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知识点1 物态变化
1.“兵无定式,水无定形”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所谓“水无定形”是指水没有固定的 ,流动性强。液态物质中,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 (选填“大”或“小”),分子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知识点2 熔化及其特点
2.把一小块冰放在手心里,小冰块会慢慢地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同时,手会感觉到凉,这说明冰在这一过程中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丁的固态物质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 是非晶体; 可能是同种物质,其中 的体积较大。
第3题图 第5题图
知识点3 凝固及其特点
4.[跨学科·地理]北方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里的菜冻坏。这是因为当气温下降时,桶里的水会 成 ,在此过程中,水会 热量,该热量可使地窖的温度不至于太 ,可以避免冻坏蔬菜。
5.如图是某种物质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面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这是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B.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经历15 min
C.在AB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
D.在BC段物质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6.一个杯子中装有特殊金属制成的勺子,把热水瓶中的开水(略低于100 ℃)倒入杯中,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6 ℃)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下列关于这种金属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金属凝固点低于100 ℃
B.该金属熔点低于26 ℃
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 ℃
D.该金属熔点高于100 ℃
7.[易错题]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 ℃,则标准大气压下48 ℃的海波( )
A.处于固态 B.处于液态
C.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都有可能
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其中物质 是晶体,其熔点是 ℃。在第4 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态,在第6 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态,在第8 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态。这种晶体熔化过程用了 min。
9.英德盛产砂糖橘,为避免树上的橘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橘子树喷水,这是利用了水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水结成冰后质量 。
10.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甲图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C.A图线中,2~6 min段温度不变,说明此过程不需要吸热
D.A图线中,2~6 min段表示熔化过程,此过程需要吸热
11.[新考向·传统文化]早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在模具中冷却成型,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铜料化为铜液,属于熔化现象
B.铜液冷却成型,属于凝固现象
C.铜料化为铜液过程中温度升高
D.铜液冷却成型过程中需要放热
12.爱钻研的小康在家里找来一只大玻璃杯,将装满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玻璃杯里的水中间(如图所示),然后他把大玻璃杯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大玻璃杯,发现大玻璃杯中已经有一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
A.只有表面的水结冰
B.只有底层的水结冰
C.有一半的水结冰
D.全部没有结冰
13.为救治病人,急需将一种药品送到偏远的山村,这种药品要求在0 ℃以下存放,常用的保温瓶不能满足需要。同学们经过讨论,为保障药品在0 ℃以下存放,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冷藏盒。
(1)其中药品应放置于 (选填“A”或“B”)处,另一处空间放置低温物质。
(2)关于保温盒填充材料,你选择 (选填“铝合金”“发泡塑料”或“砂石”)。
(3)关于放置在保温瓶内的低温物质的选择,小明认为只要放普通冰块即可,小华却认为应该放置由盐水凝固而成的冰块(简称“盐冰”)。你支持 的选择。
14.[科学探究]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在很冷的冬天,用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块粗大的冰上(如图),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
细金属丝穿过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
(1)在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
(2)对此现象的出现,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冰块的厚度越小,冰的熔点越低。
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
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
①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
②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知识点1 物态变化
1.“兵无定式,水无定形”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所谓“水无定形”是指水没有固定的 形状 ,流动性强。液态物质中,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 小 (选填“大”或“小”),分子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知识点2 熔化及其特点
2.把一小块冰放在手心里,小冰块会慢慢地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同时,手会感觉到凉,这说明冰在这一过程中要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丁的固态物质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 丁 是非晶体; 甲、乙 可能是同种物质,其中 乙 的体积较大。
第3题图 第5题图
知识点3 凝固及其特点
4.[跨学科·地理]北方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里的菜冻坏。这是因为当气温下降时,桶里的水会 凝固 成 冰 ,在此过程中,水会 放出 热量,该热量可使地窖的温度不至于太 低 ,可以避免冻坏蔬菜。
5.如图是某种物质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面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D )
A.这是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B.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经历15 min
C.在AB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
D.在BC段物质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6.一个杯子中装有特殊金属制成的勺子,把热水瓶中的开水(略低于100 ℃)倒入杯中,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6 ℃)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下列关于这种金属的判断正确的是( A )
A.该金属凝固点低于100 ℃
B.该金属熔点低于26 ℃
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 ℃
D.该金属熔点高于100 ℃
7.[易错题]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 ℃,则标准大气压下48 ℃的海波( D )
A.处于固态 B.处于液态
C.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都有可能
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其中物质 甲 是晶体,其熔点是 80 ℃。在第4 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固 态,在第6 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固液共存 态,在第8 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液 态。这种晶体熔化过程用了 4 min。
9.英德盛产砂糖橘,为避免树上的橘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橘子树喷水,这是利用了水在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时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水结成冰后质量 不变 。
10.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甲 乙
A.甲图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C.A图线中,2~6 min段温度不变,说明此过程不需要吸热
D.A图线中,2~6 min段表示熔化过程,此过程需要吸热
11.[新考向·传统文化]早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在模具中冷却成型,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铜料化为铜液,属于熔化现象
B.铜液冷却成型,属于凝固现象
C.铜料化为铜液过程中温度升高
D.铜液冷却成型过程中需要放热
12.爱钻研的小康在家里找来一只大玻璃杯,将装满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玻璃杯里的水中间(如图所示),然后他把大玻璃杯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大玻璃杯,发现大玻璃杯中已经有一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D )
A.只有表面的水结冰
B.只有底层的水结冰
C.有一半的水结冰
D.全部没有结冰
13.为救治病人,急需将一种药品送到偏远的山村,这种药品要求在0 ℃以下存放,常用的保温瓶不能满足需要。同学们经过讨论,为保障药品在0 ℃以下存放,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冷藏盒。
(1)其中药品应放置于 B (选填“A”或“B”)处,另一处空间放置低温物质。
(2)关于保温盒填充材料,你选择 发泡塑料 (选填“铝合金”“发泡塑料”或“砂石”)。
(3)关于放置在保温瓶内的低温物质的选择,小明认为只要放普通冰块即可,小华却认为应该放置由盐水凝固而成的冰块(简称“盐冰”)。你支持 小华 的选择。
14.[科学探究]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在很冷的冬天,用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块粗大的冰上(如图),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
细金属丝穿过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
(1)在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熔化和凝固 。
(2)对此现象的出现,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冰块的厚度越小,冰的熔点越低。
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
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
①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金属丝能使冰块熔化,温度不可能低于冰的熔点 。
②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保持金属丝所挂重物不变,用粗细不同的金属丝连接重物后挂在同一冰块上,比较相同时间内金属丝陷进冰块的程度(合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