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9课
清兵卫与葫芦
配套训练
(时间40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
葫芦(hú)
狭小(xiá)
热衷(zhōnɡ)
呵叱(zhà)
B.
模样(mó)
顽固(wán)
摩擦(cā)
隐瞒(mán)
C.
纵使(zònɡ)
跃进(yào)
吮吸(shǔn)
塑料(sù)
D.
绘画(huì)
檐廊(lánɡ)
投掷(zhì)
屹立(yì)
解析:A项,“叱”应读作chì;B项,“模”应读作mú;C项,“跃”应读作yuè。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乖觉
古董 薪水 珊栏
B.锤子
嘀咕
接洽
机械
C.哺育
玷污
恪守
埋怨
D.包庇
畸形
寄托
喘气
解析:A项,珊—栅。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7月11日,因美国驻叙大使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叙利亚内政。愤怒的群众爬上美驻叙使馆的围墙,拆毁铁丝网,并将美使馆所悬挂的美国国旗扯下,并试图点燃焚烧。
(2)石油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广泛________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据统计,去年________房价过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全国房价开始下滑,购房者期待房价下跌,________市场观望气氛浓厚,经济的不景气使得房市处于低迷状态。
A.干涉 运用 由于/因而
B.干预 应用 因为/因而
C.干预 运用 因为/因此
D.干涉 应用 由于/因而
解析:(1)干涉:①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
( http: / / www.21cnjy.com )管而硬管;②关涉、关联。例如:两者毫无干涉。“干涉”带有强硬,非法的味道,是对被干涉者的不尊重。情感色彩是贬的。干预:过问(别人的事)。“干预”中性,有合理的参与意义。例如:事涉隐私,不便干预。(2)应用:着重指为适应某种需要,按事物的用途相应地、合理地使用。运用:着重指根据事物的特性,灵活自如地使用。(3)“由于”可与“因而、因此”搭配,“因为”不能与“因而、因此”搭配,因为有重复之嫌。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伦敦政经学院发布的《全球城市经济监测报告》显示,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加速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转移。
B.大学自主招生制度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有益补充,也为一些有创新潜质与学科特长的考生创设了一个绿色通道,通过让他们自主招生的方式进入心仪的大学。
C.马军和其他环保组织共同发起“绿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选择”倡议,让消费者对污染企业说“不”,同时呼吁大型零售商加强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对照环境不达标企业名单,对供货商进行筛选。
D.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囤地、炒地等违法现象,坚决抑制少数城市地价过快上涨趋势。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转移”后加“的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让他们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D项,搭配不当,应将“违法现象”改为“违法行为”。
答案:C
二、阅读鉴赏(38分)
(一)课内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5~8题。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磨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了“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5.选文写清兵卫上课偷偷地在桌子底下磨擦葫芦有何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浓墨重彩地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兴趣而“偷偷”说明清兵卫的爱好不被别人理解,只能小心呵护着,也表现出一种无奈。
6.“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这句话写出了清兵卫的什么心态?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现了清兵卫痛失葫芦后痛苦无奈的心情,也揭示了粗暴和专制的严重后果。
7.清兵卫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与爱好,对孩子痴迷葫芦采取了反对、压制的手段,粗暴地砸碎了清兵卫的宝贝葫芦,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清兵卫的父亲是一贯粗暴的封建家长的代表。
8.小说最后交代了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变卖过程,是何用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暗示了葫芦的非同寻常,为下文买卖葫芦的价格悬殊埋下了伏笔,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反衬出大人们的愚蠢。
(二)课外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灰色之月
志贺直哉
……薄霭掩映下的灰蒙蒙的月亮挂在夜
( http: / / www.21cnjy.com )空,黯淡而无力地轻笼着日本桥四周的焦土。阴历十日的月亮,低低浅浅,不知何故看起来总是这般近。八点半左右,人影杳杳,宽阔的过道显得格外空荡。
才远远看到电车的车灯,却倏尔已经来到了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车内并不拥挤,我得以在对面入口旁入座。右侧是穿着棉衣的近五十岁的妇人。左侧是少年工人模样的十七八岁的孩子,由于坐席端边没有挡板,他背对着我,平行于车门而坐。进来之时,我稍稍打量了一下孩子的脸,只见他闭着双目,嘴巴张开,显得有些不雅,而且上半身前后大幅晃动。那不仅仅是晃动,身子一会儿向前倒,一会儿直起来,然后又往前倒,如此反复不止。纵算是打瞌睡,如此的连续反复也叫人感到不悦。我自然而然地挪了挪位,与他保持着一定的间隔。
经停有乐町、新桥之后,车厢内拥挤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许多。有几位看似刚买完东西,坐车回家。只见一位年纪二十五六岁、血气方刚的圆脸年青人,卸下背着的大包裹,放在少年工的旁边,紧挨着座位,而他自己则跨包而立。在他身后,同样是位背着旅行包的40岁左右的男人。当人潮从后方挤来时,他看看前面的年青人问道:“我的包可以放在你的上面吗?”不待对方回复,已然卸下了旅行包。“等一下,这可不行。”年青人保护着自己的行李回头答道。“这样啊!对不起了!”男人抬头看了看行李架,但似乎放不下,因此只好在狭小的空间里扭动着身子,将包重新背上。
年青人觉得他有点可怜,想把行李半靠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我与少年之间,却只见男人轻轻地低头道:“没事啦!又不重。只是觉得背着会妨碍别人才想放下的,真的没事啦!”
我看着这一幕,心情好了许多,人的心情,真是瞬息万变啊!
过了滨松町,到了品川。虽然有人下车,不过上车的人更多。少年工依然在人群间大幅摇晃着。
“你瞧他那张脸,真是的!”说话的仿佛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五位上班族中的一人,同伙都笑了。从我的角度无法看到少年工的脸,不过上班族的说法实在可笑,或许少年工的脸真的是那么好笑呢!车厢内的气氛活泛了许多。
此时,圆脸青年回头看了看后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男人,又用手戳了戳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道:“我估计他快吐了。”男人听罢吃了一惊,默默地看了看少年工。“是吗?”而刚才笑话的那一伙人也觉得有些诧异,“怕是病了吧!”“我看是喝醉了吧?”大家就这么猜着。有人说:“好像不是吧!”大家似乎都赞同此话,顿时四周陷入了一片沉默之中。材质粗劣的工作服,肩头已是破烂,内里用毛巾布打着补丁。军帽帽沿下脏兮兮的细小脖颈显得有些落寞。少年工的身子不再晃动,只是脸颊不断地蹭磨着车窗和入口之间约莫一尺来宽的隔板。样子显得如此的幼稚,睡意矇眬的脑海里,许是把隔板想象成了某位可以撒娇的人物了吧!
“喂!”站在前面的大个子男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把手搭在了少年工的肩上,问道:“你这是去哪儿啊?”少年工没有立刻回答,当被再次问及时,才戚戚然答道:“去上野。”
“这可不对啊!坐反了。这车可是开往涉谷的呀!”
当少年工欲起身看窗外时,突然失去了重心,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我倚靠了过来。由于事出突然,尽管事后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做,记得当时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用肩膀将靠过来的他顶了回去。其实这行为完全违背了我的初衷,就连自己都感到非常诧异。反顶回去的少年工的身子轻飘得很,这更令人感到可怜。现今我的体重已经轻减到了约十三贯(1贯=3.75公斤,笔者注),而相比之下,少年工的身子更是轻了不少。
“我看到你东京站就在车上了,一定是坐过头了吧!你在哪里上的车呀?”我从后面问道。
少年工看着对面道:“涉谷上的车。”
有人说:“从涉谷上的车,那是绕圈啊!”
少年工把额头抵在车窗玻璃上,本想看看窗外,却又作罢了,以刚够听清的低低的声音说:“怎么都无所谓啦!”
少年工的这句自言自语自那以后一直留在了我的心里。
近旁的乘客们不再理会他了。想必是帮不了他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忙的缘故吧!我也是其中一人。什么也帮不了他。如果当时带着便当,作为自己的一番心意,倒是可以让与他的。而那时即便给了他钱,也是于事无补的,在大白天都难以买到食物,更何况是在晚上九点呢!我以黯淡的心情在涉谷站下了车。这是昭和二十年①十月十六日的事。
[注] ①昭和二十年:1945年。
9.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直接看出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写作背景是二战结束后不久。
参考点:日本桥四周的焦土;在大白天都难以买到食物;这是昭和二十年十月十六日的事。
10.小说开篇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它有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特征:黯淡、朦胧、空荡荡;
作用:渲染小说落寞灰暗的氛围;照应了小说标题;为下文对人物的刻画奠定情感基调。
1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灰色之月》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形象: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从情感变化来分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并有无助感。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12.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对“少年工的这句自言自语自那以后一直留在了我的心里”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少年工的那句话反映了日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在战后的迷茫,找不到前进方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带来的伤害,让“我”难以释怀。
三、语言表达(10分)
13.根据内容需要,在空缺处仿写两个句子,使他们在句式上与画线的句子保持大体一致,意思与整段内容保持连贯。(5分)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问一个正生活在饥饿边缘的人,他的答案一定是“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当这些基本需求都获得满足后,是否还有些东西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呢?
解析: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要注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二点:①内容上要与原句保持一致,仿写的两个句子必须讲的是“基本需求”;②句式上要与画线的句子保持大体一致,主要是采用假设句。此题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所写的句子应与原句内容保持统一,共同阐述一个话题。
参考答案:如果我们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他的答案一定是“温暖”。如果我们问一个寂寞孤独的人,他的答案一定是“他人的陪伴”。
14.将下面的一个长句改写成一组语意连贯的短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可以变动语序和增删个别词语)(5分)
你们在祝贺之后将做出与之相应的为寻求一个解决多年来困扰着联合国的问题的公正而实际的办法而进行的共同努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长短句的变换。解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题只要将长定语“为寻求一个解决多年来困扰着联合国的问题的公正而实际的办法而进行的”抽出来,变换为两个分句,然后添加一定的词语加以连接,使短句间连接顺畅。
参考答案:你们在祝贺之后将做出与之相应的共同努力,以便寻求一个公正而实际的办法,来解决多年来困扰着联合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