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九全物理同步课件
主题式教学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
全
人教新版九全物理 阶段性检测(新考向)讲解课件
2025秋九上物理第十三章综合检测卷
范围:第十三章 内能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词语描述的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细雨霏霏 B.雪花飞舞
C.花香四溢 D.尘土飞扬
2.分子的体积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 )
A.103 m B.10-3 m
C.10-10 m D.10-15 m
C
C
3.下列物理量单位不是焦耳(J)的是( )
A.比热容
B.内能
C.热量
D.功
4.下列现象不能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来解释的是( )
A.冬天用热水袋取暖
B.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
C.冬天水管中的水结冰后容易把水管胀裂
D.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自身温度
A
C
5.如图甲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好一根棉线;如图乙是浸 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薄膜的铁丝圈;如图丙表示用手轻轻 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如图丁表示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
6.下列对于与“热”相关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扫地时,灰尘满屋,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B.用水作汽车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C.把冰放在手心,感到冷,是因为冰的内能为零
D.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发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
B
7.夏天,从冰箱内拿出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一段时间后,瓶内的冰全部化成了水。瓶内的冰化成水的过程中,不变的物理量是( )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比热容
B
8.如图,在烧瓶内盛少量水后给瓶内打气,观察到瓶塞向上跳起,瓶内出现白雾。瓶塞向上跳起的过程中,瓶内的( )
A.白雾是水蒸气
B.白雾是冷空气
C.气体温度升高
D.气体内能减小
D
9.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应用这一特点的是( )
A.培育水稻秧苗时往稻田里灌水
B.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
C.炎热的夏天,往室内地面上洒水降温
D.冬天供暖时用水作循环液
C
10.下列所列举的实例中,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对试管加热,管内水温升高
B.冬天搓手,手会变暖
C.从滑梯滑下,臀部发热
D.迅速压下活塞,筒内气温升高
A
11.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 g水的比热容是50 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水 4.2×103 铝 0.88×103
煤油、冰 2.1×103 干泥土 0.84×103
砂石 0.92×103 铜 0.39×103
D
12.为了比较A、B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亮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质量分别为100 g和400 g的A、B两液体进行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两液体在0~8 min内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1
B.A、B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1∶2
C.B液体的吸热能力比A液体的强
D.A液体比B液体更适合作发动机的冷却液
D
二、填空题(共4题,每空1分,共10分)
13.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供人们取暖,是利用了水的___________的性质;此种取暖的方法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人们的内能,从而提高温度。
比热容大
热传递
14.分子势能的大小是由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物体的体积变化时,分子间距离将发生变化,因而分子势能随之改变。我们知道,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那么,如果我们对晶体加热,当晶体还没熔化时,晶体温度升高,不断吸收热量,其内能增大主要体现为分子_____能增大,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
动当晶体还没熔化时,晶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剧烈,分子动能增大;分子间距离变化不大,所以分子势能变化不明显,主要体现为分子动能增大
15.如图,有两只集气瓶A和B,A瓶装有无色透明
的空气,B瓶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
氮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为了研究扩散现象,
应选择_____(选填“甲”或“乙”)图所示的方
案。抽掉玻璃板后,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
间,两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得相同,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在气温高的夏天和气温低的冬天做该实验,夏天能更快看到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5题图
乙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6.用一个电热器对某液体加热,如图是该液体的温度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假设电热器提供的热量全部被该液
体所吸收)。液体体积为1 L,密度为0.8×103 kg/m3,
则该液体的质量为_____kg。由图可知,在5 min时
间内,该液体的温度升高了_____℃。若液体在5 min
时间内吸收的热量为4.2×104 J,则该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J/(kg·℃)。
第16题图
0.8
20
2.625×103
三、探究实践题(共5题,共21分)
17.(2分)如图,某沿海地区形成海陆风,请在虚框内用一根箭头表示白天的风向。
18.(2分)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相同质量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图中给出了甲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像,请在图中画出乙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大致关系图像(已知c甲<c乙)。
19.(5分)如图,把一个底端密闭的薄壁金属管固定在
桌上,管里放一些酒精,管口用塞子塞紧,用绳子在
管外绕几圈并迅速地来回拉动,一会儿看到塞子被弹起。
(1)拉动绳子克服摩擦做功,是将______能转化为____能。
(2)该实验中塞子弹起的瞬间,还能看到管口有白雾现象出现,白雾是由水蒸气______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金属管中的气体在这一瞬间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这个现象说明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会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机械
内
液化
降低
减小
20.(5分)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如图甲,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
甲
乙
丙
引力
(2)如图乙,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内装有一半的酒精,再沿管壁慢慢地注入带颜色的水,这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和酒精的分界面。然后堵住管口,上下颠
倒几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可以看见混合液的体积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乙
小于
间隙
(3)如图丙,将红墨水滴入热水中比滴入冷水中扩散得更快,说明______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______(选填“剧烈”或“缓慢”)。
丙
温度
剧烈
21.(7分)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与吸热的关系”,操作如下:
(1)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______相同且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
初温
天平和秒表
(2)用相同的酒精灯火焰加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温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实验中,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来间接反映沙子和水所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________。
加热时间
转换法
(3)分析图乙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温较快的是______;若使二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____吸收的热量较多,由此可见,___的比热容较大。
沙子
水
水
四、综合应用题(共2题,共15分)
22.(7分)如图,在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装入
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其中甲液体的质量
为0.4 kg。两种液体分别吸收9.6×103 J 的热量后,甲
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多。
(1)若c甲=2.4×103 J/(kg·℃),求吸收热量后甲液体升高的温度;
解:由Q=cmΔt得,吸收热量后甲液体升高的温度:
Δt= = =10 ℃。
(2)若甲液体的密度为0.8×103 kg/m3,求甲液体的体积;
解:由ρ= 得,甲液体的体积:
V = = =5×10-4 m3。
(3)若从两个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质量的液体,且乙液体的密度大于甲液体的密度,当剩余部分再次吸收相同热量时,发现乙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多。请通过推理说明两液体比热容的大小关系。
解:由题意,得V甲=V乙,ρ乙>ρ甲,由ρ=得,m乙>m甲,若从两个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质量的液体,则m剩乙>m剩甲;
当剩余部分再次吸收相同热量时,发现乙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多,
由Q=cmΔt可得c乙<c甲。
23.(8分)如图是一定质量的冰升温熔化的过程,从开
始加热到冰开始熔化,冰温度升高了10 ℃,吸收了4.2
×103 J 的热量[不计热量损失,c冰=2.1 ×103 J/(kg·℃),
c水=4.2×103 J/(kg·℃)]。
(1)求冰的质量;
解:由Q吸=cmΔt得,冰的质量:m冰= =
=0.2 kg。
(2)求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升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解:升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Q水吸=c水m(t-t0)=4.2×103 J/(kg·℃)×0.2 kg×(5 ℃-0 ℃)=4.2×103 J。
(3)若用同一稳定热源加热,则整个过程(12 min内)冰的内能增加了多少?
解:整个过程(12 min内)冰的内能增加量:
ΔE=3Q水吸=3×4.2×103 J=1.26×104 J。
(4)某同学从开水房打了3 kg 的100 ℃的开水,为了便于使用,他将这100 ℃的开水和质量为5 kg的20 ℃的冷水混合。若不计混合过程的热量损失,则混合后水的温度为多少?
解:因为Q吸′=Q放′,所以c水×5 kg×(t′-20 ℃)=c水×3 kg×(100 ℃-t′),
解得t′=50 ℃,即混合后水的温度为50 ℃。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2025秋人教新版九上物理第13章综合检测卷
范围:第13章
(满分 :7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词语描述的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C )
A.细雨霏霏 B.雪花飞舞
C.花香四溢 D.尘土飞扬
2.分子的体积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 C )
A.103 m B.10-3 m
C.10-10 m D.10-15 m
3.下列物理量单位不是焦耳(J)的是( A )
A.比热容
B.内能
C.热量
D.功
4.下列现象不能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来解释的是( C )
A.冬天用热水袋取暖
B.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
C.冬天水管中的水结冰后容易把水管胀裂
D.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自身温度
5.如图甲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好一根棉线;如图乙是浸 过肥皂水并附 着肥皂液薄膜的铁丝圈;如图丙表示用手轻轻 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如图 丁表示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 C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6.下列对于与“热 ”相关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B )
A.扫地时,灰尘满屋,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B.用水作汽车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C.把冰放在手心,感到冷,是因为冰的内能为零
D.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发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
7.夏天,从冰箱内拿出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一段时间后,瓶内的冰全部化 成了水。瓶内的冰化成水的过程中,不变的物理量是( B )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比热容
8.如图,在烧瓶内盛少量水后给瓶内打气,观察到瓶塞向上跳起,瓶内出现 白雾。瓶塞向上跳起的过程中,瓶内的( D )
A.白雾是水蒸气
B.白雾是冷空气
C.气体温度升高
D.气体内能减小
9.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实例中不属于 应用这一特点的是( C )
A.培育水稻秧苗时往稻田里灌水
B.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
C.炎热的夏天,往室内地面上洒水降温
D.冬天供暖时用水作循环液
10.下列所列举的实例中,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
A.对试管加热,管内水温升高
B.冬天搓手,手会变暖
C.从滑梯滑下,臀部发热
D.迅速压下活塞,筒内气温升高
11.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 · ℃)]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 的是(D )
水 4.2×103 铝 0.88×103
煤油、冰 2.1×103 干泥土 0.84×103
砂石 0.92×103 铜 0.39×103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 g水的比热容是50 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12.为了比较A 、B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亮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质量 分别为100 g和400 g的A 、B两液体进行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A 、B两液体在0~8 min内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 ∶1 B.A 、B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1 ∶2
C.B液体的吸热能力比A液体的强
D.A液体比B液体更适合作发动机的冷却液
二、填空题(共4题,每空1分,共10分)
13.北方楼房中的“暖气 ”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
供人们取暖,是利用了水的__比热容大__ 的性质;此种取暖的方法是通过 _热传递_ 的方式增加人们的内能,从而提高温度。
14.分子势能的大小是由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物体的体积变化时,分子 间距离将发生变化,因而分子势能随之改变。我们知道,物体的内能是物体 内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那么,如果我们对晶体加热,当晶体还没熔 化时,晶体温度升高,不断吸收热量,其内能增大主要体现为分子 动__能增 大,请说明理由: 动当_晶体还没熔化_时_,__晶_体_温_度_升_高,__分子运动剧烈_,__分 子动能增大_;分子间距离变化不大_,所以分子势能变化不明显_,主要体现为_ 分子动能增大_。
15.如图,有两只集气瓶A和B,A瓶装有无色透明 的空气,B瓶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 氮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为了研究扩散现象, 应选择 乙__(选填“ 甲 ”或“ 乙 ”)图所示的方 案。抽掉玻璃板后,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
间,两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得相同,该现象说明_分_子在_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_。 分别在气温高的夏天和气温低的冬天做该实验,夏天能更快看到实验现象, 说明 温度越高_,分子运动越剧烈___。
16.用一个电热器对某液体加热,如图是该液体的温度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假设电热器提供的热量全部被该液 体所吸收) 。液体体积为1 L ,密度为0.8×103 kg/m3 , 则该液体的质量为 0.8__kg 。由图可知,在5 min时
间内,该液体的温度升高了 20__ ℃ 。若液体在5 min 第16题图
时间内吸收的热量为4.2×104 J,则该液体的比热容为_2_.625 ×103_J/(kg · ℃)。
三、探究实践题(共5题,共21分)
17.(2分)如图,某沿海地区形成海陆风,请在虚框内用一根箭头表示白天的风向。
18.(2分)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相同质量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 热,图中给出了甲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像,请在图中画出乙液体温 度与加热时间的大致关系图像(已知c甲<c乙)。
19.(5分)如图,把一个底端密闭的薄壁金属管固定在 桌上,管里放一些酒精,管口用塞子塞紧,用绳子在 管外绕几圈并迅速地来回拉动,一会儿看到塞子被弹起。
(1)拉动绳子克服摩擦做功,是将 机械_能转化为 内_能。
(2)该实验中塞子弹起的瞬间,还能看到管口有白雾现象出现, 白雾是由水蒸 气_液化_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金属管中的气体在这一瞬间温度 降低_(选 填“升高 ”“ 降低 ”或“不变 ”) 。这个现象说明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会 减_小_(选填“增大 ”“减小 ”或“不变 ”)。
20.(5分)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如图甲,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
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_。
(2)如图乙,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内装有一半的酒精,再沿管壁慢慢地注入带 颜色的水,这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和酒精的分界面。然后堵住管口,上下颠 倒几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可以看见混合液的体积小于_(选填“大于”“小 于 ”或“等于 ”)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说明分子间存在_间隙_。
(3)如图丙,将红墨水滴入热水中比滴入冷水中扩散得更快,说明_温度_越高, 分子的热运动越_剧_烈__(选填“剧烈 ”或“缓慢 ”)。
21.(7分)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与吸热的关 系 ”,操作如下:
(1)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_初温__相同且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除了如图所示的 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天平和秒表__。
(2)用相同的酒精灯火焰加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 温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 。实验中,是通 过比较_加热时间__来间接反映沙子和水所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解决物理问 题的方法称之为_转_换_法__。
(3)分析图乙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温较快的是_沙子_ ;若使二 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 水_吸收的热量较多,由此可见,_水 的比热容较大。
四、综合应用题(共2题,共15分)
22.(7分)如图,在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装入 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其中甲液体的质量 为0.4 kg 。两种液体分别吸收9.6×103 J 的热量后,甲 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多。
(1)若c甲 =2.4×103 J/(kg · ℃) ,求吸收热量后甲液体升高的温度;
解:由Q =cmΔt得,吸收热量后甲液体升高的温度:
(2)若甲液体的密度为0.8×103 kg/m3 ,求甲液体的体积;
解:由ρ = 得,甲液体的体积:
V = = =5×10-4m3。
(3)若从两个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质量的液体,且乙液体的密度大于甲液体的 密度,当剩余部分再次吸收相同热量时,发现乙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多。请通 过推理说明两液体比热容的大小关系。
解:由题意,得V甲 =V乙,ρ 乙>ρ甲 ,由ρ =得,m乙 >m 甲 ,若从两个容器中分 别抽出相同质量的液体,则m剩乙>m剩甲;
当剩余部分再次吸收相同热量时,发现乙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多, 由Q =cmΔt可得c乙<c甲。
23.(8分)如图是一定质量的冰升温熔化的过程,从开 始加热到冰开始熔化,冰温度升高了10℃ , 吸收了4.2 ×103 J 的热量[不计热量损失,c冰=2.1 ×103 J/(kg · ℃), c水=4.2×103 J/(kg · ℃)]。
(1)求冰的质量;
解:由Q吸 =cmΔt得,冰的质量:m冰 = = =0.2 kg。
(2)求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升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解 :升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Q 水 吸 =c 水m (t-t0 ) = 4.2×103 J/(kg · ℃)×0.2 kg×(5 ℃-0 ℃)=4.2×103 J。
(3)若用同一稳定热源加热,则整个过程(12 min内)冰的内能增加了多少?
解:整个过程(12 min内)冰的内能增加量: ΔE =3Q水吸 =3×4.2×103 J =1.26×104 J。
(4)某同学从开水房打了3 kg 的100 ℃的开水,为了便于使用,他将这100 ℃ 的开水和质量为5 kg的20 ℃的冷水混合。若不计混合过程的热量损失,则混 合后水的温度为多少?
解:因为Q吸’=Q放 ’,所以c水 ×5 kg×(t’-20 ℃) =c水 ×3 kg×(100 ℃-t’), 解得t’=50 ℃ , 即混合后水的温度为50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2025秋人教新版九上物理第13章综合检测卷
范围:第13章
(满分 :7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词语描述的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C )
A.细雨霏霏 B.雪花飞舞
C.花香四溢 D.尘土飞扬
2.分子的体积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 C )
A.103 m B.10-3 m
C.10-10 m D.10-15 m
3.下列物理量单位不是焦耳(J)的是( A )
A.比热容
B.内能
C.热量
D.功
4.下列现象不能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来解释的是( C )
A.冬天用热水袋取暖
B.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
C.冬天水管中的水结冰后容易把水管胀裂
D.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自身温度
5.如图甲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好一根棉线;如图乙是浸 过肥皂水并附 着肥皂液薄膜的铁丝圈;如图丙表示用手轻轻 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如图 丁表示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 C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6.下列对于与“热 ”相关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B )
A.扫地时,灰尘满屋,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B.用水作汽车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C.把冰放在手心,感到冷,是因为冰的内能为零
D.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发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
7.夏天,从冰箱内拿出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一段时间后,瓶内的冰全部化 成了水。瓶内的冰化成水的过程中,不变的物理量是( B )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比热容
8.如图,在烧瓶内盛少量水后给瓶内打气,观察到瓶塞向上跳起,瓶内出现 白雾。瓶塞向上跳起的过程中,瓶内的( D )
A.白雾是水蒸气
B.白雾是冷空气
C.气体温度升高
D.气体内能减小
9.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实例中不属于 应用这一特点的是( C )
A.培育水稻秧苗时往稻田里灌水
B.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
C.炎热的夏天,往室内地面上洒水降温
D.冬天供暖时用水作循环液
10.下列所列举的实例中,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
A.对试管加热,管内水温升高
B.冬天搓手,手会变暖
C.从滑梯滑下,臀部发热
D.迅速压下活塞,筒内气温升高
11.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 · ℃)]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 的是(D )
水 4.2×103 铝 0.88×103
煤油、冰 2.1×103 干泥土 0.84×103
砂石 0.92×103 铜 0.39×103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 g水的比热容是50 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12.为了比较A 、B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亮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质量 分别为100 g和400 g的A 、B两液体进行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A 、B两液体在0~8 min内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 ∶1 B.A 、B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1 ∶2
C.B液体的吸热能力比A液体的强
D.A液体比B液体更适合作发动机的冷却液
二、填空题(共4题,每空1分,共10分)
13.北方楼房中的“暖气 ”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
供人们取暖,是利用了水的__比热容大__ 的性质;此种取暖的方法是通过 _热传递_ 的方式增加人们的内能,从而提高温度。
14.分子势能的大小是由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物体的体积变化时,分子 间距离将发生变化,因而分子势能随之改变。我们知道,物体的内能是物体 内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那么,如果我们对晶体加热,当晶体还没熔 化时,晶体温度升高,不断吸收热量,其内能增大主要体现为分子 动__能增 大,请说明理由: 动当_晶体还没熔化_时_,__晶_体_温_度_升_高,__分子运动剧烈_,__分 子动能增大_;分子间距离变化不大_,所以分子势能变化不明显_,主要体现为_ 分子动能增大_。
15.如图,有两只集气瓶A和B,A瓶装有无色透明 的空气,B瓶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 氮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为了研究扩散现象, 应选择 乙__(选填“ 甲 ”或“ 乙 ”)图所示的方 案。抽掉玻璃板后,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
间,两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得相同,该现象说明_分_子在_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_。 分别在气温高的夏天和气温低的冬天做该实验,夏天能更快看到实验现象, 说明 温度越高_,分子运动越剧烈___。
16.用一个电热器对某液体加热,如图是该液体的温度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假设电热器提供的热量全部被该液 体所吸收) 。液体体积为1 L ,密度为0.8×103 kg/m3 , 则该液体的质量为 0.8__kg 。由图可知,在5 min时
间内,该液体的温度升高了 20__ ℃ 。若液体在5 min 第16题图
时间内吸收的热量为4.2×104 J,则该液体的比热容为_2_.625 ×103_J/(kg · ℃)。
三、探究实践题(共5题,共21分)
17.(2分)如图,某沿海地区形成海陆风,请在虚框内用一根箭头表示白天的风向。
18.(2分)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相同质量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 热,图中给出了甲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像,请在图中画出乙液体温 度与加热时间的大致关系图像(已知c甲<c乙)。
19.(5分)如图,把一个底端密闭的薄壁金属管固定在 桌上,管里放一些酒精,管口用塞子塞紧,用绳子在 管外绕几圈并迅速地来回拉动,一会儿看到塞子被弹起。
(1)拉动绳子克服摩擦做功,是将 机械_能转化为 内_能。
(2)该实验中塞子弹起的瞬间,还能看到管口有白雾现象出现, 白雾是由水蒸 气_液化_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金属管中的气体在这一瞬间温度 降低_(选 填“升高 ”“ 降低 ”或“不变 ”) 。这个现象说明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会 减_小_(选填“增大 ”“减小 ”或“不变 ”)。
20.(5分)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如图甲,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
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_。
(2)如图乙,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内装有一半的酒精,再沿管壁慢慢地注入带 颜色的水,这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和酒精的分界面。然后堵住管口,上下颠 倒几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可以看见混合液的体积小于_(选填“大于”“小 于 ”或“等于 ”)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说明分子间存在_间隙_。
(3)如图丙,将红墨水滴入热水中比滴入冷水中扩散得更快,说明_温度_越高, 分子的热运动越_剧_烈__(选填“剧烈 ”或“缓慢 ”)。
21.(7分)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与吸热的关 系 ”,操作如下:
(1)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_初温__相同且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除了如图所示的 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天平和秒表__。
(2)用相同的酒精灯火焰加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 温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 。实验中,是通 过比较_加热时间__来间接反映沙子和水所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解决物理问 题的方法称之为_转_换_法__。
(3)分析图乙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温较快的是_沙子_ ;若使二 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 水_吸收的热量较多,由此可见,_水 的比热容较大。
四、综合应用题(共2题,共15分)
22.(7分)如图,在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装入 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其中甲液体的质量 为0.4 kg 。两种液体分别吸收9.6×103 J 的热量后,甲 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多。
(1)若c甲 =2.4×103 J/(kg · ℃) ,求吸收热量后甲液体升高的温度;
解:由Q =cmΔt得,吸收热量后甲液体升高的温度:
(2)若甲液体的密度为0.8×103 kg/m3 ,求甲液体的体积;
解:由ρ = 得,甲液体的体积:
V = = =5×10-4m3。
(3)若从两个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质量的液体,且乙液体的密度大于甲液体的 密度,当剩余部分再次吸收相同热量时,发现乙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多。请通 过推理说明两液体比热容的大小关系。
解:由题意,得V甲 =V乙,ρ 乙>ρ甲 ,由ρ =得,m乙 >m 甲 ,若从两个容器中分 别抽出相同质量的液体,则m剩乙>m剩甲;
当剩余部分再次吸收相同热量时,发现乙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多, 由Q =cmΔt可得c乙<c甲。
23.(8分)如图是一定质量的冰升温熔化的过程,从开 始加热到冰开始熔化,冰温度升高了10℃ , 吸收了4.2 ×103 J 的热量[不计热量损失,c冰=2.1 ×103 J/(kg · ℃), c水=4.2×103 J/(kg · ℃)]。
(1)求冰的质量;
解:由Q吸 =cmΔt得,冰的质量:m冰 = = =0.2 kg。
(2)求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升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解 :升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Q 水 吸 =c 水m (t-t0 ) = 4.2×103 J/(kg · ℃)×0.2 kg×(5 ℃-0 ℃)=4.2×103 J。
(3)若用同一稳定热源加热,则整个过程(12 min内)冰的内能增加了多少?
解:整个过程(12 min内)冰的内能增加量: ΔE =3Q水吸 =3×4.2×103 J =1.26×104 J。
(4)某同学从开水房打了3 kg 的100 ℃的开水,为了便于使用,他将这100 ℃ 的开水和质量为5 kg的20 ℃的冷水混合。若不计混合过程的热量损失,则混 合后水的温度为多少?
解:因为Q吸’=Q放 ’,所以c水 ×5 kg×(t’-20 ℃) =c水 ×3 kg×(100 ℃-t’), 解得t’=50 ℃ , 即混合后水的温度为50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