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28 21:3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五四版
年级 五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3单元《能量的转换》
单元主题 能量探秘局——解锁转换的密码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能量探秘局——解锁转换的密码”
围绕能量形式、转换规律及工程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与模型制作,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单元大情景
“能量特工局”科研挑战赛
学生化身“能量特工”,完成三项任务:
1.任务一:电磁密码破解(《电磁铁(一)(二)》)——探究电能→磁能转换;
2.任务二:机械能追踪(《有趣的碰碰球》)——验证动能与势能转化;
3.任务三:能量链解密(《无处不在的能量》)——分析多形式能量转换链条。
最终目标:设计“能量转换装置”参加“校园科技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学习内容 4.1 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5~6年级)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描述动能、热能、电能等能量形式; ②设计实验验证能量转换规律; ③用模型解释能量守恒现象。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电磁铁(一)》《电磁铁(二)》《有趣的碰碰球》《无处不在的能量》4课组成。
(一)第9课《电磁铁(一)》
1.核心内容:
(1)探究电磁铁的基本结构(铁芯+线圈)及工作原理(通电生磁、断电消磁)。
(2)通过制作简易电磁铁(如铁钉缠绕导线),验证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过程。
2.关键实验: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观察磁性随电流通断的变化。
(二)第10课《电磁铁(二)》
核心内容:
1.研究电磁铁的磁极特性(南极/北极)及磁极可控性。
2.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规律,发现改变磁极的方法:
(1)改变线圈缠绕方向;
(2)改变电流方向(电池正负极调换)。
3.对比电磁铁与永磁体的区别(磁极是否可变)。
(三)第11课《有趣的碰碰球》
1.核心内容:
(1)通过牛顿摆实验(小球碰撞)观察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换。
(2)建立机械能守恒概念(如拉起的小球势能→撞击时动能→其他小球势能)。
2.解释生活现象:秋千摆动、弹珠碰撞中的能量传递规律。
(四)第12课《无处不在的能量》
1.核心内容:
(1)辨识多种能量形式(光能、声能、热能、电能等)及其相互转化。
(2)探究能量转换链条(如摩擦生热、电灯发光、太阳能发电)。
2.分析复杂案例:
(1)电视声像的能量来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电能→光能+声能);
(2)人体能量转换(食物化学能→运动动能)。
四课以“能量转换”为核心,形成递进式知识链:
知识联系:
(1)基础认知(《电磁铁(一)(二)》):聚焦单一能量转换形式(电能→磁能),建立“能量可转化”的初步概念。
(2)规律深化(《有趣的碰碰球》):探究机械能内部转换(动能 势能),为多形式能量转化铺垫。
(3)系统整合(《无处不在的能量》):拓展至跨领域能量转换(如化学能→热能),构建能量守恒观念。
2.纵向递进:
从“单一能量转换实验”(电磁铁)→“机械能守恒验证”(碰碰球)→“能量系统分析”(生活应用),体现认知深度递增。
3.横向整合:
所有课程均围绕“能量不会消失,只会转换形式”的核心观念,呼应《课程标准》核心概念“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4.能力进阶:
(1)实验技能:从基础电路制作→变量控制实验(如磁极方向)→能量转换模型设计。
(2)科学思维:归纳电磁铁特性→推理机械能规律→系统解释能量守恒。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将构建“能量转换”的系统认知框架,为理解更复杂的物理现象(如新能源技术)奠定基础。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能量转换形式(如电能→磁能)及守恒定律。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磁力影响因素(线圈匝数/电流大小)。
探究实践 设计牛顿摆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制作能量转换模型。
态度责任 分析能源浪费现象,提出“节能校园”方案。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实验兴趣浓厚,但抽象理解“能量守恒”需借助可视化模型。
2.认知基础:已知简单电路(四年级),但对“能量转换”缺乏系统认知。
3.学习难点:设计多变量控制实验(如磁力强弱的影响因素)。
七、活动设置
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
《电磁铁(一)》 “磁力诞生记” 制作电磁铁验证电能→磁能 科学+工程:铁钉缠绕线圈测试吸针数
《电磁铁(二)》 “磁极操控术” 探究磁极方向控制方法 数学:记录电流方向与磁极关系数据表
《有趣的碰碰球》 “能量守恒擂台” 验证动能与势能转化规律 体育:模拟小球碰撞接力游戏
《无处不在的能量》 “能量链侦探社” 分析家用电器能量转换链 信息技术:用PPT绘制太阳能充电宝能量流程图
八、教学方法
1.问题链驱动:
核心问题:如何让电磁铁吸起更重的回形针?→引导学生提出“增加线圈匝数”“增强电流”假设。
2.工程迭代法:
电磁铁模型设计→测试磁力→优化线圈密度→二次测试(记录改进效果)。
3.可视化实验:
用铁屑展示磁感线分布,直观呈现磁力变化。
九、学习方法
1.变量控制实践:
对比实验设计模板:
①研究问题:线圈匝数如何影响磁力?
②不变条件:电流大小、铁钉大小
③改变条件:线圈匝数(20圈/40圈/60圈)
④测量结果:吸起回形针数量
2.角色扮演法:
学生扮演“电子”“磁力线”,动态模拟能量转换过程。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类型 内容 占比
过程性评价 实验记录单、模型设计图、小组协作 60%
终结性评价 “能量转换装置”功能测试报告 40%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1:《电磁铁(一)》——磁力诞生记
实验操作 完成电磁铁组装,通电后吸引1枚大头针 规范使用电池夹,记录3组不同电流下的吸针数 独立排查电路故障,优化线圈密度提升磁力
数据分析 记录1组线圈匝数与吸针数关系 绘制“线圈匝数-磁力”数据表 用公式“磁力∝电流×匝数”解释数据规律
科学解释 说出“电能→磁能”转化 解释电磁铁与永磁体区别 类比电动机工作原理(磁力驱动转动)
活动2:《电磁铁(二)》——磁极操控术
实验设计 验证电流方向改变对磁极的影响 设计双变量实验(电流方向+线圈绕向) 提出磁极控制的应用方案(如电磁起重机)
结论归纳 复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现象 用箭头图标注磁感线方向 论证磁极可控性在科技中的价值
创新应用 列举1种磁极应用场景(如磁悬浮) 制作简易磁极指示器 设计“磁极转换开关”原型并测试
活动3:《有趣的碰碰球》——能量守恒擂台
实验操作 完成牛顿摆单球碰撞实验 对比不同高度释放的能量传递效果 设计多球连锁碰撞实验(5球以上)
规律总结 描述“动能→势能”转化现象 用数据证明碰撞前后能量守恒 解释过山车运行中的能量转换链条
迁移解释 列举1个生活中机械能守恒案例(秋千) 分析自行车下坡时能量转化(势能→动能) 用能量守恒原理论证“永动机”不可能
活动4:《无处不在的能量》——能量链侦探社
案例分析 描述电灯的能量转换(电能→光能) 分析太阳能路灯能量链 绘制人体能量转换全景图
系统思维 识别3种能量形式 用流程图展示风能发电的转换过程 设计“零碳家庭”能源方案(风光互补)
社会责任 说出1条节能建议 撰写校园“减少待机能耗”倡议书 策划社区能源科普展(含互动模型)
十一、分层作业设计
活动1:《电磁铁(一)》作业
基础作业 绘制电磁铁结构图并标注部件 标注1个部件(如线圈) 标注3个部件 说明各部件功能
提升作业 测试电池数量对磁力的影响 记录1组数据 对比3组数据 用公式“磁力∝电压”解释数据规律
拓展作业 设计“磁悬浮笔座”草图 画出概念图 标注能量转换节点(电→磁) 用磁极相斥原理论证可行性
活动2:《电磁铁(二)》作业
基础作业 记录改变电流方向后磁极的变化 描述“磁极反转”现象 用箭头图表示电流方向与磁极关系 解释指南针偏转原理
提升作业 制作简易磁极指示器(纸针+磁铁) 完成指示器组装 标注N/S极并验证准确性 设计双色磁极标签(红N/蓝S)
拓展作业 研究磁悬浮列车原理 简述“同性相斥”悬浮原理 对比电磁悬浮与永磁悬浮差异 提出改进悬浮稳定性的方案
活动3:《有趣的碰碰球》作业
基础作业 记录小球碰撞实验现象(文字/图) 描述“动能传递”现象 标注势能最高点与最低点 用能量守恒解释碰撞结果
提升作业 设计不同材质的碰碰球(钢/塑料) 完成1组材质对比实验 记录能量损耗差异(声音/热量) 论证材质选择对能量效率的影响
拓展作业 制作“牛顿摆能量守恒”微视频 拍摄实验过程 添加字幕解释关键帧 用慢镜头分析能量传递细节
活动4:《无处不在的能量》作业
基础作业 列出家用电器的能量输入/输出形式 列举1种电器(电灯:电→光) 列举3种电器并分类(如电扇:电→动能) 用百分比估算能量损耗
提升作业 绘制“太阳能充电宝”能量流程图 手绘基础转换链(光→电) 用PPT制作动态流程图 加入“能量效率”数据标注
拓展作业 撰写《未来能源城市》设计方案 描述1种新能源应用(光伏屋顶) 设计多能源互补系统(风+光) 计算减排效益(如年减碳10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