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学 习 目 标
了解科幻小说的
特点,激发自己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
浏览课文,训练
阅读速度,把握
主要内容。
体会本文悬念伏
笔等构思的妙处。
03
01
02
致 敬 科 幻 · 牢 记 字 词 文 常
跳读课文 ·感悟人物精神
浏 览 课 文 · 理 清 故 事 情 节
任 务 群
研 读 课 文 · 探 究 构 思 之 妙
再 次 浏 览 · 分 析 人 物 形 象
追寻探索足迹,领会科学精神。
我校在校园文化宣传栏“科技”专栏计 划刊登一篇科幻小说,让学生从中汲
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班准备推荐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
上她的眼睛》,请你走进课文,深入
理解文本,为成功推荐做准备。
任务一:致敬科幻 · 牢记字词文常
点缀( zhuì) 漫步 (màn) 迟钝 (dùn) 蒙胧( lóng)
闲暇( xiá) 凸现(tū ) 拍摄 (shè ) 蔚蓝( wèi)
合拢( lǒng ) 吟唱 ( yín ) 孤零零( líng)
不期而至( qī ) 心有灵犀( xī ) 天涯海角( yá ) 草籽( zǐ ) 高频(pín) 覆盖( fù ) 镍( niè )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任务一:致敬科幻 · 牢记字词文常
任务一:致敬科幻 · 牢记字词文常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点缀 )
(2)指空闲的时间。(闲暇 )
(3)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蒙胧 )
(4)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不期而至)
(5)指彼此心意相通。 ( 心有灵犀)
(6)形容极远的地方。 ( 天涯海角)
刘慈欣,196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罗山,
在山西阳泉长大。中国当代科幻领军人物。代表作 品有长篇小说《三 体 》《球状闪电》《超新星纪 元》等,中篇小说《流浪地球》《朝闻道》《乡村 教师》等。《三 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 长篇小说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
之 作 。
任务一:致敬科幻 · 牢记字词文常
请你根据查阅资料所得和课下注释,补全下列文学常识空缺。
科幻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类别之一。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 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通常将 “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
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任务一:致敬科幻 · 牢记字词文常
本文是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同名科幻小说改写的。你知道什么是“科
幻小说”吗
任务二:浏览课文 ·理清故事情节
任务二:浏览课文 ·理清故事情节
请同学们观察课文标题,是不是有很多疑问 你的疑问是什么 请
大声地说出。
谁 带上她的眼睛 是什么
“眼睛”的功能是什么
带上她的“眼睛”去做什么
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她是谁
她的“眼睛”感受到了一些什么
疑问
答案
标题中的“她”是谁
谁带上了她的“眼睛”
“眼睛”是什么
“眼睛”的功能是什么
带上她的“眼睛”去做什么
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她的“眼睛”感受到了一些什么
请带着这些质疑,浏览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寻求问题答案。
任务二:浏览课文 ·理清故事情节
疑问
答案
标题中的“她”是谁
“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谁带上了她的“眼睛”
要去度假的“我”带上她的眼睛。
“眼睛”是什么
一副传感眼镜。
“眼睛”的功能是什么
佩戴“眼睛”的人可以将视觉、触
觉、味觉传给同样佩戴“眼睛”的
人,让那个人如临其境,分享感官
的美好触动。
任务二:浏览课文 ·理清故事情节
任务二:浏览课文 ·理清故事情节 疑问
答案
带上她的“眼睛”去做什么
去草原度假,欣赏地球美丽风光。
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因为“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
小姑娘被困地心。为了让小姑娘最
后看看这美丽的世界,主任安排我
带上她的“眼睛”
她的“眼睛”感受到了一些什么
她看见了草原上的花花草草和美丽
的月光,感知到溪水的清凉,微风 的轻柔,听到了雨中鸟儿的鸣叫。
任务二:浏览课文 ·理清故事情节
综合中上一个活动获得的信息,采用扩充课文标题的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
“我”带上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
领航员的“眼睛”去草原度假,完成了她最后一次感受世界的
心愿。
任务二:浏览课文 · 理清故事情节
课文中三处空行已标注了层次。请同学们再扫读课文,重点关注每一
部分中以“我”为主语的关键语句,迅速提取主要信息,再通过“我’ 的情节推理出“她”的处境,补齐下列结构图,小说的情节线索。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 1-5 段 ) (6-24 段 ) (25-45段 ) ( 46-47 段 )
明线: “我”的活动。暗线: 一名年轻的地航飞船女领航员的遭遇
“ 我”回归工作轨道,
发现事情真相
因意外被困地心,
“她”给地面留下讯息
“我 ”_带着眼
睛游览草原
“她”_跟随眼
睛去看草原
“我”的生
活发生转变
“她”在地
心度过余生
“我”接受 主任任务
地 面 地 心
明 线 暗 线
任务三:研读课文 ·探究构思之妙
本文构思之妙,不仅在于富有科学性的奇思妙想,也在于善用悬念,
使情节引人入胜。请同学们圈画出文中四处悬念,填写下表,体会悬 念妙处。
悬念:也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暂不
做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任务三:研读课文 ·探究构思之妙
语句 悬念
资料
助读
任务三:研读课文 ·探究构思之妙
语句 悬念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 去。(第1段) “眼睛”还能被人带走 我问她想去哪里。 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 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 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 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笑出声来。 “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 吧。”她说。(第3-5段) 为什么“她”做出去 “起航前去过的地方”的 决定这么艰难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
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
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 一条突
然出现的小溪, 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
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 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第17
段)
任务三:研读课文 ·探究构思之妙
语句 悬念
花草、 溪 水、微风,
这些景物都很寻常,为 什么小姑娘这样激动不
已
任务三:研读课文 ·探究构思之妙
语句 悬念 第二天清晨,阴云布满了天空,草原 笼罩在蒙蒙的小雨中,我从眼睛中听到 了她轻轻的叹息声。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 出……”(第23、24段) 为什么“她”这么 遗憾没有看到日出
任务三:研读课文 ·探究构思之妙
悬念的作用:
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能使
情节跌宕起伏。
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她被
困在了地心,所以“我”带上小女孩的眼睛去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 面的风光。 当谜团(悬念)揭开后,读者不禁会在恍然大悟之余,
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任务三:研读课文 ·探究构思之妙
> 本文构思之妙,还在于巧用伏笔,使情节引人入胜。请同学们圈画出
文中设置的伏笔,填写下表,体会伏笔之妙。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
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 照应”。
伏笔 照应
资料
助读
任务三:研读课文 ·探究构思之妙
伏笔 照应 (第2段)“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 铅笔飘在空中。” (第26段)“她头顶上打转的失重 的铅笔……那支飘浮的铅笔又在我 的眼前出现了。” (第4段)“这个决定对她似乎 很艰难……我不由笑出声来。” (第42段)“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 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 的地面世界。” 任务三:研读课文 ·探究构思之妙
伏笔 照应 (第15段)“热,热得像……地 狱 。 ” (第38段)“周围是温度高达 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 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第24段)“看不到日出了, 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 ” (第42段)“那个没有日出的细 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 看到的地面世界。”
伏笔的作用:
伏笔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加 合 理,结构更加严谨;引发读者 的回味和深思。
任务三:研读课文 ·探究构思之妙
任务四:再次浏览 ·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四:再次浏览 ·分析人物形象
浏览第6-24段,画出“我”带上“她”的眼睛度假的游踪图。
任务四:再次浏览 ·分析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我们”在旅途中所做的事情以及“我们” 不同的表现根据“我”和“她”的不同表现,分析人物特点。 活动 “她”的表现 “我”的表现 看小花 (11段)突然惊叫:“呀,花, 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12段)我蹲下来看 闻花香 (12段)“呀,真美!能闻闻 它吗 不,别拔下它!”“啊, 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 传来的小夜曲呢 …… ” (12段)我只好趴到地上闻, 一缕淡淡的清香 任务四:再次浏览 ·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 “她”的表现
“我”的表现
摸溪水 (13段)她叫住了我说:“我真 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13段)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
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
吹微风 (15段)“天啊,这是什么 草 原的风 !”
(15段)她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
的微风中,直到手被吹干
看月亮 (19段)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 我:“请带我出去好吗 我们去 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
(20段)我睡眼蒙胧中很不情愿
地起了床
听鸟鸣 (24段)“这是今天的第一声 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任务四:再次浏览 · 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她”:感官敏锐,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而细腻。她对一 切美好的东西都无比珍惜和热爱。
“我”:终日忙碌工作,对美好的事物不屑一顾,对身边
的事物不感兴趣,对生活缺乏热情有些麻木了。
任务五:跳读课文 ·感悟人物精神
任务五:跳读课文 · 感悟人物精神
跳读课文,找出写小女孩处境和心境的语句,感人物精神。
处 境 :
①飞船被襄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是空气和生命,连空间
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 的液态铁镍! (第38段)
②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
地心的人。 (第40段)
③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第41段 )
④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
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第43段)
任务五:跳读课文 · 感悟人物精神
心境: “ ……今后,我会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
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
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 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 呢……”(第45段)
追问:是什么让这个小姑娘心如止水,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人物精神:善良、坚强、勇敢、乐观,以大无畏的精神选择坚守,有强
烈的敬业精神和坚持探索的科学精神。
· 我睡眼朦胧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 (20段)我伸了个懒腰(21段)
· 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 中……世界在我的眼中仍是灰色的 。 (25段)
任务五:跳读课文 · 感悟人物精神
文中的“我”前后精神上有怎样的变化 圈画具体语句简要说明。
·在我的意识深处,也有一颗小小
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
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
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25段)
孤独寂寞、有些麻木,生活单
调、乏味,看不到生活中的美。
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美好,
关心他人,有悲悯情怀。
从前的我
现在的我
任务五:跳读课文 ·感悟人物精神
如何理解“我”精神上的变化
遇到小姑娘之前,“我”的生活是“灰色”的,精神世界
是孤独寂寞的“沙漠”,但那次旅行后,小姑娘对“我”产生
了无形的影响,“我”已经能够注意到生活的美好,开始发现
平常事物之美。
请完成本课
《分层作业》
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24带上她的眼睛
明 线 :
“我”怀
念“她”
科幻特点:
科学+幻想
“她”同地面 最后通信的录 音表明“她” 会努力活着与 工作
“我”发
现了“她” 的身份
“她”被 困 地 心 , 无法返回
“我”的 草原之旅
“她”因 草原的景 物而激动 不已
“我”准 备去旅行
“她”想 去起航前 的草原
暗 线 :
“她”的遭遇
带上她的眼睛
“我”的见闻
再 见
语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