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探究:汽化与液化 同步练(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3 探究:汽化与液化 同步练(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28 11:13:18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探究: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汽 化
知识点1 实验: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新考法·分析论证]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
甲 a b乙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9 91 93 97 99 99 99 99
(1)组装实验装置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不慎接触到烧杯底部,则测量水温会偏 高 (选填“高”或“低”)。
(2)组装好实验器材进行加热,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第3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表格中的空白处应记录 95 ℃。
(3)持续加热的过程中,观察到如图乙中 b (选填“a”或“b”)图所示的现象时,表明水沸腾了,此时的水温为99 ℃,继续加热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填入表格,后4 min记录的温度称为水的 沸点 。
(4)根据实验现象和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水沸腾前温度 升高 ,水沸腾时温度 不变 。
知识点2 汽化及其特点
2.“炖汤”时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 汤和水温度相同时,盅内的汤不能继续吸热 。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汽化 ,此过程 吸热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
4.[跨学科·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D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 ℃,水沸点是100 ℃,煤油沸点是150 ℃,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B )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6.[易错题]如图所示,大容器中装有水,持续加热,则甲、乙两试管中的液体(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 ( D )
A.都会沸腾
B.都不会沸腾
C.甲中液体会沸腾,乙中液体不会沸腾
D.甲中液体不会沸腾,乙中液体会沸腾
第6题图  第8题图
7.夏日炎炎,小东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到有点冷,这是由于他身上的水 汽化 所致,他买了一根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儿感觉到凉快,这是由于冰棒 熔化 所致。太阳出来,大雾消失了,这是 汽化 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8.如图所示,在与打火机出气孔相连的导气管外部中央滴一滴水,然后打开打火机气阀,点燃末端排出的气体,导气管外的水滴迅速变成了冰粒。导气管外的水滴变成冰粒,原因是气阀打开后,液态的丁烷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气态的过程中吸热,使附着在导气管外部的水滴变成冰粒。
9.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B.沸腾时液体需要吸热,而蒸发时液体不一定吸热
C.蒸发时液体温度会降低,沸腾时液体温度不变
D.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只能在液体内部进行
10.[科学思维]如图所示,金属容器中盛有水,水上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食用花生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加热过程中容器内一直有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水先沸腾,然后油沸腾
B.油先沸腾,然后水沸腾
C.水未沸腾前,只有油蒸发
D.水未沸腾前,水和油同时蒸发
11.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水银  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所示,图 甲 (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由图像可知水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 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
(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减少水的质量(答案不唯一) (写出一种即可)。
12.[思维拓展]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浸入水中,然后离开水面向上举起,就可以判断出风是从哪一面吹来的。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描述判断的方法,并对所用方法的原理进行简单解释。
解:有风的一面空气流动速度大,水蒸发加快,而蒸发时从手臂吸热,使手臂的温度降低,所以感到凉。因此风是从手臂凉的一面吹来的。
第2课时 液 化
知识点1 液化的概念及现象
                
1.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无论冬夏,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 后形成的,但是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 外 (选填“内”或“外”)表面。
2.[跨学科·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用蒸笼蒸馒头时,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时,大量热的水蒸气发生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很多的热量。
3.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②③⑤ (填序号)。
①雨后一会儿,淋湿的公路变干了;
②浴室里洗澡时,墙上的玻璃镜面变模糊了;
③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
④废铁回炉,在高炉中变成滚烫的铁水;
⑤秋天的早晨,草叶上出现露珠;
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
知识点2 液化的方法
4.如图所示用注射器吸入少许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观察到针筒里的乙醚液体逐渐消失,发生了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再向里推压活塞,会观察到针筒里的 液态乙醚 再次出现。实验表明在一定的温度下,采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5.以下措施中,无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D )
A.将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B.压缩气体体积并降低气体温度
C.将气体体积压缩到足够小
D.增大气体体积并升高温度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气体打火机内的气体是用降低温度的办法使之液化后贮存在打火机中的
B.液化石油气的钢瓶内的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之液化的
C.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与100 ℃的水烫伤是一样严重的
D.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100 ℃的水烫伤要严重,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要放热
知识点3 利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冬天的清晨,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明是 运动 的;若小明进入教室后,眼镜片变得模糊不清,这是 液化 现象,过一会儿又清晰了,是因为又发生了 汽化 。(后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8.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扎紧袋口,然后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马上会鼓起来,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又变瘪。上述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汽化 后 液化 。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B )
A.水缸中的水渗透出来形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水缸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空气中的水蒸气熔化形成的
10.[易错题]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热水和冰块,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C )
A.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B.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C.a玻璃内侧、b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D.a玻璃外侧、b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11.厨房的一些设备和现象用到许多物理知识,例如:用高压锅炖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水的沸点会随气体压强增大而 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水滴到高温的热油锅内时会爆裂溅开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是水的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抽油烟机是利用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 小 的原理把油烟抽到室外的。
12.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房间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这都属于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外表面 ,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内表面 。(后两空均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13.小明同学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了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原理来工作的。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对此请你提出两条改进的建议: 增大玻璃瓶容积 ; 换用内径更小的玻璃管 。
14.暑假,小江在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甲、乙),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甲  乙
A.甲杯:内壁的液面下方
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B.甲杯:外壁的液面下方
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C.甲杯:整体的外壁
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D.甲杯:整体外壁和内壁的液面上方
乙杯:内壁的液面下方
15.[跨学科·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端午节很多人家里会煮粽子。妈妈在家煮粽子时,小明看到锅盖边冒出大量的“白气”;当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明又发现妈妈将火调小了些。请你回答:
(1)“白气”是水蒸气吗?它是如何产生的?
(2)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妈妈将火调小了些,这有什么道理?
解:(1)“白气”不是水蒸气,它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可以将火调小些,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可以节约能源。
16.[思维拓展]如图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直接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D )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t只要比之前甲试管水的初始温度高就可以说明液化放热
C.将烧瓶内部分开水倒入乙中,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第三节 探究: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汽 化
知识点1 实验: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新考法·分析论证]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
甲 a b乙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9 91 93 97 99 99 99 99
(1)组装实验装置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不慎接触到烧杯底部,则测量水温会偏   (选填“高”或“低”)。
(2)组装好实验器材进行加热,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第3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表格中的空白处应记录   ℃。
(3)持续加热的过程中,观察到如图乙中   (选填“a”或“b”)图所示的现象时,表明水沸腾了,此时的水温为99 ℃,继续加热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填入表格,后4 min记录的温度称为水的   。
(4)根据实验现象和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水沸腾前温度   ,水沸腾时温度   。
知识点2 汽化及其特点
2.“炖汤”时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   。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此过程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
4.[跨学科·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 ℃,水沸点是100 ℃,煤油沸点是150 ℃,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6.[易错题]如图所示,大容器中装有水,持续加热,则甲、乙两试管中的液体(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 ( )
A.都会沸腾
B.都不会沸腾
C.甲中液体会沸腾,乙中液体不会沸腾
D.甲中液体不会沸腾,乙中液体会沸腾
第6题图  第8题图
7.夏日炎炎,小东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到有点冷,这是由于他身上的水   所致,他买了一根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儿感觉到凉快,这是由于冰棒   所致。太阳出来,大雾消失了,这是   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8.如图所示,在与打火机出气孔相连的导气管外部中央滴一滴水,然后打开打火机气阀,点燃末端排出的气体,导气管外的水滴迅速变成了冰粒。导气管外的水滴变成冰粒,原因是气阀打开后,液态的丁烷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气态的过程中吸热,使附着在导气管外部的水滴变成冰粒。
9.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B.沸腾时液体需要吸热,而蒸发时液体不一定吸热
C.蒸发时液体温度会降低,沸腾时液体温度不变
D.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只能在液体内部进行
10.[科学思维]如图所示,金属容器中盛有水,水上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食用花生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加热过程中容器内一直有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先沸腾,然后油沸腾
B.油先沸腾,然后水沸腾
C.水未沸腾前,只有油蒸发
D.水未沸腾前,水和油同时蒸发
11.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所示,图   (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由图像可知水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   。
(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即可)。
12.[思维拓展]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浸入水中,然后离开水面向上举起,就可以判断出风是从哪一面吹来的。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描述判断的方法,并对所用方法的原理进行简单解释。
第2课时 液 化
知识点1 液化的概念及现象
                
1.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无论冬夏,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后形成的,但是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
2.[跨学科·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用蒸笼蒸馒头时,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时,大量热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   (选填“吸收”或“放出”)很多的热量。
3.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填序号)。
①雨后一会儿,淋湿的公路变干了;
②浴室里洗澡时,墙上的玻璃镜面变模糊了;
③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
④废铁回炉,在高炉中变成滚烫的铁水;
⑤秋天的早晨,草叶上出现露珠;
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
知识点2 液化的方法
4.如图所示用注射器吸入少许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观察到针筒里的乙醚液体逐渐消失,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再向里推压活塞,会观察到针筒里的   再次出现。实验表明在一定的温度下,采用   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5.以下措施中,无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
A.将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B.压缩气体体积并降低气体温度
C.将气体体积压缩到足够小
D.增大气体体积并升高温度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打火机内的气体是用降低温度的办法使之液化后贮存在打火机中的
B.液化石油气的钢瓶内的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之液化的
C.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与100 ℃的水烫伤是一样严重的
D.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100 ℃的水烫伤要严重,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要放热
知识点3 利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冬天的清晨,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明是   的;若小明进入教室后,眼镜片变得模糊不清,这是   现象,过一会儿又清晰了,是因为又发生了   。(后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8.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扎紧袋口,然后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马上会鼓起来,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又变瘪。上述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
A.水缸中的水渗透出来形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水缸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空气中的水蒸气熔化形成的
10.[易错题]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热水和冰块,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
A.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B.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C.a玻璃内侧、b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D.a玻璃外侧、b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11.厨房的一些设备和现象用到许多物理知识,例如:用高压锅炖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水的沸点会随气体压强增大而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水滴到高温的热油锅内时会爆裂溅开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是水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抽油烟机是利用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   的原理把油烟抽到室外的。
12.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房间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这都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后两空均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13.小明同学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了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来工作的。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对此请你提出两条改进的建议:   ;   。
14.暑假,小江在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甲、乙),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甲杯:内壁的液面下方
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B.甲杯:外壁的液面下方
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C.甲杯:整体的外壁
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D.甲杯:整体外壁和内壁的液面上方
乙杯:内壁的液面下方
15.[跨学科·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端午节很多人家里会煮粽子。妈妈在家煮粽子时,小明看到锅盖边冒出大量的“白气”;当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明又发现妈妈将火调小了些。请你回答:
(1)“白气”是水蒸气吗?它是如何产生的?
(2)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妈妈将火调小了些,这有什么道理?
16.[思维拓展]如图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直接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t只要比之前甲试管水的初始温度高就可以说明液化放热
C.将烧瓶内部分开水倒入乙中,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