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第2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第2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6 19:4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
2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问题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
,号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
等。
问题二: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A、烟涛微茫信难求(    )
B、云霞明灭或可睹(   )
C、天姥连天向天横(   )
D、势拔五岳掩赤城(    )
E、我欲因之梦吴越(   )(   )
F、渌水荡漾清猿啼(   )
G、迷花倚石忽已瞑(   )
H、栗深林兮惊层巅(   )(   )
I、水澹澹兮生烟(   )
J、失向来之烟霞(   )
K、须行即骑访名山(   )
问题三: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问题四: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诵读第二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问题五:“一夜飞度镜湖月”“送我至剡溪”中的“飞”和“送”字历来为后人称道,请鉴赏这二字的妙处。

问题六: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问题一: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问题二答案:略
问题三答案:
“烟涛微茫”瀛洲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问题四答案: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问题五答案:“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问题六答案: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