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8 08:1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茅 屋为秋风所 破歌
杜甫
诗歌诵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háo chóng.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 /挂罥j àn 长c林hán梢g. ,下者/飘转z uǎ沉n 塘. 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 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
/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
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ng
i

ng
知识回顾
杜 甫(712-770),字子 美,自号 少陵野老,世称“杜工
部”“ 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被世人尊 为“诗圣”, 与 李白 并称“李杜”。
杜甫的很多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人民的疾苦,谴责了 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 “诗 史”。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有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激趣导入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辗转经过很多地方。但有一座城市,与他的
生命紧紧相连,这便是——成都。这从他的某些名号中可窥一斑: 西川杜工部、草堂先生、 浣花老翁等。
成都给了漂泊的杜甫一个安稳的家,也自然成为他创作的一个丰 收之地 十求女式足住近皿与,创作诗歌240全首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 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 四 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 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 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
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
(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
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 让他面对现
实,让他忧思,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背景资料
①篇幅可短可长;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 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④句式比较灵活, 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 其中穿插三、五、九言
吹破
标 题 含 义 :茅屋被秋风吹破。
文体:歌行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
解读标题 为……所:被动句式,被…… 。
◆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多层茅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
高。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好多层茅草。茅草乱飞,
渡过江水,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
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沉到池塘水中。坳,
低洼的地方。
挂 着,挂 住 。 罥,挂结。
译 文
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
狠心。能,如此、这样。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喝止不住。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
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 喊得唇焦口
燥也喝止不住, (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译 文
一会儿。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被子。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
阴沉迷蒙的样子 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
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
孩子睡相不好,
把被里蹬破了。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战乱,指安史之乱。 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
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被
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茅屋
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密集的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间断。自
安史之乱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译 文
贫寒的士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高耸的样子。
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
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宽敞的房子)在风雨中也安稳得
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
即使)只有我的茅屋破败, (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译 文
叙 · 故事画面
诗歌共有四个小节,每一小节都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画面。试 给每个小节概括一则画面标题。 (四字短语)
秋风
破屋
屋漏
难眠
祈盼 广厦
群童 抱茅
析 · 叹息之因
寻找关键句一
顺 对诗中描述的处境,哪一个词直接反映了作者的心情
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人都在“叹息”什么
结合每一节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提示:从第 节的“ ”,我读
出杜甫是在为
而叹息。(结合关键词进行赏析)
析 · 叹息之因 第 一 节: 秋风破屋
这一节是如何写秋风的气势的 结合诗句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句句押韵,押ao韵,开口
呼,在韵律上讲,和风大
风急的内容是很契合的。
细致地写出了茅草被狂风
卷走乱飞的动态画面突出 了秋风破屋的惨状。
拟人,将秋风拟人化,从听
觉上写秋风强劲、肆虐,如 闻秋风咆哮,形象生动。
号、茅、郊、梢、坳
卷、飞、渡、洒、挂 罥、飘转、沉
八月秋高风怒 号
找出这一节押的韵
找出这一节的动词
找出这一节的修辞
析 · 叹息之因
这一节是如何写秋风的气势的 结合诗句赏析。
茅飞度江西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词, 刻画了茅草被狂风卷走乱飞的动态场面,突出了秋 风破屋的惨状。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为后文写破屋漏雨的境遇之惨作铺垫。
叹茅屋——为风所破,茅草散失(住所被毁)
析 · 叹息之因
第 二 节: 群童抱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 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叹自己——年老体衰,儿童相欺,无力阻止
如何理解群童抱茅的“盗贼”行为
这群顽童未经主人允许,在秋风破屋、 茅草四散之际当面“盗茅”,并对主人的
呵斥不为所动,这种行为确是恶劣的。
会不会有苦衷呢
析 · 叹息之因
资料助读: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广大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修补自家破损的房屋;
给家里添柴烧饭,维持生计
叹群童 — — 调皮顽劣,(但可能是)家境困难,为生活所迫
群童盗茅,可能是为了一
……
析 · 叹息之因
第 三 节: 屋 漏 难 眠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 黑。
环境描写, “云墨色”“昏黑”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渲染阴暗、
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冷似铁”运用比 喻,说明被子的冰冷、坚硬; 孩子也因此睡不好,把被子都蹬破了,反映出 诗人的生活非常困苦、艰辛。体现了诗人对妻 儿的疼惜,愧疚之情
析 · 叹息之因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脚如麻 心乱如麻
这两句照应第一段,说明茅屋破损给屋内 带来漏雨等严重后果。“雨脚如麻”运用 比喻,形象地写出雨点的密集,表达了诗 人生活的困窘和心情的烦乱。
叹生活处境——破屋漏雨,寒湿交迫,
贫困凄苦
析 · 叹息之因
自经丧乱少睡眠 杜甫都经历了哪些“丧乱”
拓展材料:
75 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先后到长白山、白水县、奉先避难,衣 食 不饱 , 幼子被饿死。
756年 — — 由白水到(今陕西富县) 逃难,途中被叛军逮捕,押至长安。 757年——艰难逃离长安,投奔唐肃宗,为其官时刚正耿直, 屡遭陷害。
758年——因直谏唐肃宗,触怒圣颜, 一再贬官,被迫辞官。
759年——生活困顿,卧病在家,又从东都漂泊到华州,秦州地。10月遇自然 灾害,到同谷逃 荒,住山谷,挖野莱充饥。12月转到成都。
叹人生命运——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析 · 叹息之因
自 经丧乱少睡眠 这些“丧乱”仅仅是杜甫个人的吗
资料助读:
(安史之乱)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城邑之
内,不满千户。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
(安史叛军)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贿、妇人皆为
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 戏杀之。
—— 《资治通鉴》
叹家国百姓 — — 国家倾覆,山河破碎,民不聊 生
析 · 叹息之因
小结:诗人因何而叹息 从这一声声叹息之中,你读出了一个 怎样的杜甫
叹茅屋——为风所破,茅草散失(住所被毁)
叹自 己——年老体衰,贫困潦倒,命运多舛
叹国家——叛乱未平,国家倾覆、山河破碎
忧 国 忧 民 心 念 苍 生
叹群童(百姓)——调皮顽劣、家境困难,民不聊生
你的祈盼 杜甫祈盼
精神差距
温暖的大床 软和的被褥, 坚固的房屋 广厦千万间
小我vs大我
寻一处安逸住 所,为自己遮 风避雨。 大庇天下寒士
私心Vs公心
析 ·精神世界
诵读诗歌第4节,展开想象,说说若是你当时在这样凄苦的夜 晚 ,你最祈盼的是什么呢 再分析杜甫在这漫漫长夜祈盼的是什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析 ·精神世界
再读诗句,感悟诗人的圣者仁心,品析其伟大形象。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五重递进:
独破 → 受冻 → 死一足 → (为的却是)天下寒士暖
(是自我牺牲的终极升华)
诗人由自己饱受风雨侵扰,联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 士”,希望他们能拥有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推己及 人的博大胸襟、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最后,杜甫又发出希 望以牺牲自我来实现这份理想的心声,体现其舍己为人的圣人之 心,显得坚定而悲壮。
> 小结:诗人形象
示例: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一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年老体弱—一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 生活贫困一—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 忧心国事一—自经丧乱少睡眠。
(4) 推己及人、胸襟博大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寻 · 诗圣足迹
搭上时光机,试通过六首
代表性的诗歌,为“诗圣” 杜甫的人生足迹进行排序。
鄙姓杜,
單名 一 個甫, 杜甫!

国破山河在 … …
奸相妒能安史乱起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一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疾病缠身寂寥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 《登高》节选
皇权更替辞官南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年少畅游裘马轻狂
会当凌绝顶,
一 览众山小。
一 《望岳》节选
山河破碎侥幸逃脱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一 《春望》节选
君归花落不胜唏嘘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 《江南逢李龟年》节选
人生追求
实现理想出
仕报国
O
2
揭露矛盾替
民发声
家庭团聚叛
乱平定
诗人形象
壮志凌云
抱负远大
洞察社会担
忧家国
凄苦忧愁 白头搔短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朱 门 酒 肉 臭, 路有冻死骨。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寻 · 诗圣足迹
诗题 名 句
经历
读书
漫游
八品小

贼兵
俘虏
《望岳》
《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 五百字》
《春望》
社会
状况
开元
盛世
倾覆 前夜
安史 浩劫
年龄
25岁
44岁
46岁
名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人生追求
忧国忧民
舍己为人
0
o
结束漂泊
国家安宁
渴求归宿国 家安定
诗人形象
寒酸落魄
年老无力
病魔缠身极
端困窘
凄凉飘零抚 今思昔
诗题
《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
《 登高 》

经历
弃官 投友
落魄夔

漂泊 江南
“诗圣”杜甫——变的是处境,不变的是崇高的家国情怀。
社会
状况
乱世 贫困
军阀 又起
国事 凋零
又是一年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5 9 岁
年齿
50岁
56岁
《江南逢 李龟年》
寻 · 诗圣足迹
感 · 情怀传承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从古到今, 家国情怀都是渗透在中国文人血脉里的一种文化, 一种精神,世代传承。
屈原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杜甫呼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呐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艾青深情地吟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 ”
范仲淹写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比探究
《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
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有何不同 分析其表达效果的差异。
《石壕吏》是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只作为旁观者
“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流露。
这是因为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矛盾的——他既高度赞扬人民的
牺牲精神,又控诉牺牲的具体方式(差役所胁)给百姓带来的 灾难。这样复杂的感情让诗人感到难以言说,而蕴含在叙述之 中,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
对比探究
《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
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有何不同 分析其表达效果的差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
和抒情升华。
这样的处理,使得诗人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 是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
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广的社会历史
意 义 。
课堂小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古诗,描绘了诗人杜
甫眼见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 痛苦生活。诗歌表现了杜甫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
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
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 正逐渐变成现实。“诗圣”杜甫心系家国的高尚人格, 将始终光芒四射,照亮世间。
秋风破屋 — →
群童抱茅
屋漏难眠
广厦宏愿
痛惜焦急
愤懑无奈
愁苦忧思
坚定悲壮
饱尝民生疾苦
体察人间冷暖 胸怀博大宽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