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8 06:1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陆良县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 《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
(摘自习近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材料二: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重要的政治社会观念,“家国一体”强调家庭、社会与国家在结构形态和治理逻辑上的同构性,这对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
将家庭看作社会治理的起点。对所有文明而言,家庭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相较于其他文明,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由一家一户的“编户齐民”所构成的家庭,是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的起点。这可以从中国传统的“修齐治平”命题中获得进一步理解。在“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四个阶段中,“修身”不可能在离群索居的状态下完成,“齐家”自然是以家庭为中心而展开的,修齐治平是一个以家庭为起点,逐步向外推的过程。通过此实践过程,锻造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这一重要论述,将家庭建设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是“家国一体”理念在新时代的新表达。
家庭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将家庭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既植根于传统儒家文化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也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对家庭功能的制度性嵌入密切相关。在基层治理中,家庭被视为重要的责任单元。国乃积家而成,家庭之和谐幸福乃是国家安定有序的基石。家庭和谐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结构作为依托。其中,家庭世代的完整及关系和谐是社会秩序维系的基础。步入现代社会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家庭小型化、个体化、空巢化等问题,家庭的完整性受到损坏。如何建构起要素完整的和谐家庭,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关键。
社区在家国联结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家与国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要依托于一些具体的带有中介性的共同体平台。其中,作为最具代表意义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社区,在家国联结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这在以“一老一小”为主题的社区服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虽然由政府倡导、社区实施的儿童顿目是为满足儿童需求而设,但儿童的参加却带动了家长参与。以老人为中心的社区服务体系的建构,事实上也带动了整个家庭的参与。在此意义上,社区是作为拓展的“家”和家国联结平台而存在的。此外,通过带有社会政策意义的家庭政策,可以在国家与居民之间建立起密切关联。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由家国共责的双层构造及社会伦理支撑。当前我国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养老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养老模式向现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转化,其实质是“家国一体”观念在养老领域的体现。
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家国一体”论。良好家 、醇美家风的伦理道德播散于社会,成为社会美好道德情操的源泉。先秦时期,在“不语怪力乱神”的人文主义理念下,华夏子孙的道德实践缘起于家庭,家庭、家教、家风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重要发源地。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家”是社会的核心,它是一个“紧紧结合的团体”,整个社会价值系统都经由家的“育化”与“社化”作用传递给个人。好家风可以涥民风、正社风、清政风,由此形成带有极强连续性的修齐治平的道德生产环节。而当个人、家庭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家庭能够舍“小我”而就“大我”,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和转换。
(摘编自田毅鹏《“家国·体”: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的标识性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8分)
A.重视家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融入中国人血脉的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中,“尊老爱幼”是最重要的。
B.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中的言论,论证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
C.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齐家”自然是以家庭为中心而展开的,修齐治平是以家庭为起点的。
D.材料二的作者提出:好家风很重要,中国的“家”是社会的核心,整个社会价值系统都经由家的作用传递给个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时代变了,经济和社会都发展了,但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不可替代,我们要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
B.领导干部的家风关系着党风和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格要求亲属子女。
C.将家庭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对家庭功能的制度性嵌入有关,家庭和谐对国家来说很重要。
D.社会的美好道德情操源于良好家教、醇美家风的伦理道德,所以当家庭与国家发生利益冲突时“小我”能做出牺牲。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小区净化、美化、亮化工作,大家工作非常积极主动。
B.某地着力构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网。
C.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社区组织老人和孩子一起制作传统美食,共度佳节。
D.某社区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带动居民参与平安社区建设。
4.材料一第二段多处使用了排比,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今天,要让家庭在社会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可以从两则材料中得到哪些借鉴 请简要概述。(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公 牛 林为攀
①脚步声在别处微不足道,在这里却震耳欲聋,因为这是小孩子的脚步声。小孩子醒后,穿着鞋子在木地板上踢踢踏踏,他用这种方式告诉母亲他醒了;可是今天他把木地板都快踏破了,那个会过来抱着他下楼吃饭的母亲却始终没出现。
小孩子推开窗户,让阳光从拇指般大小的窗眼里钻进来。然后他把眼睛贴在窗眼里,似乎要跟早上的阳光掰手腕。彵觉得阳光像一根手指在戳他眼珠。他不再跟阳光较劲,而是揉了揉眼睛,转身跑下楼。他下楼的速度很快,把藏在每一阶木梯里的动物都给吓出来了。
第三阶木梯里跑出来的是鸟。楼梯不应该属于鸟,天空才应该属于鸟。即使没有人告诉过他,每天看着鸟在天上移来移去,他也明白鸟应该在什么位置。这只鸟的翅膀受伤了,它在用自己的喙啄自己的伤口。小孩从来没抓到过一只在天上飞的鸟,即便栖在枝头拢翅打瞌睡的倦鸟也没逮到过。这是他第一次把一只鸟抱在怀里,他抱着鸟继续走还没走完的楼梯。他抱鸟的时候走得很轻,不再像刚才那样跑起来。
小孩走下了楼梯,终于走完了每一阶都像在骨裂的楼梯。他经过厨房的时候,看到煤气灶里坐了一口锅。②蓝色的火苗在战栗,也许是对自己亲吻无数遍仍旧黑着脸的锅底无能为力。经过了厨房,就走到了大门口,门槛被父亲锯掉了,原因是怕小孩被门槛绊倒,摔掉门牙破了相。大门现在还关着,但因为失去了门槛,这扇门并没有关紧黑暗,而是让光线从原本是门槛的地方长驱直入。小孩还没打开大门,就看清了客厅里乱放的凳子。这些凳子拦住了他的去路,他的手抱了鸟,腾不出来撤走它们,只好踩在凳面上往前走。这些本来供屁股坐的凳子现在却被踩
出了脚印,这些脚印有深有浅,像水中的踏溪石一样通向彼岸。彼岸是那扇豁了牙的大门。
走到大门边,小孩用胳膊肘撞开大门,天空并没有变得又阔又大,仍然很小,因为大门外是一方天井,天空只有天井那么大。这么小的天空显然盛不下一只鸟儿。小孩本想继续往前走,彻底走出被这座房子与天井禁锢的空间,来到树与草、水与鱼肆意伸腿的广阔天地,可是他不能再往前走了。再往前走就会迷路,天井是他所能抵达的极限。他摸了摸鸟羽,问它能不能飞出天井,会不会撞到摇摇欲坠的瓦片。天井正中还有一口圆井,现在从天井往上看,看到的是方形的天空,不过假如能从圆井下抬头看,看到的又将会是圆形的天空。小孩只能看到被切割成方形的天空,看不到天空之外,也看不到天空的另一种或另几种形状,所以他才要放飞鸟儿;让它替自己看看从空中俯瞰这座房子时的样子,一定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
小孩不等鸟儿回答、就把鸟儿放飞了,可是它却在薄薄的晨雾中振不了翅,每一粒雾都像一块石头压垮了它的翅膀。鸟儿在天井上空努力扑腾,每次都离飞出天井差一个剪碎的指甲盖的距离,呵天井上空好像布了一张透明的天罗地网,怎么都飞不出去。小孩看着这只与空气抗争的鸟儿,有力使不上,只能跺脚干着急。
鸟儿终于用完了力气,直直地从空中掉了下来。小孩伸出手去接,却慢了一步,他没有接到,只碰到了鸟儿的羽毛。鸟儿的羽毛经过刚才在空中的连番锻打,多了一股韧劲,他感到像被刀锋割了一下。
鸟儿没掉到地上,而是掉进了圆井里。小孩听到一两响轻微的扑通声,刚好符合这只鸟儿接近五十克的体重。小孩看到鸟儿落井后,空中还飘着几片羽毛,这些羽毛几乎没有重量,与无色无味的空气一起悬停在空中。小孩跑到圆井边,趴在并沿上。这口水井的井沿很高,以防小孩不小心掉进去,作用和锯掉门槛雷同,减矮与增高有时同样都能起到保护作用。小孩这时才发现,原来不同形状的天空不需要飞出去才能看到,而是透过一口圆井即能看到。不过很快他又犯迷糊了,因为他不理解为什么天空会出现在井底。好在他的疑问迅速通过一面镜子得到了解答,他想起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都会出现在同一面镜子中,终于明白;(8)原来水是流动的镜子,镜子是凝固的水
母亲从外面回来,提着木桶上楼梯,没有惊动任何动物,每种动物都知道在这种沉重的步履声中,不能再像刚才那样突然蹿出来,否则就会惊扰了这个女人手上堪比千斤顶的皇冠。果真如此的话,这家人就会用水与火驱逐它们。
楼顶上的视野很开阔,母亲先把木桶放下来,然后捶了捶胳膊。当她把木桶再往前提几步的时候,她发现刚才放木桶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圈,这个用洗衣水画出来的圈不会停留多久,而是很快会被太阳吃掉。楼顶上的晾衣竿晒多了衣服,有些弯曲,母亲每次晒衣时都要视晾衣竿的弯曲程度往上提高一点。自首次在楼顶上晒衣服,这根晾衣竿摆放的位置已经距最初快有了半米的距离,而母亲也从需要低头晒衣服到现在需要昂着头才能晒好衣服。
母亲只有在此刻才能偷得一寸闲,每次她都不急着晒衣服,而是先把连轴转的手脚暂时卸下来,让它们回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不再为衣食住行而强行离开原来的位置。这个时候,她几乎感受不到自身的重量,甚至连呼吸都变轻了许多。视线里的是暂时裹住太阳的晨雾,朦胧的晨雾中传来风摇树、鸟啼鸣的声响。④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让母亲这座永不知疲倦的时钟,时松动
了紧绷的发条。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绘了平凡的家庭生活场景,以丰富的细节叙述较短时间范围内的事件,展现出作者的创作功力。
B.文中的“小鸟”是孩子心灵的一种象征,抱起小鸟、放飞小鸟的一系列做法反映出孩子纯真无邪的内心。
C.文中“天井”和“圆井”相照应,小鸟冲不出天井而掉入圆井,预示着孩子永远走不出这一方狭小的世界。
D.小说通过深刻的隐喻,从孩子和母亲两个角度出发,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与希望,引发读者深思。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小孩子的脚步声”“震耳欲聋”,小孩子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引起母亲的注意。
B.句子②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情态来写火菌和锅,使小说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C.句子③通过动静的变换将凝固的镜子与流动的水关联起来,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D.句子④中“不知疲倦的时钟”的比喻隐含着对母亲精神的赞美和对社会压迫女性的批判。
8.文中“天空”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所写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理想化的现实”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古之人,不与禽兽朋①也几何 圣人恶之也,制作焉以别之。下而戾②于后世,侈裳衣,壮宫室,隆耳目之观,以嚣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皆不得其所当然,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刑政不足纲其恶、荡然复与禽兽朋矣。
圣人不作,昧者不识所以化之之术,顾引而归之太古。太古之道果可行之万世,圣人恶用制作于其间 必制作于其间,为太古之不可行也。顾欲引而归之,是去禽兽而之禽兽也,奚补于化哉 吾以为识治乱者,当言所以化之之术,曰归之太古,非愚则诬!
(选自王安石《太古》,有删改)
材料二: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是故虽有巧手,弗修规矩,不能正方圆;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虽有知心,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失大数而乱,此治乱之分也。
所闻天下无二道,故圣人异治同理也。古今通达,故先贤传其法于后世也。《春秋》之于世事也,善复古,讥易常,欲其法先王也。然而介以一言曰:“王者必改制。”自僻者得此以为辞,曰:“古苟可循,先王之道何莫相因。”世迷是闻,以疑正道而信邪言,甚可患也。答之曰:“人有闻诸侯之君射⑧《狸首》之乐者,于是自断狸首,县而射之,曰:‘安在于乐也!’此闻其名而不今,其头者
也。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变其理,受命于天,易姓更王,非继前王而王也。若一因前制修故业而无有所改是与继前王而王者无以别。受命之君,天之所大显也。事父者承意,事君者仪志,事天亦然。今天大显己,物袭所代而率与同,则不显不明,非天志。故必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者,无他焉,不敢不顺天志而明自显也。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 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
(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有删改)
[注]①朋:伦比;相近。②戾:同“莅”,至,到。③射:演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若一因前A制B修C故业D而无E有所改F是与继前王G而王者H无以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嚣,使“……喧嚣,与“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中的“斗”用法相同。
B.顾,反而,与“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中的“顾”意思不同。
C.“奚补于化哉”与“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中的“于”意思相同。
D.县,同“悬”,悬挂,与成语“明镜高悬”中的“悬”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认为,圣人通过一些制造发明以区别人与兽,但随着人们过度追求享乐,正常的社会秩序又会荡然无存。
B.王安石认为,引导人们回归去效仿远古时代的人又会将人类引回到禽兽时代,这种方法不是愚昧就是欺骗。
C.董仲舒认为:《春秋》的原则就是遵从自然,效法古人;而圣人效法大自然,贤人效法圣人,干什么事都要讲究规矩。
D.董仲舒以有人听到诸侯演奏《狸首,之乐却不得其法为例,阐明“改制”只是徒有虚名而没有实际意义的看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刑政不足纲其恶。(4分)
(2)《春秋》之于世事也,善复古,讥易常,欲其法先王也。(4分)
14.两则材料都围绕“道”展开论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 涧 种 柳 韦应物
宰邑乖所愿,黾勉①愧昔人。
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
置锸②息微倦,临流睇归云。
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
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
延咏留佳赏,山水变夕曛。
[注]①黾勉:勉励,尽力。②锸:一种掘土的工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够治理一方是诗人的心愿,诗人勉励自己,要尽力而为,不愧对前人。
B.诗人闲暇之余前往西涧种柳,与黄庭坚《登快阁》“了却公家事”有相似之处。
C.种柳过程中,诗人放下掘土的工具,稍作休息以缓解疲倦,临溪凝视着归云。
D.末句以黄昏暮色收束全诗,既营造了宁静氛围,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16.诗中“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浙江文旅为了吸引游客,选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 ”两句,配在天姥山直上云霄、遮天蔽日的图片旁,以吸引更多游客参与登山活动。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 ▲ , ▲ ”两句,描写官府差役到村里召民集会的情景,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3)古诗中常通过“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对比寄寓感慨,如“ ▲ , ▲ ”两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19题。
初夏,在阿勒泰生活的最大乐趣,就是走出家门,踏上通往牧草地深处的小径。
搜寻野生小草莓是户外漫步的一件乐事。在牧草地上,野草莓是一年中最早收获的果实。不经意间俯身,扑面而来的是草地因受热而释放出的暖烘烘的泥土气息。将及膝深的草丛拨开,只见野草莓像红宝石一般团团簇簇,在锯齿形的绿叶间闪耀————牧草地进入了野草莓旺季,而“野草莓日”也正是在六月的上半月 信手采摘一捧,尝上一口,来自大自然的甘甜瞬间在口腔里漫溢,在舌尖融化,让你忍不住来土第二口、第三口……然而,牧民们绝不会贪必到将所有的野草莓都采下,够吃了就行,剩下的,留给天上的飞鸟和草丛里的昆虫。这是牧民们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
牧草地里有很多花、草、树,是牧民妇女提取天然染料的来源,用来给手工花毡染色。牧场毡房里的花毡,是真正意义上的纯天然手工产品,从剪羊毛开始,到分拣羊毛、洗羊毛、打羊毛、擀毡子、染毛线,原材料都出自羊和植物。游牧民族为毛毡染色,不只是为了美观,来自植物的天然染料还有消毒杀菌、预防虫蛀的作用。染色就像是魔术,每种植物都被赋予了特殊的魔力。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牧民妇女从牧草地里的花、草、树里提取用来给手工花毡染色的天然染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5分)
19.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果实为本体仿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视肌体活动为健康长寿的关键。另一种观点,则把静养看作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两种观点各有所据,各执一端。
究竟谁是谁非,难以有定论。
应该说,静也好,动也好, ① 。一说运动有益,便超负荷地每日跑二十公里,或者暴走两个小时,雷打不动;而坚信动不如静的,便从根本上拒绝锻炼。再好的事情,绝对化了,超过限度,也会成为灾难。此其一。
其二是应辩证地看待问题。动与静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古语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同样,养生之道,要动静结合。
其三是差异性,每个个体生命都有一定的差异,动与静应该适应自己的身体情况。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运动方式与运动量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切忌不要“一刀切”。
再就是,动、静应各有所侧重:动,更多地表现为外在的动作,如躯体;静, ② ,如平和、淡泊的心境。动为健体;静为健心。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词语“养生”的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海啸 B.寒冷 C.火红 D.读书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把热爱做到极致————这是叶嘉莹对诗词的态度。谈诗论词到动情之处,她会舒畅地大笑;讲诗词背后的故事,她是神采奕奕的,她极其享受这个过程。作为老师,她身上有种很强的感染力。许多年轻人都因为听过叶先生讲课,改学中文。直到91岁,叶嘉莹还在带学生。她原本生性内向、不喜抛头露面,却参加了《朗读者》等几档节目,为观众读诗。有时候,对于传承古典文化,她也会焦虑。她曾说:“如果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文明财富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掉了,那我们就是罪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