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 0(选填“调为小火”或“保持大火”)的道理。
A
91
97
不变
调为小火
知识点2:蒸发
3.下列生活现象中,不属于利用蒸发吸热的是( )
A.皮肤上涂抹酒精会感到凉爽
B.夏天,在干燥的地面上洒水
C.发烧时,在额头敷湿毛巾
D.夏天,在海鲜表面铺一层碎冰
D
4.【物理学与日常生活】晾晒衣物时,我们希望衣物更快地干燥。把衣物展开,是利用增大液体的 以加快水分的蒸发;把衣物放在阳光下和通风处,分别是利用提高液体的 和加快液体表面 以加快水分的蒸发。
表面积
温度
空气流速
【思路点拨】液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空气流动越快,其蒸发就越快。
知识点3: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5.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B.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C.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比较起来沸腾是剧烈的
D.蒸发是放热过程,而沸腾是吸热过程
D
6.人游泳之后从水中出来,身上的水滴在阳光照射下会逐渐消失。这种现象属于 ( )
A.熔化 B.凝固
C.沸腾 D.蒸发
D
7.关于水的沸腾,下列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沸腾的水不一定比不沸腾的水温度高
B.对沸腾的水继续加热,水温将升高
C.如果水的沸点不是100 ℃,一定是操作出现了错误
D.只要水温达到沸点就会沸腾
A
8.【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如图是吐鲁番使用的坎儿井的结构,其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透。其中暗渠即地下水道,是坎儿井的主体。下列关于坎儿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在地下主体水道流动时,减小了水流动时候的表面积
B.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减少了水的蒸发
C.主体水道深埋地下,减少了由于空气流动带来的水蒸发
D.由于井内温度低,水在流动过程中没有汽化
D
9.【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生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生素不能在超过80 ℃的温度下提取,应采用的方法是 (选填“增加”或“降低”)容器内的气压,理论依据是 。
降低
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思路点拨】正常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而抗生素不能在超过80 ℃的温度下提取,需要降低水的沸点。
10.(枣庄中考)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安装如图甲所示装置时,应该先确铁圏A的位置,确定其高度时, 0(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小明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 ;水在沸腾过程后,吸收热量,温度 。此时当地的大气压 1个标准大气压。
需要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升高
保持不变
低于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中的a所示。如果同组的小红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 (选填“b”“c”或“d”)。
c
(4)星期天小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有点少,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列能说明其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填字母代号)。
D
11.【结论开放】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先沸腾。已知1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 ℃,水的沸点是100 ℃,煤油的沸点是150 ℃。下列判断符合题意的是( )
A.若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也可能是水
B.若甲液体为水,乙液体可能是煤油
C.若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一定是酒精
D.若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一定是煤油
C
【思路点拨】要使液体沸腾,液体的温度要达到沸点,且液体能够持续吸热。
第三节 探究:汽化与液化
第2课时 液 化
知识点1:液化
1.“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露珠的形成属于(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D
2.(宁夏中考)下列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湿抹布变干
B.放入饮料中的冰块消失
C.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
D.从冰箱冷藏室中拿出的西红柿表面变湿
D
3.如图,某同学将热水、冰水和室温水(水温与室温相同)分别装入纸杯中,一段时间后,关于三只纸杯中出现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热水杯外壁会有水珠
B.冰水杯外壁会有水珠
C.室温水杯外壁无明显现象
D.热水杯杯口内壁会有水珠
A
知识点2:气体液化的方法
4.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 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罐里的;在揭开沸水锅的锅盖时,有水珠从锅盖上滴下,这是用 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的。
压缩体积
降低温度
【思路点拨】使气体液化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知识点3:液化放热
5.【生活情境素材改编】气锅鸡是某地的名菜之一,其做法: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气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放热
液化
6.【教材情境素材改编】100 ℃的水蒸气和100 ℃的开水比较,其冷热程度 (选“相同”或“不相同”),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 ℃的开水烫伤 (选填“严重”或“轻微”)得多,这是因为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时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相同
严重
放热
7.冬天在浴室里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子会变得很“模糊”,但过一会儿又恢复了。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 )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凝固后熔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C
8.(多选)在某高原铁路工程中,为了保证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铁路两侧竖立许多热棒。如图,热棒下端插在冻土中,液态氨从冻土中吸热汽化,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又液化成液态氨下沉到棉的下部。如此往复循环,不断地将路基中的热散发到空气中,从而保证了冻土的坚固、稳定。
下列关于热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棒中的“液态氨”具有沸点高的特点
B.热棒工作时,氨从气态到液态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的
C.热棒工作时,地面空气温度低于冻土的温度
D.热棒工作时,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CD
9.冬天,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可以驱散寒冷,火锅上的“白气”是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而产生的,这一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液化
放热
10.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 ℃,液态氮的沸点是-196 ℃,液态氦的沸点是-268.9 ℃。利用液化空气可提取氧气、氮气和氦气,使空气液化的方法是 和压缩体积;当温度逐渐升高,液态空气变成气态,首先分离出来的气体是 。
降低温度
氦气
1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夏季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调,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窗玻璃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水雾在玻璃
(选填“室内”或“室外”)侧,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室外
液化
12.【科学探究】为了探究液化是否放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在两个相同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直接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
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A.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
【思路点拨】要判断水蒸气液化是否放热,必须排除同温度的液体的影响。
【方法指导】“白气”和“水蒸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水蒸气是气体,人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小水珠。“白气”的来源有两种情况,一是高温物体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同学们解题时要注意区别,防止混淆出错。
【针对训练】
1.下列关于“白气”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熔化形成的
B.打开盖子的热水瓶口处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冬天在室外讲话时嘴里会冒出“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在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是冰箱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2.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冰箱门口附近会出现“白气”;冬天打开热水瓶瓶塞时,瓶口也会出现“白气”。关于这两种“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白气”都是气态
B.两种“白气”形成的物质来源都是热的空气
C.两种“白气”都是液化形成的
D.两种“白气”形成过程都需要吸热
C
3.【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当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会形成白色的“雾气”,这就是飞机的“拉烟”现象。白色的“雾气”是 (选填“气体”或“液体”),此过程中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液体
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